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纆

徽纆

古代獄具。是指縛綁俘虜或罪犯的繩索。獄具在古代分為系縛與桎梏二類。系縛,即用繩索為之。徽纆,即系縛的一種。魏張揖《廣雅》:“徽,索也”。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玉篇》:“徽,太索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纆,索也”。《周易集解》引虞翻云:“徽纆,黑索也。”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引劉表云:“三股曰徽,兩役曰纆,皆索名。以系縛其罪人矣”。《易·坎》:“系用徽纆,寘於叢棘。”即將人用繩索捆綁起來,放在重重荊棘之中,是最早囚禁罪人所用的獄具。此後,以繩索(徽纆)捆綁未決、已決犯,束縛其自由,防禦其逃逸,已成為常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纆
  • 拼音:huī mò
  • 出處:《易·坎》
  • 解釋:木工用墨線,用作準繩
《易·坎》: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系用徽徽,徽記。纆,音墨,繩索。徽纆,木工用的墨線,作準繩。喻:辦事得有規矩
置於叢棘,三歲不得,凶。叢棘,針對‘徽纆’,指把叢棘當木材,搞的是豆腐渣工程,久拖不成
象曰:上六失道,凶三歲也。失道,針對‘設險’,指設險工程不落實,危機暗伏,遺患久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