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豆腐柴

思茅豆腐柴

思茅豆腐柴(學名:Premna szemaoensis C. Pei是馬鞭草科豆腐柴屬植物,喬木,高(4)-7-12米;老枝棕褐色至黑褐色,無毛,有縱溝槽和皮孔;幼枝、葉柄及花序分枝密生棕褐色稍捲曲絨毛。葉片厚紙質,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8厘米,寬6-14厘米。聚傘花序在小枝頂端排成傘房狀,長5-12厘米,寬7-23厘米。核果圓形至倒卵形,紫黑色,長5-7毫米,寬4-5毫米。花果期6-9月。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生長於海拔500-1500米比較乾燥的疏林中。

根皮及莖皮入藥,有止血、鎮痛、消炎之效;治外傷出血、跌打、骨折及風濕鎮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4)-7-12米;老枝棕褐色至黑褐色,無毛,有縱溝槽和皮孔;幼枝、葉柄及花序分枝密生棕褐色稍捲曲絨毛。葉片厚紙質,闊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8厘米,寬6-14厘米,全緣或有不規則疏齒,頂端漸尖或急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表面疏生短柔毛,背面密生棕褐色絨毛,側脈6-8對,在表面下陷,在背面隆起;葉柄圓柱形,長0.5-6厘米,脫落後在枝上留有明顯隆起的圓形或半圓形葉痕。
聚傘花序在小枝頂端排成傘房狀,長5-12厘米,寬7-23厘米,有長1.5-3厘米的花序梗;苞片線形,長4-15毫米;花萼鐘狀,長約1.5毫米,被短柔毛和淡黃色腺點,頂端近截平或稍成二唇形,每唇通常有2齒,很少1唇為3齒;花冠淡綠白或淡黃色,長3.5-4毫米,喉部密生一圈白色長柔毛,毛長約1毫米;雄蕊4,幾等長或2枚稍長,與花柱均伸出花冠外,花絲基部有柔毛;子房無毛,上部有黃色腺點。核果圓形至倒卵形,紫黑色,長5-7毫米,寬4-5毫米。花果期6-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的思茅西雙版納及瀾滄等地區。生長於海拔500-1500米比較乾燥的疏林中。分布區為熱帶季風氣候,乾濕季分明,年平均濕19-22℃,極端最高溫37-39℃,極端低溫-6至5.8℃,年降雨量1200-18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相對濕度80-82%。生長於基質為迭紀紫少頁岩系構成的山地,也見於迭紀石灰岩構成的山地,土壤以紅壤土為主,其次是黃壤土和淋性碳酸鹽土,pH值為4.5-7.5,適應性強。天然下種局限於樹冠周圍,在有適當蔭蔽和土壤濕潤的條件下,種子可以萌發成苗,在林中生長緩慢,在低海拔鬱閉較大的林中,長勢較差;在800-1000米的向陽山地疏林中生長最好,多為2-3層喬木,伴生的常見樹種有羊蹄甲一擔柴木紫珠大果山香圓火繩樹等。

主要價值

思茅豆腐柴是一種藥、食兼用植物陽,無毒,安全性高,其葉提取物具有抗疲勞、降低膽固醇等多重功效;莖提取物有改善人體微循環、保護坐骨神經和軟組織的作用;根、莖、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血功效,還可治療毒蛇咬傷、無名腫毒、創傷出血、躪疾、燙傷等,根提取物具有抗炎、 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等功能。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1998年 ver 2.3——易危(VU)。
物種現狀:在中國雲南南部分布雖廣,但不集中,林下幼樹少見,天然繁殖較差;由於在當地具有多種用途,砍伐嚴重,又因刀耕火種,燒山毀林,成年植株大量減少。
保護措施:分布區內已建立的自然保護區,應加強保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植株,嚴禁砍伐,產區應積極引種試種並推廣種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