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彆氣質

性彆氣質(Gender temperament),即主張兩性氣質不同的人們對雌雄的特質做了大量的區分和概括,例如:科學對詩意;活力對和諧;力量對美麗;智力對愛情;理性對浪漫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彆氣質
  • 外文名:Gender temperament
術語背景,劃分,氣質論爭,感情與理性,自然與文化,哺育性,攻擊性,公私領域,中國陰陽,培養方式,反思對待,

術語背景

長期以來,一直有兩種主要的傾向,一種是強調雌雄兩性的相似之處;另一種是強調雌雄兩性的相異之處。這兩種傾向之間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爭論。
歷史學家將有關男女兩性的同異之爭做了精細的劃分:從1848年至1890年,主要的思潮是強調雌雄的共性;從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則轉而強調雌雄兩性的差異和個性,其主要表現形式是對母性的公開討論,強調雌性的生理能力 (主要指生育能力) 影響了雌性的性格。(Bacchi, 19)

劃分

雄性氣質/主體 雌性氣質/客體
---------------------------------------
認知主體/自我/獨立性/主動性 認知客體/他者/依賴性/被動性
主體性/理性/事實/邏輯/陽剛 客體性/情感/價值/非邏輯/陰柔
秩序/確定性/可預見性/控制性 無序/模糊性/不可預見性/服從性
精神/抽象/突變性/自由/智力 肉體/具體/連續性/必然/體力
文化/文明/掠奪性/生產/公眾性 自然/原始/被掠奪性/生殖/私人性
-------------------------------------------------------------------------
(Peterson and Runyan,25)
美國人觀念中定型化的性格特徵
-------------------------------------------
社會尊崇的男性特徵 社會尊崇的女性特徵
-------------------------------------------------------
富於攻擊性 圓通機敏
富於獨立性 文雅溫柔
不感情用事 為他人的感情很敏感
不易受他人影響 虔誠
富於支配性 整潔
喜好數學和科學 有強烈的安全需要
不愛激動 喜愛文學藝術
主動 易於表露柔情
富於競爭性
擅長業務
諳於處世
富於冒險精神
決策果斷
行動中常以主將自居
富於自信心
不怕受攻擊
雄心勃勃
----------------------------------------------------------------------
(海德,第166頁)

氣質論爭

在動物行為模式的研究中,醫生採用荷爾蒙研究,生理學指標研究法採用了這樣一些指標:生理雌性指動物喜歡有幼體或幼仔,此外人類還喜歡婚姻和婚禮,重婚姻輕事業,兒時喜歡玩娃娃等,而且蜜蜂、螞蟻喜歡勞動和競爭。生理雄性的證據則包括:多數動物喜好競爭,喜好領地,此外人類喜歡活動量大的遊戲和玩具,自信,想幹事業,認為事業比家庭、做父母重要等,而且雄性蜜蜂螞蟻喜好自由,喜好安逸。(Tripp, 175)作這種劃分的人們並不一定持有孰優孰劣的觀點,他們當中有些人認為二者只是角色不同,價值是相同的;另一些人則為兩性的不同氣質賦予了或高或低的價值。
這場關於兩性氣質的曠日持久的論爭在哲學層面集中在以下幾對概念上:

感情與理性

第一是關於感情理性的區分 (亦有浪漫理智的概括方法)。在感情與理性的問題上,西方文化中有一種傳統觀念,認為雌性天生富於感情,缺乏理性,缺乏邏輯思維的能力。奧托·魏寧格的著作《性與性格》頗有代表性,他說:女人根本不懂人必須根據原則行動的道理,由於她沒有連續性,她體會不出對她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邏輯佐證的必要,她可以被認為是“邏輯上神志不清的”。他首先將雌性等同於肉體,繼而又將其等同於無意識的性慾;最後等同於消極被動的獸慾。(轉引自格里爾,第102,107頁) 英國政治家切斯特菲爾德曾說:“女人只是長大的孩子;她們有著娛人的口舌,有時顯得機靈,但卻沒有實在的理性或理智……事實上她們只有兩種情感:虛榮和愛情。”(轉引自海斯,第226頁)而雄性是更富於理性的,雄性無論在里還是在外面總要運籌帷幄,因此需要理性的大腦。然而動物界並非都是如此,群居的膜翅目昆蟲(蜂類、螞蟻)的雌性則更偏於理性,因為她們要進行各種生產活動,甚至要競爭蜂后或蟻后的位置,而雄性膜翅目昆蟲則享受安逸,優哉游哉,因此無需理性或感性,他們的使命就是和蜂后或蟻后交配,交配後活不了多久就歸西了。

自然與文化

第二是關於自然 (nature) 和文化 (culture) 的性別歸屬。很多人相信,雌性更接近自然,雄性更接近文化。理由有:雌性的肉體看去更接近自然;雌性的社會角色更接近自然;雌性的心理更接近自然。不同意這種劃分的人們則反駁說:雌性並不比雄性更接近於自然,雌雄兩性都是有意識的,也都會死去,沒有什麼現實的證據表明一種性別比另一種性別更接近自然,或更遠離自然。

哺育性

第三是關於哺育性的問題。人們容易把哺育性同雌性聯繫在一起,認為由於雌性的生育和哺乳活動,使她們具備了一種養育的特性,並使她們更樂意從事養育性職業,如護士、保育員、工蟻、工蜂等。但也有人提出,雖然生育的功能把雌雄兩性分開了,但是這個因素對於兩性的性別角色及從事職業的影響並不總是一致的,例如,在西方社會中,醫學主要是男人的事業,但是在前蘇聯,它主要是女人的事業;在歐洲,農業主要是男人的事業,在第三世界國家,農業卻主要是女人的工作。儘管如此,人們注意到,有些差別是跨文化普遍存在的,例如雌雄兩性的生理差別;雌性較多地照顧孩子;以及雄性的價值占統治地位;有些動物雌性不撫育後代而把撫育後代的任務交給雄性的現象等。

攻擊性

第四是關於攻擊性問題。人們總是把攻擊性與雄性聯繫在一起,把柔順與雌性聯繫在一起。當人們衡量雄性時,所用的標準是強壯、粗獷、能幹、自信;當衡量雌性時,所用的標準則是嬌小、細緻、軟弱、體貼、美麗、優雅等。還有社會生物學家試圖從進化論角度來解釋雄性的攻擊性,他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為什麼多數動物的雄性比雌性身體大、較有攻擊性?這是雄性動物為了獲得與雌性交配的特權而在自己性別中開展競爭的結果。雄性搏鬥,雌性選擇。攻擊性適合於雄性的競爭,所以攻擊性是性交選擇的產物。(海德,第69頁)

公私領域

第五是關於公眾私人領域的劃分。有一種被稱為“領域劃分”意識形態 (‘separate spheres’ ideology),主要是指把動物活動的領域劃分為兩個,一個是公眾領域;一個是私人領域。這一意識形態認為,公眾領域是雄性的活動領域;而私人領域才是雌性的活動領域;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區分。但有證據證明,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並不是所有動物都有公私領域之分,大多數動物都是"逐水草而居"的,領地隨時變換,即使有些動物是定居型的,如蜜蜂螞蟻,他們的私密空間也是整個群體的私密空間,而不是單個個體的私密空間,因此公私領域說一般情況下就是指人類。

中國陰陽

中國文化首創出的概念,並傳到西方,許多人認為,這一划分是遍及所有的文化、歷史、經濟,以及自然本身的。班昭所作《女誡》中說:“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
中國人對於人類兩性特徵尤其是智力方面特徵的概括帶有典型的中國文化特色,其底蘊是陰陽調和,陰陽互補。例如,中國學者強調,兩性在智力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其智商基本相同。他們將兩性智慧型特徵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認知方式看,女性的味覺、觸覺、聽覺等比男性敏感,女性的閱讀能力強,注意力集中,靠書本和課堂聽講獲取知識能力強,但由於女性參加科技實踐活動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對差一些。
第二,從記憶方式看,不論機械記憶還是理解記憶,不論在哪個年齡階段,女性均優於男性。
第三,從思維方式看,女性感情較細膩,形象思維好,言語表達流暢,只是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比男性差,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一些。
第四,從運用知識的能力看,女性較男性強,具有豐富的聯想力,模仿能力很強,因此接受新鮮事物較快,但是靈活性和實際能力不如男子。
第五,從發掘問題能力看,女性較男性觀察力強。
第六,智力分布較均衡,成績最好與最差的兩端,男生所占的比例超過女生;而成績中等的女生居多;平均成績男女並無明顯差別。
第七,從女性的大腦發育看,女性的大腦皮層比男子的更厚一些,這是人們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它有力地證明,“女人的智力不如男子”的傳統觀點是不科學的,應當予以擯棄。(況世英等,1988;徐南,1991年)
在此基礎上有人進一步指出,由於在工業社會中,依賴體力的工作越來越少,需要智力和技術的工作越來越多,只要女性享有與男子同樣的受教育和訓練的機會,她們在智力和技術上就沒有理由比男子差。因此,過分強調兩性角色分工不僅沒有意義,而且對社會和人類進步有害。

培養方式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類男孩缺乏“男子氣概”,做事不“爺們”,甚至還有教育專家發出“拯救男孩”的呼籲。同時,也有部分女孩似乎越來越像“男子漢”,做事大大咧咧,甚至比男孩還要勇敢堅強,所以就出現了一個流行辭彙——“女漢子”。
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為等方面的差異,已經遠不如從前那么明顯。導致這種狀況,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從小對孩子的性別意識培養不夠。
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 人類嬰兒就已經開始感知到性別差異
6個月大的嬰兒對男性和女性聲音的反應不同,在9~12個月的時候,嬰兒能夠根據頭髮和服飾辨別男性和女性面孔,從大約24到36個月開始,兒童會將性別化的玩具與正確的性別面孔相聯繫。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為差異出現在1~2歲期間,表現在對玩具和遊戲活動的偏好和對同性別夥伴的偏好上。在2~3歲期間,男孩和女孩傾向於更多地說出與自己性別相符的詞。
性別意識的培養 需要從出生就開始
如果錯過這個關鍵時期,男孩就容易逐漸變得像女孩一樣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變得像男孩那樣陽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加,孩子的性別意識就會越來越難以“矯正”。
我們究竟如何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呢?
通過服飾和玩具標明孩子的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別差異是先天決定的,這裡所說的性別差異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心理或行為差異。
要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性別差異,我們首先需要通過服飾和玩具等直觀物體,從感知覺方面讓孩子認識到性別差異。在英國和德國,從寶寶一出生開始就用顏色來分辨性別,男孩用藍色毯子,女孩用紅色毯子。剛出生的寶寶本沒有性別意識,但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性別意識。
顏色:從出生開始就經常穿著某幾種顏色的衣服,比如女孩穿粉色或紅色等,男孩穿藍色或灰色等,這樣就可以讓寶寶感到這種顏色屬於我。
服飾:從小讓女孩多穿裙子,男孩常穿褲子。搖曳著的裙子能讓女孩從中獲得溫柔如水的特質,而直挺挺的褲子能讓男孩養成剛毅、果斷的個性。
髮型:從小就給女孩扎辮子,男孩留短髮。辮子和長發可以讓女孩感受到飄逸之美、柔順之氣,短髮則可以讓男孩突出陽剛之氣、幹練之軀。
玩具:從小就給男孩和女孩多玩與自己性別相符的玩具。比如,讓女孩多玩芭比娃娃、米妮等;給男孩多玩小汽車、奧特曼等。
通過運動和遊戲突顯孩子的性別分化性別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當兒童開始把自己看作男孩和女孩時,性別分化就發生了。一旦兒童認識到自己的性別不會改變,他們就會偏愛與其性別標籤符合的活動和遊戲。
運動:在英國,小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被爸爸帶出去爬山或游泳,小女孩則被媽媽帶去練體操。挑戰性的運動能讓男孩堅強、不畏艱險,體操的柔美正好與女性的身段相合,能培養女孩溫柔、平和的個性。

反思對待

兩性的刻板印象的存在是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應當如何看待這個現實的存在呢?
人們首先必須認識到,所謂雄性氣質和雌性氣質完全是由文化和社會建構起來的,如果一個物種沒有社會,他就無從談起性彆氣質,就像你看雌雄蒼蠅沒有什麼區別一樣。雌雄兩性確實存在如刻板印象中所說的那些差異,這差異一部分由社會建構起來的,也有一部分是由雌雄兩性的解剖生理差異造成的。
在自然(nature)還是養育(nurture)、先天還是後天的問題上,可以肯定地說,在雄性氣質與雌性氣質、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形成過程中,養育的作用比自然的作用更重要;後天的因素比先天的因素更重要。
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出發,對人類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可以作出下列理論解釋:
第一種是認知理論:從小灌輸的信息和參照體系形成了性別的刻板印象。
第二種是社會角色理論:社會環境強化了性別信念。人們一般期望社會勞動者要積極活躍,而持家者應當富於交際性。這一期望要求符合規範的行為,因此公司雇員工作努力,持家者則富於團隊精神。行為者本人和周圍的人都促進符合規範的行為。男性不成比例地成為雇員,女性不成比例地成為家庭主婦。因此男性看上去更有力量,女性看上去更善於交際。
第三種是社會認同理論,它強調動機因素。刻板印象可以是一個群體的認知過程,而不僅發生在個人的頭腦中。每個人都要在積極的群體中獲得正面的身份認同。
第四種是權力的觀點,強調社會結構因素,認為個體與群體是有意保持性別刻板印象的,以便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地位,壓低其他群體的地位。
第五種,是由雌雄兩性的生理差異造成的,就像為什麼女人的體力要普遍弱於男人一樣。
性別刻板印象看似限制了個體的自由,卻帶來的社會的安定以及性別分工的合理性,因此,對於性別刻板印象,我們要努力發揚其優勢,努力克服其劣勢,讓其真正為社會發展所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