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動力學

情緒動力學

你當下正處於什麼樣的情緒狀態?或許你情緒高漲,或許你在鬧情緒,或者是你想說現在一點情緒都沒有。你的情緒狀態,就是你的生命的狀態。對情緒的認知和把握,就是對你的生命的領悟和對你人生的掌控。

情緒是一個人對外部世界存在和發生的事件,包括接觸到人和觀察到的事,以及對自己身體狀態和大腦思維活動狀態的直接的本能的反應。因此情緒的觸發是下意識的,不受大腦思維的控制。情緒其實是一種能量,或者人是通過情緒產生能量並向外輸出能量,當然這些這些能量,有的是積極正面的,有的是消極負面的。人是先產生的情緒,在情緒能量的驅動作用下,促使人們產生進一步的行為。

情緒動力學聚焦研究人的情緒產生釋放與相關行為之間的動力作用的機制原理。情緒源於什麼,情緒的能量產生釋放的過程,人的各種常見情緒狀態,每種情緒狀態,又是如何繼續發生作用,促使人們採取各種行為。

在理解和掌握情緒動力學的工作機制基礎上,覺察自己的情緒,充分發揮利用自己情緒的動力屬性,與情緒共舞,絢麗富足人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緒動力學
  • 外文名:Emotional Dynamics
  • 研究方向:情緒的產生和作用的機制原理
  • 目的:充分利用情緒的正能量
  • 特點:情緒的威力和情緒的破壞力
情緒的原理,什麼是情緒?,情緒的構成,情緒的產生和激活,情緒的動力性質,情緒的認知理論,理論概述,實驗過程,情緒認知理論,情緒聯接模式,情緒動力學的套用,

情緒的原理

什麼是情緒?

從古希臘至今,歷代思想家都試圖在理論上解釋情緒的產生。 當代情緒理論多注重經驗主義研究方法,很多獨立的理論並不互相排斥,大多數研究人員樂於採納多種視角,融合各種理論。引起爭議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判斷對產生情緒有多重要,特別是和身體反應等其他方面比較。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最普遍、通俗的情緒有喜、、驚、、愛等,也有一些細膩微妙的情緒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神經遞質影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儘管一些情緒引發的行為看上去沒有經過思考,但實際上意識是產生情緒重要的一環。

情緒的構成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情緒是多元的、複雜的綜合事件。情緒構成理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時候,有五個基本元素必須在短時間內協調、同步地進行。
認知評估: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人物),認知系統自動評估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觸發接下來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心愛的寵物死亡,主人的認知系統把這件事評估為對自身有重要意義的負面事件)。
身體反應:情緒的生理構成,身體自動反應,使主體適應這一突髮狀況(例如:意識到死亡無法挽回,寵物的主人神經系統覺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頻率變慢)。
感受:人們體驗到的主觀感情(例如:在寵物死亡後,主人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一系列反應,主觀意識察覺到這些變化,把這些反應統稱為“悲傷”)。
表達:面部和聲音變化表現出這個人的情緒,這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達情緒主體對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動意向(例如:看到寵物死亡,主人緊皺眉頭,嘴角向下,哭泣)。對情緒的表達既有人類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獨有的成分。
行動的傾向:情緒會產生動機(例如:悲傷的時候希望找人傾訴,憤怒的時候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

情緒的產生和激活

心理學家伊扎德(1993)認為情緒能夠以多種方式被激活,他提出的情緒激活的多系統模型表現了情緒過程的多樣性。他將情緒產生的原因分為以下過程。
情緒激活和調節的多系統模型
情緒激活和調節的多系統模型情緒激活和調節的多系統模型
(資料來源:Izard,1993)
(1)神經內分泌過程。①通過神經遞質的水平的變化誘發情緒(如血清素減少→抑鬱);②通過在腦部的電刺激誘發情緒(如下丘腦的人工刺激→大怒)。
(2)感覺反饋過程。①通過面部表情誘發情緒(如緊縮鼻子→厭惡);②通過身體姿勢誘發情緒(如垂頭彎腰的姿態→悲傷)。
(3)情感激活過程。①通過品嘗、聞味道產生情緒(如甜味→興趣);②通過疼痛產生情緒(如厭惡的刺激→憤怒)。
(4)認知激活過程。①通過評價、評定和歸因產生情緒(如將有害的判斷為不公平的→憤怒);②通過記憶產生情緒(如回憶童年的經歷→感傷)。
伊扎德指出,神經內分泌系統不僅可以直接激活情感體驗,而且可以影響其他三個情緒激活過程。體內、外的感覺輸入信息作用於皮層下的有關部位,傳出的運動信息使個體產生表達情緒的肌肉活動,肌肉活動所引起的感覺反饋信息進入邊緣皮層區,使情緒達到意識水平,產生情感體驗。這就是情緒產生的神經肌肉—感覺反饋原理。伊扎德認為,認知是情緒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認知不等於情緒,也不是產生情緒的惟一原因。

情緒的動力性質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情緒是一種動機。情緒就像需要和認知一樣,提供行為以能量,並且指引行為。例如,憤怒通過動員生理的、荷爾蒙和肌肉資源來提供一個人以能量,指引那種活動來完成一個特定的目的,如掃除一個障礙。
所有的情緒研究者都將情緒建構為一種動機,也有一些人認為情緒構成了基本的動機系統(Tomkins,1962,1963,1984; Izard, 1991)。綜觀動機研究的歷史,生理驅力(如飢餓、渴、睡覺、性、疼痛)一直被早期動機理論家視為動機的基本來源。然而,情緒心理學家認為,對有機體行為的驅使,不僅出自於生物的內驅力,而且出自於心理的反映功能。湯姆金斯明確指出:早期動機理論的錯誤之處在於它把內驅力本身的信號和這個信號的“放大器”混淆了。內驅力信號(如食物、水、氧氣等生理需要的信號),需要經過一種媒介的放大,才能驅策有機體去行動。這種起放大作用的媒介,就是情緒。例如,個體在缺氧時,空氣的缺失威脅了身體的體內平衡,引起了吸氧的生理需要(內驅力的信號),同時,空氣的缺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害怕或恐怖的情緒反應,這種恐怖將缺氧的內驅力信號加以放大並與之合併,提供了補充氧氣的行動的動機。如果僅有內驅力而沒有情緒反應,相應的行動就不可能產生。湯姆金斯認為,情緒不僅可以放大內驅力信號,其本身也是一種基本的動機系統。與內驅力相比,情緒是更強有力的驅策因素,情緒系統具有更概括化的性質,它無論在發生的時間、對象和強度上,還是在各種情緒的相互補充或抵消上,都比內驅力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由度。例如,任何食物都能滿足飢餓的生理需要,但情緒卻使人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因此,情緒比內驅力具有更普遍的動機作用。
其次,情緒提供了一個人始終變化的動機狀態的狀態讀出。動機和情緒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Buck, 1988)。飢和渴這樣的生理驅力激勵人去行動,而沮喪感和緩和感這樣的情緒提供了這些動機被滿足的情況的持續進展報告。例如,對於性動機,情緒反應可以提供進展報告,促進一些行為,抑制另一些行為。在試圖性滿足時,積極的情緒(例如興趣和高興)促進了性行為,而消極的情緒(例如憎惡、憤怒和內疚感)會抑制它。這樣,如果是興趣和高興的情緒反應,人們會繼續該行動;如果是憎惡、憤怒或內疚感這樣的情緒反應,人們會終止這種行動。具有這種情緒信息讀出系統,人們的動機和行為得到很好的協調。

情緒與動機
在心理學研究歷史中,把動機與情緒聯繫以來的觀點早已存在。但是,動機與情緒二者間關係的性質,在心理學中仍是一個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近幾十年來,許多情緒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對情緒與動機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情緒具有特殊的動機功能:它能以一種與生物動機或生理動機相同的方式激發和指導行為;它能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背景影響行為的動機狀態;甚至它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基本的動機系統。情緒心理學家的這種研究開拓了動機研究的領域。

情緒的認知理論

理論概述

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E.Singer)提出的情緒歸因論(attribution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產生決定於兩個主要因素,生理喚醒和認知因素(故有人稱之為“情緒的二因素理論”),認知因素又包括對生理喚醒的認知解釋和對環境刺激的認識。這樣一來,影響情緒產生的因素主要是:生理喚醒+對生理喚醒的歸因+對環境刺激的認識,三方面的因素(故又有“情緒的三因素理論”之說)。在新修訂的彭聃齡版《普通心理學》中只提沙赫特與辛格的情緒認知理論,不再使用兩因素或三因素的提法。

實驗過程

J.E.Singer(辛格)
沙赫特和辛格(Schachter & Singer,1962)當時做的實驗非常有名。他們給被試注射一種藥物,並告訴他們這是一種複合維生素,目的是測定這種新藥對視力的影響。但實際上注射的是腎上腺素和食鹽水。注射腎上腺素能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手發抖、臉發熱等情緒生理反應。
被試分為三組:正確告知組、錯誤告知組和無告知組,分別給予不同的指示語。對於正確告知組,即告訴他們注射這種新藥會出現心跳加快、手發抖、臉發熱等反應。對於錯誤告知組,有意錯誤地告訴他們注射這種新藥可能無感覺、會發麻、發癢、頭痛等。對無告知組,主試什麼也沒有告訴他們。注射食鹽水的所有被試都列為無告知組。
然後,人為地安排了兩種實驗情境;一種是欣快的環境,一種是憤怨的環境。所謂欣快的環境,是由主試的助手(這個助手是受過訓練的,他和被試一起,被試以為他也接受同樣的注射,在同樣的情況下參加實驗)同被試一起唱歌、玩耍和跳舞。所謂憤怒的環境,是主試的助手當著被試的面對主試要他填寫的調查表表示極大的憤怒,不斷咒罵、斥責並把調查表撕得粉碎。實驗後,主試詢問被試當時的內心體驗。
結果錯誤告知組的反應最容易受助手的高興所感染,正確告知組的反應不容易受環境氣氛的影響,無告知組的反應則介於上述兩組之間。同樣,他們對憤怒的環境的反應也是一樣的。該實驗說明,注射腎上腺素雖然引起了典型的情緒喚醒狀態,但它的單獨作用不能引起人的情緒;同樣,環境因素也不能單獨決定人的情緒。在這裡,認知對人的情緒的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處於生理喚醒狀態的錯誤告知組,因對其自身的生理狀態不能作出恰當的說明,他一方面環視周圍環境,以求得某些說明的線索,同時又認為自己之所以體驗到這種生理反應,乃是由環境的氣氛所致,於是就把自己的生理狀態與環境線索相適應說成是歡樂或憤怒。正確告知組由於已經具有說明自己的生理反應的信息,便不去尋找環境中的線索。無告知組從主試那裡什麼信息也沒有得到,完全按自己的評價作出反應。
於是沙赫特和辛格認為,情緒是認知因素和生理喚醒狀態兩者互動作用的產物,因而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緒理論又稱情緒二因論(two-factor theory of emotion)。實際上,在上述實驗中,認知對情緒可能有三種作用,即對情緒刺激的評價和解釋,對引起喚醒原因的認知分析,對情緒的命名以及對所命名情緒的再評價。不過,有人重複沙赫特和辛格的實驗,但沒有得到和他們相同的結果.

情緒認知理論

沙赫特和辛格的實驗證明,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體驗。這個結論並不否定生理變化和環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
對於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縮、呼吸急促等;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
事實上,情緒狀態是由認知過程(期望)、生理狀態和環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對當前情境的評估。來自這三個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體驗。 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稱為情緒喚醒模型
這個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通過認知比較器把當前的現實刺激與儲存在記憶中的過去經驗進行比較,當知覺分析與認知加工間出現不匹配時,認知比較器產生信息,動員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經機制,釋放化學物質,改變腦的神經激活狀態,使身體適應當前情境的要求,這時情緒就被喚醒了。
這個工作系統包括三個亞系統: 第一個亞系統:對來自環境的輸入信息的知覺分析; 第二個亞系統:在長期生活經驗中建立起來的對外部影響的內部模式,包括過去、現在和對未來的期望; 第三個亞系統:現實情景的知覺分析與基於過去經驗的認知加工間的比較系統,稱為認知比較器,它帶有龐大的生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激活機構,並與效應器官相聯繫。

情緒聯接模式

首先看一個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的例子:減肥。很多人下定決心減肥,而且很多很多次要減肥,但是結果總不理想,常常沒有堅持到底。其實就是“減肥”和減肥的過程中,沒有建立更為積極的情緒聯接,沒有積極的情緒不斷持續提供能量或者是動力。
再看一個例子,如今“健跑”很時髦,很多人驚訝,這么多人為什麼能堅持下來。科學家進行了分析,發現人在跑步20分鐘以後,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和多巴胺,這些腦垂體分泌的物質能使人部分消除疲勞感、疼痛感,會讓人感覺很舒服,這種身體反應和相應情緒狀態讓人記憶下來,這種情緒本身的動力驅動,產生了能量,驅動人們繼續不斷跑步,再現這樣的情緒狀態。
建立有效情緒聯接,是讓人們持續去做事情的動力。

情緒動力學的套用

如何持續管理激發個人的積極情緒
如何管理和激發他人產生積極的情緒?
如何幫助別人消化處理負面的情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