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

心因性

心最終是要歸回到性上面,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自古以來人類在苦苦尋覓著人的最初本性,恰恰就是人類在探索的過程中而忽視的人的天性,最原始的模樣,沒有想到自己才是人生,才是最偉大的造物主,心與性自古以來就是相結合的,只是被原來的本性所蒙蔽掉了,心性相依,缺一不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因性
  • 外文名:psychogenic
  • 拼音:xin yin xin
  • 屬性:疾病原因
  • 心理發展:急躁,可望不可即
病因病理,特點,中醫證治,

病因病理

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喜、怒、思、悲、恐謂之五志,統稱情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憂、悲、恐。”正常情志是人體(五臟)對外界刺激的情感反應,也是適應和調節內外環境陰陽平衡的重要保證。但如果情志過極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導致五臟氣機紊亂,乃生疾病,甚則耗竭精氣,突發大病暴病。正如《素問.玉機真髒論》說:“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特點

(1)心為主導。五臟各有其主,但總由心為主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憂(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膽。”情志所傷致病先生於內臟氣機變化,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在人體情志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靈樞.口問篇》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張景岳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情志之郁,總由乎心。”
(2)氣病為多,郁居首位。《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皆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矣。”氣機紊亂,五臟功能失調,氣血津液氣化營運障礙,則生諸病。臨床上以氣鬱居首,氣逆最多。朱丹溪有:“人身諸病多生於郁”之說,他說:“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 (3)強烈刺激,易致危象。臨床上由於情志驟然暴變而致危重病者累見不鮮,如大厥、薄厥之類,皆由情志突發逆亂所致。

中醫證治

心因性疾病的證治,需根據其發病學特點,進行辨證論治。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導工作,以使其氣順,然後再用針藥。調情志與辨證論治相結合是中醫論治此病的總原則。在辨證論治上,要四診合參,以情志所主傷的臟腑為中心,運用中醫五臟相關原則來進行調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