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論

想像力論

《想像力論: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是王琢先生的博士學位論著,對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進行了探索。作者從創作論角度切入,主要探索了大江的“作為小說方法的想像力”,論述了這一概念的西方文化來源,梳理出大江想像力的源流和得以建立的路徑。

基本介紹

  • 書名:想像力論
  • 作者:王琢
  • 頁數:241
  • 定價:¥19.00
  •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05月
  • 叢書:比較詩學叢書
  • 字數:207000
基本資料,叢書,精彩書評,書評一,書評二,作者簡介,作者生平,目錄,

基本資料

ISBN:9787532126422
作者:王琢

叢書

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總社《想像力論--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內容摘要 本叢書名為“比較詩學叢書”,共包括四本專著,分別是:《審美的現代性追求》(王義軍著)、《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伍世昭著)。《中國文藝學學科的發軔與演變》(傅瑩著)和《想像力論: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王琢著)。這些著作,有對中國文學理論學科史的研究,有對某一作家詩學命題、創作方法的探討,還有從創作實踐中發現、建立起來的話語體系。四本書所論的問題,都是在近百年來文學、學術變遷的歷史反思中突現出來的,而且這些問題都與二十世紀東西文化或中西文化相遇、碰撞、交融密切相關,對問題探討運用的都是比較...

精彩書評

書評一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作品中所滲透的人文理想主義氣息以及對現實世界的強烈關注,是使他贏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重要因素之一。1994年,瑞典文學院宣布大江健三郎獲諾貝爾文學獎時,以“詩的力量創造了一個想像的世界,並在這個想像的世界中將生命和神話凝聚在一起,刻畫了當代人的困惑和不安,開拓了戰後日本小說的新領域,並以撞擊的手法,勾勒出當代人生百味”來評價他的作品。
大江健三郎可以說是作品被翻譯成中文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1995年5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五卷本《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分別包括《廣島札記》、《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性的人》和《死者的奢華》等,此時距離他獲得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不過8個月。
同年6月,中國文聯出版公司也出版《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集》(五卷本);1996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五卷本);1997年6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人羊》;1997年12月,灕江出版社出版了《個人的體驗》等等。借著諾獎的東風,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在國內可謂火熱一時。
2000年9月,大江健三郎第三次訪問中國,再次引來人們對他的關注,當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又出版了《大江健三郎自選隨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自選集》(全三卷四冊);10月,譯林出版社出版了《空翻》等。
這之後,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出版一直沒間斷,去年,南海出版公司又集中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一本充滿了個人色彩的本生小說《被偷換的孩子》和被稱為“溫暖人文”的散文集《在自己的樹下》、《康復的家庭》和《寬鬆的紐帶》。
本月底,南海出版公司又將推出大江健三郎的長篇小說《愁容童子》。這本大江健三郎寫於2002年的作品是他《被偷換的孩子》的續篇。
《被偷換的孩子》的主人公小說家長江古義人在《愁容童子》中,因母親過世而從柏林隻身回到久違的故鄉,妻子則留在柏林幫助哥哥良吾的朋友照顧孩子,這也是大江暗喻大江夫人(即古義人的妻子)開始擁有自己獨立的人生。
在故鄉森林的村落中,古義人開始了與哥哥、以及研究他小說的美國女性羅絲三個人在一起生活。雖是故鄉,但長年來遠渡的古義人,在鄉人眼中,終也不過是個外來者,他們無法接受古義人,雙方發生了許多大大小小的衝突。而古義人甚至樂於去碰觸這些衝突,以作為一種自身的“冒險”。
本書以大江一貫對世俗的諷喻與揶揄的筆法寫出來,對現實人物也有諸多批判隱喻,使得小說更多了一層趣味。同時,大江也維持一貫對人性的關懷,書中悲喜交重,餘味不絕。1957年登上了文壇,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江健三郎,終於在《愁容童子》中寫出了罪惡感的泉源。

書評二

大江健三郎是當代的堂吉訶德
評論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許金龍
不了解日本就不了解他的意蘊
新京報:大江健三郎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經多次到中國訪問,是中國文學界非常熟悉的日本作家,但是國內對他作品的解讀似乎並不多。
許金龍:我覺得這個熟悉應該打個引號,我認為中國文學界對大江健三郎的了解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實。雖然,1960年,他就曾來中國訪問,但我們對他作品的譯介主要是在1994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這些譯介也主要是考慮一個諾獎作家的商業價值,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譯介時間都比較倉促,往往是幾個譯者合譯,並沒有認真解讀。甚至,有些翻譯非常不準確,比如,諾獎獲獎作品《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我覺得準確的翻譯應該是《萬延元年的橄欖球賽》,大江本人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也提出了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在中國還沒有人真正讀懂大江健三郎。
新京報: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大江健三郎對中國讀者來說還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並不像村上春樹那樣真正進入中國讀者之中。
許金龍: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有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隱藏厚重的思想,所以,極其難以解讀,我甚至覺得對一般的中國讀者來說幾乎是不可解讀的。以《萬延元年的橄欖球賽》為例,他把1860年日本江戶幕府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政治時期,和1960年日本東京幾百萬人上街抗議《日美安全條約》兩段歷史相聯繫,是有一定政治隱喻意義的。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歷史,就很難真正理解大江作品中的意蘊。
存在主義哲學貫穿他的創作生涯
新京報:大江健三郎早期是學習法國文學的,同時還受到了西方小說的很大影響,所以,有人說他自己的作品也有強烈的西方小說的氣質,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
許金龍:除了法國文學,大江還廣泛受到了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俄國文學的影響,也包括中國文學的影響。但需要強調的是,在受到西方文學以及中國文學的影響的同時,他的作品還是植根於日本的文學傳統之中。他巧妙地把日本傳統文化中的想像力,與西方文化中的理念和技巧結合在了一起。
新京報:據說,大江的創作尤其受到了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他的作品是不是有這個特徵?
許金龍:他在學生時代受到薩特存在主義文學的很大影響,這從他初期的作品,比如《奇妙的工作》和《死者的奢華》中可以看出。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來自山村的窮學生在戰後復興的大都市中的無奈和徒勞。另外,他還接受了存在主義文學的另外一個影響,以文學介入社會、介入政治,這種觀念甚至貫穿他的整個創作生涯。
沒有人比莫言和他更接近
新京報:有一種觀點認為大江健三郎除了受西方小說的影響,也受到了魯迅、莫言等中國作家的影響,你有這種感覺嗎?
許金龍:他在自己的少年時代就接受過中國文學的影響,通過自己母親知道了魯迅等作家,在他最早的詩作之中,曾經直接引用過魯迅《野草集》中的一句話“在巨大的恐怖中,懷著希望,發出吶喊。”這種主題在大江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不斷成熟,他不斷通過自己的文本發出吶喊,向封建體制發出挑戰,他甚至參加街頭的示威遊行。
新京報:莫言是大江健三郎最欣賞的作家之一,很多人談到他和莫言有很多相似的藝術特點,你認為他們的相似之處在哪裡?
許金龍:大江曾經說,就文學氣質而言,再沒有任何人比他和莫言更接近了。他們都是從邊緣出發的作家,都是處在文化和地理的邊緣地帶,向中心發出吶喊。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他們以自己的家鄉為背景創作的作品無不散發出誘人的光彩。需要強調的是他們作品中的故鄉的山水景物,絕不是簡單的再現,而是賦予了一種地形學意義。而且他們的這種描述充滿了神話的氛圍,在作品中神話和現實相互交融。
性不是性,性是一種隱喻
新京報: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經常出現大便、變態的性、暴力這樣一些讓人生理和心理感覺不愉悅的內容,你覺得應該怎樣理解他作品的這部分內容?
許金龍:我覺得不應該使用變態、扭曲這樣的辭彙來形容大江的作品。大江的寫作是代表純文學和哲理性的。他選擇的是把人類的傷口撕開,逼迫著我們正視他。比如,他描寫的性在日本國內也有很多爭議,但我認為他描寫的性不僅僅是性,更是一種政治文化的隱喻,他的描寫絕對不是從生理角度去吸引人的感觀。
新京報:與一些日本作家不同的是,大江健三郎是一個關注社會的作家,你對他這種寫作的態度作何評價?
許金龍:我經常說,他就像堂吉訶德一樣,手執用薩特、但丁、莎士比亞、魯迅、巴赫金等作家、詩人、學者的文學理念和技巧鍛造而成的長矛,揮向大風車———以天皇為代表的封建主義和人類巨大的人道主義災難。他遍體鱗傷還在吶喊,一邊流眼淚,一邊為人類祈禱。他的反抗是弱小的,也是義無反顧的。

作者簡介

王琢(1958-)(滿族)遼寧綏中人,1985年畢業乾東北師範大學日語系,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1988年起至今,任教於海南大學;現任海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從2003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博士後研究。1995年,譯著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
主要社會兼職:
中國世界海外華文文學學會理事,國際二宮尊德思想學會常務理事。

作者生平

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日比較文學、日本文學、比較文藝學。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日語系,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日本研究所日本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2002年考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比較文藝學方向,博士學位。1988年起任教於海南大學,1990年任講師,1998年任副教授,2003年任教授;2001年-2003年,任海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2002年起任海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比較文藝學方向碩士生指導教師。1994年至1995年,日本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研究科訪問學者;2003年4月8日至2005年4月7日,日本文部科學省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外國人共同研究員(博士後研究員)。2005年4月任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教授(系主任)、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分管教學工作)。在中日比較文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氏物語》和《白氏文集》的影響關係的比較研究上,另外編著《中日比較文學研究資料彙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在充分梳理日中兩國二十世紀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輯錄優秀論文26篇,並附錄自撰《回顧與展望》兩篇,重要參考文獻目錄約11萬字;在日本文學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對日本當代著名小說家大江健三郎的研究上,自從1988年發表《人·存在·歷史·文學——大江健三郎小說論綱》(《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第2期)以來,已發表相關論文二十餘篇,其中3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1995年,譯著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在比較文藝學研究方面,主要運用比較文藝學的方法,對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進行了系統研究,博士畢業論文《想像力論:大江健三郎的小說方法》,2002年被評為暨南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同年被收入國家優秀博士論文文庫,2003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現在研究課題:《近代日本學術思想對中國的影響》。

目錄

《比較詩學叢書》總序
序一:“我是惟一一個逃出來向你報信的人。”
序二:小說是怎么寫的?
第一章 緒論
一 以“想像”為核心的理論批評
二 想像性真實與形象的分節化:私小說批判
三 政治的想像力:“天皇制”批判
第二章 大江想像力論的源流
一 從形象到想像力
二 改變形象的想像力
三 預言與神話與想像力
第三章 作為創造原理的想像力
一 “活字”的形象
二 想像力與經驗
三 想像力與體驗
第四章 語言、形象與想像力
一 語言的文化體與活性化
二 想像力與形象的分節化
第五章 政治的想像力
一 想像力與文學介入
二 全體化:核時代的想像力
三 邊緣化:民眾共同的想像力
第六章 餘論
一 寫什麼——想像力的生產(一)
二 寫什麼——想像力的生產(二)
附錄一:大江健三郎與諾貝爾文學獎
——兼及中國當代文學的思考
附錄二:文學應該給人光明
——大江健三郎與莫言對話錄
附錄三:大江健三郎創作年譜
參考書目
人名與術語索引
後記
補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