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斷

情斷

情斷》是烏拉圭作家馬里奧·貝內德蒂代表作,發表於1960年,入選西班牙《世界報》評選的“20世紀百大西班牙語小說”。這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從1957年2月11日開始到1958年2月28日結束。小說以一對年齡相差懸殊的戀人愛情悲劇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烏拉圭開始向現代社會轉變時人際關係(家庭、夫妻父子戀人、同事、朋友、親戚、上下級……)、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的深刻變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情斷
  • 創作年代:現代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馬里瑪·貝內德蒂
  • 國家:烏拉圭
  • 出版日期:1969年
內容概要,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內容概要

馬丁·聖托梅是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一家私營汽車零配件進口商行的會計科長。他已經49歲了,照商行規定,再過六七個月就可以退休。回顧平平庸庸的一生,展望即將來臨的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心中不免感到陣陣空虛、悵惘。1930年,他同伊莎貝爾結婚,五年後,妻子因病去世,撇下了二子一女,為了免受社會的指責,聖托梅不敢續弦,獨自承擔了撫養子女的重任,勞碌一生,總算把孩子拉扯成人,大兒子埃斯恃萬平步青雲,當上了一個俱樂部的主任。他對父親感情淡薄,態度冷漠,不時衝撞父親。小兒子海梅結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搞同性戀,和父親若即若離,惟有女兒布蘭卡尚知體恤父親。但她也有了未婚夫,還為自己一事無成而頃惱,不可能全力以赴地照料家庭。兩代人之間難以溝通,聖托梅感到家庭缺少樂趣,心情十分孤寂。
商行里,無論是上下級之間,還是同事之間,都籠罩著一派虛偽的氣氛,著實令人不快。董事會和經理高高在上,對幾位科長頤指氣使,百般挑剔,幾位科長為爭奪副經理的寶座勾心鬥角。有的甚至和某董事的千金保持曖昧關係;有的借端向上級告密買好。同事間輪番互相提弄,尋尋開心。毫無真誠相待的意思。這些自然都使聖托梅感到十分厭煩。人到老年,與年輕時的舊友重逢本來是件樂事。可惜,聖托梅的幾位舊友也都歷盡坎坷,有的變得庸俗無聊,與內弟媳勾勾搭搭,有的灰心喪氣,意志消沉。正當他百無聊賴、孤獨寂寞的時候,商行招進七名新職員。其中一位名叫勞拉·阿維雅內達的24歲的姑娘分在會計科,成為聖托梅的第一個女部下。阿維雅內達生性靦腆,顯得涉世不深。但工作勤懇,也頗為聰穎,作為科長,馬丁·聖托梅對這位異性的年輕下屬很快產主了好感。阿維雅內達已經有了男友,把比自己年長25歲的聖托梅先生只是視為有經驗的上司和父輩,對他深懷敬意而已。阿維雅內達的出現,勾起聖托梅對往事的回憶。在和伊莎貝爾結婚時,尚不真正懂得愛情;加上當時生活困窘,終日勞累,也無暇享受甜蜜的愛情生活。如今,韶華已逝,空餘一片遺憾。過了三個月,勞拉·阿維雅內達和男友之間發生齟齬,終至破裂,姑娘陷入無比悲痛之中,這時,馬丁·聖托梅對她的好感陡然升華,化做火一般的愛戀之情。但他顧慮重重,幾經猶豫,才膽怯地向姑娘表露了內心的想法。
其實,阿維雅內達早已察覺。在對方正式提出要求後,她也遲疑再三,終於接受了比自己大25歲的男人的愛,這對年齡相差懸殊的情侶從此墜入矛盾的漩渦。對這種“老夫少婦”式的戀愛,社會輿論持什麼態度?聖托梅的子女是否贊成?阿維雅內達的父母是否同意?聖托梅尤其擔心10年後可能發生的變化。阿維雅內達面對困難的選擇,同樣感到困惑。她把情況如實地告訴了自己的母親。她母親對她講述了幸福永遠不會完美無缺的觀點,她終於拿定主意和自己心愛的人好下去。為了兼顧“愛情”和“個人自由,聖托梅提出二人秘密同居,阿維雅內達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她不想給自己的戀人的家庭帶來麻煩。於是,聖托梅花去一大筆錢,租下一套公寓房。瞞著同事、瞞著親人,兩個人開始同居,柔情蜜意,過得十分美滿。但是,在歡樂的同時,又共同承擔著沉重的精神壓力。過了不久,聖托悔將此事告訴了布蘭卡,得到女兒的理解和同情。聖托梅進一步巧妙地安排了布蘭卡和阿維雅內達在一家咖啡館裡會面。兩個年齡相仿的女人談得十分融洽,給了聖托梅莫大的鼓勵。8月間,商行董事會決定提仆馬丁·聖托梅為副經理。這意味著增加薪水,擴大權力,還可以延長工作期限。但是,聖托梅不願為此付出個人自由安排的代價,寧肯和阿維雅內達過上閒適安寧的生活。他沒有接受新的任命,但也沒下決心和阿維雅內達正式結婚。此時,他的家庭又發生了重大變故。海梅為家人不許他過放蕩生活,一氣出走。埃斯特萬遭到同事排擠,生了一場大病,辭去公職。布蘭卡和未婚夫為海梅的亭吵了嘴,幾乎鬧翻。9月16日,阿維雅內達偶感風寒,一連三天沒去上班。聖托梅感到悵然若失,整日坐臥不寧,這才真正認識到阿維雅內達對他來說是多么重要。他得不到阿維雅內達的一點音信,又不便貿然登門拜訪。最後,他打定主意不顧一切後果和阿維雅內達正式結為夫妻。
然而,為時已晚!9月23日,從電話里傳來阿維雅內達病逝的惡托。聖托梅開始不願相信,繼而悲痛欲絕,昏倒在辦公室。四個多月過去了。馬丁·聖托梅知道阿維雅內達的父親是個蹩腳的裁縫。他就以做衣服力藉口,找到阿維雅內達的家。從她父母的口中,進一步了解到阿維雅內達的身世,原來她是隨被人拋棄的母親改嫁到裁縫家的。在她家裡,聖托梅只看到了和自己相親相愛四個月的姑娘的遺像。隨後,他又來到二人同居不到三個月的公寓。“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聖托梅只能慨嘆:“上帝賜給我一個灰暗的命運。”和阿維雅內達相遇本應是個幸福的良機;然而,到頭來,不過是命乖運蹇的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歇息”。2月底,馬丁·聖托梅退休了,重新陷入一年前的空虛、悵惆情緒之中。

作品鑑賞

《情斷》是一部日記體小說,出版於1969年。日記從1957年2月11日開始到1958年2月28日結束。小說以一對年齡相差懸殊的戀人的愛情悲劇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烏拉圭開始向現代社會轉變時人際關係(家庭、夫妻、父子、戀人、同事、朋友、親戚、上下級……)、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發生的深刻變化。一方面,傳統觀念,包括其合理部分和不合理部分,還在人們——特別是老一輩人——的頭腦中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陣地,還在左右著人們的社會行為,還繼續作為人們判斷是非曲折的標準。
像8月16日那篇日記中描寫的那位“四方臉、戴圓帽的老太太”一聽到“離婚”二字,立刻火冒三丈,破口大罵,簡直到了不分青紅皂白的程度。另一方面,一些年輕人根本無視傳統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希圖擺脫一切約束,在行動上自然表現為我行我素,採取一些“出格的”做法。例如,海梅不聽父兄的勸阻,硬是要搞同性戀,甚至憤然離家出走;桑蒂尼的小妹妹為了喚起哥哥的正常的性意識,竟時常當著他的面跳裸體舞,如此等等。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社會成員既不願意或不敢於完全衝破傳統的束縛,又不甘心原封不動地照老樣子生活下去。他們或則找到一條既保持優良傳統又適應時代潮流的生活之路,恰如其分地把握自己的行動,這樣,就能活得怡然自得;或則時時被動地受他人衝擊,在行動上顯得猶疑不決:進進退退,欲行又止,經常處在痛苦的漩渦之中。書中日記的主人馬丁·聖托梅就是後一種人的典型形象。他具有比較濃厚的傳統淪理觀念,行為上循規蹈矩,寧肯鰥居20餘載,庸庸碌碌地度過大半生,也要獨力把子女拉扯成人,免得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其實,在內心深處,他既不滿意自己的過去,也不滿意自己的現在,希望過上更愜意的生活。因此,阿維雅內這一闖進他的生活,立即點燃了他久蓄心中的火種。只是他缺乏應有的勇氣,遲遲疑疑地選擇了“同居”的辦法,殊不知這樣一來,把到手的主活轉機變成了煩惱人生中的一次“歇息”。待到他醒吾過來,為時已晚,只有抱恨終天而已。小說的第二位主人公勞拉·阿維雅內達的形象說不上多么豐滿。但是,拉丁美洲文學評論界的一些人還是十分偏愛她,稱之為“近年來拉丁美洲敘事文學創造的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大約是因為阿維雅內達既有溫柔憫靜的性格,又能不顧世俗偏見,大膽地愛上自己喜愛的人。60年代後期正是拉美文學爆炸最熱鬧的時期,以魔幻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為主的各大文學充派的代表作家已紛紛推出各自的傳世之作。馬里奧·貝內德蒂沒有趕潮流、湊熱鬧,依然堅持用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進行創作,著力塑造典型形象,注意編排故事情節,以清新的文字、樸實的風格受到讀者的青睞。
在《情斷》中,他充分利用了“日記體小說”這種表現形式的優越性。在敘事上,圍繞著主要情節忽東忽西,忽前忽後,自由馳騁,“遇”見什麼寫什麼,想到什麼記什麼。在反映社會變化的深度上或有不到之處;廣度上確實令人讚嘆,除了兩個主要人物之外,作者還描寫了幾十個次要人物。像馬里奧·維納爾的庸俗無聊;商行經理的世故圓滑,埃斯卡拉約的失意潦倒,都通過各自的言談舉止給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聖托梅的二子一女和商行的幾位年輕職員性格各異,都有自己特殊的不安,構成豐富多彩的蒙得維的亞中下層青年的群像。在達意上、作者借敘事人自述之便,深入細緻地剖析了男主人公靈魂深處的隱情,痛快淋漓地表達了一個小人物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評價,抒情性、哲理性相當強烈。聖托梅是在重重壓力下性格被扭曲了的小人物。他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無力採取抗爭行動。但這一切並不妨礙他對周圍事物有自己的見解。在人前無法直抒胸臆,只能在日記中坦露心曲。他對社會消極現象的譴責和鞭撻,對前妻的冷漠以及由此引起的自責,對晚年巧遇知音的喜悅,對進一步發展關係的遲疑和顧忌以及對失去良機的悔恨,讀者能深入其內心,看到主人公的完整的人格。

作者簡介

馬里瑪·貝內德蒂(1920—),烏拉圭當代著名小說家、詩人和散文作家。1920年9月14日生子烏拉圭。1949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今天早晨》,主要反映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1953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我們之中的誰》。從1954年到1960年,曾三次擔任烏拉圭《前進》周刊的主編。在此期間,創作了不少詩、散文和短篇小說,獲得相當成功,奠定了他在烏拉圭文學界的地位,被認為是烏拉圭最有觀察力的作家之一。1967年後,在古巴革命政府的國際文化機構中任職。他的《古巴筆記》記錄了他在古巴生活時期的印象。1973年6月烏拉圭軍事政變後,貝內德蒂長期流亡國外,直到1988年才回到闊別多年的祖國。他對獨裁統治、流亡生活和社會不公正有切膚之痛,對受壓迫的普通人懷有深切的同情。
在許多作品中,他把諷刺和譴責的鋒芒指向軍事獨裁看及其走狗,同時熱情歌頌那些主持社會正義的普通人及革命者。在文學創作上,貝內德蒂受到被譽為“拉丁美洲短篇小說之王”的烏拉圭作家奧拉西奧·基羅加(1878~1937)和阿根廷當代最著名的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1899~1986)的深刻影響。貝內德蒂的近作受到歐美許多國家的高度重視,不少作品彼譯為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出版。
馬里瑪·貝內德蒂主要有短篇小說集《有無鄉愁》(1977)、長篇小說《破了一角的春天》(1982)、《被遺忘的回憶》《1988)和《昨天和明天》(1988)。其他重要作品有《佩德羅和船長》、《最高家長的回憶》、《房子和磚》、《胡安·安赫爾的生日》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