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區人民政府

思明區人民政府

抗戰勝利後,廈門市各區分別設區公所,實行保甲制。

1949年10月17日,境域解放。廈港、鼓浪嶼、開元、思明相繼成立區公所,逐步廢除舊保甲制度,開展人民政權建設。1952年12月,改區公所為區人民政府,開始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生產並振興社會事業。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後,三區境內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的衝擊影響,不僅使工農業生產戰線遭受損失,也造成許多冤假錯案。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區革委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1984年,境域融入廈門經濟特區,三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步入快速發展的全新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後,三區先後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全力發展區街經濟。

2003年10月,根據國務院區劃調整的批覆,鼓浪嶼開元思明三區整合為新思明區。該區在全國率先提出績效型政府建設理念,以“事要辦好、錢要花少、人民要滿意”為核心,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不斷提升街道和政府各部門執行力,增強破解難題能力。首創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系統獲第二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明區人民政府
  • 行政區域:思明區
  • 釋義:政府部門
  • 內設機構:辦公室等
政府簡介,歷史人物,鄭成功,施琅,鄭經,陳永華,地理環境,行政區劃,宗教文化,廈門市佛教協會,廈門市道教協會,廈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廈門市基督教協會,廈門市基督教青年會,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廈門市天主教愛國會,廈門伊斯蘭教協會,鼓浪嶼天主堂,南普陀寺,

政府簡介

抗戰勝利後,廈門市各區分別設區公所,實行保甲制。
1949年10月17日,境域解放。廈港、鼓浪嶼、開元、思明相繼成立區公所,逐步廢除舊保甲制度,開展人民政權建設。1952年12月,改區公所為區人民政府,開始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恢復生產並振興社會事業。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後,三區境內實行政社合一體制。
“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受極“左”思潮的衝擊影響,不僅使工農業生產戰線遭受損失,也造成許多冤假錯案。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三區革委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力發展生產。1984年,境域融入廈門經濟特區,三區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步入快速發展的全新階段。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後,三區先後制定並實施一系列深化改革的舉措,全力發展區街經濟。
2003年10月,根據國務院區劃調整的批覆,鼓浪嶼開元思明三區整合為新思明區。思明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全面凸顯“1+1+1>3”的聚合效應。2006年,堅持“強三優二”的產業發展原則,全區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為0.04:21.87:78.09。全面實施項目帶動戰略,重點推進旅遊、商貿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經濟運行質量效益顯著提升。2007年,思明區以第17名的成績獲得“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稱號,實現全國強區的目標。期間,該區經濟工作始終保持高基數上高增長和高平台上新跨越的良好發展態勢,經濟實力躍居全省各縣(區)最前列和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中心城區上游位次。思明區以爭創“聯合國人居獎”、創建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等為目標,不斷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科技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先後出台一系列就業扶持政策,設立安康基金,實施“安康計畫”,全面推進養老、濟困、助醫、助學、助殘工作,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均衡發展。該區在全國率先提出績效型政府建設理念,以“事要辦好、錢要花少、人民要滿意”為核心,大力推進政府管理創新,不斷提升街道和政府各部門執行力,增強破解難題能力。首創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系統獲第二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

歷史人物

鄭成功

原名森,字明儼,號大木,南安人。明清之際收復台灣的名將。明天啟四年(1624年)生於日本,乳名福松。其父鄭芝龍早年盪跡東瀛,娶長崎平戶女田川松為妻,後從事海上走私貿易,逐漸發展為東南沿海最大的海商。崇禎元年(1628年)被明朝政府招撫,授海防游擊。崇禎十三年,升為都督同知。
福松7歲時從日本回國,拜師讀書,取名森。15歲進縣學,21歲到南京,進國子監讀書,拜名儒虞山錢謙益為師。隆武帝即位福州,鄭森前往晉謁,御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後被尊稱為“國姓爺”)。鄭成功向隆武帝提出據險要、選將進取、通洋裕國的建議,深受賞識,被封為忠孝伯,拜御營中軍都督,掛招討大將軍印。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入閩,鄭芝龍撤仙霞關守兵,縱清軍進入,福建陷落,隆武帝出走敗亡。清軍攻泉州,鄭芝龍不顧勸阻投降清廷,田川氏被辱自殺。鄭成功悲痛萬分,打起“背父報國”的大旗,起兵抗清,移師南澳(今屬廣東),後以廈門、金門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連年出擊粵江浙等地。
南明永曆四年(順治七年、1650年),他用計殺死盤踞廈門橫徵暴斂的軍閥鄭聯,收編其軍隊。永曆七年大敗清兵于海澄(今龍海市)。不久被封為延平王。是年七月,清廷遣使持“海澄公”印敕招降,他拒不接受。永曆八年八月,清廷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等人攜帶詔書,再行招撫,並由鄭芝龍派鄭成功之弟鄭渡、鄭蔭同來勸降,亦遭堅拒。永曆九年,他已擁有兵力十多萬人,以廈門為基地建立抗清政權。東南海上群雄,都歸從他約束。他和西南的永曆政權也取得了聯繫,永曆帝先後封他為威遠侯和漳國公。他在廈門設立六官,即:兵官、吏官、禮官、刑官、戶官、工官,處理軍政大事,還設立察言司、儲賢館、育胄館等機構。東海沿海的抗清志士都紛紛投奔他。於是,改中左所(廈門)為“思明州”。永曆十年十二月,清廷再次利用其父鄭芝龍勸降,一方面以封官賜地為誘餌,另一方面以重兵臨境相威脅,並且用鄭芝龍及其家眷的生死存亡相要挾,軟硬兼施,他給父親的答覆仍是:堅決抗清,絕不投降。
永曆十二年,他已建立一支擁有數百隻戰船和數十萬兵力、紀律嚴明、戰鬥力強的軍隊。這支軍隊屢次在閩粵江浙一帶擊敗清軍,聲威大震,並逐漸控制北至浙江舟山、南至廣東南澳的沿海地區。並在廈門修築演武亭,精選良將銳卒,整編部屬,籌集糧餉。為爭取民援、提高戰鬥力,一再嚴申軍紀,下令全體官兵除沿途取糧外,不許奸淫擄掠,不許抓夫、屠畜、搶劫等,倘有違令者,梟首示眾,將領株連。在經過長期準備之後,統率雄兵10餘萬,大小戰船數千艘,聯合魯王部將張煌言的抗清隊伍,浩浩蕩蕩,自廈門誓師北伐。北伐軍迅速攻破浙江溫州,沿途清軍守將紛紛投降。翌年元月,北伐軍勢如破竹,打進長江口,攻克鎮江、瓜州,包圍南京城。清廷大為震動。沿江人民見鄭軍紀律嚴明,行伍壯觀,贊為“天兵”。對於這次大舉圖江南的軍事行動,成功頗為自滿,不聽部將勸告,“瓜州既破,甘輝進坐鎮之言;將出兵,又建陸行之議;逼南京,又獻急攻之策,均不納”,以致終因孤軍深入,兵敗退回廈門。甘輝、陳魁、張榮等將領陣亡,張煌言也戰敗。稍事歇息後他著手建祠祀甘輝,慨嘆說:“吾早從將軍之言不至此”。永曆十四年,清廷乘其南京新敗,喘息未定,派遣達素為大將軍,調集三省兵力,集中進攻廈門,企圖一舉消滅其抗清力量。他奮起反擊,大敗清軍,守住了廈門。他認真總結北伐失敗的教訓,一面整編軍隊,操練將士,一面徵集糧餉,修選船隻、製造武器彈藥,只待時機成熟便立即向台灣進發。
永曆十五年,他率將士2.5萬人,分乘戰船百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灣,在鹿耳門禾寮港(今台灣西南部)登入,圍攻荷蘭總督所在地赤嵌城,經過8個月戰鬥,連敗荷軍,又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派遣之援軍。荷蘭侵台總督揆一終於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投降。台灣重回祖國懷抱。他在台灣建立行政機構,推行屯田,促進台灣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年六月二十三日鄭成功病逝台灣。初葬台南州仔尾,後遷葬於故鄉南安的覆船山。

施琅

原名郎,字尊侯,號琢公,晉江人。生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少時即從師習武,膂力過人,且精兵法。從戎後,初為明總兵鄭芝龍部下左衝鋒。清順治三年(1646年),從鄭芝龍降清,隸漢軍鑲黃旗。曾隨清軍從征廣東順德、東莞、三水等地。後受提督李成棟排擠,時逢鄭成功在南澳島招兵,便投效鄭成功抗清武裝,助鄭成功攻雲霄、潮州廈門。南明永曆五年(順治八年、1651年),因與鄭成功產生嫌隙而叛鄭降清。降清後隨清軍征戰廣東。順治十三年,隨定遠大
將軍世子濟度擊敗鄭軍於福州,授同安總兵。
他治軍嚴整、有謀略,尤擅水戰。康熙元年(1662年)擢任福建水師提督。康熙二年十月,靖南王耿繼茂、福建總督李率泰指揮清軍克廈門,鄭經率眾遁逃,他以所募荷蘭夾板船截擊之,斬殺千人,並攻取浯嶼、金門二島,因功授右都督。康熙三年七月,清聖祖詔授他為靖海將軍,命督率水師攻台。因阻於颶風,未果。康熙四至六年,清廷先後派知府慕天顏、總兵孔元章往台灣招撫鄭經,仍無結果、總兵孔元章往台灣招撫鄭經,仍無結果。康熙七年,疏請收復台灣,遭清廷一些大臣的反對,他們以“海洋險阻,馳驅制勝,計難萬全,是琅喜功好勝”為由,要求裁水師,焚戰艦,並將他調任內大臣。康熙二十年七月,“三藩”亂平,鄭經病故,台灣內部諸將爭權,經內閣學士李光地和閩督姚啟聖等人舉薦,聖祖啟用他為福建水師提督,加太子少保銜。他返回福建,相機進取台灣。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他率水師精兵2萬,戰船300艘,自銅山出海,數次向鄭軍發起攻擊,屢有斬獲。戰至二十二日,大敗鄭軍主將劉國軒於澎湖。焚鄭軍船百餘,斃將及兵卒萬餘人。八月,鄭克塽政權懾於兵臨城下,“請求內附”,台灣遂入清版圖。他率舟師抵達台灣,劉國軒等率文武官員迎接,各鄉社百姓也沿途壺漿迎師。他即布告《諭台灣以安生民計》、《嚴禁犒師示》以安眾百姓之心。台灣回歸,功封靖海侯。
台灣回歸後,清廷內有議政大臣認為台灣乃一塊荒壤,孤懸海外,宜“遷其人,棄其地”,主張放棄台灣。他據理力爭,上疏曰:台灣“雖在外島,關四省要害,斷不可棄”。主張在台、澎駐兵屯守,防“紅毛”(荷蘭)“乘隙復踞”,“竊窺內地,蠱惑人心”;並建議於當地墾田報賦,促進台灣的經濟開發。奏請在台灣置官設防加強對台灣的行政管理。他的建議得到大學士李霨、待郎蘇拜和閩督姚啟聖的支持。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正式置台灣府,設吏治之,隸屬福建。
福建水師提督開府廈門,他為首任提督,在廈門城內建提督署,又奏準開放海禁,並在廈門設立海關。康熙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逝世,贈太子少傅光祿大夫,謚襄壯,欽賜祭葬。現同安的“績光銅柱”坊,即當年康熙為表彰其功績而建立。
著作有《奏議》及《靖海紀事》。

鄭經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延平郡王,台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
鄭經曾經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鄭成功病逝承天府時,鄭經人在廈門,聞叔父鄭襲準備繼位訊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來台灣弭平鄭襲,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但是由於鄭氏內斗,導致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鄭經便撤退台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

陳永華

陳永華 字復甫,福建同安人,生年不詳。其父陳鼎,明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明亡後,躬自耕稼。唐王在閩建號,復為同安縣教諭。清順治五年(1648年),清兵陷同安,陳鼎自縊於明倫堂。時陳永華已補子弟員,聞父喪,入城求父屍,負歸殮葬。事畢,到中左所(今廈門)投鄭成功,入儲賢館攻讀。 順治十三年(1656年),原兵部侍郎王忠孝薦陳永華有經濟才,鄭成功用之為參軍。翌年,鄭成功議北征南京,諸將或言不可,陳永華獨排之,認為“倘徒在閩爭野爭城而望中興,此亦甚難”,贊成奪取南京以號召天下。鄭成功悅,命其留在思明(今廈門)輔助世子鄭經。順治十八年(1661年),成功欲取台灣作為“進戰退守”的根據地,諸將意見亦不一。陳永華認為,奪取台灣雖有困難,但“凡事必先盡之人,而後聽之天”,請鄭成功自裁之。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鄭成功病逝,在台諸將舉鄭襲(成功之五弟)護理國政;黃昭、蕭拱宸等人偽造“成功遺言”,擁鄭襲為東都主,分兵準備抗拒鄭經。鄭經聞報,即在思明繼位發喪,授陳永華為諮議參軍,調集舟師準備過台。同年十月初七日,鄭經率師抵澎湖,欲即揚帆進攻台灣。陳永華勸道:“此事必先以禮,然後加兵,則師出有名。當藩主(鄭成功)新喪時,國家無人,諸將請襲護理,亦未為非。今須先通知退避、迎接,看各官如何舉動,方可進兵。”鄭經採納其言,結果順利解決台、廈對立局面。 康熙三年(1664年),清軍攻占金門、廈門二島,鄭經率全師到台灣。翌年八月,授陳永華為勇衛。陳永華從此“職兼將相”,更加剖心不貳,全力輔助鄭經。授任新職後,即不辭辛勞,親歷南北各社,“勸諸鎮開墾,栽種五穀”,解決軍民的糧食問題;因“煎鹽苦澀”,便在瀨口修建鹽埕,“暴曬作鹽”,上裕課,下資民食;又教民“插蔗煮糖”,興販各國,“歲得數十萬金”;“教匠取土燒瓦,往深山伐木斬竹,起蓋廬舍,與民休息”;又在府城築圍柵,起衙署,禁淫賭,分都中為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各置簽首,加強管理。在食、住等事就緒之後,便注重文教,向鄭經建議“建聖廟,立學校”。康熙五年(1666年),聖廟落成,旁置明倫堂,陳永華奉命為學院;又令各社設學校,延師教子弟,並擬就選取人才辦法,“三年取中式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同時又採納侍衛洪旭的建議,令各鎮於農隙時習武,加強武備。鑒於清朝實行經濟封鎖,台灣布帛甚缺,陳永華建議鄭經派遣一旅進駐廈門,“勿擾沿邊百姓,善與內地邊將交歡”,以促進兩地物資交流,並舉薦江勝任其事。於是,台灣物價大平,洋販益興。 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駐閩靖南王耿精忠回響平西王吳三桂反叛,舉兵反清,遣使到台灣,約鄭經出兵會師。鄭經以陳永華為“留守東寧(即台灣)總制使”,全權處理台灣軍國事務。陳永華“戢兵撫民,供給軍需,具有成規;尤愛惜士類,為政佐儒雅,東寧賴以安。”當時,台灣“夜不閉門,百姓樂業”。鄭經的幾個弟弟恃勢占奪民田,陳永華屢禁不止,只好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請準由鄭經長子鄭克監國。鄭克是陳永華的女婿,年方十六,但明敏果斷,從此諸督不敢專橫,台灣百姓“喜有天日”。康熙十九年(1680年),鄭經率馮錫范、劉國軒等從廈門敗回台灣。馮錫范、劉國軒見陳永華手握重權,諸事方正敢為,心實忌之,便用計誘使陳永華辭職退休,而馮錫范乘機攬權。陳永華悔之無及,又見鄭經不理政事,日近醇酒婦人,已無大志,遂鬱鬱不樂,於同年在台灣病卒。

地理環境

思明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長年氣溫較高,雨量充沛,一年四季草木常青,蔬菜瓜果不斷。按四季候溫劃分,春季84天,夏季178天,秋季103天,長夏無冬,春秋相連。受海風影響,夏季基本無酷暑,日最高氣溫≥35℃的,每年平均僅5天。每年平均最低候溫12℃,在2月的第一候(1~5日),島內平均霜日為8天,且為輕霜。島內平均年降雨量為1390毫米左右,平均年降雨日數122.8天,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7%,日照時數平均達1878.2小時。雨量多,溫度適中,雨日少,氣候宜人。
綿長的深水岸線,碧海、藍天、沙灘、奇石、綠樹、新鮮的空氣、宜人的氣候,為思明區成為中國最美麗的海港風景城區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從而也使思明區在創建全國強區的拼搏中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行政區劃

思明區是廈門市的經濟、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位於廈門市南部(含鼓浪嶼全島),北面與湖裡區毗鄰,三面臨海,與小金門諸島和漳州大陸隔海相望,面積76平方公里,人口約93萬人。下轄鼓浪嶼、鷺江、中華、廈港、開元、篔簹、梧村、嘉蓮、蓮前、濱海等10 個街道辦事處,設有96個社區居委會。

宗教文化

廈門市佛教協會

廈門市佛教協會(英文譯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XIAMEN 簡稱:B.A.XM) 是全市佛教徒聯合的愛國團體和教務組織,具有法人資格。
建國後第一屆佛教協會成立於1958年,歷任領導人分別為:
第一屆(1958-1962年):
名譽會長:釋廣心
會長:釋會覺
副會長:釋正果
秘書長:釋覺星
第二屆(1962-1966年)
名譽會長:釋廣心
會長:釋會覺
副會長:釋正果
秘書長:釋覺星
第三屆(1985-1992年)
會長:釋妙湛
副會長:居士蔡吉堂、釋厚學、釋見性、釋弘誠
秘書長:李覺星
第四屆(1992-1997年)
會長:釋妙湛
副會長:釋見性、釋厚學、釋誠信、蔡吉堂
秘書長:釋誠信
第五屆(1997-2001年)
名譽會長:釋聖輝、釋見性、釋誠信
會長:釋理文
副會長:釋厚學、釋安景、鄭子興
秘書長:釋定恆
第六屆(2001-2006年)
會長:釋聖輝
副會長:釋定恆、釋誠信、釋理文、釋安景、釋界象、鄭子興(屆中增補釋則悟、釋法源為副會長)
秘書長:釋則悟
第七屆(2006- )
會長:釋則悟
副會長:釋定恆(常務)、釋界象、釋法源、釋法雲、釋開敏、蔡友益
秘書長:釋淨心
協會的宗旨是: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佛教徒的合法權益;弘揚佛教教義,興辦佛教教育事業;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加強佛教自身建設,參與社會慈善事業,團結全市佛教徒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積極引導佛教界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適應,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祖國統一,世界和平作貢獻。

廈門市道教協會

廈門市道教協會(英文譯名:XIAMEN TAOISM ASSOCIATION;縮寫:X.T.A)是由廈門市道教徒結成的具有法人資格的地方性、聯合性、非營利性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
廈門市道教協會成立於2005年10月,第一屆名譽會長:詹石窗,會長:郭漢文,副會長:吳茲鎮、鐘武恭、肖芸。 秘書長:肖芸(兼)。
協會的宗旨: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維護宗教和睦、社會和諧;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維護道教界的合法權益,弘揚道教教義,傳揚道教文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繼承發揚道教優良傳統,加強道教自身建設,促進道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高舉愛國愛教旗幟,團結全市道教徒,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為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貢獻力量。

廈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

廈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簡稱“廈門三自愛國會”,英譯為Committee of Three-self Patriotic Movement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es in Xiamen,縮寫“XTP”),是廈門市基督徒聯合性愛國愛教組織,由廈門市行政區內各開放堂會組成。1951年6月成立廈門市基督教抗美援朝三自革新籌備委員會,1956年12月改名為廈門市基督教三自革新愛國運動委員會。

廈門市基督教協會

廈門市基督教協會(簡稱“廈門基協”,英譯為Xiamen Christian Council,縮寫“XCC”),是廈門市基督教聯合性教務組織,由廈門市行政區內各開放堂會組成。1981年6月,成立廈門市基督教協會。
廈門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與廈門市基督教協會現為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三自愛國會為基督徒的愛國愛教組織,基督教協會為基督教的教務組織,兩會之間的關係是分工合作的關係。三自愛國會設有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副秘書長,常務委員、委員。基督教協會設有會長、副會長,總幹事、副幹事,常務委員、委員(與三自愛國會同)。兩會由正副主席,正、副會長,正、副秘書長,總幹事和副總幹事組成會務會議。

廈門市基督教青年會

廈門市基督教青年會(英譯名:Xiamen 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Xiamen YMCA),是基督教性質的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服務團體,實行會員制,會員只要贊成基督教青年會的章程,不分信仰均可申請參加。領導機構為青年會理事會,日常工作由青年會總幹事負責主持。
民國元年(1912年)4月,正式成立廈門市基督教青年會。青年會以“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為會訓。

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

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英譯名:Xiamen 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簡稱Xiamen YWCA),是基督教性質的地方性的非營利性的社會服務團體。實行會員制,會員只要贊成基督教女青年會的章程,不分信仰均可申請參加。領導機構為女青年會理事會,日常工作由女青年會總幹事負責主持。
民國22年(1933年)12月,成立廈門市基督教女青年會。女青年會以“爾識真理,真理釋爾”為會訓。

廈門市天主教愛國會

廈門市天主教愛國會是由全廈門市天主教神長教友自願結成的非營利性愛國愛教的民眾團體。
1952年10月,成立廈門市天主教第一個愛國組織廈門市天主教反帝愛國學習會;1956年7月,正式成立廈門市天主教愛國會。愛國會設有主任、副主任,秘書長、副秘書長,常務委員、委員。

廈門伊斯蘭教協會

廈門伊斯蘭教協會(英譯名:Xiamen islamic Association,縮寫:XMIA),是廈門市各族穆斯林自願組成的聯合性、地方性、非營利性的愛國宗教團體。
1980年5月,成立廈門市伊斯蘭教協會。協會設會長、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常委、委員。

鼓浪嶼天主堂

鼓浪嶼天主堂位於鹿礁路34號,該址原為西班牙領事館,後西班牙領事館撤消,改為法國領事館。民國5年(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會傳教士馬守仁被羅馬教廷任命為廈門教區主教,把田尾路一座作為多明我會會所的樓房與法國領事館交換,把領事館改為主教樓。民國6年在主教樓前面建教堂,做為主教座堂,建築面積287平方米,該樓是一座哥德式單鐘樓教堂。教堂正中祭台供奉耶穌君王像,兩邊各有一個小祭台,可容納200人左右。鼓浪嶼天主堂的主保是耶穌君王,也稱耶穌君王堂。

南普陀寺

南普陀規模宏大,總占地25.8公傾,建築面積21270平方米。從南到北主軸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四座,加上左右廡廊,鐘樓鼓樓、功德樓、海會樓、普照樓、太虛圖書館、佛學院教室、養正院等。所有這些建築依傍山勢,層層托高,莊嚴肅穆。
大雄寶殿前面的兩個報恩塔,是1992年6月13日由信女李秀玲捐獻,方丈妙湛法師監製的,佛教講究報三寶恩、報國家恩、報父母恩、報眾生恩,所以,這兩個塔命名為報恩塔。近些年來,在天王殿南面有放生池、兩個涼亭以及荷花池等,在兩池之間有七座由釋迦牟尼佛、迦葉佛等七尊佛像組成的七佛塔,萬壽塔高11層,富有南亞佛教建築的風格,使南普陀寺風景更加美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