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反轉

有功能的雄性雌性個體轉變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別個體的現象。性反轉只發生在生殖腺性別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徵的變化,而不涉及染色體性別。哺乳類生殖腺性別一經確定,則是永久性的,而且在生殖腺中生殖細胞只能朝向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別發育。目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已經出現性反轉的表型,即染色體核型與表現出的性別不一致的現象。魚類、兩棲類也可出現有功能的性反轉。引起性反轉的因素很多,如動物的生理狀態,外界環境以及激素處理等。某些魚類也可在正常情況下出現雌雄同體以及自發性反轉。雌雄同體的個體具有兩個類型的性器官,其發育可先後交替,即“先雄後雌”或“先雌後雄”,後者更常見,如黃鱔環境因子可誘導性反轉。例如從一種群內部去掉雄魚,能促使雌魚變成雄魚並產生正常的精子。注射睪酮可模擬這種性反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反轉
  • 外文名:無
  • 原因: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質發育
  • 學科:生物
變化條件,溫度,激素,自然或實驗,其他,相關介紹,

變化條件

溫度

低溫可以抑制某些蝌蚪性腺的髓質發育,從而誘導雌性的分化;高溫抑制皮質,使遺傳型雌性的性腺逐漸變為睪丸

激素

南非爪蟾孵化後的一定時期,在雌激素處理下,可使雄蟾發生完全、持久的性反轉,成為能生育的雌蟾。但這樣的雌蟾與ZZ雄蟾交配,所得後代均為雄性,說明性反轉實際上只涉及表型性別的轉變,而染色體性別並未改變,仍然為ZZ型。雄性激素異配性別的雌體胚胎,沒有性反轉作用。

自然或實驗

鳥類在自然或實驗的條件下也可出現性反轉。鳥類雌性生殖腺發育不對稱,即只有左側卵巢發育,並具功能;右側卵巢保持在原基狀態。如果雌雞左側卵巢發生病變受到損壞,則右側未分化的卵巢便轉變為睪丸,從而變成能生育的雄雞,出現“牝雞司晨”的現象。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階段,用雌激素處理雞胚,可引起遺傳學上本為雄性的胚胎出現不同程度的雌性發育。但這種性反轉不是永久性的。

其他

許多無脊椎動物,雌雄同體的狀態可以持久存在。年齡、食物的改變以及水溫的變化,都可以引發完全的性反轉。如一種丹螺的幼體落在雌性成體殼上時發育為雄體。如果雄體殼上有其他幼蟲著落時,下面的雄體轉變為雌體,上面的幼體發育為雄性。

相關介紹

其實,“母雞變公雞”這樣的變性行為可並不只是雞的專利。
在自然界中,這種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個體轉變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別個體的現象叫做“性反轉”。性反轉只發生在生殖腺性別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徵的變化,而不涉及染色體性別。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只能朝向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別發育,因此至今未在哺乳類中發現過具有功能的性反轉。但在魚類、兩棲類等中,則可出現有功能的性反轉。引起性反轉的因素很多,如動物的生理狀態、外界環境以及激素處理等。一些魚類,比如黃鱔,可在正常情況下出現雌雄同體以及自發性反轉,雌雄同體的個體具有兩個類型的性 器官,其發育可先後交替,即“先雄後雌”或“先雌後雄”。
公雞下蛋公雞下蛋
環境因子也可誘導性反轉,去掉一群魚中的雄魚,能促使部分雌魚變成雄魚並產生正常的精子;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中的鬃獅蜥的胚胎能在高溫環境下改變性別,由雄性搖身一變成為雌性。
黃鱔從胚胎期到初次性成熟時都是雌性,生殖腺為卵巢,產卵後卵巢逐漸變為精巢,變為雄性個體。而變性的鬃獅蜥雖然具有雌性 器官,但從基因上來說它仍然是雄性。】
母雞打鳴容易,公雞下蛋可難
母雞變公雞的新聞常有耳聞,但在自然條件下,公雞變母雞就要罕見得多了。
這是因為只有雌鳥才存在生殖系統發育不對稱的現象。鳥類胚胎的生殖腺來自於生殖嵴,生殖導管則來自於苗勒氏管和沃夫氏管。在雌性中,左側性腺苗勒氏管發育成具有功能的卵巢和輸卵管,而右側保持原基狀態,這是為了保持體重利於飛行而進化出來的。在雄性中,性腺和沃夫氏管則發育成對稱的、雙側生殖系統,而苗勒氏管退化。
鳥類的性別雖然最初由性染色體決定,但性別的分化則在孵化階段中受性激素所控制。正常情況下ZW胚胎的雌性生殖腺優先發育並分泌激素,是這些激素促使雌性特徵發育,同時抑制雄性生殖腺的發育;ZZ胚胎則相反。因此如果在孵化的早期階段,用雌激素處理雞胚,可引起雄性胚胎出現不同程度的雌性發育。
【在部分地區,有“母雞打鳴,家有不幸”的說法,所以想做花木蘭,還得冒被宰殺的風險……】
由於成年母雞體內只有左側的卵巢輸卵管發育,一旦它在外界刺激下病變損壞,則不再能產生足夠的激素,這時右側未分化的生殖系統原基不再受到激素的抑制,便發育為睪丸,母雞從而變成能生育的公雞,就出現了“牝雞司晨”的情況。
事實上,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人都可能意識到,在自然狀態下,與公雞要做女嬌娥相比,母雞變身男兒郎,那可真是容易太多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