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psychoanalytical feminism),又譯“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另闢新域。19世紀八十年代,研究性別問題的主要力量集中於心理學界。心理分析與女性主義的關係顯得異常緊張。心理分析學派中的女性主義學者分為兩派,一派堅持反對心理分析,一派尋求對心理分析的重新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分析女性主義
  • 外文名:psychoanalytical feminism
背景,產生,性質,

背景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許多資深的女性主義文學研究者們運用弗洛伊德(Freud)與拉康(Lcan)的精神分析學說,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另闢新域——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文學批評(psychoanalytic feminism),她們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說作為女性寫作的指導原則,提出了“女性話語”和“軀體寫作”的新概念,從無意識到女性話語以及“雙性同體”的女性書寫理論。精神分析女性主義批評(psychoanalytic feminism)“將女性寫作的差異納入作家心理和性別同創造過程關係的範圍,它關於心理和女子自我的理論吸收了生物學語言學性別差異模式,所謂女子心理或自我是由身體語言的發展及實驗社會生活需要的性別角色形成的”。

產生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認為,解釋目 前社會中的男女關係,用兩性的生理區別來解釋是無效的,二者的區別主要屬於心理的範疇,是兒童的社會教化過程造成的。男性對女性的壓制不是政治的和經濟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這一心理的內化
心理學對女性的思維模式有一套刻板印象 (steorotype),其中包括,它是異性戀的,是被動的,是富於哺育性的,是忌妒男性的,是較少倫理觀念的,是難以預料、難以把握的 (據說是因為女性的荷爾蒙有高低周期),是缺乏理智的。性別主義就像種族主義一樣,把女人視作孩童,好像她們都是樂天知命安於現狀的;都是遇事憑直覺而非憑理性判斷的;都是接近自然而非文化的;都是既無能力又無競爭力的。
在性的問題上,心理分析學派的大師弗洛伊德(Freud) 和性學家埃利斯(Ellis) 都持有男主動女被動的看法,他們關於男人是活躍的、富於攻擊性的,而女人是被動的這一觀點一直沒有受到過認真的挑戰。直到非常晚近的時期,社會調查還在不斷重複和肯定這一觀點:在我們的社會中,成年人異性戀活動頻率的主要決定因素是男性在這一活動中的活躍程度。對此,女性主義提出的疑問是:那么女人的欲望到哪裡去了呢?(Campbell, 74-75)
心理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創造,他有一個名聲:“西方男性主義心理學之父”。(Nelson, et al., 59)他提出三種自我的理論:第一是本我,它受生理的直接影響,是生命的動力,由“快樂原則”統治;第二是自我,它為本我設定限制;第三是超我,它是社會的標準,由“現實原則”統治。
本我必須經過5個階段以達到自我和超我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口腔階段,0-18個月的嬰兒。在這一階段,嬰兒主要從口腔的吮吸和進食汲取生理和心理的快樂感覺。
第二階段是肛門階段,18個月至3歲。在這一階段,肛門活動為嬰兒帶來生理與心理的快樂。以上兩階段男女一樣,並無區別。
第三階段,陰莖階段,3-5歲。在這個階段,里比多集中在生殖器,兒童可通過手淫達到快感。男女兩性在這個階段開始分道揚鑣。
男孩迷戀陰莖,幻想占有母親,即俄底浦斯情結,戀母憎父,在情與性兩個方面把父親當作情敵,害怕父親會閹割他,剝奪他的性快樂。他發現女孩沒有陰莖,以為她曾經有陰莖,被閹割了。而最有可能閹割他的是他的情敵——父親。“閹割焦慮”使男孩壓抑對母親的欲望,認同父親,從而發展起自我、超我和男性的性格。
女孩的伊萊克特拉情結是心理學大師榮格命名的。他運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公主幫助別人殺了自己的母親的故事來象徵這一情結。女孩發現自己沒有陰莖,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從而嫉妒男孩和男人(陰莖嫉妒)。她認為是母親閹割了自己的陰莖,因而拒絕母親,下意識地將父親作為欲望的對象,希望得到父親的性,希望懷上父親的孩子。弗洛伊德認為女孩永遠不能解決其伊萊克特拉情結,因為她永遠不會有陰莖。女孩的陰莖嫉妒比男孩的閹割恐懼要弱一些。她認同了母親的價值觀、思想和性別,陰莖嫉妒使她終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不夠成熟,表現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性慾望,依賴男性的意識,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的超我)。她在解剖學上的低下導致了她在道德倫理方面的低下。
第四階段,潛伏階段,6歲至青春期。在這一階段,性的重要性下降,男女兒童專注於非性方面的興趣。
第五階段,生殖器階段,青春期到來之後。這一階段,男女青少年的興趣集中於異性戀,達到性的成熟期。女性從陰蒂快感轉向陰道快感。(Nelson, et al., 61)
概括地說,弗洛伊德認為,從嬰兒期開始,母親就是男孩的里比多的渴慕對象,其後,男孩拒絕母親,認同父親,產生閹割焦慮,擺脫俄底浦斯情結,導向超我,將男性認同為內在的自然的性別。女孩與男孩相反,認為自己是被閹割的人,並接受了陰蒂低於陰莖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陰莖嫉妒的煎熬。為了得到陰莖,女孩放棄作為愛的對象的母親,轉向父親。後來,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陰莖了,就想用同父親生孩子作為補償。男孩的閹割焦慮解決了戀母情結的問題;而女孩的閹割情結卻導致了戀母情結。男孩解決了戀母情結之後,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關於女孩的理論卻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陰莖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閹割焦慮是男性心理的中心。總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家庭關係,親子的早年關係,女孩直接認同母親,而男孩必須將自己與母親區別開來,拒絕和否定母親,以定義獨立的自我。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對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別認同理論方面。由於他的性別認同理論中關於女性性格的假設強調,小女孩從發現無陰莖起,即被陰蒂低等和陰莖嫉妒壓倒,進而發展出補償性性格,即被動性、受虐傾向、自戀傾向和依賴性,弗洛伊德的性別認同論被認為有男權主義的偏差。

性質

對於心理分析理論很難做出科學的評價,原因是其理論與很多經驗研究所發現的事實並不相符。換言之,弗洛伊德理論只能被當作一種未被證實的理論假說來看待。米利特(Kate Millett)著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論的下列觀點:將男性等同於主動,女性等同於被動;陰莖嫉妒。她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批評指出:他的理論不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陰莖中心的。他的理論有過度概括的傾向,以為人的生理能夠完全決定人的心理和行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運”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好象女性被解剖學決定要經歷缺失和下等的感覺(Nelson, et al., 62)
其實,心理分析學派對兩性區分的理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弗洛伊德認為,當女孩發現自己無陰莖時,從男性退縮回女性。心理分析學家霍妮(Karen Horney)和瓊斯(Ernest Jones)反對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認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生殖器階段就存在的,男女兩性各自分別獲得了內在的不同機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擁有前男性生殖器的、前俄底浦斯情結的起源。霍妮認為,女性氣質是天生的,不是獲得的。它先於生殖器階段,是內在的。對異性對象的選擇源自內在的女性氣質,源於對陰道的自我意識,而不是對於缺少陰莖的失望。女孩的欲望指向陰莖,是出於性衝動,而不是出於自戀。(Person, 79)
斯托勒(Stoller)則進一步認為,男女兩性在第一階段均為女性,這是因為兒童對母親的認同,男性的發展和認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認同才能獲得。男孩必須克服對母親的認同才能獲得男性。獨立個性的形成對於男女兩性不應有什麼大的差別。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別,女性是後來獲得的;對於斯托勒來說,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別,男性是後來獲得的。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霍妮的觀點是最正確的,男性女性應當被視為平行的結構。女性認同和男性認同的形成沒有孰難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認為社會性別是從內在的異性戀傾向來的,這一點卻沒有什麼證據。性對象的選擇是獲得的,而不是內在的。
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理論的中心點在於陰莖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這一問題。她認為弗洛伊德理論有三點錯誤:一是女孩從母親轉向父親的機制;二是女性生殖器自我意識的性質;三是關於陰莖嫉妒的發生學。女孩由母親轉向父親是由於其女性生理和對陰道的意識,而不是對於自己沒有陰莖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結(殺母奸父)直接來自其內在的女性。現代心理分析學者大多贊同霍妮的觀點。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提出,與女性的“陰莖嫉妒”相應的有男性的“陰道嫉妒”,因此在許多國家,如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芬蘭,在猶太人和伊斯蘭的傳統中都有過男性“假生育”的習俗。假生育的儀式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男性儀式性地強調陰莖對於生育的重要作用;還有一種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強調子宮的重要性。
一種同弗洛伊德理論思路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性別認同的過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樣充滿衝突和矛盾,而是一個平靜的學習過程。這種觀點認為,性別的認同有無意識和有意識的兩種成分。性別的獲得是從非衝突中學習經驗,而不是從衝突中學習經驗。性別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別也不是內在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它是非衝突性的,是通過認知和實踐建構起來的。性別角色的認同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是由身體、自我、社會教化和性別差異的關係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還特別關注母親女兒關係,認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點。性別教育的歷史觀點認為,母親給孩子愛與哺育性,父親給孩子規則和紀律。弗洛伊德強調的是性慾發展而不是社會性別角色發展。長久以來,性對象邏輯與性別認同是被視為一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會前後不一樣。
在先有性別意識還是現有性意識問題上心理分析學界有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意識來自生殖器的感覺和自我刺激。對性別區別的發現,閹割情結,陰莖嫉妒,俄底浦斯情結,都是早年對孩子的性別認同形成有影響的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意識先於性意識,而不是性意識和性活動先於性別意識。在一般情況下,心理學觀點傾向於後者,但是後者無法解釋在經驗研究中確有發現的嬰兒期的性活動。經驗研究發現,幾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有自慰性質的性活動,這一發現可能成為性活動先於性別意識形成這一觀點的證據。
在心理分析理論中,女性主義最為關注的另一個方面是無意識概念,因為無意識概念的提出和證明摧毀了理性、主體性和意義,使它們成為不固定的。通過無意識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決定論,可以用來抵制性別的生理決定論和生理身份論。
對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的批判意見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種男權制的話語,女權主義不應該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論,而應當對它採取全面批判的態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