感官殘疾兒童

眼睛視覺耳朵聽覺鼻子嗅覺舌頭味覺,身體各個部位是觸覺

感官殘疾主要是感官的殘疾,可由先天或後天疾病引起,造成不同程度的失明或失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官殘疾兒童
  • 感官: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
  • 主要:感官的殘疾
  • 包括:聽力殘疾
簡介,感官殘疾兒童 - 視力殘疾,教育,行為和心理,聽力殘疾,嗅覺殘疾,味覺殘疾,

簡介

感官: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有眼、耳、鼻、舌、身等

感官殘疾兒童 - 視力殘疾

教育

1、視力殘疾兒童的教育。按照我國“視力殘疾標準”,雙眼中好眼的最佳矯正視力低於0.05或視野半徑小於10度的為盲人。由於視力的缺陷,盲人常常用手的感覺來分辨事物,所以盲童的手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眼睛來認識世界。在盲童的教育中,要從小培養他們用手觸摸物體,認識外部世界的能力。不僅要用手摸各種玩具、生活用品、家具、花草、小動物,也要讓他們參加父母或正常兒童的活動。這些訓練是盲童認識世界的重要練習,五、六歲以後還可以練習摸凸起的點,為以後學習盲文做準備。同時還應訓練他們的嗅覺和其他未受損害的感覺,讓他們用鼻子聞不同的調味品和食物的氣味。
盲童認識空間能力差,常常不敢活動,以至出現一種“盲相”。不過盲童是可以學會正常走路、跳躍和獨立行動的。要放開手腳讓他們逐漸學會在新的環境中和室外憑聽覺和觸覺認識空間,並參加遊戲和體育活動,以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
2、在發展盲童語言的同時,要注意其對實物具體形象的認識。因為盲童雖然會說,但不少詞語常常缺乏實際的感性基礎,他們不知道這些詞所代表的具體事物。所以家長要有意識地讓盲童在學習語言時接觸具體形象(如觸摸實物、標本、模型等),有些用觸覺無法認識的事物或觸摸有危險而易傷害的物品,家長要給以必要的生動的解釋和說明。
多數的盲童並不是雙眼全無光感的,所以,要注意利用和保護他們的剩餘視力,要指導他們在有充足光線的條件下去看必要的物體特徵(如顏色、形象等),也可以藉助於視力器械(如高倍放大鏡)來使用視力,每次時間不宜過長。給盲童“看”的東西應輪廓清楚、重點突出、色彩鮮艷。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剩餘視力去認識世界,又可以保護盲童的剩餘視力,有利於身心的發展。

行為和心理

視覺器官的傷殘與缺陷給視力殘疾兒童的身心發展造成嚴重障礙。視覺缺陷對人的影響,因障礙出現時期的早晚與障礙程度的不同而異。
特殊教育專家(Lowenfeld,1980)確認,視力殘疾兒童發展的影響存在一個5歲的關鍵期。如果失明的年齡在5歲前,則個人的許多視覺印象將很容易消失掉。如果在5歲以後才失明,則兒童早期的視覺表象材料有望獲得保留,這些得以保留的視覺材料對其自身各個方面的發展將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視力殘疾兒童的認知行為特徵
視力殘疾兒童由於視覺缺陷,聽覺與觸覺就成為他們感知客觀事物的主要途徑。
1.視力殘疾兒童的知覺、注意與記憶
視力殘疾兒童的聽覺非常靈敏。可以通過聽覺進行空間定位,利用聲音判斷方向,還可以通過聽覺來了解和熟悉生活和學習的環境。
視力殘疾兒童的觸覺也十分靈敏。通過訓練,視力殘疾兒童通過觸覺不僅能學會盲字,還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物體的形狀、大小、溫度、硬度、光滑度、重量等。此外,觸覺在幫助視力殘疾兒童形成正確的概念和發展思維方面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視力殘疾兒童與低視力兒童在形狀知覺、空間知覺和知覺與動作的統和等方面,尤其對距離的準確知覺和深度知覺都表現出比正常兒童困難多的特點。
視力殘疾兒童在注意方面表現較好。因為來自視覺通道的干擾很少或全無,故視力殘疾兒童比視力正常兒童在聽覺注意方面有較大優勢。
以視覺表象為材料的記憶,視力殘疾兒童表現得很差,但以其他表象為材料,他們卻往往有很好的短時記憶能力及較強的長時記憶能力。主要憑藉聽覺和觸覺獲取信息的視覺障礙兒童,獲取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但他們有較強的聽力記憶。
2.視力殘疾兒童的語言發展
國外許多專家認為,語言的習得主要是依賴聽覺而不是視覺,所以就視力殘疾本身而言,並不影響兒童語言的發展。因此,視力殘疾兒童在語言的主要方面同明眼兒童並沒有較大差異,僅在說話時的姿勢、體態等次要方面表現出異樣。但這並不說明視力殘疾兒童在語言表達的學習方面不存在弱點,其中一個突出的表現是視力殘疾兒童使用的辭彙缺乏感性的基礎,缺少視覺形象,常出現語意不合現象,不能準確把握一些視覺性辭彙之內涵的現象。
視覺障礙對以視覺形象為主的詞語、語句以及交際手段的學習、套用確有影響,如視力殘疾兒童的語言普遍缺乏個性與色彩,在表達中很少選用具有聯想義的詞語,複述的成分多,創造的成分少;在交流中常有盲態,如不自信的低頭、東張西望、擺弄手指或衣服等不良行為。
3.視力殘疾兒童的學習能力
視覺是人獲得知識和經驗的主要渠道,視力殘疾勢必使學習能力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卻是因人而異的。
視力殘疾兒童並不比正常兒童的智力低。已做過的測驗表明,視力殘疾兒童的平均智商是98.6,但他們智力分配較常態偏散,視力殘疾兒童中特別聰慧和智慧型不足的比率比正常兒童要高一些。
視力殘疾兒童形成概念時往往存在較大困難。失去視覺的兒童沒有具體事物的視覺經驗,也就很難建立視覺表象,更不能像明眼兒童那樣藉助事物的表象,通過比較達到對事物本質屬性的認識。雖然他們能依靠聽覺和觸覺感知到一些事物的特徵,但往往不完全、不連貫、甚至不正確,加之還有一些無法通過聽或觸摸感知的事物,所以,在明眼兒童看來非常簡單的具體概念,對於視力殘疾兒童卻相當困難,它們理解抽象概念就更加困難。形成概念的困難也會造成聯想、推理與判斷的失誤,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語言、思維的發展及學業成績。
儘管視力殘疾兒童的智商接近正常兒童的平均水平,但他們的學業成績一般還是低於正常兒童的水平。這並不是他們智商低的問題。追究起來,有下列幾方面原因:一是進校時間較晚,錯過了幼兒智力開發期;二是教師、父母對視力殘疾兒童在學業成就上的期望低;三是他們沒能得到合適的教育;四是由於病假或天氣等各方面原因,他們實際學習時間比正常兒童要少;五是視力殘疾兒童可閱讀的盲文材料甚少,限制了他們的學習;六是視覺障礙使得他們在學習同樣的內容時須花費更多的時間。
總的來講,視力殘疾兒童並不因為視覺傷殘而喪失學習能力。他們可以通過補償教育,通過聽覺和觸摸覺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殘餘視力來發展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視力殘疾兒童的情緒特徵與社會心理適應
由於視覺障礙,視力殘疾兒童常常是處於一種孤寂的環境之中,一般兒童很容易學會的生活自理、行走等行為,他們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學會。因此,焦慮和挫折感是視力殘疾兒童主要的情緒問題。
有關研究表明,視力殘疾兒童情緒、情感更有深刻性,通過教育能形成較好的理智感,即從深刻的認識活動中培養起一種比較穩定的、深刻的情緒體驗。但是,視力殘疾兒童的情緒傾向性多偏向於消極型,即缺乏積極、熱情、振奮和樂觀的情緒,而傾向於消沉、頹廢、鬆懈、灰心和焦慮等消極情緒狀態。
視力殘疾兒童由於行動能力與經驗的限制,以及無法看到行為的結果,多會變得被動、依賴與無助。由於無法通過視覺獲得信息來進行有效地模仿、學習與套用身體語言跟別人溝通,也大大地影響其正常人際關係的發展。
視力殘疾兒童的情緒狀態也給他們的社會適應帶來一定的困難。由於他們的活動範圍和活動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他們一般不主動和別人交往,顯得比較孤獨。視力殘疾兒童的情緒問題和社會適應問題在分離的盲校或盲聾啞學校比在隨班就讀的普通學校更為突出。對視覺障礙兒童適應能力的培養應越早越好,實行早期干預有利於他們適應能力的發展。

聽力殘疾

耳聾是一種最常見的殘疾之一。聽力殘疾兒童的分級主要分為輕度聾、中度聾、重度聾和極重度聾。聽力殘疾兒童根據聾的性質把聾分為傳音性耳聾和感音性耳聾。導致聾的原因主要有產前因素、產時因素和產後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理化因素是導致產前因素的主要原因,而腦膜炎、麻疹、腮腺炎是引起產後致聾的主要原因。在實際生活中要積極防止中耳炎、中耳損傷、內耳的病變,做好耳聾的預防工作。
0至6歲是聾兒最佳的康復期,越早治療越好。輕度聽力殘疾兒童通過裝配助聽器、重度聽力殘疾兒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並在特定教學環境進行1至3年語言康復訓練,就能走出無聲世界,進入普通中國小校,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康復措施
一、聽力殘疾兒童早期使用助聽器
聽力殘疾兒童的康復早期恰當地選擇和套用助聽器是聽力康復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要在了解聽力損失情況後再配助聽器。如沒有確切情況的資料,只要病史、體檢、對聲刺激的反應符合或高度懷疑有聽力損害者,也應考慮使用。如雙耳聽力測試圖均為感覺神經性耳聾,損失在60分貝,均為高頻損失,可雙耳配戴。如一耳損失聽力至60分貝,另耳為40分貝,則宜配戴損失60分貝的一側耳。聾兒雙耳配戴助聽器,可獲得最大的聲輸入,而且雙耳可分別受到刺激和適當補償,對學語關鍵時期的聾兒是十分童要的。它的優點是:1.聲空間定位優良;2.可以增強在噪聲中攝取需要的語言信號能力;3.由於總和作用,響度增大;4.立體聲感強。
為聽力殘疾兒童配用助聽器,最好根搪聾兒的年齡和耳道形狀製做耳模耳塞,以保證戴牢,隨著年齡增長,耳模應半年~1年復檢一次。對重度耳聾兒童,還可使用可見語言訓練儀、語圖儀、觸覺振動器等。此外,在聾兒語訓中,為改善聾兒聽力,國際上已普遍使用無線調頻輔聽系統,即教師有一個放大語音的話筒,聾兒配戴的助聽器有一個接受器,同時配有調頻系統。使用無線調頻輔聽系統,聾兒只能聽到教師的聲音,而能控制外界各種噪音的傳導干擾,聾兒可以在十幾米外聽見教師的聲音而無雜音,所以已被各國在聾兒語訓中使用。
二、聽力殘疾兒童康復的唇讀措施
唇讀是指仔細觀察講話者的口唇動作來理解語言的方法。唇讀的基本條件是聽力殘疾兒童至少要有一些殘餘聽力作為基本的聲刺激,使其大腦和視覺隨之集中。在康復訓練初期,唇讀是一種輔助手段。
聽力殘疾兒童獲得唇讀成功的基木因素是:1.知覺效能。包括快速感覺聲音和鑑別語音聲音的能力,從說話者唇部動作獲得信息的能力.視覺的敏銳度:注意力集中的能力;2.綜合能力。包括鑑別辭彙、句子和信息要點的能力;3.靈活性。包括信息校正、推測和鑑別的能力。
利用唇讀是發展聾兒語言的一種手段.但應注意:1.環境要適宜,尤其是光線,教師必須站在明處;2.角度要適宜,兒童與教師基本處於同一高度:3.口形要適當,要正確、清晰可辨,不宜過分誇張:4.教師要直視兒童,不能看別處;5.講話速度要適中.不能過幔或過快;6.面部表情要和內容基本一致。聾兒在看口形時,一般都觀察教師的表情以幫助理解其義;7.教師要同時注意觀查聾兒的表情。當聾兒不能理解時,可換用另一種方式耐心地表達。
三、聽力殘疾兒童康復的諮詢措施
我國聾啞人人數眾多,除在有條件的各地區建立聽力一語言康復機構以外,建立方便家長諮詢的機構是十分必要的,對聾兒家長進行函授教育和指導.幫助聾兒父母在家中教育和訓練聾兒,解釋父母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和困難。這種諮詢機構無須特殊設備,只需依託於一些專業的人員或機構即可。
四、創造聽力殘疾兒童用語言交換信息的環境和刺激物
學習語言,聽覺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因素。語言作為刺激物,作用於感覺器官,有三種形式:1.有聲語言是聽覺的刺激物;2.書面語言和口形是視覺的刺激物;3.發出聲音和書寫是動作刺激物。
因此,對聾兒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其本質就是儘可能地調動聾兒的視覺、聽覺以及其他感覺器去理解語言、學習語言,並把有聲語言作為手段,進行交際和發展思維。這就需要在訓練過程中,一是聾兒要被教會懂得別人的語言。二是要教會講別人聽得懂的話。一般正常兒童先產生接受性語言,只有理解才能表達語言。0—12歲的兒童,儘管表達性語言不發達,但大腦皮層接受某種語言,只要能反覆聽到,過一段時間後就能表達。如果聾兒不能接受語言信號刺激,不能理解語言,就需要更多地把他暴露在語言環境之中,反覆教他,進行訓練,通過若干時間,就能逐漸會學這些語言,然後能自己表達語言。
五、克服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障礙
聽力殘疾兒童的性格、情感、意志、興趣等和一般健康兒童有所不同。了解其特點,對我們制定康復訓練計畫很有價值。一個健全的兒童,當遇到不愉快的事,也會發生心理障礙,生理上有缺陷的聾兒更是如此。隨著年齡的增長,聾兒在稍懂事後,特別是與健康兒童接觸時,看到別人用嘴說話的動作,自己既聽不見,又不會說話,這時聽力殘疾兒童的心理狀態便開始發生障礙。具體表現為:天真活潑的性格開始向孤獨變化,情緒由溫和變為急躁,稍大的聾兒開始不樂意和健康兒童在一起,願意找自己同類的殘疾者——聾兒在一起遊戲等。一般來說,他們不願自己單獨去接觸社會,膽怯,怕受人歧視.心靈上產生畏懼心理。由此可見,如果不解除聽力殘疾兒童的這些特殊的心理障礙,要對他們進行聽力一語言康復訓練是十分困難的。聽力殘疾兒童心理障礙克服的程度,與提高聾兒聽力一語言康復的訓練效果有著密切的關係。
克服心理障礙,進行心理訓練,首先要從日常生活開始。如聽力殘疾兒童開始進行語訓時,家長可以採取“護送”的辦法,消除剛開始的恐懼心理。家長要配合聾兒聽力—語言康復訓練班的老師,在聽力殘疾兒童回家後,幫助聽力殘疾兒童複習,如做舌操、練習呼吸等。要充分利用聾兒生理上的長處,如聽力殘疾兒童的觀察力強,形象思維發達,在教育時,既要幫助他看到事物的表面現象,還要使他逐步學會觀察事物的內在本質。要培養聾兒的某種興趣,為將來的職業康復訓練作好準備。總之,培養聽力殘疾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從小自立的生活能力,直接關係到他們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是聽力殘疾兒童康復訓練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事。

嗅覺殘疾

失去嗅覺往往不是一個獨立的病狀,如果不及時尋求治療,導致其他病狀發作,後果可大可小。
國大醫院耳鼻喉顧問專科醫生彭玉田指出,失去嗅覺往往不是一個獨立的病狀,而是因為大力撞擊等意外或是某種疾病造成的,如果不及時尋求治療,導致其他病狀發作,後果可大可小。
由於嗅覺只有在左右兩邊嗅覺神經都受損後才會完全消失,大多情況是屬於部分喪失嗅覺。此外,喪失嗅覺往往是一件逐漸發生的事,因此病人一般不會感到很驚慌,有的甚至在醫生詢問時,才突然發現自己已多時嗅覺不靈。
彭玉田醫生表示,公眾也不必過於驚慌,因為腦部生腫瘤而造成的嗅覺喪失並非十分普遍。
他也透露,目前將嗅覺視為獨立的病狀的醫學研究並不是很多,因為多數病人只是部分失去嗅覺,而並非完全失去嗅覺。除了辨認毒氣,失去嗅覺本身並不會危害到病人的性命。
“但是,病人的生活素質可能會因為失去嗅覺而大受影響。除了無法感受各種香味,由於90%的食味是來自嗅味,因此失去嗅覺的人吃東西時會感到‘食不知味’。”
他說:“嗅味是由一些空氣散播的分子進入鼻子後,以電波方式將嗅味的訊息傳達給嗅神經纖維,再由嗅神經將訊息傳達給大腦。”
彭醫生指出,造成嗅覺喪失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鼻子阻塞、嗅神經受損或腦部受損。
我們如何感受味道。
他指出,鼻子內部如果生腫瘤,或是因為發炎或敏感而變得腫脹,造成鼻子阻塞,味道就無法傳到嗅神經纖維,因此就沒有嗅覺,這種影響一般是短暫的。
病人腦部生腫瘤,或是病人患上精神病,也會造成病人明明嗅到東西,卻感覺不到味道,或是嗅覺被扭曲。前者是一種生理病,可以通過割除腫瘤治療,後者卻得利用長期的心理輔導和精神病治療,來除去病人嗅覺上的錯誤幻覺。
但彭醫生指出,一旦嗅神經受損,病人可能就此永久失去嗅覺。
嗅神經是嗅覺的專門感覺神經。神經纖維從鼻頂部黏膜的嗅覺感受器上行穿過顱骨中的小孔,與嗅束連線,再向後行返回大腦。當病人發生意外,腦內部受到震盪時,細小的嗅神經纖維可能被部分或完全割斷。
彭醫生表示,嗅神經如果只是部分割斷,病人必需在嗅神經受損的一兩個星期內找醫生治療,如果遲了,嗅神經就可能永久受損,無法補救了。
醫生一般上會先向病人了解病歷和嗅覺逐漸喪失的經過,然後利用內窺鏡來洞察鼻子內的“狀況”。
在治療時,醫生則是主要根據病人的根本病症來治療,除了嗅神經受損的情況之外,醫生很少是專門治療嗅覺喪失的。治療方法因病而異,包括藥物、手術、心理輔導等。

味覺殘疾

味覺測試
人舌頭上的味蕾能辨別出四種基本味道:酸、甜、苦、鹹。新生兒對這四種味道反應也不一樣。餵給新生嬰兒不同味道的液體,他會做出各不相同的面部表情。把稀釋過的苦汁滴一滴到嬰兒的舌頭上,他就會把嘴巴張大——仿佛受了驚嚇!嬰兒的這種特別反應說明孩子能辨出這些味道的差別。你盡可以這樣測試孩子的本能反應,不過苦味並不好受,所以我們不打算建議你這么做。
測試4周大的嬰兒
方法:用嬰兒滴管滴幾滴糖水到寶寶的舌頭上。
反應:寶寶的面部比較放鬆,露出像是微笑的神情。
方法:把蘸了鹽水的手指頭放入寶寶口中。
反應:寶寶會皺起小臉,把嘴裡的手指尖推出。
方法滴兩滴很淡的檸檬汁到寶寶的舌頭上。
反應
小傢伙會合上眼睛,掀起嘴巴,小臉微皺著,甚至還可能會輕輕抖一下。
措施
除非寶寶出生已24周,即餵混合食物6—8周后還無法對不同味道作出反應,否則沒有必要急著去找大夫。事實上,味覺和嗅覺發育不全的情況是很少見的,當然你可以請教醫生以求放心。
本報聯合市育嬰師培訓中心等部門 針對部分怕被觸摸、不喜人多、較孤僻的孩子 推出本期實驗室———
觸覺殘疾
剖腹產兒童 觸覺功能易出問題
“現在觸覺不足的孩子越來越多,”昨天,北京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育嬰師培訓中心感覺統合訓練專家孫月輝老師說,“其原因主要是剖腹產的孩子越來越多。”
此外,孫老師說,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什麼都不敢讓碰,房間有空調、出門有車、風吹不到雪打不到,都會阻止孩子對身邊事物的探索,導致幼兒觸覺學習嚴重缺乏。觸覺不足,包括觸覺敏感和觸覺遲鈍。
在北京市職業技能培訓指導中心育嬰師培訓中心與北京奇德兒感覺統合研究發展中心的指導下,針對觸覺過分敏感的孩子,本報推出本期實驗室。
觸覺敏感的孩子,通常表現為怕人觸摸,容易驚慌、哭泣,害怕人多的地方,甚至會拒絕進入教室與其他人接觸。
實驗目的:識別觸覺敏感兒童的行為表現
實驗方式:遊戲,包括“海洋球池”以及“大龍球”
實驗前準備:進行專業測試找觸覺敏感者 為驗證遊戲分辨觸覺敏感兒童的準確性,在遊戲開始之前,專家先通過專業測試表,找出觸覺過分敏感和觸覺正常的孩子。記者看到觸覺類提問中,包括“經常吮手指頭或咬指甲,不喜歡剪指甲”、“對某些布料很敏感,不喜歡那類布料所做的衣服”等,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回答。最後根據綜合評分才能判斷出孩子哪些感覺失調。
實驗人選:觸覺正常:丫丫(小名),女,4歲觸覺敏感:小樂(小名),男,4歲
註:值得一提的是,經記者詢問,觸覺敏感的小樂,恰恰是剖腹產出生的兒童。
實驗一
觸覺敏感兒童不願意進“球海”
第一個實驗開始了。老師請兩個孩子進進球池。觸覺正常的丫丫先進入並玩得很開心。
已經過了5分鐘,觸覺敏感的小樂只是站在一邊看著。爸爸想把他抱進球池,他跑開了。
專家:觸覺敏感的孩子,一般不想進球池與球體接觸。
實驗二
玩按摩大龍球小樂“臨陣脫逃”
第二個實驗開始了。這個實驗使用的玩具是一個大皮球,上面長滿了“刺”。孫老師介紹,它叫顆粒按摩大龍球,球面有特殊設計的軟質顆粒。小朋友趴在大球上,身體大面積接觸球面上的按摩點,可以刺激孩子的皮下神經元,改善觸覺失調的問題。
實驗中,丫丫一直都挺聽話。而小樂儘管按要求去接觸球體,可當老師讓爸爸配合做前傾動作時,他開始踹球,最後跑了。專家:觸覺敏感的孩子會討厭這個帶刺兒的傢伙。
專家評說:剖腹產兒童要小心“先天”缺觸覺訓練
台灣感覺統合訓練專家吳慈滿女士介紹,早產或剖腹產的嬰兒直接從母體裡被取出來,出生時觸覺未受到刺激,長大後就易出現感覺和統合失調方面的問題。此外,有些孩子小時候環境活動限制太多,家長不讓孩子碰這碰那,也會導致孩子觸覺學習不足。
這種孩子一般都比較孤僻,喜歡獨處,會黏固定的人,脾氣固執,容易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由於嘴巴屬於觸覺敏感部位,所以幼兒會執著於特定口味,變得挑食、厭食。有些觸覺敏感的人成年以後會產生戀物情結,離開自己的床就不能睡覺,以至於不能從事經常出差的工作。
家庭判斷
家長觸摸孩子小手如有回應則為正常孫老師說,孩子3歲以後觸覺發育成熟,家庭就可大致自行判斷其觸覺是否正常。家長可以讓孩子把一隻手放到桌子上。大人去撫摸孩子的手,孩子感受到撫摸會有所回應,這樣就是觸覺正常的孩子。如果家長的手還沒有碰到孩子的手,孩子就把手拿開了,不願讓家長碰觸,這樣的孩子有可能存在觸覺失調。
-6歲正是孩子觸覺失調的糾正期。參與一些觸覺訓練,尤其是集體活動形式的遊戲可糾正。6-12歲的孩子糾正起來就非常困難了,必須進入治療期,進行強制性訓練,否則成年後易產生自閉心理。
註:如要判斷失調症狀由哪種原因引起,請諮詢專業機構及專家。
家庭訓練
家長不要一味阻止孩子小手亂抓摸索
0-3歲是孩子的自我認知期,孩子到處摸索東西、抓沙子等行為都是他自我學習、觸覺認知時期的表現。家長不應阻止,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引導孩子觸摸不同質地的物品。
如果是剖腹產的孩子,尤其應該增強訓練。家長可把不同種類的豆子,用紗布包裹成小沙袋,孩子洗澡過後,用不同豆粒沙袋分別在孩子身體上輕輕拍打。這么做是為了刺激幼兒皮膚下的觸覺神經元。
據北京婦幼保健院的統計顯示,前年全市產婦的剖腹產率高達47.92%,和上世紀80年代相比上升了近一倍。其中,三分之一的剖腹產產婦完全可以自然分娩。
國內外科學家經大量研究發現,剖腹產的孩子在出生時,由於沒經過產道的擠壓,缺少了觸覺、視覺、味覺等天然訓練。
遊戲運動療法
孩子有學習成績不佳、孤僻膽小、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並不全是父母的責任,也不必一味責問孩子。不如視之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冷靜下來,以具體的辦法來幫助他們。觸覺體系的感覺統合運動重點,旨在加強肌膚的各項接觸刺激,以修正前庭核有關觸覺刺激的抑制和運動能力,使大腦的處理能力和身體的觸覺神經,建立起協調良好的關係。
泥土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自閉症。
指導目標
運用玩沙、玩泥土的活動,加強腦幹前庭網膜的過濾及選擇的覺醒能力,使不重要的信息能有效的抑制,對觸覺過於敏感或遲鈍的孩子的情緒安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指導重點
1、將泥土或沙土放置在大盆子或大塑膠布上面,空間大小的原則是,孩子必須能整個身體進入其中,並且全身各部分都能接觸泥土和沙土,特別是手,可用手做成泥球和各種東西。並注意觀察孩子對各種質料接觸上的排斥或接受情形。
2、不妨增加泥土及沙土的數量,使接觸面更廣。
3、可以改用其他接觸物,例如紙、樹葉、塗料、米、豆等,強化孩子觸覺識別力,以促進其感覺。
延伸活動
可以利用戶外遊戲,讓孩子在沙地、泥漿、草地、碎石子地上做遊戲,觸覺感是固有感覺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對孩子本體感的發展和身體形象的成熟,可以有很大幫助。
塗料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自閉症。
指導目標
塗料顏色和所塗形狀的差異均會造成心理感覺的不同。這種遊戲不但有助於消除觸覺敏感,對本體感成熟和情緒安定也能發揮調節的功能。
指導重點
1、可以將大畫布或塑膠布鋪在地上,塗料散在旁邊,孩子可以用跪坐、俯臥或者躺的方式,把這些塗料用手或身體在畫布上自由塗畫。
2、也可以將畫布掛在牆上,孩子可以將塗料抹在身體或手上,再用手塗摸,或身體撞擦畫布。
3、觸覺敏感兒童開始時會有些緊張,可以鼓勵他們從手指開始,逐漸及於手腕、手臂、腳掌再到屁股和身體,讓他習慣塗料的感覺。
4、自閉兒童常對某種顏色特別排斥或喜好,不用緊張,讓他們自動自發去進行調節,指導者只要在旁邊留意 即可,不必給予任何的調適。
延伸活動
這種遊戲不但可以協助觸覺學習調整,對手腳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因此除了自由塗畫外,也可以設定固定的圖示或形式,讓他們去嘗試,這有助於促進運動企劃能力的成熟。
塑膠粒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不足或敏感。
指導目標
盆子中放進塑膠粒、木屑或紙片,也可以用混雜的方式,讓幼兒用手在其中翻動、抓推。可強化手指末梢的觸覺刺激,強化觸覺的辨識力,對身體形象的成熟 也有很大幫助。
指導重點
1、要避免盆子內的硬物造成孩子手指的疼痛,以免產生排斥。
2、可以讓孩子雙手伸入其中攪動,或用腳踏、屁股坐進去均可,指導者詳細觀察他身體各部分的反應情形。 3、混合東西愈多,在遊戲時會產生愈多聲音,愈會促進孩子遊玩的興趣。
4、強化手指方面靈活性的引導。
延伸活動
也可以用麵粉、紙屑、豆類等不同質感的東西,強化他的觸覺神經,以及對不同觸覺的適應能力。
抓癢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身體協調不良。
指導目標
讓孩子躺在軟墊上,指導者在他的腋下、胸口搔癢,依孩子的反應來控制用力的大小及刺激的強度。
指導重點
1、可以了解觸覺敏感對孩子心理影響的程度,有的還沒有接觸到,就已經有強烈的感覺了。
2、了解孩子敏感的情形和部位,如果連一些常需接觸他人的部位,也有強烈敏感度的話,則需加強改善。
3、可以邊做邊跟他說話或聽音樂,緩和他的情緒,以調整觸覺對他身體的真正影響。
延伸活動
抓癢時,同時也可以告訴孩子身體各部位的名字,增加他對辭彙的興趣。
麻布刷身遊戲
指導目標
直接刷皮膚,可以活化觸覺接受器,手部、肩部、背部的刷動,對本體感的強化有直接的幫助。
指導重點
1、用麻布,以中度力氣刷孩子的手臂、足部、胸肌 肉、背部。
2、反應敏感的孩子不要太用力,以幫助他慢慢適應,反應遲鈍的孩子則可以用力些,以活化他的接收神經。 3、可以邊做邊講故事或唱歌,讓孩子不至於太緊張,並維持輕鬆快樂的氣氛。
延伸活動
可以用其他東西,例如扇子、羽毛、電動按摩器等搔癢的工具進行刷身。
冰袋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身體協調不良,自閉症。
指導目標
強化孩子對溫度的觸覺反應,這種遊戲刺激 力頗強,可喚醒孩子的腦幹觸覺系統甦醒,提高孩子在肌 膚感覺上的適應性。
指導重點
1、孩子有時由於冰袋刺激太強,不願別人碰他,寧可自己來做,這時,不妨讓他自己先試試看。
2、可以換成熱水或冷水,試試看他的反應。
延伸活動
也可以用小石頭或細石袋,或各種軟硬東西做接觸遊戲,讓孩子練習在承受碰觸時的正常適應能力。
梳頭遊戲
指導目標
對觸覺防禦過當的孩子,具有覺醒的調節功能,可以協助抑制觸覺上過多的信息。另外,這種動作還可以增進親子間互動,對人際關係的強化也有幫助。
指導重點
1、用梳子的尖端刺激孩子的頭皮,並且順其勢梳頭,可以指導孩子順應身體的動作,對常規的養成有所助益。
2、也可以在示範一次後,讓孩子自己來,對手的細部動作和身體形象的發達都有幫助。
3、可以觀察出孩子特別敏感的部位。
延伸活動
也可以嘗試用木梳子、羽毛、毛巾等代替,或進行洗頭、刷手掌及腳底的遊戲,以強化孩子的觸覺學習。
吹風機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自閉症,身體協調不良。
指導目標
吹風機可以控制熱風或涼風,給孩子完全不同的刺激,不但有覺醒前庭核處理觸覺信息的作用,對身體形象和本體感的塑造也特別有幫助。
指導重點
1、先告孩子身體各部位名稱,再用涼風吹這些部位,問他的感覺。
2、換成熱風,但注意不要灼痛孩子,讓孩子講講各部位的感受。
3、敏感的孩子通常在臉部和頭頸肌肉上吹風時會有強烈的反應,因此不要勉強吹在臉上。
4、可用半遊戲的方式,來化解他緊張的感覺。
延伸活動
熱風、涼風可以隨時切換,並觀察孩子的感覺,也可以在皮膚上加上一張薄紙,以減輕風的強度,並做較複雜的皮膚接觸。
洗澡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自閉症,身體協調不良。
指導目標
用水的刺激力和水溫,來強化孩子的肌膚神經。可以促進他觸覺信息的調適,及本體感的成熟。水的遊戲適用範圍廣、方式多,在感覺統合運動中效果最大。
指導重點
1、觸覺敏感過強的孩子,一般有怕水的傾向,但水的溫度、強弱力量變化最大,如運動恰當,最容易突破孩子的心理障礙。
2、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的東西,這方面的突破,對孩子觸覺能力的強化有很大幫助。
3、可用蓮蓬頭噴射孩子身體各部位,也可以讓孩子泡浸在浴池中。
4、水的溫度可用冷、溫、熱三種,讓孩子分別去試,一般稱為“三溫暖遊戲”。
延伸活動
可以讓孩子邊戲水邊刷身體,觸覺甦醒的效果更佳。戲水遊戲可以作為學習游泳的準備前工作,對孩子感覺運動的成長頗有助益。
球池遊戲
適用兒童觸覺敏感或不足,自閉症、身體協調不良,多動症。
指導目標
球池不但有強化觸覺的作用,對前庭體系、身體協調、固有一前庭平衡能力,都有很大幫助;對腦幹部機能強化的效果最佳。
指導重點
1、指導孩子用力跳入或輕輕跨進球池均可。
2、將身體全部藏進球池中,接受球的擠壓。
3、可以在球中間翻動或擺動手腳、身體、頭頸,在浮力狀態中,調整身體的重力感信息。
4、也可以坐或站在球池中,躍動身體或雙腳踏步,承受不同重心及身體運動的感覺。
5、注意觀察孩子對各種感覺的喜愛、固執和排斥,以了解他的觸覺和重力感的問題。
延伸活動
可以在球池中做飛機起飛、火車開動、太空人漫步、泰山躍水等遊戲,強化他的運動企劃能力。也可在球池中改用報紙團或保麗龍塊,給孩子一些不同的觸覺刺激和重力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