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

心力

心理社會能力(簡稱心力)是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已-己、人-己、人-人、人-事、人-物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的行為能力。它由四個方面的內容組成:情緒管理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而這四大核心能力中包括16條關鍵經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力
  • 拼音:xīnlìshehuinengli
  • 【釋義】:心思和能力
  • 詳細解釋:出自《左傳·昭公十九年》
名詞釋義,詞語信息,詳細解釋,相關詞語,構成因素,兒童,影響因素,培養方法,

名詞釋義

詞語信息

【詞目】心理社會能力
2、指精神與體力。
3、指思維能力,才智。

詳細解釋

1、心思和能力。《左傳·昭公十九年》:“盡心力以事君。”《後漢書·方術傳下·郭玉》:“雖貧賤廝養,必盡其心力,而醫療貴人,時或不愈。”
2、指精神與體力。
明 張居正 《答宣大王巡撫言薊邊要務》:“仆十餘年來,經營薊事,心力俱竭。”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七回:“王翦再拜曰:‘老臣罷病悖亂,心力俱衰,惟大王更擇賢將而任之。’”
3、指思維能力,才智。

相關詞語

【詞目】心理社會能力
【拼音】xīn lǐ shè huì néng lì
【基本解釋】心理社會能力(簡稱心力)是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的能力,是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並且在與人-己、人-人、人-事、人-物的相互關係中表現出適應和積極的行為能力。

構成因素

1、情緒管理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包括,情緒識別、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調節四條關鍵經驗
16個關鍵經驗16個關鍵經驗
情緒識別孩子能夠準確地辨識自己的情緒,或能夠通過他人的表情、語音語調、肢體語言等信息判斷他人情緒的關鍵經驗。情緒識別關鍵經驗是情緒管理能力中其他關鍵經驗發展的前提與基礎。只有能夠準確識別自己與他人情緒,才能夠準確地表達或調節自己的情緒,或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情緒,進而為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奠定基礎。情緒識別關鍵經驗的缺失或不足,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進而影響自我意識的發展。
情緒理解孩子能夠解釋自己或他人情緒產生的原因,或根據事情經過、環境、時間等情境線索或他人的習慣、性格等個人線索推測他人情緒的關鍵經驗。能夠準確地識別並理解自己或他人的情緒,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進而影響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的發展,還有助於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情緒理解關鍵經驗的缺失或不足,會在人際交往中進行錯誤的反饋,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更易產生攻擊性行為。
情緒表達孩子通過表情、肢體語言、語音語調、情緒辭彙等方式,將自己的情緒傳遞給他人的關鍵經驗。情緒表達是人際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情緒表達關鍵經驗的缺失或不足不僅不利於人際交往,也容易產生錯誤或模糊的自我認識。
情緒調節孩子對自己情緒感受在內容和程度上的監控、評估與調整的關鍵經驗;也包括對自己情緒表達的調控。情緒調節這一關鍵經驗更貼近我們通常所理解的情商(EQ)。一個孩子能夠很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感受,或在適當的場合調整、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將為孩子其他能力的發揮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平台與機會。情緒調節關鍵經驗的缺失或不足,不僅不利於孩子的人際關係發展、有礙於問題解決,也會對孩子的身體健康產生消極影響
2、人際溝通能力:人與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聯繫。中文常指人與人交往關係的總稱,也被稱為“人際交往”。根據兒童的成長環境,兒童的人際溝通能力主要包括在家庭環境中建立起的親子依戀和在學校環境中建立起的師生關係和同伴關係。
親子依戀是兒童與主要撫養者(父親、母親)之間建立社會性聯結的關鍵經驗,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若親子之間具有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那么兒童在將來就能夠與他人建立信任、互動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同時建立起積極樂觀的處世態度。若親子之間的依戀關係是迴避型或矛盾型,那么兒童將來可能就會出現人際溝通上的障礙,難以與他人維持穩定健康的人際關係,產生消極逃避的處世態度。
同伴關係年齡相同或相仿的兒童之間所建立的一種協作互動的關係。兒童通過同伴交往獲得了關於社會生活的更廣闊的視野,逐步學會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的人際溝通態度和技能,是兒童將來能夠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適應社會生活的關鍵經驗。如果兒童缺乏成功的同伴交往的關鍵經驗,就會逐漸變得內向孤僻,將來就難以融入集體生活中、學會與他人合作互動。
師幼關係兒童早期在幼稚園中與教師之間在互動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心理關係。良好的師幼關係是幫助兒童學習如何與其他成人進行交流溝通,更快地成長,更加自信地展開社會生活的關鍵經驗。如果兒童不能與教師形成良好的師幼關係,就可能延緩兒童的身心成長,將來在社會生活中變得缺乏自信和被動,不能很好地參與社會生活。
3、自我認知能力自我認知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對於兒童來說包括認識自我、自尊自信、自我控制以及性別角色
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兒童認識自己的性格、能力等方面的關鍵經驗,它還包括對周圍人、事、物的關係的認識。認識自我是兒童成長發展的基石,擁有了認識自我的關鍵經驗,兒童對自我有了正確的認識,將來才能成為一個自尊自信自愛的人。如果一個兒童沒有很好地認識自己,那么他可能就會更依賴於他人的評價,沒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容易迷失自我。
自尊自信自尊心是兒童認識了自己的特點以後,對自己的樣子是否喜歡的關鍵經驗。自信是認為自己是否能做好一件事的關鍵經驗。自尊自信發展良好的兒童尊重自己相信自己,並且在今後的生活和學習中會有更強的競爭力,也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歡迎。而自尊自信發展不好的兒童,很有可能無法悅納自己,相信自己的實力;甚至不能夠很好的尊重他人、相信他人。
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指兒童能夠控制自己行為的關鍵經驗,這意味著兒童不僅能夠控制自己做出什麼行為和不做出什麼行為,還可以調節自己行為的快慢。自我控制能力強的兒童,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而擁有好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兒童,將來也更容易成長為有毅力、做事堅持不懈的人。如果一個兒童沒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將來可能發展成為自理能力差,做事半途而廢的人。
性別角色性別角色標準就是對社會公認的作為一個男性或者女性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進行區分的關鍵經驗。如果兒童具有正常的性別角色標準,就會表現出適宜的行為和性格特點,將更容易受到成人和同伴的歡迎。相反,一個兒童沒有發展出正常的性別角色標準,將有可能被同伴排斥和嘲笑。
4、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生活自理能力、挫折應對、分享合作、衝突化解以及直面欺凌。
生活自理孩子能夠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懂得生活常識,能比較熟練地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困難,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勞動技能的關鍵經驗。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顧及他人,追求自我的完善與成就。生活自理能力強的兒童能夠料理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較好的適應新環境,擁有較好的生活質量。
挫折應對挫折是孩子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了無法克服或者自認為是無法克服的困難時,由於他們的需要不能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消極的情緒反應。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即孩子承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關鍵經驗。挫折應對能力強的兒童,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即使遭遇低谷,也依然能夠將挫折轉化為挑戰和機遇,收穫更多的人生財富;而挫折應對能力弱的兒童,在遇到困難時很可能採取逃避的應對方式,甚至被挫折擊垮,無法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與變化。
合作分享合作與分享是有關如何與他人積極互動的關鍵經驗,它們都是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分享是孩子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的行為;合作是指多個孩子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而自願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自己的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懂得分享與合作的兒童,身邊更容易聚集著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其智慧的凝聚必將成就個人寶貴的人生財富、創造更大的效益。不懂得分享與合作的兒童,往往閉門造車,社會與人脈資源匱乏,學習與工作的成效會大打折扣。
衝突化解衝突是雙方之間公開與直接的互動,衝突中每一方的行動都力圖阻止對方達到目的。衝突化解是有關如何面對衝突的關鍵經驗。擁有衝突化解能力的兒童,在未來學習、工作與家庭生活中,能較好地處理同僚之間、上下級之間、朋友之間、家人之間的衝突,化干戈為玉帛,促進雙方之間向更積極的方向發展。衝突化解能力較差的兒童,在遇到衝突時容易傷害他人或受到傷害,導致其學習和工作的人際氛圍較差,這將影響到他們學業與職業生涯的發展,導致家庭成員關係的不和。
直面欺凌欺凌又叫攻擊性行為或侵犯性行為,是指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有意侵犯、爭奪或破壞的行為。直面欺凌是有關如何面對欺凌的關鍵經驗。肢體暴力也許已不再是社會情境中攻擊性行為的主要方式,而言語、網路暴力雖然隱蔽卻廣泛存在。敢於直面欺凌的兒童,在面對無理的欺凌時不會逃避,能夠較好的保護自己;而無法較好地處理他人欺凌的兒童,很可能採取消極的應對方式,如逃避、以暴制暴,長此以往將形成惡性循環,導致兒童的人格發展出現問題,如懦弱或反社會的人格傾向。

兒童

0-6歲是兒童一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特殊的階段,兒童不僅需要在智力上獲得發展,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在情感層面有所收穫,他們從撫養者那學習如何與人互動、如何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理解他人、控制自我,學習如何處理生活和人際問題。3-6歲是心力早期關鍵經驗培養的關鍵期。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西方的心理學家榮格和弗洛伊德也認為,早期關鍵經驗對人終生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不過是在重複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建立的關鍵經驗。
心理學家榮格說: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性格在這一階段基本定型,如果錯過了這一階段,很多事情將無法挽回。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成年人的價值觀、性格氣質、行為取向等,背後的動機都跟童年的經歷有關。人最隱秘的記憶,往往跟童年、特別是在六歲以前植入的味覺、嗅覺有關。所以孩子從出生到六歲,一定要形成一種美好的世界觀。他只有看好的東西;聞好的東西;聽好的東西;接觸美好的人,才能自己做一個好人。

影響因素

1、家庭環境: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接觸的第一個場所,是兒童生命的搖籃。作為兒童最初的社會化場所,家庭對於兒童的社會化進程具有深遠的影響。嬰幼兒時期的親職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作用;家長則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是啟蒙之師。對於兒童心理社會能力的發展,家庭的作用不可小覷。兒童正是在家庭里開始學習社會知識與規範、學習如何去做一個為社會所接納並需要的人。國外有學者指出:在影響教育成就的方面中,“家庭的重要性幾乎二倍於社區與學校兩項的總和”。
2、學校環境:幼稚園在照顧兒童生活的同時,園裡的老師、同伴還有課程等等,都對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幼稚園是兒童成長所接受的整個教育體系的基礎,對兒童進行預備教育,確保兒童性格完整健康、行為習慣良好、並且獲得初步的自然與社會常識等。對於3到6歲的兒童來說,幼稚園對兒童的心理社會能力的影響有著家庭環境難以替代的作用。
3、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兒童的影響還是無處不在的,會通過各種媒介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些媒介中,對兒童產生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傳統的電視和書本,以及影響力越來越大的數碼產品。不同種類的媒介對兒童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有好有壞。

培養方法

人的培養首要陣地是家庭,尤其是兒童心力的關鍵經驗培養。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的競爭就是父母育兒能力的競爭。但當下的教育,家長可謂不惜代價把兒童成長的全部期望都寄托在幼稚園和園外培訓班身上。這種教育模式讓兒童發展的“教育主體”產生嚴重錯位,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研究證明科學的教育模式是專家、教師、家長和孩子四方參與的新型模式。在這種模式關係中,專家通過為家庭和幼稚園共同創設兒童成長的“共情潤心”環境,圍繞著教育主體——家長,通過直接指導家長和培訓老師來支持家長的教育主體地位,四方共同參與培養兒童心力的發展。在兒童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共情的方式,讓兒童通過強烈的情緒體驗深刻地獲得讓其幸福一生的早期關鍵經驗
通過創設專家、教師、父母、兒童四方參與的“共情潤心”環境,讓孩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體驗,獲得心力的16條關鍵經驗,從而提升孩子心力的四大核心能力,最終奠定孩子一生的成功與幸福!
培養方法培養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