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菌屬

志賀菌屬

志賀菌屬是人類細菌性痢疾最常見的病原菌,通稱痢疾桿菌。根據生化反應與血清學試驗該屬細菌分為痢疾、福氏、鮑氏和宋內志賀菌四群。

基本介紹

簡介,生物學特性,生化反應,致病性,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微生物學檢驗,標本採集,檢驗方法及鑑定,生化鑑定,血清凝集法,核酸擴增法,鑑別,防治原則,

簡介

CDC分類系統(1989)將生化性狀相近的A、B、C群歸為一群,統稱為A、B、C血清群,將鳥氨酸脫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均陽性的宋內志賀菌單列出來。
我國以福氏和宋內志賀菌引起的菌痢最為常見。 細菌性痢疾是一種常見病,主要流行於開發中國家,全世界年病例數超過2億,其中500萬例需住院治療,年死亡病例達65萬。志賀菌屬還可感染除人類以外的其他靈長類,偶爾感染畜禽,可引起肉品等污染。

生物學特性

形態與染色
革蘭陰性短小桿菌,(2~3)μm×(0.5~0.7)μm,無莢膜,無芽胞,無鞭毛,有菌毛
培養特性
需氧或兼性厭氧液體培養基中呈渾濁生長,在普通瓊脂平板和SS培養基上形成直徑2mm左右的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宋內志賀菌可形成扁平、粗糙的菌落
抗原結構
志賀菌屬主要有菌體抗原O抗原)而無鞭毛抗原H抗原),個別菌型及新分離菌株有K抗原。O抗原是分類的依據,分群特異抗原型特異抗原,藉此將志賀菌屬分為4群(種)40餘血清型(包括亞型)。K抗原在分類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O抗體的結合。從生物化學特性看,除A群外,B、C、D群志賀菌均能發酵甘露醇;除D群外,A、B、C群志賀菌均無鳥氨酸脫羧酶。
A群:即痢疾志賀菌。有10個血清型,其中8型尚可分3個亞型。是惟一不能發酵甘露醇的一群志賀菌。
B群:即福氏志賀菌。有13個血清型(包括變型和亞型),各型間有交叉反應
C群:即鮑氏志賀菌。有18個血清型。
D群:即宋內志賀菌。抗原單一,只有一個血清型。是惟一具有鳥氨酸脫羧酶的一群志賀菌,宋內志賀菌有I相和II相兩個交叉變異相。I相呈S型菌落,對小鼠有致病力,多自急性期感染病人標本中分離得。II相為R型菌落,對小鼠不致病,常從慢性患者或帶菌者檢出。
志賀菌的抵抗力比其他腸道桿菌弱,加熱60℃10min可被殺死。對酸和一般消毒劑敏感。在各群志賀菌中,以宋內志賀菌抵抗力最強。在糞便中,由於其他腸道菌產酸或噬菌體的作用常使本菌在數小時內死亡,故糞便標本應迅速送檢。但在污染物品及瓜果、蔬菜上,志賀菌可存活10—20d。在適宜的溫度下,可在水及食品中繁殖,引起水源或食物型的暴發流行。由於磺胺及抗生素的廣泛套用,志賀菌的多重耐藥性的問題日趨嚴重,給臨床治療帶來一定困難。

生化反應

志賀菌屬生化反應結果
試驗或培養基
志賀菌屬
TSI三糖鐵培養基)
V
+
VP
-
枸櫞酸鹽利用(西蒙氏)
-
葡萄糖產酸(37℃)
-
-
V
V
蔗糖
V
硫化氫TSI
-
尿素酶
-
動力
-
苯丙氨酸脫氨酶
-
賴氨酸脫羧酶
-
鳥氨酸脫羧酶
-/+
精氨酸雙水解酶
-
明膠液化(22℃)
-
KCN 抵抗力
-
丙二酸鹽利用
-
-
-
-
-
D 山梨醇
+/-
+/-
-/+
V
-
海藻糖
+
-
黏液酸鹽
-
-
ONPG
V
(G + C) mol%
49~53
注1:
+:90%~100%陽性;
-:0%~10%陰性;
+/-:大多數菌株陽性,少數陰性;
-/+:大多數菌株陰性,少數陽性;
V:種間有不同反應;
注2:
TSI(三糖鐵培養基)上反應情況:斜面;底層/產氣;硫化氫
A=產酸(黃色),K=產鹼(紅色),+為陽性,-為陰性。

致病性

致病物質

侵襲力菌毛粘附於腸黏膜上皮細胞,誘導細胞內吞。
內毒素:破壞腸黏膜;腸壁通透性;腸壁植物神經——腹痛,腹瀉,里急後重,粘液膿血便
外毒素(志賀毒素,ST):腸毒素活性;細胞毒活性;神經毒活性。

所致疾病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可分為急性菌痢中毒性菌痢慢性菌痢傳染源為病人和帶菌者,經糞口傳播。

微生物學檢驗

標本採集

儘可能在發病早期及治療前採集新鮮糞便,選擇膿血便粘液便,必要時可用肛拭子採集。

檢驗方法及鑑定

生化鑑定

檢查麥康凱瓊脂平板,志賀氏菌的菌落為淺粉紅色,半透明,將此可疑菌落接種於下列培養基中:葡萄糖肉湯,TSI瓊脂斜面,賴氨酸脫羧酶肉湯,動力試驗瓊脂和胰腖。置35℃培養48h,但應在20h進行檢查,棄去所有有動力、產H2S、產氣、賴氨酸脫羧以及發酵蔗糖與乳糖的培養物。關於產生吲哚者,應棄去其44℃增菌物中的陽性培養物。至於42℃增菌培養中的所有可疑培養物皆有可能是陽性或是陰性,因此皆應予保留。

血清凝集法

志賀氏菌有 K和O抗原而無H抗原。K抗原是自患者新分離的某些菌株的菌體表面抗原,不耐熱,加熱100℃1小時被破壞。K抗原在血清學分型上無意義,但可阻止O抗原與相應抗血清凝集反應。根據志賀氏菌抗原構造的不同,可分為四群48個血清型(包括亞型)。
(1)A群:又稱痢疾志賀氏菌(Sh.dysenteriae),通稱志賀氏痢疾桿菌。不發酵甘露醇。有12個血清型,其中8型又分為三個亞型。
(2)B群:又稱福氏志賀氏菌(Sh.flexneri),通稱福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5個血清型(含亞型及變種),抗原構造複雜,有群抗原和型抗原。根據型抗原的不同,分為6型,又根據群抗原的不同將型分為亞型;X、Y變種沒有特異性抗原,僅有不同的群抗原。
(3)C群:又稱鮑氏志賀氏菌(Sh.boydii),通稱鮑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有18個血清型,各型間無交叉反應
(4)D群:又稱宋內氏志賀氏菌(Sh.sonnei),通稱宋內氏痢疾桿菌。發酵甘露醇,並遲緩發酵乳糖,一般需要3~4天。只有一個血清型。有兩個變異相,即Ⅰ相和Ⅱ相;Ⅰ相為S型,Ⅱ相為R型。
  • 分離培養
取糞便(粘液或膿血部分)或肛拭標本接種GN肉湯增菌,增菌後進行分離培養。一般同時接種強弱選擇性不同的兩個平板。強選擇鑑別培養基可用沙門、志賀菌選擇培養基(SS);若選擇診斷血清可選擇天津生物晶片福氏志賀式多價診斷血清可疑菌落進行鑑定。
  • 鑑定
挑選可疑菌落3~4個先用志賀菌屬多價診斷血清作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將試探性凝集試驗陽性的菌落至少接種2~3支KIA和MIU,經35 ℃培養18~24h,凡符合;KIA:K/A、產氣-/+、H2S-;MIU:動力-、吲哚+/-、尿酶-,並結合試探性玻片凝集試驗陽性結果可鑑定為志賀菌屬。

核酸擴增法

核酸擴增技術,即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其基本原理是設計、合成兩條寡核苷酸,作為引物,對應於待測病原微生物某一段特異性序列的兩端,然後在體外模擬DNA體內複製的過程反覆擴增,使靶序列放大上萬倍甚至上百萬倍而被檢測出來。

鑑別

類志賀鄰單胞菌和傷寒沙門菌的鑑別:可用動力和氧化酶試驗加以鑑別,志賀菌均為陰性,而類志賀鄰單胞菌為陽性。傷寒沙門菌硫化氫和動力陽性,能與沙門菌屬因子血清(0多價A-F群或Vi)凝集而不與志賀菌屬因子血清凝集。

防治原則

人工主動免疫用於預防的效果尚不理想,治療細菌性痢疾一般首選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