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鄧稼先的故事

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鄧稼先的故事

為了祖國的富強,他默默無聞,隱姓埋名28年,最終,壯麗的蘑菇雲見證了他的偉大,從此中國人民在國際上有了發言權,而他卻因核輻射過早地耗盡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感動的是,臨死前,他仍堅持工作,始終心繫著祖國的國防事業。 這本《鄧稼先的故事》是“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鄧稼先的生平事跡。 《鄧稼先的故事》的作者是林文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鄧稼先的故事
  • 出版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
  • 頁數:188頁
  • 開本:16
  • 定價:19.80
  • 作者:林文力
  • 出版日期:2012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10007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這套“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是為了讓青少年能汲取老一輩科學家們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發現真理、淡泊名利、戒浮戒躁、堅持真理的崇高品質,從而培養和樹立獻身科學事業、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理想,為祖國富強和全人類的福祉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這本《鄧稼先的故事》(作者林文力)是“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之一,講述了鄧稼先的生平事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立志高遠少年心
第一節 出身於書香門第
第二節 受益於父母人格的薰陶
第三節 顛沛流離的青年生活
第四節 與楊振寧的深厚友誼
第五節 “落後就要挨打”
第六節 祖國啊,我永遠是您的好兒女
第七節 終成眷屬的有情人
第二章 捨身為國兩彈情
第一節 從事核子彈研製工作
第二節 在最快樂的日子裡
第三節 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總設計師
第四節 初見周總理
第五節 生命屬於祖國
第六節 起爆第一顆核子彈
第七節 熟睡在去世母親的身旁
第八節 參與氫彈的研製工作
第九節 又為祖國升起一團“蘑菇雲”
第三章 鞠躬盡瘁猶不已
第一節 為了周總理的囑託
第二節 一切為了和平
第三節 離開九院的日子
第四節 28年後的“重逢”
第五節 祖國利益高於一切
第六節 事業比生命更重要
第四章 身殞名留史永存
第一節 在最後的幸福日子裡
第二節 “死而無憾”的選擇
第三節 親情愛情“老家”情
第四節 深切緬懷無名英雄
第五節 英雄事跡永存人間

文摘

在安徽省懷寧縣東北的大龍山下,有一個頗具古風的老鎮,名叫白麟坂。白麟坂有一座已有200多年歷史的老宅,喚做“鐵硯山房”。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老宅,前面一片寬敞的大廳,後面一排高高的木屋,曲廊連著一個池塘和一座精巧的小園林,集生活起居、娛樂休閒於一身,人文氣息與自然風貌相得益彰。老宅的主人,就是鄧稼先的六世祖先鄧石如。
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號完白山人。鄧石如是清朝乾嘉時期的書法、篆刻大師。他的書法以四體工整而著稱,博得四海讚譽,有人贊其為清朝第一人。這座宅子是鄧石如以兩湖總督畢沅所贈鐵硯而命名的新居,故得名“鐵硯山房”。
1924年6月25日,鄧稼先誕生在老宅“守藝堂”西側的住房裡。他的父親鄧以蟄,字叔存,當時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學家。
鄧以蟄出身於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苦讀詩書,工水畫山,很小就有了良好的美學和書畫基礎。1907年,剛滿15歲的鄧以蟄便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攻讀文學;一年以後,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和美學。1913年,鄧以蟄學成回國,被北京大學聘為哲學系教授,後來又到清華大學、廈門大學任教。
回國後,鄧以蟄很快與魯迅成為朋友,在《魯迅全集》中就有他和魯迅談話的記錄。這一期間,鄧以蟄在《晨報》、《新青年》等進步報刊上發表了許多文章,由於他見解獨到、文筆奔放,給學術界、思想界乃至文學界吹來了一股清新之風。
鄧以蟄也是最早在中國研究、傳播美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將畫史與畫學、書史與書學緊密聯繫起來研究,在中國書畫理論上,提出了中國書畫歷來就有著相當完整和系統的美學理論,其美學思想中融匯了西方美學思想的超功利原則,在我國現代美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鄧以蟄全集》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後人研究美學提供了重要參考。
鄧稼先的母親王淑蠲,聰穎賢淑,為人寬厚,終年操持家務,照顧子女。鄧以蟄和她共育有4個子女,分別是鄧仲先、鄧茂先,在鄧稼先之後還有鄧榜先。
鄧稼先剛滿8個月的時候,在清華大學任教的鄧以蟄將妻子兒女接來北京。當時,他們住在北京豐盛胡同北溝沿甲12號。這是一座有著明清建築風格的四合院。
1929年,鄧稼先剛滿5歲,便背起了書包,跟在大姐鄧仲先的後面,走進了武定侯國小。
學貫中西的鄧以蟄對鄧稼先要求嚴格,不僅要他熟讀四書五經,同時還要他閱讀世界名著,學習英文、數學。鄧稼先7歲時讀到了屠格涅夫的《愛之路》,其中小鳥和獵人的故事,使他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震顫。故事中,一隻美麗的小鳥被獵人捉住了,獵人把它關進竹籠里。小鳥失去了自由,不吃也不喝,奮力朝著籠壁衝撞,一下,兩下,三下……整整撞擊了一天。晚上,獵人回來了,籠子裡發生的事使他驚呆了:竹籠被撞破了,鳥兒滿頭血漬,倒在了竹籠外的地上。那隻美麗的小鳥為了爭得一片藍天,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性命。
讀完這篇作品,鄧稼先悄然落淚了。他想到父親多次對自己講過的話:“人應該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其他生命的存在,與其他生命共存共榮。”他被小鳥那種不畏險阻、寧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折服了。
優良的生活環境和良好的啟蒙教育,對鄧稼先日後的成長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與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祖籍都是安徽,是多年至交。鄧以蟄在清華大學及北京大學任教時,他們在清華園裡又成了鄰居,因此關係甚好。 1935年,鄧稼先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級的楊振寧成為了好朋友。後來,二人又先後進入北平西單絨線胡同的崇德中學,友情得到進一步加深。
崇德中學是英國人開辦的教會學校,十分注重英語教學。鄧稼先自幼便跟父親學英語,八九歲時已可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進入崇德中學之後,他的英語成績在班裡是出類拔萃的。在數學、物理方面,他的成績也相當優異,得到很多老師的青睞。
不久,“七七事變”的爆發結束了鄧稼先歡樂的少年時光。端著長槍和刺刀的日本侵略軍很快進入了北平城。在這種情況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都撤往西南,校園裡一片空寂。此時鄧稼先的父親身患肺病,咯血不止,全家不得不滯留下來,在西單附近租房暫住。P2-5

序言

中國改革開放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都要硬”的主導思想。在過去的30多年裡,具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經濟上確實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許多具有科技含量的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企業手中,如電腦、電視、手機、汽車等。這些外企不僅可以輕鬆地得到高額回報,而且還具有充分的話語權。開拓創新,掌握智慧財產權,才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復興的前提條件。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當今還有少數人或企業受利益的驅使,置國家的法律法規於不顧,昧著良心乾出一些傷天害理之事。比如“三聚氰胺”、“地溝油”、“瘦肉精”、“文憑造假”等事件,損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毒害了社會風氣,引發人們對誠信問題的關注和熱議。
一個缺乏創新精神的民族,一個缺乏誠信的民族,勢必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歷史時刻,我們特別策劃出版了這套愛國、奉獻、創新系列叢書。此套叢書遴選了當今最具有代表性的近現代科學家,包括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陳景潤,物理學家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鄧稼先,氣象學家竺可楨,生物學家童第周。他們是新中國科學技術的旗手,他們是鑽研世界難題的佼佼者,他們是專業領域的帶頭人……他們犧牲自我享受的優越的生活,以國家前途為己任,在吃不飽、穿不暖,工作環境極其簡陋的情況下,以高度的愛國熱情,持之以恆,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攻克了一道道科學難關,取得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些可歌可泣的大科學家們,為了祖國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幸福,無私無畏、無怨無悔,專心致志於造福人類的科學事業,永遠值得我們每個人敬仰。他們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他們的崇高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他們感天動地的光輝事跡讓世人銘記。
我們出版這套叢書,是為了讓青少年能汲取老一輩科學家們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發現真理、淡泊名利、戒浮戒躁、堅持真理的崇高品質,從而培養和樹立獻身科學事業、謀求人類幸福的偉大理想,為祖國富強和全人類的福祉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