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同居

心靈同居

“心靈同居”是指網路虛擬同居,即兩個沒見過面的網友,根據網上提供的資料相處、戀愛、同居。“心靈同居”正說明了部分大學生的人格缺陷有三:對感情的懷疑;對責任的逃避;對道德的試圖掙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靈同居
  • 定義:網路虛擬同居
  • 弊端:光纖愛情
  • 說明:部分大學生的人格缺陷等
簡介,背景,特點,心靈同居的可愛之處,心靈同居沒有功利色彩,心靈同居遊戲當先,心靈同居是後現代生活,例子,弊端,專家建議,

簡介

心靈同居
大學生校外租房同居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各方面對此也是褒貶不一。隨著網路的套用和普及,一種新的同居方式“心靈同居”在南京高校學生中著實火了一把。“在虛擬社區里可以完全不必受任何社會道德的約束,可以同時有幾個同居密友,很輕鬆。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生活”一位有四個月“同居”經驗的大二男生對此這樣解釋。
大學生營造“愛情屋”成為前段時間媒體議論的焦點,現如今,又冒出了“心靈同居”。據了解,大學生們玩的所謂“心靈同居”是指網路虛擬同居,即兩個沒見過面的網友,根據網上提供的資料相處、戀愛、同居。這種虛擬的網路同居被披上“心靈同居”的外衣,十分荒誕。大學生熱衷於“心靈同居”叫人為之不安,這種虛擬的“同居”,儘管沒有危害社會,但還是為他們擔心。
有些“網戀”純屬網上談“愛”,是一種自欺欺人,沒有真實情感可言,因此,這類情感在社會學領域被稱為後現代情感。如果對此習以為常,對以後進入社會與人相處十分不利。

背景

青春期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而大學生更是處在幼稚與成熟兩者交接的關鍵時刻,伴隨著殘存的幼稚性和抗誘惑力弱的特點,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成熟期的低齡化,不少大學生已有sex經歷,甚至走上同居之路……
同居=愛情+性+金錢+懷孕……
大學生在智慧型、體能、性機能等方面的發展已趨成熟,他們常將性意識和愛情緊緊結合在一起,有比較強的性沖
動。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同居者在同居前都發生過性行為,有婚前性行為的學生更是不少。暨大醫學院團委1997年在廣州地區八所高校包括暨大、中大、華工、華師、廣工、廣商、華建西院、廣州大學的有關“婚前性行為”的調查統計表明,1136名接受調查者中,14.1%有過性經歷;浙江大學也曾對319名大學生作過調查,統計表明平時有性衝動的占87%,其中男生為96.3 1%,女生占68.7%。此外,發生過邊緣性行為(包括接吻、擁抱、撫弄性器官)的更是占相當大的比例,幾乎與談戀愛所占的比例相等。
大學生流行“心靈同居”大學生流行“心靈同居”
同居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經歷了非法同居婚前同居(即試婚)、無性同居(即新同居),群體同居……一系列的轉變更新、升級完善之後,在新年到來之際,又出現了新的版本——心靈同居(即網路同居),以至於立刻又衍生出了手機同居和虛擬婚姻,頗受時尚一族的喜歡。網戀在現實生活中無數次碰壁以後,終於回到網上的土地開花結果了。

特點

心靈同居的可愛之處

每一個人都需要感情上的寄託和依靠,可是種種原因導致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的孤單。於是很多人上網聊天,網路鋪天蓋地,提供了無數的可能,無數的機會,讓志趣相投的人不必擔心“向左走向右走”會錯失一見鐘情的彼此。

心靈同居沒有功利色彩

心靈同居沒有功利色彩濃郁的條件要求,所具備的平等性、匿名性等成就了對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就算現實中的你沒錢沒車沒房子沒工作,但是虛擬世界可以寬容可以說謊。在這裡說謊是公認的遊戲規則,當然你也可以說實話,不過最好還是把實話當作謊話來聽,否則就不好玩了。只要確定自己需要的是一個能夠愉快交談的朋友,一分並不奢求的心靈依靠,就完全可以享受心靈同居的快樂。

心靈同居遊戲當先

心靈同居首先要修練內功心法——遊戲。就好像許多可愛的遊戲軟體層層通關,經過了聊天、網戀,然後來到同居這一關。而始終如一遊戲的態度,就是這個遊戲裡面無堅不摧的護身鎧甲。心靈同居終究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準行為藝術”,是“一場遊戲一場夢”,認真二字,最最要不得。畢竟“痞子蔡”不是你的同學,“輕舞飛揚”也並非鄰家妹妹。 心靈同居其實是一個對玩家要求特別高的遊戲,需要心智成熟,心態平和。如果你有心臟病,就不要嘗試蹦極;如果你對愛情充滿幻想,拜託不要心靈同居。

心靈同居是後現代生活

心靈同居是一種後現代情感的生活,也是生活角落中透明的蜘蛛網,絕對不能承載認真的重量,不然就會被破壞掉,失去如夢似幻的美麗感覺。更可怕的是,如果把這些當作了生活的全部,也就等於是被蜘蛛網粘住了,你會變成很渺小很脆弱的小蟲子,危險多多。

例子

小陳(化名)是某高校大三學生,他說,自己有一位“同居”快一年的女友。倆人是偶然在網路上認識的,開始因比較談得來就一直保持聯絡,後來逐漸熟絡就談起了戀愛。戀愛後不久就“同居”了。
小陳(化名)介紹說,女友是學藝術設計的,經常將自己設計的“家”發過來給他看,還要他參考怎么布置新“家”,倆人經常會因為書房或其他的一處布置爭論不休,換來換去、樂此不疲。問到將來,小陳坦言倆人都沒考慮過,至於是否相愛自己都不清楚,只是倆人這樣相互傾訴已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平常生活倆人沒任何關係,周末在網路上倆人就儼然是同居良久的戀人了。
另一位大四的王同學的話更是耐人尋味,“沒房子、沒女朋友,就業壓力又那么大,真的不行,只得找個假的來安慰自己了。而且還能同時和幾個女友交往,這是現實生活所不允許的。”
大學生要從“心靈同居”的“小屋”走出大學生要從“心靈同居”的“小屋”走出

弊端

光纖愛情
“心靈同居”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心靈同居”也是一種愛的表達方式,往往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網路愛情”儘管虛無縹緲,但也有情感因素,也有感情衝動的時候,如果陷入其中也是有煩惱的,尤其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如果搞這種網路“心靈同居”,時間長了很難走出“愛”的陰影,造成畸形的戀愛和人格的扭曲,對自己今後的正常戀愛造成影響。
其次,“心靈同居”需要時間,影響學業。隨著網路文化的興起,一些大學生對網路文化有了依賴性,平時偶爾上網聊一聊天也是可以的,但如果沉湎於“網戀”、“網愛”就貽誤了學業。大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棟樑之材,國家、家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目的是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心靈同居”又要“網戀”,又要布置網上之“家”,還要“同居”,這些都要時間打點,這種樂此不疲,勢必影響自己的學業和身心健康。
此外,“心靈同居”也缺少誠信感,容易造成與人相處的障礙。有些“網戀”純屬網上談“愛”,是一種自欺欺人,也沒有真實情感而言,所以,這類情感在社會學領域被稱為後現代情感。如果這種感情習以為常,對以後進入社會與人相處是十分不利的,只能自食其果。

專家建議

大學生要從“心靈同居”的“小屋”走出,必須擴大交友面,多與人交流;多參加一些有益的社會活動,培養自己的自信心,這樣就能從“心靈同居”的“小屋”走出。
教授認為,此類生活是基於現今網路文化的產物。對網路信任是網路文化特性決定的的,網路具備平等性、匿名性等大學生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的特性,切合現代社會表達感情方式。此類情感在社會學領域被稱呼為後現代情感。
美國社會學家羅賓科恩、保羅甘迺迪在《全球社會學》一書中首先提出這一概念,此類情感特性是真實情感的表露、情感表達方式的匿名性等。徐教授概括說,這些看似荒謬現象其實都是可以理解的社會必然現象。學生中更多出現類似情感與學生交往面狹窄、對周圍人不信任有關。但過分以來網路虛擬文化容易扭曲人格,網路生活方式非理性。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可適當擴大交往面;培養自己的競爭型心理素質;多與自己信任的人交流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