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ViC試驗

IMViC試驗

IMViC試驗,靛基質(吲哚、I)實驗、甲基紅(MR、M)實驗、乙二醯(VP、V)實驗、檸檬鹽利用(C)試驗的合稱縮寫,常用於鑑定腸道桿菌。尤其對形態、革蘭染色反應和培養特性相同或相似的細菌更為重要(主要用於鑑別大腸桿菌和產氣腸桿菌,多用於水的細菌檢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IMViC試驗
  • 實驗方法:試劑盒法、試管法、斑點試驗法
  • 試驗結果:試劑盒法:呈紅色反應
  • 原理:分解蛋白腖中的色氨酸形成吲哚
試驗方法,靛基質(吲哚)試驗,甲基紅(MR)試驗,V-P試驗,檸檬酸鹽試驗,實驗結果,
IMViC是吲哚試驗( indol test)、甲基紅試驗( methyl red test,簡稱MR試驗)、V-P試驗( Voges一Prokauer test)和檸檬酸鹽試驗( citrate test)4個試驗的縮寫(i是在英文中為了發音方便而加上去的)。這四個試驗主要用來快速鑑別大腸桿菌和產氣腸桿菌等腸道桿菌科的細菌,多用於食品和飲用水的細菌學檢驗。

試驗方法

靛基質(吲哚)試驗

  • 原理
用於檢測細菌能否分解色氨酸產生吲哚(靛基質)的能力。有此細菌,如大腸桿菌能產生色氨酸水解酶,分解蛋白腖中的色氨酸產生吲哚和丙酮酸。吲哚與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結合,生成紅色的,為陽性反應,而產氣腸桿菌為陰性反應。
某些細菌有色氨酸酶,能分解蛋白腖中的色氨酸形成吲哚(靛基質),吲哚能與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作用生成玫瑰吲哚而呈紅色。
色氨酸水解反應: 色氨酸+H2 O→吲哚+NH3+CH3COCOOH
吲哚與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反應: 吲哚+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玫瑰吲哚
  • 實驗方法
  1. 試劑盒法:將對二甲基氨基苯甲醛加入細菌蛋白腖水培養液中。(:不能搖晃試劑盒)
  2. 試管法:以接種環將待檢菌新鮮斜面培養物接種於Dunham氏蛋白腖水溶液中,置37℃培養24~48h(可延長4~5d);於培養液中加入戊醇二甲苯2~3mL,搖勻,靜置片刻後,沿試管壁加入Ehrlich氏或Kovac氏試劑2mL。
  3. 斑點試驗法:將一片濾紙放在培養皿的蓋子上或一張載玻片上,滴加1~1.5mL試劑液於濾紙上使其變濕,取18~24h瓊脂平板培養物塗布於浸濕的濾紙上,在1~3min內觀察。
  • 試驗結果
  1. 試劑盒法:呈紅色反應,形成玫瑰吲哚,為吲哚試驗陽性。不出現紅色則為陰性。
  2. 試管法:出現紅色顏色變化為陽性。不出現紅色則為陰性。
  3. 斑點試驗法:棕色的試劑由紫紅變為紅色者即為陽性。

甲基紅(MR)試驗

  • 原理
檢測細菌能 否分解葡萄糖產生有機酸的能力。當細菌代謝糖產生有機酸時,使加入培養基中的甲基紅指示劑由橘黃色(pH 6.3)變為紅色(pH4.2),即甲基紅反應。例如,大腸桿菌先發酵葡萄糖產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為有機酸(甲酸、乙酸、乳酸琥珀酸等),由於產酸量較多,使培養基的pH降至4.2以下,此時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紅色,為陽性反應;而產氣腸桿菌分解葡萄糖產生有機酸量少,或產生的有機酸又進一步轉化為非酸性末端產物(如醇、醛、酮、氣體和水等) ,使pH升至大約6.0,此時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黃色,為陰性反應。
某些細菌在糖代謝過程中,分解葡萄糖產生丙酮酸,丙酮酸進一步被分解成為甲酸、乙酸、琥珀酸等,使培養基pH下降至4.5以下,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可呈紅色。如細菌分解葡萄糖產酸量少,或產生的酸進一步轉化為其他物質(如醇、醛、酮、氣體和水),培養基pH在5.4以上,加入甲基紅指示劑呈橘黃色。本試驗常與V-P試驗一起使用,因為前者呈陽性的細菌,後者通常為陰性。
  • 試驗方法
取一種細菌的24h培養物,接種於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中,置37℃培養48~72h,取出後加甲基紅試劑(甲基紅0.02g,95%酒精60mL,蒸餾水40mL)3~5滴,立即觀察結果。如果培養液呈紅色者為陽性,橙色者為可疑,黃色者為陰性。
  • 試驗結果
培養液呈紅色者為陽性,橙色者為可疑,黃色者為陰性。

V-P試驗

  • 原理
用於檢測細菌能否利用葡萄糖產生非酸性或中性末端產物的能力。某些細菌,如產氣腸桿菌分解葡萄糖產生的丙酮酸又進行縮合、脫羧生成乙醯甲基甲醇(3 -羥基丁酮) ,此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二乙醯(丁二酮),二乙醯與培養基蛋白腖中精氨酸的胍基作用,生成紅色化合物,即V - P試驗陽性反應;而大腸桿菌不產生紅色化合物,為陰性反應。若在培養基中加人α-紫酚或少量肌酸(0.3%)、肌酐等含胍基的化合物,可加速此反應。
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葡萄糖→丙酮酸→乙醯乳酸→乙醯甲基甲醇→2,3丁二醇→二乙醯→胍基→紅色化合物
  • 試驗方法
  1. O’Meara’s法:將被檢細菌接種於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後,於35~37℃培養48h,於每毫升培養物中加入0.1mL試劑(40g KOH溶於100mL蒸餾水中,加入0.3g肌酐即成),猛烈搖振混合
  2. Baritt’法:同上法接種培養細菌,於2mL培養液內加入甲液(6%α-萘酚酒精溶液)1mL和乙液(40% KOH)0.4mL,搖振混合。
  • 試驗結果
試驗時強陽性者約於5min後,可產生粉紅色反應。如長時間無反應,置室溫過夜,次日不變者為陰性。

檸檬酸鹽試驗

  • 原理
用於檢測腸桿菌科各屬細菌能否利用檸檬酸的能力。有的細菌,如產氣腸桿菌等能夠利用檸檬酸鈉為碳源。由於細菌不斷利用檸檬酸產生CO2,CO2與培養基中的Na+↑、H2O結合形成碳酸鈉,導致培養基鹼性增加,使培養基中溴麝香草酚藍指示劑由綠色(pH6.0~7.0)變為藍色(pH大於7. 6),即為陽性反應;而大腸桿菌不能利用檸檬酸鹽,即為陰性反應。
當細菌利用銨鹽作為唯一氮源,並利用枸櫞酸鹽作為唯一碳源時,若細菌能利用這些鹽作為氮源和碳源而生長,則能利用枸櫞酸鈉產生碳酸鹽,從而與利用銨鹽產生的氨反應,形成NH4OH,使培養基呈鹼性,使指示劑溴麝香草酚藍(BTB)由淡綠轉為深藍。
  • 試驗方法
  1. Simmons氏培養基法:將被檢細菌少量接種到培養基中,37℃培養2~4d,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
  2. Christenten氏培養基法:將被檢細菌少量接種到培養基中,接種時先劃線後穿刺,孵育於37℃觀察7d,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
  • 實驗結果
  1. Simmons氏培養基法:培養基變藍色,陽性;不變,陰性。
  2. Christenten氏培養基法:培養基變紅色,陽性;不變(黃色),陰性。

實驗結果

常見腸桿菌科中與獸醫學有關的主要屬的生化特性
試驗或培養基
克雷伯菌屬
+
V
-
-
-
V
V
+
+
+
V
-
+
+
VP
-
-
-
V
+
V
-
枸櫞酸鹽利用(西蒙氏)
-
-
+
V
+
V
-
:+:90%~100%陽性;-:0~10%陰性;V:種間有不同反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