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女神降凡圖

恆河女神降凡圖

這塊浮雕又名阿朱那的懺悔。它所描繪的是《婆伽梵畜樓那》經卷九內所述的聖水恆河自天而降的情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河女神降凡圖
  • 年代:約公元7世紀
  • 原屬印度
  • 全長:近27米
基本信息,簡介,浮雕畫面龐大,根據考古發現,在吠陀頌詩中,作為毀滅之神,

基本信息

【名稱】恆河女神降凡圖
【類別】雕像石刻
【年代】約公元7世紀
【原屬】印度

簡介

浮雕畫面龐大,雕刻精緻,全長近27米,高達9米。
印度中世紀的帕拉瓦王朝曾於400-750年間統治著現在的馬德拉斯地方。這個王朝在建築與雕刻方面的主要遺蹟是建於7世紀的摩訶巴里補羅(又譯摩訶巴里普拉姆)以及建於公元8世紀的乾奇寺院。其中數摩訶巴里補羅寺院的雕刻為最富成就。帕拉瓦在位期間曾統治過德乾高原。朝廷內有些人曾擔任過安達羅王朝的廷臣。在文化思想上與故都阿瑪拉瓦提有一定聯繫。因此,這裡的藝術也融進了佛教美術的某些因素。較為平易和緩,沒有濕婆教派神廟那種嚴峻的氣氛。這一件石刻浮雕恆河女神降凡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

浮雕畫面龐大

,雕刻精緻,全長近27米,高達9米,幾乎占據了懸崖的整個面積。這裡僅能欣賞到全畫的局部。在這一大場面的浮雕畫上,布滿著各種動物,有苦行師、精怪、神靈等。然都環繞一道有男女蛇神(龍王)在內遊戲的小瀑布。這一瀑布即象徵著聖水恆河。這樣一幅大面積岩壁浮雕,一個中心思想是表達對於自然的崇敬與愛戀。
印度人民素來感恩於恆河之水。它使百物生長,澤及萬代。在宗教上加以歌頌,也是古代印度教一個重要內容。在這幅巨大的石刻畫面上有不少細節,若仔細地加以欣賞,可以發現其中不無精細雕鑿的傑作。如在這條瀑布的左方有一苦行師像,他坐在一台座上,俯身向前,現出在坐禪時內心的虔誠,形象雕鑿得極富寫實性。此外還有對對雙雙的仙怪與精靈。形象雖小,卻個個生動無比,猶如我國敦煌石窟壁畫上的飛天或麥積山石窟內的壁塑一般。這些小雕像的身軀頎長,動勢多變,有的作凌空飛翔狀,有的作合掌歡欣狀,有的右手上舉左手搭在腿上,以武士姿態出現。 在右側,雕著兩頭巨象,正魚貫而進,巨象腹下又有一些小象,這大象顯示了藝術家精細的觀察能力。它們體態自然,形象逼真。左側遠處一對伏鹿(此圖已看不到),有一頭正在用後腿搔著自己的鼻子,神情可愛,可謂鬼斧神工,美不勝收。 這座石雕浮雕系花崗岩石,為公元7世紀的著名石窟浮雕造像之一。

根據考古發現

印度早期文化出現於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離佛陀有二千五百年,正像我們今天距佛陀一樣遙遠。其中心是哈拉巴和莫亨朱·達羅兩大城市。在宗教上,古印度人似乎崇拜一個偉大的上帝,其特徵即現代濕婆天的原型。他一方面象徵創造和繁殖,另一方面又表現為一個苦行僧的角色,或是修煉超自然神通力的瑜伽行者。在古印度宗教崇拜中,也有崇拜偉大女神的證據,但已很難考察濕婆崇拜與女神崇拜兩方面的相同表現之間有何特殊聯繫。

在吠陀頌詩中

濕婆並沒有出現,但學者們多認為,吠陀頌詩中的樓陀羅是濕婆的前身。吠陀詩所頌揚的神靈大多表現為與自然現象聯繫在一起的自然神,而濕婆神所表現出來的特徵卻不是自然神。他是隨著印度教的出現而誕生的,並隨著印度教的發展而逐步演化成一個複雜的矛盾體,並在印度教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與吠陀時代的自然神不同,印度教的神更多地與人結合在一起。印度教有三大主神,這便是大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大梵天作為世界的創造者,其地位本來是很高的,在早期佛教和史詩中,梵天還是一個重要的神,但到了笈多王朝之後 ,梵天便逐漸變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小神或是抽象神的代名詞,其意義也主要停留於宗教哲學的思辨意義上,與印度的現實生活似乎失去了聯繫,因此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毗濕奴是世界的保護神,但這個神的重要意義逐步被他的多個化身如黑天和羅摩所取代,他作為神的本身意義反而不太顯眼了。濕婆神是毀滅之神,他在印度的宗教和社會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公元前後,大多數的印度教徒要么信奉毗濕奴,要么信奉濕婆。但毗濕奴教派並不否認濕婆,濕婆教派也不否認毗濕奴。二派之間雖有摩擦,但卻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這是因為他們相信雙方最終並不矛盾,而是殊途同歸。印度教的容忍精神在於吸收對方而不是排斥,他們認為濕婆和毗濕奴是同一神靈的不同方面。
濕婆大神雖然沒有像毗濕奴大神那樣有很多化身,但他的形象也不是單一固定的,而是一個複雜的矛盾體。

作為毀滅之神

他是死亡和時間的化身,頭戴骷髏做成的花環,由魔鬼和邪惡精靈陪伴左右。獸主(pasupati)是濕婆的正式副稱,常被稱為濕婆獸主,在一座著名的浮雕中,他身旁有群獸圍繞,暗示他是百獸之主。他又是蛇王,脖子與手臂上都盤曲著蛇,蛇的形象與他聯繫在一起,使他又成為男性性力的象徵,他也以林伽(男性生殖器的象徵)的形象被廣泛崇拜著,這種崇拜在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盛行,至今不衰。《林伽往世書》對濕婆林伽的描寫簡直是神乎得令人難以思議。說是在世界創造前,?>梵天毗濕奴為爭奪最高神信而發生戰鬥,濕婆巨大而雄偉的林伽突然聳立在他倆之間。他倆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於是,大梵天化身為天鵝向上飛去以尋找林伽的頂端,毗濕奴化作野豬向下尋找林伽的底部,結果用了一千年的時間也沒有找到。《故事海》中也講到類似的情節,說是從前某一天,梵天和那羅延為了尋找濕婆,來到雪山腳下,他倆看到一個巨大的火焰柱(即濕婆的林伽)聳他們的面前,柱子的周圍不停地飄落下陣陣花雨。大梵天和那羅延出於好奇心理,便一個向上,另一個向下,試圖尋找它的盡頭,但他倆找來找去也找不到盡頭。死亡與生殖在濕婆身上都被推向了極端,並奇特地結合在一起了。
《恆河女神降凡圖》(局部)《恆河女神降凡圖》(局部)
濕婆又是一個偉大的苦行者
象徵著永遠的寧靜,在高高的喜瑪拉雅山,坐在虎皮上,千百年來他一直在打坐入定,因此,濕婆幾乎成了苦行的代名詞;他的額頭上長著象徵無上智慧與洞察力的第三隻眼睛,這第三隻眼睛標誌著他所進行的苦行的偉大成就。但與此同時,濕婆又是舞王,他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舞姿,有的極其溫柔曼妙,有的則極其可怕、猛烈,世界毀滅之日,他會跳起瘋狂的舞蹈。一方面是“靜”的化身,另一方面則又是“動”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