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辦?

怎么辦?

《怎么辦?》是1996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基本介紹

  • 書名:《怎么辦?》
  • 作者:(俄)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
  • 原版名稱:(Что делать)
  • 譯者:蔣路
  • ISBN:9579885028
  • 類別:長篇小說
  • 頁數:532
  • 定價:16.5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6-11-1
  • 統一書號:10019-200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介紹,詳細介紹,相關介紹,評價,

作者簡介

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1889年10月29日),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文學評論家,1828年7月生於薩拉托夫城一個神父家庭。18歲進彼得堡大學文史系,1855年發表著名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1862年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政府逮捕,關入彼得保羅要塞。1864年他被判處服7年苦役並終身流放西伯利亞。在囚禁與流放中他毫不沮喪,寫下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的優秀作品《怎么辦?》、《序幕》,1889年10月病逝。

內容簡介

韋拉是個富有抱負的美麗姑娘,她的母親為了謀取錢財,要把她嫁給一位紈絝子弟。在醫學院學生洛普霍夫的幫助下,她脫離家庭與之結合併創辦了一家實行社會主義原則的工場。洛普霍夫性格內向,為人嚴肅,而韋拉卻熱情奔放,善於交際。韋拉愛上了性格相投的丈夫的好友。為了韋拉的幸福怎么辦呢?洛普霍夫決定想法成全他們兩個……

介紹

詳細介紹

薇拉·巴夫洛芙娜出身於一個小市民的家庭。她的父親巴威爾是個四等文官的房舍管理人。母親瑪麗婭·阿歷克塞耶夫娜是個勢利、愛好虛榮的女人。她認為在這世界上“只有不誠實和惡毒的人才能過好日子”。她用拳頭和女廚子講道理,以打後腦勺來“教育女兒”。薇拉十二歲進入一所寄宿學校,十六歲便在母校教課了。她長得很漂亮,母親便把她當作搖錢樹。房東的兒子米哈爾·伊凡諾維奇象蒼蠅見到血一樣釘住她,這使薇拉的母親很高興。但薇拉討厭這個魯鈍無恥的貴族青年。她當面數說他,不許他接近她。瑪麗婭大為生氣,要打女兒。薇拉說;“你碰我一下我就離開家,把我關起來,我就跳窗子。”
羅普霍夫是醫學院的大學生,他在薇拉家兼任她的弟弟菲嘉的家庭教師。他“生有一頭深栗色的頭髮,臉部輪廓長得端正甚至俊俏,一派傲慢而勇敢的神氣”。羅普霍夫的父親是里亞桑的一個小市民,生活很拮据。十五歲起,他便一邊念書,一邊在外兼課。他初次感到薇拉什麼都不錯,只是太冷漠了些;而薇拉也感到羅普霍夫什麼都不錯,只是太嚴肅了些。羅普霍夫和好朋友吉爾沙諾夫住在一起。他們都很認真、很率直。但後者性格較爽朗,前者較含蓄。羅普霍夫專心於研究科學,希望將來當一名教授。
薇拉生日那天,羅普霍夫和薇拉跳舞,兩人談得很投機。他對她說:“我不是看不起女人,而避開她們,是因為我有一個愛吃醋的未婚妻。”薇拉便想結識他的未婚妻。其實,羅普霍夫說的“未婚妻”只是一句隱語,他指的是事業的理想。薇拉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他,要求羅普霍夫幫她跳出家庭圈子和擺脫貴族少爺的糾纏。她想過一種自食其力的生活,她對羅普霍夫說:“重要的是我要獨立,我願做什麼就做什麼,願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羅普霍夫同情她,答應在外面幫她找個家庭教師的工作。
薇拉晚上做了個夢。她夢見自己關在一個地下室里,害了癱瘓症。有個叫“人類愛”的女子跑來對她說:“我是你未婚夫的未婚妻……你現在得救了。你記著,沒有被釋放、被醫好的人還多著呢,你得釋放和醫好她們,你肯嗎?”薇拉說:“我肯的。”於是,那位“人類愛”女子把地下室一群關鎖著的女子指給她看。薇拉打開了她們的鎖鏈,使她們獲得了自由。在另一間地下室里,躺著一群癱瘓的女孩,薇拉召喚她們站起來。於是,她們都衝出地下室,奔到原野上,跳起歡樂的舞來。
羅普霍夫把一些進步書籍借給薇拉看。使她呼吸到民主自由的新空氣。她感激地對羅普霍夫說;“你把我從地下室中解放出來了。”為此,她和羅普霍夫的感情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們一同交談著如何過新生活的問題。羅普霍夫請他的朋友梅察洛夫神甫主婚,他們秘密地結了婚。
瑪麗婭早就擔心女兒會愛上這位窮大學生。事情發生後,她氣得發瘋,在街上和人打架,回家又打了自己的僕人和丈夫。她想去打官司,但要花錢,她感到划不來。於是,她準備和羅普霍夫大鬧一場,並叫埋伏好的僕人揍他一頓。可是,羅普霍夫走進她的家門,聲音比她更大,使她發作不得。瑪麗婭看到生米已煮成熟飯,只好自認晦氣,回過頭來討好女婿,以便將來能得些好處。
薇拉婚後和羅普霍夫一同以教書維持生活。他們按婚前構想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生活。男女雙方各居一室,互相尊敬,恪守禮節。每天他們都必須穿戴整齊後才能走進對方的房間,如果一方違反了約定,另一方便要提出警告。他們不象夫婦,倒象是兄妹。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增進愛情,免得吵嘴”。
薇拉結識了幾個女工。她想開辦一家縫紉工廠,並叫法國小姐柔麗給她介紹生意。晚上,她做了第二個夢。夢中她把人分為兩類。一類人過著可恥的寄生生活,由於缺少勞動,他們正在墮落和腐爛,這種人便是貴族米哈爾;另一類人以殘酷和卑鄙的手段在生活中掙扎著,以犧牲別人來養活自己,甚至把自己的子女也當作撈回一筆財富的工具,這種人就是她的母親。薇拉感到只有勞動的人才是真實的人。
薇拉把一些失業女子組織起來,創辦了縫紉工場。在工場中,她和女工們一同管理經濟,平均分配紅利。同時,她還請了丈夫的朋友來授課,向女工們傳授知識和文化,舉辦娛樂晚會,和女工們一道郊遊,過著愉快而充實的生活。
羅普霍夫的朋友吉爾沙諾夫是個地方法院窮書記的兒子。他有著“金黃色的髮絲,深藍的眼睛,筆直的、希臘型鼻子,小小的嘴巴,狹長的、白得惹眼的面孔”。他從十二歲起便幫助父親謄寫公文,後來,一面求學一面教書。他和羅普霍夫一樣,沒有任何社會關係和背景,單憑“本身的力量給自己開拓一條道路”。從醫學院畢業後,他獲得了教授的職位。從外表看,羅普霍夫身子稍微粗大些,而吉爾沙諾夫則比較高。在羅普霍夫結婚的初期,他常上他們家去。後來他不來了,因為他發覺自己有愛上薇拉的徵兆。於是,他抑制自己的感情不讓它發展,並漸漸疏遠了這個家庭。
羅普霍夫由於得了肺炎,吉爾沙諾夫去給他看病,他對薇拉愛慕的感情又復活了。他再次抑制自己,有意和一個過去被他拯救,現在在薇拉工場當女工的克留科娃同居。
薇拉做了第三個夢,夢見自己不愛羅普霍夫了。她認為:“羅普霍夫是個高潔的人,他是我的救主,但高潔只能引起尊敬、信賴……我需要那恬靜而纏綿的愛情,需要在溫柔情感里陶醉陶醉。”而這種感情正是羅普霍夫所缺少的。夢醒後,薇拉害怕自己的思想,她對丈夫變得更加親熱起來,而且也搬住在同一間房裡了。她把自己的夢告訴羅普霍夫。羅普霍夫對她說:“你從前滿足於那種愛,現在卻需要另一種了。”他們的感情出現了裂痕。
羅普霍夫開始思索起薇拉的夢來。他感到自己將要失去她的愛了。薇拉過去由於家庭壓迫,和他一樣過慣了孤獨的生活,她渴望自由;現在她有了自由,但不能承受這種孤獨;而他卻無法改變自己的天性和嗜好,去滿足她的要求。他想:“對了,這不是她所需要的感情,我心中沒有那種感情。”有一次薇拉向丈夫公開吐露出她對吉爾沙諾夫的愛慕。她說:“我親愛的,我愛他。”羅普霍夫回答說:“自己考慮吧,怎樣於你更好,你就怎樣做。”他要她在他和吉爾沙諾夫之間選擇一個,免得大家痛苦。薇拉經過一番思想鬥爭,終於寫信給羅普霍夫,表示“沒有他我活不下去。”
羅普霍夫為了不給薇拉帶來痛苦,假稱要到他家鄉里亞桑去看父母。薇拉送他上車。臨別時,他對薇拉說;“愛一個人就是衷心希望他幸福,然而沒有自由便沒有幸福,你不願束縛我,我也不願束縛你。”不久,便傳來羅普霍夫自殺的訊息。這使薇拉很傷心,她不願和吉爾沙諾夫結合了。甚至,想丟開縫紉工場離去。
大學生拉赫梅托夫奉了羅普霍夫的囑託來看薇拉。他是個革命者,祖先是個大貴族。但他對貴族階級不滿。他曾因找不到生活出路,思想感到苦悶。後來,在彼得堡認識了吉爾沙諾夫。從他那裡,閱讀了許多進步書籍,開始了他的新生。他變成一個儉樸、能體貼百姓生活和痛苦的人,立志獻身於革命事業。他為了磨鍊自己的意志,考驗自己是否經得起審訊和拷打的痛苦,他躺臥在一個釘滿釘子的氈子上,弄得滿身鮮血淋漓。他曾遇到一個愛他的年青寡婦(穿喪服的太太),但他拒絕了她的愛,因為他怕愛情會妨礙他的革命工作。他漫遊歐洲各地,拜訪過費爾巴哈,接受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
拉赫梅托夫來找薇拉,是要勸她不要離開工場,應當繼續關心女工的命運和幸福,並把一張羅普霍夫寫的字條給她,轉告了羅普霍夫自動離家和他對婚姻自由的看法。
不久,薇拉收到一封從柏林寄來的信。署名是“一個退學了的醫學生”。這是羅普霍夫寫的。他在信中說明他的自殺是假的,他所以這樣做,是為了薇拉的婚姻得到社會的承認。並說他在國外已找到了職業,是拉赫梅托夫委託給他幹的。與此同時,吉爾沙諾夫也收到羅普霍夫的來信,勸他和薇拉結合。於是薇拉和吉爾沙諾夫結婚了。
薇拉籌建了第二個縫紉工場。婚後,她感到幸福,因為羅普霍夫過去並沒有象吉爾沙諾夫那樣從“愛”字的意義上愛過她。她隨吉爾沙諾夫到醫院去學醫,想當一名女醫生。這樣即可保障婦女的健康;同時,也為了自立。她認為婦女沒有完全獨立,決不會有完全的幸福。
一年後,薇拉生了個兒子叫米嘉。愛情在她和吉爾沙諾夫之間,成為一種鼓舞力量,推動他們更好地去工作。他們都這樣認為;“愛情的意義在於幫助對方提高,同時也提高自己”,“唯有那因為愛而變得思想明澈、雙手矯健的人才算愛著。”
薇拉做了第四個夢。夢見未來社會一幅光明美好的圖景。“田壠閃耀著金黃色的光輝,原野上遍地是花朵”,人們積極、活躍而快樂。他們過著集體生活,男女享有平等自由的權利,耕地用機器。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荒漠變成了良田。作家號召人們進入這樣的社會:“未來是光明而美麗的,愛它吧,向它突進,為它工作,儘可能使它變為現實”吧。
過了一年。薇拉籌建的第二家縫紉工場走上了正軌。新、舊兩家工場保持密切的聯繫,並互相轉讓定貨。她們還在涅瓦大街開了一間時裝商店。工場裡有一個新女工叫波洛卓娃(小名卡佳)。她父親是個退了職的騎兵上尉。她因愛上了一個貴族青年索洛夫佐夫,遭到父親的反對。為此,她病倒了。吉爾沙諾夫給她看病時,了解了她的心事,便鼓勵她振作起來。他答應幫助她和她所愛的人結合。他去勸說波洛卓娃的父親,又去會見她的情人。但他在會見她的情人的時候,發現索洛夫佐夫是個輕佻淺薄的人,他所關心的只是錢財。於是,他把這事轉告給波洛卓娃,要她打消自己的念頭。波洛卓接受了吉爾沙諾夫的勸告,決定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後來,她便參加薇拉的工場當女工。
羅普霍夫在國外生活了一段時期。他去過美國。在那兒,他為爭取黑人解放而進行鬥爭。後來。他化名為畢蒙特回到俄國。結識了波洛卓娃一家,並愛上了波洛卓娃。他徵得她父母的同意,他們結婚了。羅普霍夫和吉爾沙諾夫兩家搬住在一起。他們按照自己最喜愛的生活方式生活著。工場已發展為三個了。他們對未來充滿美好的信念。
拉赫梅托夫因革命被關進監獄。出獄後,他和一向愛他的年青寡婦(穿喪服的太太)結了婚。他們一同走上了宣傳革命的道路。

相關介紹

《怎么辦》的副標題是《新人的故事》。1863年發表於《現代人》雜誌上。其中的“新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薇拉、羅普霍夫、吉爾沙洛夫和梅察洛夫等人,是普通人中的“新人”;另一類就是拉赫美托夫等人,是“新人”中的特殊人。薇拉等人都是平民知識分子,出身低賤,自食其力,對自由熱烈追求,對人的尊嚴極為尊重,這是他們共同的精神特點。他們不喜歡浮誇,崇尚自然科學,辦事從實際出發,講話要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新人在愛情衝突中,顯示了高尚的品質。他們信奉的希望人人都快樂幸福。當薇拉被她的母親逼迫嫁給闊少斯托列西尼科夫而要自殺時,羅普霍夫多方本走,終以假結婚的方式,把薇拉救出苦海。為此羅普霍夫犧牲了自己的學業,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和當教授的前途。薇拉和吉爾沙洛夫的愛情是真正的愛情。可是,薇拉意識到這可能使羅普霍夫痛苦時,便竭力鼓起熱情去愛羅普霍夫。而吉爾沙洛夫也主動疏遠了同薇拉的聯繫,不再拜訪羅普霍夫家。這是他們都要為對方的幸福著想所表現出的高尚品質。羅普霍夫覺察出這種變化,就竭力促成這場真正的戀愛。羅普霍夫以假自殺退出了三角關係。結束了這場在西歐文學中常見的難以解決的矛盾。

評價

《怎么辦?》一問世,立刻在評論界和讀者中引起極其強烈而又迥然不同的反響。一方茴是官府查禁,保守派抨擊、嘲笑乃至惡毒咒罵,另一方面則正如克魯泡特金所記載:“屠格涅夫的任何小說,托爾斯泰或其他什麼作家的任何作品,都不曾像車爾尼雪夫斯基這部小說一樣,對俄國青年有過那么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成了俄國青年的一種旗幟。”(《俄國文學的理想和實際》,1905)
《怎么辦?》不止造成了一時的轟動效應,並且長期傳誦不衰,繼續保持著它的生命力。但就本書的審美價值而言,卻屢屢受到一些論者的懷疑,其中一部分人是很敬重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普列漢諾夫也對這個問題發表過意見,他說,假如把《怎么辦?》同《安娜·卡列寧娜》相比,《怎么辦?》無疑處於劣勢,“然而”,一個評論家如果把兩部性質完全不同的文學作品拿來比較,那他就是蹩腳的評論家。《怎么辦?》這部小說更適合於同——譬如說——伏爾泰的某一部哲理小說相比”。(《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1890)普列漢諾夫這番話,或許可以算是持平之論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