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名勝

忻州名勝

忻州位於山西省中北部,2007年底總人口306.9萬,其中城鎮人口約102.7萬,農業人口204.2萬。人口中以漢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9%以上。境內山地較多,其中平原0.27萬平方公里,約占10.5%,丘陵0.92萬平方公里,約占36%,山地1.36萬平方公里,約占53.5%。有黃河、汾河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忻州古稱“秀容”,從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開始活動,至今已有將近18000年的歷史。春秋時期大部分為晉地,戰國時屬趙。秦漢屬太原郡、雁北郡、太平郡,隋為新興郡、雁門郡,唐、五代、宋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門郡,金、元、明、清為忻州、代州、保德州。相傳漢高祖北上抗擊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突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歡顏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自唐宋以來,一直設有州治,有“晉北鎖鑰”之稱,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1949年成立忻縣專區。1970年更名為忻縣地區。1978年改名為忻縣行政公署。1983年改忻縣為忻州市(縣級市),改稱忻州行署。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忻州行署改為忻州市(地級市)。少數民族有回族、黎族、滿族、壯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忻州名勝
  • 丘陵:0.92萬平方公里
  • 人口:306.9萬
  • 平原:0.27萬平方公里
名勝介紹,名勝古蹟,忻州明代城樓,元好問墓,秀容書院,貂蟬故里,忻口戰役遺址,

名勝介紹

忻州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山、水、廟、關、林、泉、洞等名勝古蹟遍布,佛教聖地五台山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屬國家首批頒布的35個風景名勝區。全市有10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五台山、蘆芽山、趙杲觀、禹王洞四座國家級森林公園,有歷史上著名的古長城重要關隘代縣雁門關 、楊家祠堂、阿育王白塔,寧武關、偏頭關,有八路軍總部遺址、有現存最大的祠宇楊家祠堂、有舊中國最大的封建官僚私邸閆錫山故居,有黃河娘娘灘、寧武天池、萬年冰洞等一大批旅遊景點。忻州市有著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文物古蹟,全市共有景點293個,其中已開發112個,著名的有佛教聖地五台山、管芩山森林公園、萬里長城第一古塞雁門關、“華北第一溶洞”禹王洞、頓村溫泉度假村等等。忻州人傑地靈,金代文豪元好問、宋代忠良楊家將、明代劇作家白樸、清代改革先驅許繼畲、近代革命先驅高君宇、徐向前、薄一波等是忻州的傑出代表。近年來,忻州市以旅遊產業為龍頭,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經濟。主要生產鎢鉬絲、紡織品、草酸、金礦石、電石、皮革、飲料、澱粉,工藝品有五台山硯,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名優產品聞名海內外。隨著世紀之初,撤地建市的步伐,忻州市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

名勝古蹟

忻州明代城樓

忻州城原有四門,城門上均有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 ),由於歷史的原因,僅有北城門樓倖存於今。城樓總高28米,寬七間,深四間,四周圍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層,暗三層),歇山式屋頂,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連線嚴實。城樓陽面三層高懸一巨大匾額,上書“晉北鎖鑰”四個雄偉渾厚的大字。整個城樓,紅柱藍,畫棟雕梁,富麗堂皇,甚為壯觀,具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登高俯視,市區景觀,盡收眼底。抬頭遠眺:南倚石嶺、赤塘之險,北扼忻口、雲中之隘,位居全晉後藩,他當交通要衝,定襄、靜樂分峙東西,寧武、雁門環山拱後,既為三關內障,更屬四塞要地,由此才知“晉北鎖鑰”四個大字的分量。以“鎖鑰”形容山關要隘的只有兩處:一是山海關的聯語:“兩京鎖鑰無雙處,萬里長城第一關”;再就是忻州北城樓上的匾額:“晉北鎖鑰。”然而山海關還經過人為的修葺加工,而忻州則純粹是自然地貌,更為難得。

元好問墓

元好問墓位於忻州市城南五公里韓岩村西北。元陵磚砌拱形大門門額上書以“元墓”兩個大字,系清朝乾隆年間忻州知州汪本直的手跡。元墓一側,碑碣林立,詳細記載著先生的生平業績。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忻州市韓岩村人,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七歲能詩,20歲寫下《箕山》、《琴台》等詩,名震京師。31歲中進土,官至行尚書省左右司員外郎。金朝滅亡後,不再做官,專事著述。他的詩歌創作頗豐,被認為是“少陵(杜甫)之後無此作”。史學方面,他作為金朝元老,編成了野史《壬辰雜編》、《中州集》等,成為後來編纂金史的重要史料。元氏家族龐大的墓群距今七百多年,經過歷代修葺,保存完好,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秀容書院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三米,亭高約九米。六角亭舊稱寥無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貂蟬故里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人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材。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鬚眉仰止”金文機聯。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裡。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忻口戰役遺址

忻口是晉北通往太原的門戶,保衛太原的重要屏障。它依山傍水,鐵路、公路從中通過,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抗戰初期著名的忻口戰役就發生在這裡。忻口戰役紀念碑在忻口村北一里處的公路旁、戰備窯洞前,1986年忻州市人民政府立。石碑上款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戰備窯洞在忻口村北的後溝至紅崖灣,1935年至抗戰爆發前,用款11萬餘元,共築成窯洞47孔。每孔窯洞寬約3米,高約4米,深約20餘米。石頭水泥結構。洞門若城門狀,門洞之上有石垛,垛下有“第X號”字樣的橫匾。忻口戰役進行期間,中國軍隊充分利用這些窯洞,指揮作戰、儲放軍火、安置傷員、隱藏戰馬,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郝夢齡將軍指揮所設在忻口後溝的第九號戰備窯洞內,總指揮兼第九軍軍長郝夢齡將軍曾在這裡指揮作戰。10月15日夜,郝將軍偕同第54師師長劉家騏從這裡出發,奔赴前線指揮作戰,同在疆場壯烈殉國。罪證碑是指日軍侵占忻口後,分別於忻口村和下王莊村的公路旁,為炫耀其“戰跡”所立的兩通石碑。立在忻口村東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下王莊公路旁的石碑上書“忻口鎮戰跡”(正面)“昭和十三年一月北川部隊建之”(背面)兩通石碑,這無疑都是日軍侵華的罪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