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

心理創傷在精神病學上創傷被定義為“超出一般常人經驗的事件”。創傷通常會讓人感到無能為力或是無助感。創傷的發生都是突然的、無法抵抗的。

提到心理創傷,我們就會想到戰爭,洪水,地震、火災及空難等等,其實心理創傷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還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長期經歷到的忽視、情緒虐待、軀體虐待或者暴力,都會促進心理創傷的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創傷
  • 想到:戰爭
  • 遠遠不只:是這些強大的事件
  • 可能:會長期經歷到的忽視
基本概述,概念,I型概念,II型概念,特點,治療,參考文獻:,

基本概述

心理創傷引起學者和有關人士的關注,是從越南戰爭回國後退伍的老兵,雖然他們的生活已經恢復了平靜,可是他們的體驗好象每天總是在戰場上一樣,不斷地會閃現戰爭的畫面,死去戰友,殺戮的場面,槍聲喊聲等等。睡眠紊亂,情緒非常不穩定,對生活沒有快樂感,每天生活在過去的回憶中,而且是片段性,零碎的。後來對這些退伍的老兵進行心理干預,並提出一個診斷名詞: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對心理創傷的研究的範圍和深度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
就像阿姆斯沃思和霍拉迪在他們系統地回顧了關於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患者的文獻後指出的那樣,現行的PTSD的概念和診斷標準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治療者應該認識和理解那些為數眾多的,雖然不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第四版(DSM-IV)診斷標準,但可能對診斷兒童與青少年PTSD具有指導價值的臨床症狀[3]。

概念

I型概念

泰爾(1989)將發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創傷稱為I型創傷;它包括急性應激障礙ASD)、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適應障礙等。
這個概念以時段性來分類創傷,我覺得這個概念的時段性可以考慮適用在童年時期,凡是一次發生的創傷事件,不管是幼年還是成年,可以擬定診斷為I型心理創傷,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創傷可能並不發展成為II型心理創傷。關於這方面研究資料我知道不多。是否在童年形成的創傷(有症狀表現或被診斷過)會延續成II型心理創傷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II型概念

依創傷的嚴重程度不同,環境中存在的與引發創傷相關的元素,會導致大約1/4(交通事故)甚至半數(性暴力)受害人長期陷入受到創傷引發的負性情感的侵襲之中。用外科術語講,(心理的)創傷不會自然癒合,常常會遺留很多併發症。
在臨床研究中,人們也逐漸發現同樣的創傷患者,但由於創傷事件的性質,尤其是經歷創傷的年齡的不同,在隨後的症狀有很大的區別。隨著創傷影像學和治療學的發展,也印證了這一點。因此,現在多採用泰爾分類法(Terr,1989):將發生在成年期的一次性創傷稱為I型創傷;而將略微複雜一點的(持續時間較長的、反覆發生的、開始童年期)稱為II型創傷,即複合型創傷。
在II型心理創傷中,現在的創傷事件只是一個“扳機點”。現在在研究表明,兩者在症狀學、影像學、治療和預後上都有很大差別。比如在急性期後,II型創傷出現分離症狀的頻率高,且更多地表現為以內疚、羞愧為主的症狀群,常與抑鬱緊密相關,可導致缺乏自信和自責,表現出麻木退縮或行為輕率,持續的羞愧也可導致易激惹、憤怒發作和暴力行為。在影像學上,II型創傷具備廣泛的功能及病理形態方面改變。治療上,比如在創傷的穩定化上兩者有根本性區別。預後上,一般I型心理創傷好於II型心理創傷。
隨著時間的推延,創傷狀態會滲透進那些沒有自行消化創傷經歷受害人的主觀解釋、行為模式、認知模式等方方面面。這種創傷狀態可以逐漸形成一種皮亞傑總結的“創傷模式”(Fischer & Riedesser,1998)。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創傷模式是一種脫節的模式,很多時候是陷入抗爭/逃避的矛盾之中。它既有被其他(認知)結構同化的傾向,也完全有可能被卷進一種慢性的疾病的過程。在精神創傷發生時,它也可以延伸到所謂(創傷過程)之中,比如一位性暴力侵害的受害人有強迫性清洗自己的身體或者其他物件的現象,就是因為性暴力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玷污)一詞,在精神分析中,這是症狀原發性獲益的來源,也可以用“神經症性的防禦機制”來加以理解。
費弗爾等(Fischer & Riedesser,1998)指出:“創傷模式”包括:①精神創傷發生以後有組織的感知覺和行為;②實質為一種抗爭/逃避脫節的行為結構;③可以引起大量的感知覺和認知上的歪曲;④有擴散(泛化)到其他精神範疇中的傾向(比如泛化的焦慮)。
與這一創傷模式相對,受害人會從主觀上發展出一種“創傷代償模式”與之抗衡。其行為方式既可以發生積極的變化,也可以朝消極的、有問題的方向轉化。提出這一模式的主要用途在於分析創傷後的種種異常狀態,並尋找平衡和應對的資源。(施琪嘉主編.創傷心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22-26)
另外還有情緒忽視和情緒虐待也是兒童形成創傷的主要方面,它們常常會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這類特殊的兒童虐待養育方式會給兒童帶來不良的後果,如出現依戀障礙和非器質性成長障礙。我們可以理解成與文化相關的創傷[1.2],比如文化中存在的某些信念會影響一個以後體驗生活的方式,特別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對兒童心理影響很大。
在我的臨床經驗中,有的人在成年早期經歷過戀愛或者其他事件,也會形成影響久遠的心理創傷。
II型心理創傷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一、心理創傷形成時間長久,對個體身心影響廣泛。
二、可以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不同的階段。
三、 一般不會自然癒合。
四、 症狀表現複雜多樣。
五、 I 型心理創傷演變成II型心理創傷
II型心理創傷定義描述,可以擬定包括範圍:慢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適應障礙軀體化障礙、嚴重的應激障礙未定型(DESNOS)等。

特點

I型心理創傷的概念,要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一、 形成創傷的時間是短暫的,或者是一次性。
二、 可以發生在兒童和成人不同的階段。
三、並且形成創傷後持續時間不長,一般在三個月以內。
四、有的自然癒合,有的經過治療獲益,有的可以轉化成II型心理創傷。[3]

治療

眼動脫敏再處理(EMDR)技術
該技術已經得到國際公認是快速而有效的,臧海龍醫師在治療大量案主臨床經驗基礎上,又自行開發一套眼動脫敏的治療軟體,更有效地處理當事人的創傷回憶和情結。
整合的心理劇療法
該療法在處理心靈創傷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讓主角在演出的過程中,通過宣洩,表達,重新經驗,重構,轉化,恢復主角的自我能量,獲得處理內心的創傷。
辯證行為治療(DBT)
該療法經過二十多年發展,已經形成一整套而系統的治療策略,主要包括技能訓練四大模組:1)核心正念技能2 )痛苦承受技能; 3)人際有效性技能4)情緒調節技能。整個治療過程的九大策略:1)辯證治療策略; 2)核心策略; 3)核心策略;4)改變程式1:管理偶發事件和觀察限定;5)改變程式2:技能培訓,暴露、認知調整;6)風格策略:平衡溝通7)案例管理策略:社團互動上述七個策略被稱為基本治療策略,還有兩個附屬的針對特殊問題的策略。8)結構化策略:主要是如何保證治療各個階段平穩過渡的。9)特殊治療策略:針對治療中各種特殊問題進行治療的方法。詳細的介紹參見本網站的相關文章。
正念訓練技術(MT):
臧海龍醫師根據國內外最新大腦神經科學和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並對中國禪修及國外對禪修及超個人心理學做了詳細的考查和研究,吸取了美國麻省大學醫學中心JonKabat-zinn博士創立的正念減壓療程(MBSR)之精髓,及三位心理學者英國的JohnD.Teasdale、Mark G.Williams以及加拿大的Zindel V.Segal發展出的正念認知療法(MBCT)的實踐證據,也吸收日本的內觀療法及其印度等國家的對禪修的理論和經驗。並經過最近兩年的臨床實踐,編輯成書《正念訓練手冊》(第四版),更有效地指導心靈創傷的當事人,恢復心的平靜,獲得身心靈的統一與和諧。

參考文獻:

1. 1.A.卡爾著. 張建新等譯,郭念峰審校.兒童和青少年臨床心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863-864
2. 施琪嘉主編.創傷心理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6:22-26
3. (美)B.E.Giliand,R.K.Janes 著.肖水源 等譯.危機干預策略.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86-18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