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腳印化石

恐龍腳印化石

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又發現一組恐龍腳印化石群。這一次發現的恐龍行跡化石群,一共有200多個恐龍足跡。該處地點位於該鄉漢溪村二組(小地名:石廟溝),距離石鳳窩3.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龍腳印化石
  • 外文名:Dinosaur footprints
漢溪村化石,桂花鄉化石,陝西神木化石,伊克昭盟查布化石,浙江東陽化石,

漢溪村化石

繼漢溪村三組(小地名:樓閣岩石鳳窩)7萬多平方米的石板灘上發現600多個白堊紀恐龍行跡化石。

桂花鄉化石

古藺桂花鄉化石
化石特點:
四川發現一組恐龍行跡化石群四川發現一組恐龍行跡化石群
1、絕大部分保存完好;
2、獸腳類與蜥腳類恐龍交叉分布;
3、發現恐龍足跡化石負型足;
4、恐龍化石的形態與石鳳窩的足跡極為相似。
地貌情況:
發現地點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石板灘及巨石上的恐龍行跡化石群。
古藺桂花鄉政府工作員徐挺又有新發現:距離該地點僅3.5公里的石廟溝。
國土部的古生物專家確定樓閣岩石鳳窩為東亞面積最大、肉食恐龍行跡最長的區域。
化石群分布
化石分布在山上滑落下來的嶙峋巨石上。據初步統計,十餘塊巨石上分布著200多個恐龍足跡化石。
最大的蜥腳類恐龍足跡,長60cm、寬54cm,最大的獸角類恐龍足跡,長30cm、寬33cm,最小的是鳥腳類恐龍 足 跡 ,長 寬 都 不 足10cm。另外,還有一些分布在石板灘上,形成一道近10米長蜥腳類恐龍行跡,該行跡跡由多個足跡組成。
專家建議
古藺縣要以桂花鄉漢溪村為核心,對全縣恐龍腳印化石資源種類、價值、分布情況等進行綜合考察,在摸清“家底”的同時,邀請專家、專業機構就如何保護化石資源、如何推動科學普及、如何促進旅遊開發做好全面規劃,儘快申報省級地質公園。古藺縣政府正在抓緊實施前期工作。

陝西神木化石

陝西神木發現腳印化石為1.5億年前恐龍留下。
恐龍腳印化石
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胡松梅等考古專家前往實地進行調查,經過實地測量,發現每個腳印長約41厘米,最大寬24厘米,步長約58厘米,與成年男子一般在25厘米長的腳印相比,這個腳印化石顯然要大得多。腳印遺蹟化石有的呈鞋底狀,有的則明顯有三四個大腳趾。三趾狀的腳印大小和人的手掌接近,也有的同腳掌接近。

伊克昭盟查布化石

內蒙古博物館邀請北京自然博物館和美國克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恐龍足跡專家,在對內蒙古伊克昭盟查布地區進行的實地考察中,首次在中國發現了大型蜥腳類恐龍足跡,並且發現了蜥腳類(食植物恐龍)和獸腳類(食肉恐龍)足跡在一個地方同時出現的現象,這在中國也尚屬首次。
專家認定
查布地區恐龍足跡的範圍可達數百平方公里。在沙漠中的河流岸邊或者河床上,發現了蜥腳類恐龍足跡, 發現點是距今1億3千萬年前白堊紀早期形成的地層。蜥腳類恐龍足跡呈圓形,大的直徑90厘米,小的也有30厘米。其中一條足跡,足長30厘米,單步長2.8米,經計算,該恐龍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奔跑速度最快的恐龍,時速可達每小時41公里。
專家分析
在查布地區發現大量的恐龍足跡以及鳥類足跡化石,還有一些其他生物的化石,說明在白堊紀時代這裡曾經是恐龍常常出沒的地方。生態環境對恐龍的生存繁衍有利,湖泊、沼澤的地層以及河岸的泥沙粗細均勻、軟硬適中,是恐龍足跡形成並保留下來的十分重要的條件。據介紹,恐龍足跡的研究對於恢復該地區的古生態環境有很大價值。

浙江東陽化石

東陽市博物館館長陳榮軍說,甲龍背甲化石遺址的發現純屬巧合,2009年諸永高速取土以後,一位當地村民撿到一塊漂亮的石頭,錯將其當做火山岩帶回杭州進行鑑定,後經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2010年十一長假期間,東陽市博物館會同國內外恐龍專家對該處化石埋藏點進行挖掘。出人意料的是,挖掘過程中發現了一具甲龍化石,且該化石的背部甲板保存得較為完整。
“甲龍是草食類恐龍,生活在9000多萬年前,這一化石相對較完整,原始狀態保存,這在中國國內尚屬首次發現,研究價值很大,如果幸運的話,還可能發現其他種類的恐龍化石。”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古生物專家呂君昌說。
幾乎同時,在白雲街道胡山村黃頭坎風車口山一帶,國內外專家發現了大量恐龍腳印化石,首次確定恐龍腳印埋藏的地層。根據專家說法,原始層位的發現對研究恐龍行為、生活等具有重要意義,如恐龍的步間距、走路速度、恐龍大小等。
已發掘的恐龍化石在現場進行初步的修復後已被運往東陽博物館進行更細緻的研究,現場挖掘還將持續一個星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