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神經科學

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是研究情緒的神經機制一門學科。

該門學科受到關注的緣由是起源於普通民眾對EQ(情商)的討論與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感神經科學
  • 外文名:affective neuroscience
  • 又稱:情緒認知神經科學
  • 學科發源:歐洲
簡介,關係,

簡介

引起臨床神經科學專家注意的是以下的案例
艾略特的額頭正後方長了一個小桔子大小的腫瘤,腦外科醫生成功地將之完整切除了。儘管手術很成功,但熟悉艾略特的人都說他術後不再是以前的他了——他性情大變。曾經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律師,但他現在不能繼續這份工作了,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他把積蓄都浪費在了毫無回報的投資上面,只好寄宿在他哥哥的家裡。
艾略特的行為模式:從智力上講,他跟以前完全一樣聰明,但他不會支配時間,迷失於瑣碎的細節,他對事情也失去了輕重緩急的感覺。別人的批評沒有絲毫作用,他把後來從事的一份法律工作也弄砸了。擴展的智力測試顯示艾略特的心理官能沒有問題,他不得不求助於神經科學家,試圖找到可能導致他出現問題的神經學原因。否則人們會根據他的表現認為他是裝病逃避責任的人。
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歐震驚地發現,艾略特的心理知識體系缺少一個要素:雖然他的邏輯能力、記憶力、注意力和其他認知能力都沒有問題,但他實際上對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沒有感覺了。艾略特的情緒障礙還體現在人際交往領域,達馬西歐想和艾略特預約下一次治療的時間,結果一團糟。對於達馬西歐提出的每一個時間建議,艾略特總是能夠找到肯定和否定的理由,他無法從中進行選擇。在理性的層面上,反對或者接受每一個可能的預約時間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但艾略特搞不清楚自己對每個時間的感覺,他根本就沒有偏好。
達馬西歐認為根源在於腫瘤切除手術,手術過程中切斷了“情緒腦”的低級中樞與新皮層的思考中樞的聯繫。艾略特的思維如同一台電腦,他在決策時可以精準地計算每一步驟,但他無法對不同的可能性賦予不同的價值。每一個選擇對他來說都是中立的。據達馬西歐的推測,艾略特問題的癥結是推理過於客觀,他幾乎無法意識到自己對事物的感受,因此他的推理出現了問題。
事實上,情緒神經科學的最早探索可以追溯到1878年 Broca、1937年的Papez、1952年的MacLean等人的研究成果:人類的情緒與大腦邊緣系統相關。邊緣系統中,下丘腦、扣帶回、海馬及其他結構可以影響人類或其他脊柱動物的情緒。
儘管如此,後人並未局限於大腦邊緣系統的研究探索,非邊緣系統對情緒的影響作用更大,以下大腦結構中的組成部分也參與情緒(較邊緣系統更重要):
杏仁核
前額葉皮層
前扣帶回(ACC)
腹側紋狀體
島葉皮質
小腦:“小腦認知情感綜合徵”已被描述。

關係

廣義而言,認知是指所有的心理過程。然而,認知研究歷來排斥情緒,將之視為干擾,而側重於非情感過程的研究,如記憶力、注意力、知覺、動作、解決問題和心理意象。結果導致:研究過程要么是情緒,要么是非情緒的相互獨立的兩個領域:認知神經科學與情感神經科學,事實上,這種區分是人為的,在神經心理機制中,這兩門學科所涉及的過程常常互為重疊。
所以,當“認知能力”是廣義定義時,情緒神經科學也可稱為情緒認知神經科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