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李

御李

御李,典故名,典出《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李膺》。東漢李膺有賢名,士大夫被他接見的,身價大大提高,被稱作登龍門。荀爽去拜訪他,並為他駕御車馬,回家後對人說:“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後因以“御李”謂得以親近賢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李
  • 拼音:yù lǐ
  • 解釋:謂得以親近賢者。
  • 出處:《後漢書》
詳細釋義,典源,典源譯文,釋義,運用示例,人物簡介,

詳細釋義

典源

《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李膺》
李膺字元禮,潁川襄城人也。祖父脩,安帝時為太尉。父益,趙國相。膺性簡亢,無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陳寔為師友。初舉孝廉,為司徒胡廣所辟,舉高第,再遷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風棄官。復徵,再遷漁陽太守。尋轉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轉護烏桓校尉。鮮卑數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虜甚憚懾。以公事免官,還居綸氏,教授常千人。南陽樊陵求為門徒,膺謝不受。陵後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荀爽嘗就謁膺,因為其御,既還,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見慕如此。

典源譯文

李膺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人。祖父名脩,安帝時任太尉。父親名益,任趙國相。李膺性格孤高,不善交際,只把同郡的荀淑、陳萛當作師友。當初李膺被舉薦為孝廉,被司徒胡廣徵召,舉為高第。再升為青州刺史。郡守縣令害怕李膺的威嚴與明察,大多聽到李膺來青州的訊息就棄官走了。李膺又被徵召,再調任漁陽太守。不久又轉任蜀郡太守,因母親年老請求不就職。調任護烏桓校尉。鮮卑多次侵犯邊境,李膺常冒矢石,每次打敗他們,趕走他們。敵人非常畏懼。因公事免官,回家鄉綸氏縣居住,教授學生常達千人。南陽人樊陵請求做他的門徒,李膺謝絕了他,不接受。樊陵後來依靠阿諛攀附宦官,得到了太尉的高位,被有節操的人所羞恥。荀爽曾經去拜訪李膺,就便為李膺趕車,回來高興地說:“今天居然為李君趕車了。”李膺被人敬慕到了這種地步。

釋義

東漢李膺有賢名,士大夫被他接見的,身價大大提高,被稱作登龍門。荀爽去拜訪他,並為他駕御車馬,回家後對人說:“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後因以“御李”謂得以親近賢者。

運用示例

唐 黃滔《上盧員外啟》我諒才未達,名愧諸生,自喜登龍成飾,御李生輝。
明 楊珽《龍膏記·開閣》韋登堂展拜曰:‘久冀瞻韓,無緣御李。’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玉公子》:“韋登堂展拜曰:‘久冀瞻韓 ,無緣御李。’”

人物簡介

李膺(110~169),中國東漢大臣。字元禮。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人 。初舉孝廉,屢遷青州刺史、漁陽太守、蜀郡太守。屬官畏其威明,多棄官而逃。後任烏桓校尉,出擊鮮卑,身先士卒,所到之處,敵方無不望風懼服。李膺聲振邊庭。後任司隸校尉,懲辦不法宦官,《後漢書》稱:“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延熹九年(166)因捕殺交結宦官、教人殺子的方士張成,被誣告蓄養游士,交結生徒,共為部黨,誹謗朝廷,被桓帝處以終身禁錮,赦歸田裡不得做官。桓帝並下令郡國大捕“黨人”,共達200多名,被赦歸田裡後,皆禁錮終身,這就是黨錮事件。靈帝繼位後,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謀誅除宦官,引用天下名士,起用李膺參與政事。失敗後,竇武、陳蕃皆死,李膺再次被免官禁錮,後終於被曹節奏捕考殺。李膺人品高潔,太學生推崇他為“天下模楷李元禮(膺)”,凡能受到他賞識、接見的太學生都自認為如“登龍門”,身價十倍,對東漢末期的清議風氣影響很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