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

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

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潮人大起底——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中國古代十大商幫,潮商不占其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
  • 表達式:中國古代十大商幫,潮商不占其一
  • 適用領域範圍:經商
  • 包含:晉商、徽商、龍游商、洞庭商
簡介,最傳統VS最現代,香港潮商會,內閣會議,最農民VS最商人,早期潮人,開始經商,最土、最保守VS最時尚、最開放,保守鄉風,引領潮流,工夫茶:古老的時尚,最鬆散隨意VS最抱團結夥,團結一致,抱團結夥,最撇清政治VS最撇不開政治,潮人移植海外的三個階段,最重家庭VS最多婚外情,潮商幾大家族,最窮故鄉VS最富外邦,最不循商道VS最精通商道,最不成邦VS最長命商幫,商會,最講文化傳承VS最缺文化平台,文化大都市,缺乏平台,潮汕文化,

簡介

晉商、徽商、龍游商、洞庭商、江西商、陝商六大商幫都屬於內陸商幫;魯商、浙商、閩商、粵商則屬於海商,但潮商到底算是閩商還是粵商,歷來爭議甚多。時至今日,十大商幫背影遠去,潮商作為名落“十大”的地區性小商幫已經出落成真正的“海內最富”的商幫,影響之大遍及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只是外人關於“潮商”的認知,依然模糊,依然弔詭。
時值第十五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召開之際,潮汕人自己的電視台——香港潮聲衛視與《深港生活畫刊》攜手出版特輯,從十大自相矛盾之處求解潮商之謎,起底潮人社會,冀望能以簡短的篇幅為您勾勒出潮人和潮商大致的世相。

最傳統VS最現代

2009年9月,深圳潮商會館例行的一次沙龍活動,主題是討論“四書”中的《大學》,來者踴躍,討論尤其熱烈,最熱烈的話題焦點是“修身、齊家、治企”。一會兒是千年不變的儒家倫理,一會兒是炙手可熱的現代公司治理,春秋孔孟、宋明理學與熊彼得、弗里德曼交叉穿插,令人眼花繚亂。
參與討論的都是潮商會的會員,深圳的潮籍企業家。他們都有自己的公司,這些公司與其他深圳同類公司一樣,都奉行現代企業制度,但是這些公司的潮籍老闆,看起來更熱衷於傳統話題的討論。說到“誠”、“信”、“家”,他們人人如數家珍,個個都是儒家信徒。這是一幅典型的潮人、潮商寫真照。
潮人社會較好地保持了一些中國傳統習俗。孔子曰:“禮失而求諸野。”中土文明之久遠者,在中原及以北地區大多已經變遷失傳,但在南方山區及域外華人文化輻射區反而多有保存。譬如日本的“和服”,就有漢唐韻;而潮汕話則最古老、最特殊的中國方言之一,潮汕音樂號稱“隋唐絕響、華夏正聲”,潮汕民俗更被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
然而,潮人又是處於國際化、現代化最前沿的中國族群。當今海內外共有3000多萬潮汕人,其中一半在國內,一半在海外。東南亞、歐美等地大量定居著潮籍人。這種國際化的移民布局,是幾百年來潮汕人“向海而生”的歷史選擇,國內沒有其他族群可以望其項背。
不僅如此,潮人已經在海外當地深耕熟墾多年,早已枝繁葉茂,並且融入社會主流,不象後來也向海外遷徙的溫州人那樣目前大多還處於當地社會的邊緣。在東南亞的政界、商界,潮人不乏執牛耳者;在歐美已開發國家,早先移民的潮人大多已經屬於中產階級;港澳潮籍企業的現代化水平完全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海外潮人社團,財力雄厚,活動頻繁,影響極大。歐美潮人社團在承辦第六、第七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時,法國總統席哈克親自主禮,柯林頓總統發去賀電。這些世界政要讚美潮人的因素大多是:融入居留國的能力、工商成就、誠信經營、因保持了自身的傳統而對所在國文化多元化的貢獻。

香港潮商會

有80多年歷史的香港潮商會,每年都要忙一件事:“盂蘭節”。那些從香港摩天大廈的豪華寫字樓里走出來的摩登潮商們把舊曆七月半的傳統“鬼節”辦得比春節、聖誕節還要鬧熱,這就是潮人社會令人匪夷所思的傳統與現代的糾結。

內閣會議

潮商關鍵字:用潮州話進行的內閣會議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2003年第12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講話說:“在印度支那,潮州人壟斷了湄南和湄公河的大米生意。直到今天,許多泰國商家和政要還是潮州人。最近,我和擁有聞名泰國的象標啤酒品牌的釀酒商Charoen Sirivadhanabhakdi先生見了面。他姓蘇,是潮州人。當時,他跟隨泰國副總理Somkid jatusripitak博士來新加坡訪問。Somkid博士本身也是潮州人。泰國還有許多內閣成員也是潮州人。曾經有人說過,在曼谷召開內閣會議時,幾乎可以用潮州話進行。”

最農民VS最商人

早期潮人

為避戰亂而南遷的中原人一直在閩粵間的崇山峻岭中開拓生存空間。徽州山多地少,農耕不便;客家人只能以圍屋方式與蟲獸為伴。潮汕先人何其有幸,他們在北回歸線區域尋覓到一塊膏腴之地,三面環山,一面向海,潮汕平原河道密布,水草豐沛,正是理想的田園牧歌式的世外桃源。早期潮人心無旁騖,專心務農,在這塊袖珍平原上精耕細作,“種田如繡花”,把農耕技藝發揮到極致。當年樣板電影《志在寶島創新業》就是介紹潮汕農民到海南島傳授農業技術的先進事跡。

開始經商

然而,潮汕平原畢竟太小了,單靠農業無法養育繁衍迅速的潮汕人,於是潮汕人開始下海捕魚,出海經商。他們採摘山珍,製成鳳凰茶;燒制泥土,做成潮州瓷;紡紗織布,出品潮州繡;北上北海,在蘇州、天津開設會館;南下南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東方猶太人”。他們從最熟悉的行業開始入手,由泰國米種植、加工入手,逐漸介入工業、商業、金融業、文化產業,以至於“香港三分之一的上市公司,皆為潮人所有”,“世界華商勢力,當推潮商為代表”。
TIPS:最富是潮商
潮汕人多地少,又有著曲折綿延長達389公里的海岸線,頑強的潮汕人自隋唐起便開始出洋貿易。宋元時期潮汕人已經活躍於海上商貿。明末以後,海上交通和商貿活動日益發展,更多的潮汕人過番(移居海外謀生)。
早在1995年香港《資本家》雜誌就曾發布一份“全球華人富豪榜”,個人資產1億美元以上的上榜華人富豪有368人。以祖籍劃分,包括李嘉誠、林伯欣、謝國民等潮商共有60位,他們的總財富為820.5億美元,占全球華人富豪總財富的四分之一,實力最強,而且潮人財富在近十年中依然保持強勢增長,潮商“海內最富”的格局依然未變。

最土、最保守VS最時尚、最開放

保守鄉風

還是1998年的時候吧,深圳招商銀行的一個支行特意為自己的VIP客戶舉辦了一次雞尾酒會,請柬和電話通知反覆強調要盛裝出席,堪稱時尚。媒體得到訊息,以為新鮮,扛著長槍短炮前來搶新聞。到了現場,全部大跌眼鏡:一群著汗衫、短褲,穿夾腳拖鞋的“VIP”,大搖大擺地進進出出,旁若無人地用鄉音交談,用托盤取了自助餐檯上的食物,卻端到門外的台階邊,一個個蹲在地上呼哧呼哧地吃喝著,偶爾還有人抱怨主辦方為什麼不多準備些桌子和凳子。不用問,這些VIP客戶很多正是潮汕人,他們懷裡裝著“金葵花”卡,但是腦海里沒有一丁點關於雞尾酒會的概念。當地媒體總是給VIP面子的,未對此情此景作正式報導,但是私下場合,所有到過現場的媒體人士都引以為經典笑談,說傳至今。
有了這樣的經驗打底,我們就不會在鋪陳誇張的售樓處看到潮汕人用蛇皮袋支付現金的時候暈厥了,也就不會在進到潮汕人的公司、店面時看到滿眼的“誠、昌、達、高”字眼和撲面而來的金銀紅木裝潢而感到訝異了。江 湖傳說,一半以上的潮汕人無法說出三個以上的國家重要領導人的名字。新聞聯播、央視聯歡晚會跟他們好像沒有關係。大部分的潮汕人不會擁有三個以上的非潮汕籍朋友(生意工作關係除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年潮汕人衣服的顏色變化不會超過兩種。

引領潮流

然而,潮人其實是最追時尚的。只是潮汕人固守著一些舊的審美標準,就像他們固守著一個純粹潮汕人的社群一樣,不輕易與外族通婚,不輕易將外部社會的時尚引入家庭生活而已。潮汕人買名牌,開靚車,辦信用卡,對新鮮事務的敏感程度絕對不輸於旁人;他們經商、辦企業,也奉行“商者無域”,只要有錢賺,絕無禁忌;他們哪裡都敢去,什麼朋友都敢交,在生意領域,潮人總是引領潮流。只是他們的時尚、開放,往往是止於生意,無關生活。拷問潮汕人箇中原由,也得不到答案。
旁觀者的結論是:生意是賺錢,錢花在生意上是投資,所以生意上潮人絕對放得開,捨得花,再花俏新潮的事務潮汕人都願意去嘗試;但是生活是花錢,純粹花錢的事,潮汕人就捨不得了。看不到回報的事,潮汕人是不乾的,在生活領域、家庭消費方面,潮汕人尤其強調克勤克儉。給老婆賣點金銀珠寶,潮汕人願意,因為這也是另一種保值增值,但是要在家裡舉行時尚派對,那就省省吧,潮汕人有一千個理由反對這樣華而不實的時尚。

工夫茶:古老的時尚

工夫茶是潮汕民風古樸的一個縮影。泡茶、喝茶、甚至入座,都分別有一套沿襲已久的習俗,稍有差錯,就有犯主不敬之嫌。泡茶者不僅茶要泡得好,什麼“滿杯酒、半杯茶”,什麼“韓信點兵、關公巡城”,名堂多得很;更重要的是客要招呼好,先請誰喝,後請誰喝,都有講究,不能失了規矩。喝茶者不僅要估量好自己落座何處最合適,更要估量好何時端杯才恰當,要不斷地謙讓,不斷地講客套話,端杯早了、晚了都可能被人視為失禮。一泡看似簡單的工夫茶,卻蘊涵著中國文化中最核心的敬、禮、讓。

最鬆散隨意VS最抱團結夥

團結一致

外人聽聞潮汕人,總是從這樣的傳說開始:潮州小子到外面闖世界,人生地不熟,兩眼一抹黑,但只要能說家鄉話,就能夠得到同鄉前輩的無私幫助。或者是這樣的遭遇:生意場合甚至是在菜市場,潮汕人只要用鄉音證明大家是“尕給囊(自己人)”,就能得到外人無法想像的折讓。前幾年,香港曾熱播過一部電視劇,叫《自己人》,講的就是潮汕人在香港奮鬥的歷程,其中刻畫最用力的就是潮汕人如何抱團,他們把講潮汕話的人,無論國別地域一概叫做“自己人”。不能講潮汕話,無論多么親密,也不能認做“自己人”。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如果在外地遇到了潮汕劫賊,只要用潮汕話叫一句“自己人”,立馬就會被放過。這種道聽途說的傳聞和媒體的渲染,給人的印象是:潮人是鐵板一塊,針插不進,水潑不進

抱團結夥

但事實上,潮人內部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板結”。寧為雞首,不為牛後,誰都想自己做老闆,結果是誰都不服誰,所以很少有潮人公司是二人以上的合夥公司,大家都獨立門戶,孤軍奮戰。潮汕地區內部地域之爭也經常見:潮州人不買汕頭人的賬,汕頭人不買潮州人的賬,粵東四市都很牛,誰都可以不買誰的賬。遊客去韓江看湘子橋,潮州本地的黃包車夫能喋喋不休地跟你從頭到尾嘮叨汕頭人的不是,直到你得出結論:潮汕不是一個地區,潮州與汕頭簡直是兩個有著深仇大恨的敵對國家。
TIPS:潮人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概念,最早由社會學家科爾曼提出,強調一個特定人群或社區中人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違規行為的自由懲罰的機制,而相互之間的高度信任。以全球的鑽石市場為例,比利時的小城安特惠普占據了全球鑽石原始交易量的90% ,這些市場被猶太人控制著,他們往往選擇內部通婚,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社區。隨後來到的印度人,也利用家庭宗教等社會資本,操控了安特惠普的鑽石交易額的65%。
而今,中國深圳已成為聞名世界的鑽石及珠寶的加工基地,有趣的是這個市場也基本為潮商掌握,他們的交易規則與猶太人和印度人酷似,依靠自己人的社會資本形成的商業網路,如果違背內部規則,他將失去個人賴以生存的全部根基,包括家族,信仰,鄉情和社交。

最撇清政治VS最撇不開政治

有些江 湖傳聞,潮汕人自己都不願承認,那就是潮汕人給官員送禮的“敢”字:厚厚一疊,或者沉沉一箱,或者大大一麻袋的現金,往目標官員那裡一塞,沒個字據,也不討個回話,你敢不敢?你不敢,據說潮汕人就敢,而且不後悔,事情成了當然值,沒成,也不怨。這樣的秘聞在海外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商界圈子裡傳得很盛,直到近年才逐漸淡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健全,權力干預市場的空間越來越少,潮汕人的“炸藥包”逐漸沒了用武之地。
其實,歷史上潮商與晉商、徽商的最大區別就在於與官府的親疏不同。晉商和徽商本質上都屬於官商,依附於朝廷經營。一旦失去依附,命運也隨之走向沒落。潮商走的則是比較純粹的市場之路,因此得以延續至今。可以說,古代幾大商幫當中,潮商是最純粹的商人,最注意撇清與政治的關係。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井水不犯河水。
但是,華人社會、東方人社會在商業化早期,制度不健全、不配套,法制和權力運行機制不成熟,客觀上造成了商人不行賄就得不到商業資源和商業機會的囧境。潮汕人作為商人群體,自然也不能不捲入商業行賄的漩渦,只不過他們做得更乾脆利落,更不拖泥帶水而已。他們其實是希望把權力想要得到的利益爽快地給到位,換來商業運作上的便利與效率,可惜法不容情,最後潮汕人被牽連進腐敗案的例子並不鮮見,可見這樣的捷徑並不是通衢,潮汕人膽子再大,今後也不能也不必要在歪道上比拼了。

潮人移植海外的三個階段

TIPS:潮人移植海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南宋至清代的鴉片戰爭之前(約11至19世紀),主要是為了適應對外貿易的發展和需要,但定居者並不多。迨至明末清初實行海禁,對外貿易受到破壞,沿海人民生活困苦,於是出現了被誣為“海盜”的武裝貿易船隊,他們為逃避官兵的清剿或因失敗而不得不棲身海外。據報導,明未著名海盜林道乾在失敗後就曾帶領部隊及家屬二千餘人逃到越南。至海禁解除後,對外貿易和移民也隨之擴大。
第二階段是從鴉片戰爭以後至辛亥革命(19至20世紀)。由於歐洲殖民主義者侵入東南亞,為了開發這些地區,他們開始在我國沿海以“契約華工”的形式組織大量移民到馬來西亞、印尼一帶墾殖。這些“契約華工”沒有人身自由,契約的簽訂是“一賣千休,死生由命”,故稱“豬仔客”,實際是從過去的自由移民或被迫移民而轉為人口販賣。這些“契約華工”受到非人的待遇,大量死亡,但生存下來的仍紮根於當地,他們對於開發東南亞曾作出了卓著的貢獻。
第三階段是從辛亥革命以後至解放前夕(20世紀20至40年代)。由於辛亥革命之後取消“契約華工”,因此又恢復自由移民。隨著軍閥戰爭、抗日戰爭和政治動亂以及潮州地區地少人多,自然災害等日趨嚴重,大量的潮人繼續移植海外,並且籍親緣、村緣的關係而形成規模和相對集中的特點,僅1946至1949年,潮安縣移往泰國的便不下數萬人。官塘鎮的秋溪延華堂派下陳姓現在泰國就達幾萬人;港華鎮的鳳廓世系郭姓現居新加坡的人數比本上還多。

最重家庭VS最多婚外情

“潮汕人自懂事開始就懂得為家庭分憂,因此形成了強烈的家庭觀念,”《潮商》雜誌主編張更義曾經這樣描述潮商的家族文化。
潮汕人向來都是為了家庭而生存,為了家庭而奮鬥。如果家族興旺,則所有成員都受益;如果家道中落,所有人一起受苦。所以無論貧富貴賤,家族都是緊密的合作單位。從小的教育,使潮商們永遠將家庭、家族的穩固放在第一位。
“很多在外地定居的潮汕人都會在家鄉購置房產,一到過年過節,廣州、深圳、東莞通往潮汕的高速度就大塞車,全是回家過節的潮汕人”,清明節是潮汕地區最隆重的節日,由於潮汕是從農業、漁業經濟上演變過來的,因此潮汕的傳統祭祀文化非常濃厚。這種祭祀文化已深深的滲透每一個潮汕人,形成一根紐帶將所有的潮汕人捆綁在一起。修祠堂時捐錢多少成為潮汕人特殊的比富方式。
牢固的家庭觀念不僅體現在回鄉祭祖,潮商企業的“家族化”,更是潮商一大特色。
潮商在早期經營時,由於社會經濟管理還不健全,都沿襲宗法傳統,倚仗家族裙帶關係,以“夫妻店”、“父子店”的形式實行個體家庭式管理。規模較大的公司、企業則採用家族管理方式,掌權人和主要領導人都是由家族成員或家族姻親擔任。這種組織管理形式作為家庭、家族至上意識的具體體現,能有效地保護家庭、家族的共有財產,有利於商業資本的積累和集中,協調家族成員的關係,還具有培養新一代的功能。因此這種家庭、家族共有財產為基礎的經營管理制度一直被保持下來。
雖然沒有權威統計,但憑潮汕人在當地的生活經驗便顯明可以感覺潮汕地區的離婚率大概是全國最低的。
低離婚率的潮汕地區究其原由,在於:其一,潮汕人認為婚姻的主旨在於“結二姓之好”,若離婚,便是“結二姓之怨”。在家族觀念濃重的潮汕地區,結二姓或二家之怨的事,是很不盼望產生的,所以,當潮汕家庭情感呈現危機的時候,無論是婆家,還是娘家,都會努力規勸雙方合好,以和為貴。其二,潮汕女子很強的忍受性。不得不承認,就潮汕地區來說,婚姻湧現問題的根源大多起源自男方。面對丈夫的錯誤,大多潮汕女性都睜隻眼閉隻眼,而且以為:“婚姻就是兩口子過日子,無論好與壞都要過下去。所以無論什麼樣的原由,她們不盼望離婚,也不會批准丈夫離婚的。”其三,潮汕父母有很強的家庭義務感,離婚意味著個人的擺脫,但更多的是下代人的痛苦。所以,為了下一代,潮汕父母都從心靈底處謝絕離婚。這便是潮汕人重情理之處。另外,對於離婚,無論是男方,還是女方,大多都覺得是丟人的事,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批駁,有損公婆、父母以及家族的名譽。
大概是基於以上原因,潮汕男人很多是典型的大男子主義,潮汕女人則是典型的賢內助。“男主外,女主內”,太多潮汕妻子“重大局,不聞不問”,一些潮汕商人“包二奶”,養外室,也都隨著老祖宗三妻四妾的風氣遺傳了下來。某著名論壇上還有網友發帖《不要嫁給潮州人》,歷數潮汕商人重男輕女,包養二奶的陋習,一時收到鮮花板磚無數。不過,隨著社會進步,更多的女性承擔起重要的社會工作,潮汕男人的思想觀念也在逐漸轉變。

潮商幾大家族

TIPS:潮商幾大家族
陳慈黌家族:是享譽潮汕和泰國的華僑大家族,對中泰兩國和東南亞及香港的經濟,貿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並為中泰兩國的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顯著的貢獻,被譽為“潮汕近代華僑第一大家族”。
李嘉誠家族:香港股市十大財閥之首,有十大上市公司,他的家族就不用多說了。
陳弼臣家族:創立的盤谷銀行為泰國第一大銀行,業務拓展到亞歐美等地,在香港,東南亞乃至世界都舉足輕重。
謝易初家族:創立的“正大集團”是當今世界第一流的企業,在2000重新登上企業排行榜的首位。也成為泰國企業的“大哥大”。
陳氏兄弟家族:分別在法國,泰國,香港創業。在法國已成為屈指可數的最傑出華人實業家。巴黎塞納河畔中國城中的'陳氏兄弟集團’已是國際社會無人不曉的華僑成功企業。1987年陳氏兄弟公司一躍進入法國著名大沒業企業行列,作為首位華人企業家,陳氏兄弟公司榮登榜首。

最窮故鄉VS最富外邦

2004年印度洋海嘯,某報社老總在給記者分配採訪任務時說:去南洋採訪,至少要懂兩種語言——英語、潮汕話。道出潮人強大的海外繁衍能力及不可小覷的社會影響力。
西方人有種說法:智慧裝在中國人的腦袋裡,財富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裡,而潮州人更有“東方猶太人”之美譽。百多年來,潮商這個稱呼既有魅力,又很神秘。潮商被認為是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最有活力、最會賺錢的經商人群。
潮商雖然從來沒有像晉商、徽商那樣稱霸中國商業,但在世界商業史上,潮商的光芒卻要耀眼的多。從富豪數量和財富擁有量兩方面分析看,2004年香港版500強世界海外華人富豪榜中潮汕人達60個,數量上少於66位之眾的閩南商人,但是60個潮汕商人擁有820億美元,遠多於閩南商人的財富量,是全球化商中最有錢的族群,可謂富甲天下。
潮人積極向外拓展,無論是乘“紅頭船”遠涉重洋謀生的磨勵還是汕頭被迫開埠商貿的鍛造,勤勞勇敢智慧的潮人在這片土地的孕育下敢於遠走他鄉,求生存尋發展。先輩們在異國他鄉的奮鬥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個商業奇蹟,湧現出無數的工商業巨子,散布於世界各地
但是,“如果黃光裕呆在潮汕發展,黃光裕會成為中國首富嗎?”行銷專家華紅兵話語一貫尖銳。可從潮汕目前經濟現狀中,我們似乎已找到了答案。上世紀90年代初,當溫州街上跑的還是簡陋的“甲殼蟲”人力車時,潮汕已滿地大白鯊機車了,可十幾年過去後,溫州因龐大的產業集群而成為區域經濟的典範時,潮汕經濟卻一路滑坡,成為廣東經濟落後區。而潮汕本土企業也多處經營困窘的局面。
十幾歲外出闖蕩的經營小商販,轉眼變成了數百億身家的商賈大戶,類似此例的潮汕人發家史在海內外可謂比比皆是,香港首富李嘉誠、騰訊總裁馬化騰、合生創展朱孟依等等,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稱謂潮汕人,儘管他們都有回報家鄉的善舉,可在潮汕卻找不到國美,找不到騰訊,找不到合生創展。即便是李嘉誠偶有幾次的投資也只是蜻蜓點水不成氣候。儘管近年來,潮汕本土的中小企業者也在迅猛成長,並由此推動了潮汕地區的產業集群式發展。出現了拉芳、蒂花之秀、奧迪玩具、榕泰實業、康美藥業、吉榮空調、巨輪股份等國內各行各業的領軍品牌。潮汕地區也成為全國聞名的玩具之都、日化之都、紡織服裝之都、陶瓷之都、不鏽鋼之都。但是潮汕經濟區在改革開放以來“起步早,落伍也早”的事實確實是客觀存在。
“濃郁的傳統文化讓擁有地緣優勢的潮汕特區成了閉塞的人才'特困區’”,飄影集團副總經理黃志東說,“從政府到企業,潮汕人的排外心理讓政府思想狹隘,讓企業不接受外來人才,這種排外文化注定了潮汕只能是區域小範圍的共榮,但絕不會有的大發展。”
在認可潮商實力和影響的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對這個被稱作“東方猶太人”的神秘群體作出負面評議——惟利是圖、用人唯親、過分精細、有失大氣、法律意識淡薄等。從潮汕地區本土潮商的發展狀況看,目前也仍未突破中小民營經濟和傳統的商貿、加工業的局限,零散分布於產業鏈條的低端。這一點,無論是與海外潮商強大的勢力相比,還是與溫商在海外或本地區皆擁有大型企業和成功品牌相比,都形成了鮮明反差。

最不循商道VS最精通商道

對於潮汕人而言,哪裡有錢賺,他們便奔向哪裡,至今,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商,也絕非虛言;哪個行業利潤高,潮商便會競琢這個行業,在他們眼裡,只要有錢賺,做什麼都無所謂。一言蔽之,商者無域。
超人李嘉誠多次提及自己一向奉行商者無域這一理念。李嘉誠的集團業務至今遍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約有20萬以上員工。他說:經營的方法,思維的角度只有專業與否,沒有套路之分。用到集團的發展上,即使企業需要第二個行業,也應該用作零售的經驗取得成功。
在潮商看來,只要是正當賺錢,做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從中獲得利潤。由於潮人對金錢不問出處,這樣保證了他們思想完全自由,絲毫不受世俗觀念的約束。在他們眼裡,什麼生意都可以做,什麼錢都可以賺,哪怕是垃圾,只要裡面有金子,也可以成為發財之道。
不受商業成見束縛,卻長於商業算計。潮商精於此道。
上海話說一個人精明,叫“門檻精”,如果形容一個人是精上加精的“人精”,則叫做“潮州門檻”,潮商之精明能幹,連精明的上海人也自嘆弗如。
曾有人作比較後認為:上海人精於算計,但他們是越算越小,潮汕人是越算越大。客家人也精於算計,但客家人長於從政,多高官政要,潮汕人長於經商,多工商巨子。這種精細和精明的個性也正符合現代商業社會的“數位化管理”風格。
在營商交易中,潮汕人有時非常慷慨,有時又精於計算。對於顧客,他們為了贏得對方的好感,常常讓小利,寧願自己吃小虧,放的卻是長線。但是在談判過程或討價還價過程中,他們卻非常仔細,對於利潤的一分一厘,都計算得極其清楚。
潮人善賈在以潮汕為代表的潮汕地區是舉目可證的。對於外來者來說,到潮汕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鋪面多。在潮汕基本沒有路的概念,只有街的概念。有路的地方就是街。大大小小的鋪面塞滿了潮汕的大街小巷。開鋪可以說是潮汕人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很多到潮汕的外地人弄不明白:在那么個彈丸之地上開如此多的鋪面怎么都好像活得好好的。但在潮汕,人們似乎早已習以為常了。開鋪並非完全靠它來發大財,它的功能可多了。首先是“阿慶嫂的茶水店”,是接待人客、打探信息的碼頭。在潮汕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三五人圍坐在鋪前的茶座上,海闊天空地閒聊。看似漫不經心,可你別小看它,幾泡工夫茶下來,幾個陌生人可能變成了朋友,南來北往的信息匯集到了一起,一宗大生意就有可能摸到了門道,交杯換盞之間一個合作的意向就可能達成。其次它是生意人的培訓所,一家大小圍著鋪面轉,在激烈的競爭中,經商的門道也就越學越精,時間久了,老者變得更精明,年少者耳濡目染、無師自通,一個人人都有生意頭腦的家庭形成了。當然開鋪也是貼家餬口的經濟來源之一,很多潮汕人是一身數職,上班時間是公務員,鋪面讓家中的老人婦幼看守,下班是店老闆,算盤撥得砰砰響。
網路傳聞:只屬於潮商的奧妙
有好事者在學院派的“中國MBA網站”及行銷實戰派的“中國行銷傳播網”發了一個帖子,“考考大家:如果一個商家從廠家進貨價為20元,它卻以19元出貨,而且他還能賺錢,你知道其中背後的原因嗎?請給出3種以上答案。”結果,學院派的行銷朋友們沒有幾個能完整回答出這種帶有潮汕特色的行銷問題。而實戰派行銷網友中只要是和潮汕商人打過交道的,往往都能知道其中的“奧妙”。

最不成邦VS最長命商幫

中國古代十大商幫,潮商不占其一。晉商、徽商、龍游商、洞庭商、江西商、陝商六大商幫都屬於內陸商幫;魯商、浙商、閩商、粵商則屬於海商,但潮商到底算是閩商還是粵商,歷來爭議甚多。
潮汕地區,偏隅於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潮人自嘲為“省尾國腳”。地方狹小,“窩裡鬥”的勁頭卻不小。有人戲稱粵東四市(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是“潮汕邦聯”,連“潮汕聯邦”都夠不上。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潮汕商人也奉行獨立打拚,前些年國內潮商中極少有超出三人以上的合作,團隊式的創業更是鮮見。難怪對潮汕人有過深入了解的人說,潮州幫是最不成幫的。
但是,商幫史的研究表明,潮商是唯一沒有斷代的華商商幫。不要說宋元時期的潮商歷史了,單從明清時期算起,潮商也可以說是中國最長命的商幫了。
當晉商和徽商早已成為歷史陳跡,祁縣的喬家大院和黟縣的承志堂只是換來遊人的一聲聲感嘆,經濟學家可能還會指劃著名說:“什麼叫做利潤的封建化?看看這些院落吧!”相反地,潮商卻能隨著時光的流逝而煥射出更耀眼的光芒,150歲的陳黌利家族,享譽世界的銀行家陳弼臣,華人首富李嘉誠……他們為潮商贏得了全球性的聲譽。
潮商在國內,目前屬於第二代潮商新崛起的時期,已經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運作規律;潮商在國外,也正處於第三第四代潮商的崛起期,他們已經適應了全球經濟的風雲變幻現狀,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能夠挑起接班的重擔。
與老一輩潮商比較,新潮商的確更有活力,思維敏銳,知識結構也更趨合理。新一代的潮商也已經從傳統的商業轉向現代化的高科技領域和諸多新領域,並在這些朝陽產業中嶄露頭角。近年來,當馬化騰、李澤楷、陳智琛、陳凱旋、謝吉仁、陳克光這些新潮商在商界領域屢建奇功時,人們開始把眼光轉移到新一代潮商身上。潮商,這個500年不敗的獨特商業群體,因為常青的生命力而引人注目。
500年歷史,3000多萬潮商,除了以地緣和血緣為紐帶帶來的商業影響不可估量外,潮商會的凝聚力、影響力也在日益凸顯。在商會、行業協會的引領下,出現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發展新趨勢。抱團投資就是近年來商會團體運作下的企業合作新模式,尤其是扎堆式重大投資。比如廣東省潮商會擬集體投資增城工業園,深圳潮商會準備籌建珠海工業園,四川省廣東商會投資廣安工業園,桂林潮商會籌建桂林工業園等等,都是很好的合作方式。

商會

TIPS:商會力量
近年來,國內各地潮汕商會組織逢勃發展,目前全國各地已經成立的潮汕商會達到46個,海外與汕頭市總商會有聯繫的潮汕經濟社團也有40多個,正在計畫成立的潮汕商會不計其數。
各地的潮商商會(行業公會)也源遠流長,如蘇州潮州會館創立於公元1708年(清康熙47年),在蘇州當時的近百所會館中規模列第二位。香港潮州商會成立於1921年,是香港100多萬潮籍鄉親中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社團組織。兩年一屆的潮商大會、國際潮團聯誼年會以及國際潮青聯誼年會,為促進各地潮人交流、傳承弘揚潮汕文化、加強各地潮商合作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最講文化傳承VS最缺文化平台

文化大都市

潮汕人是一群普遍具有濃厚家鄉觀念的人群。行跡遍天下的潮汕人,走到那裡都忍不住對粵東那片山山水水深深的思念和眷戀。他們一方面很有光宗耀祖、衣錦還鄉的意識,賺了錢了都會回老家捐學校、修宗廟、修祠堂,最典型的例子是李嘉誠捐資十幾億建設的汕頭大學;另一方面忘不了要把家鄉的各種生活習慣和文化帶到自己新的生活環境裡,比如喝工夫茶、吃牛肉丸、潮州菜、看潮劇、聽潮樂等等。
潮劇被介紹到泰國的歷史據說已有300多年。它不僅已融入泰國主流社會,而且融入了其上層社會,登堂入室地進入了泰國的暹羅宮廷,受到王室貴族們的青睞。據說泰國皇宮裡就有專門的戲台,供王室觀賞潮劇。在新加坡,演出潮劇的場所更多,如新加坡怡園戲院、哲園戲院、同樂戲院和永樂戲院。這些地方已成為潮人“鄉坊之音”的場所。顯而易見,有親和力的潮劇因子已滲入東南亞各國戲劇文化之中,並對當地的文化起著補闋作用。
資料表明,越南華人所辦的華文報紙,就多達40餘家,如潮人鄭武在河內開辦的《中華日報》、《時代報》和《南亞日報》;潮僑張永福和閩僑陳楚楠等在新加坡創辦的《圖南日報》、《南洋總匯日報》和《中興日報》等。而潮人在新加坡直接參與從事華文文學創作,他們所創作的小說、新詩、散文、文學評論等作品,直接推進了華文文學浪潮的興起。

缺乏平台

然而,就像香港《新報》總編輯郭一鳴說過的那樣:“潮汕人是很有靈氣的一個族群,但就是沒什麼人願意坐下來做學問,這個群體之中湧現出了不少的書法家、畫家、藝術家,但卻很少有’學問家’。真正能潛心於學術的潮汕人是很少的,因為大學問需要深沉,潮汕人不願意花幾十年的時間在研究深沉的學問上。”
也許是潮汕地區人多地少的惡劣生存環境以及急於賺錢以擺脫貧困的心理,造成了潮汕人過於浮躁的心態。潮汕俗話說的“百賒不如五十現”,做生意求快,總是喜歡“先賺了再說”。老一輩的潮商正是因為知道自己吃虧在此,奮鬥得十分辛苦,所以很注重給自己的接班人創造積存文化底蘊的條件。
傳承潮商文化需要平台,不光是大小商會展會,更需要文化平台,例如網路、紙媒、電台、電視台。隨著年輕的潮二代、潮三代成長,海外定居和求學的經歷讓其接收的文化和教育國際化,標準化,對潮商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在逐漸淡漠甚至消失。這個時候如何建造強大的文化平台讓新一代潮商們更好的交流和發展,成了潮人需要思索的新課題。
在文化平台上,與以香港、廣州為中心的廣府文化、以台灣、廈門為中心的閩南文化相比,潮汕文化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頗顯弱態。潮人文化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從思想上拆除“潮汕”地域的精神藩籬,讓潮汕這個“單元文化場”變成一個“多元文化場”,吸納外來文化,吸引外地人才,建立能代表潮汕未來發展方向的新的文化理念,塑造具有超前性、外向性、創新性的新型文化。
潮聲衛視的成立,是基於潮汕文化同根同族同語言,潮聲衛視是面向全球、不分區域的,它是一種地域文化,又是本土潮人和海外潮人共創的、以潮汕方言為表征的電視文化平台,我們期待潮聲衛視能以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在更高層次上傳承和傳播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已有一千六百年的歷史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汕人所共有,其涵蓋範圍甚廣,主要包含:
潮汕方言:即潮汕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它的辭彙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並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劇:潮劇也叫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
潮州木雕: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業性之強,影響面之廣。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早在唐代已出現。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潮繡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潮州工夫茶:品工夫茶是潮州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是僑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人,也仍然保存著品工夫茶這個風俗。喝工夫茶採用的是烏龍茶葉,如鐵觀音、水仙和鳳凰茶,只有這類茶才能衝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潮州菜:源於潮州,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至明末清初,潮州菜進入鼎盛時期,潮州城內名店林立,名師輩出,名菜紛呈。近代,由於潮籍海外華僑的往來,潮州菜博採海內外名食之精華,菜式更加豐富多彩。時至今日,潮州菜已經發展成為獨具嶺南文化特色、馳名海內外的我國名菜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