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化荔枝

從化荔枝

從化荔枝是廣東廣州市下轄從化區的荔枝品種。從化是著名荔鄉。轄區內地處北回歸線,氣候溫和,黃土壤居多,特別適合荔枝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從化荔枝
  • :植物界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無患子科
  • :荔枝屬
  • :荔枝
荔枝品種,品種概述,早熟品種,中熟品種,遲熟品種,栽培歷史,生產影響,

荔枝品種

品種概述

從化荔枝品種眾多。1983年,全縣進行果樹資源調查,其中荔枝品種有三月紅、圓枝(水東黑葉)、大早、黑葉、妃子笑(玉荷包)、攀穀子青皮甜、進奉(振鳳)、狀元紅、桂味、米枝、槐枝、香荔、掛綠蜜糖罌(蜜糖埕)、白臘、水塔古、阿娘鞋(娘蟹)、風吹落、布袋、紫娘喜、禾雀蛋(水魚蛋)、尚書懷、甜岩、山枝、禾樂響等26種。至1985年,先後發現大水古、靚皮、稱砣荔、酸公、曱甴乸(蟑螂)等品種。80年代,從增城引進新品種雪懷子,九里步果場培育新品種九里紅、下翻枝。1990年,在灌村發現新品種細核槐枝。1996年,從中山市引進中山狀元紅。1997年,從東莞引進無核槐枝,從高州市引進馬桂荔,神崗發現新品種井崗紅糯。至此,從化荔枝品種增至39種。

早熟品種

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熟,有妃子笑、黑葉、圓枝、狀元紅、三月紅、陽春細核三月紅、大早、蜜糖罌、攀穀子白蠟、甜岩等11種。妃子笑植株生勢壯旺,樹冠疏散枝條粗硬,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花序大花枝細長,果近圓形或卵圓形,單果重23.5~31.1克,果皮淡紅色皮薄龜裂片凸起,果肉白蠟色肉質爽脆多汁味清甜帶香,果實可吃部分占77.1%~82.5%,果大肉厚果型和色澤極美觀,核小味甜品質風味優良,最宜鮮吃,是國際市場具競爭力的品種,3月中旬至4月中旬開花,6月上中旬果熟,種植面積較多的有城郊、江埔、神崗、太平等地。黑葉植株高大,枝條疏而長,葉披針形先端漸尖濃綠色,花穗長而大花枝疏散,果卵形或歪心形,單果重16.1~32克,果皮暗紅色皮薄而韌龜裂片大而平排列較規則,果肉乳白色肉質較滑多汁味甜帶微香,種子大而飽滿,果實可吃部分占63.5%~73.3%,抗風力較弱,蟲害較多,但品質風味尚好,較豐產,適宜制罐頭,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上中旬果熟,種植面積較多的有神崗、江埔、城郊、民樂等地。圓枝又名水東、水東黑葉,植株矮生樹冠開張而疏散,枝條疏而長略下垂,葉片披針形或長披針形先端特別尖長,葉色深綠而有光澤,花序特別長花枝長而粗壯,單果重20.6~25.4克,果皮暗紅色薄而軟龜裂片大而平滑,果肉黃蠟色肉質軟滑多汁甜帶微香,果實可吃部分占66%~72%,品質中上,較豐產穩產,3月上旬開花,5月下旬至6月中旬果熟,太平有種植。狀元紅樹勢壯旺,樹冠半圓形,樹皮光滑,淺灰色,枝條脆,葉片長橢圓形或橢圓形披針形先端漸尖或短尖,果近圓形或卵圓形,單果重20~23.2克,果皮紫紅色皮厚龜裂片隆起,呈近圓形或多邊形頂鈍或渾圓,種柄大並明顯,果肉白蠟色肉質爽脆多汁味香甜,果實可吃部分占70%,品質中上,成熟期較長,但產量較低,6月中下旬果熟,種植面積較多的有江埔、城郊、棋桿等地。三月紅樹勢壯旺,樹冠擴展,枝條疏而粗長,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花序大花枝粗長,小花粗大且密集,果大心形或歪心形,單果重24~26克,果皮鮮紅色較厚而脆龜裂片大而平大小不等,部分龜裂片中央有小錐尖狀裂片峰,果肉白蠟色肉質稍粗韌多汁甜帶微酸,種子大不飽滿,果實可吃部分占62%~68%,品質中等,較豐產穩產,適宜鮮食和制罐頭,2月下旬至3月上旬開花,5月上中旬果熟太平有種植。陽春細核三月紅又稱陽春紅,是陽春的名牌產品,樹勢壯旺,樹冠擴展,枝條疏而粗長,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花枝粗長花序大,小花粗壯且密集,果大核小果心形或歪心形,單果重24~26克,果皮鮮紅較厚而脆,龜裂片大而平大小不等,果肉白臘色肉質稍粗韌多汁甜帶微酸,品質中等,早熟,在陽春地區5月3日前後成熟,2003年市農業局鳳梨山果場引種60株。大早也稱大造,樹形高大,生勢旺,枝條疏而粗長,樹冠開張,葉長橢圓狀披針形淡綠色有光澤,花序較長,果長卵形或橢圓形,單果重19.6~27克,果皮鮮紅色皮薄龜裂片小而略尖凸,鮮明片峰短小而尖銳,果肉乳白色肉質稍韌果汁中等味帶酸,果實可吃部分占61.5%~75.5%,較早熟豐產,收穫期長,核大,品質一般,3月中旬至4月中旬開花,6月上中旬果熟,種植面積較多的有溫泉、桃園,其次是神崗、江埔、城郊等地。蜜糖罌又名白糖罌、蜜糖埕,植株樹勢中等,樹冠半圓形,枝幹較開張,葉橢圓形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邊緣有波紋先端短尖,花序長約25厘米,果歪心形或短歪心形,單果重21.4~31.8克。果皮薄鮮紅色,龜裂片大部分平滑小部分微隆起,多呈略長四邊形或多角形大而疏排列不規則,裂片峰細而鈍,果肉白蠟色肉質爽甜多汁味清甜,果實可吃部分占70%~79.2%,果大肉厚清甜帶蜜香,果質較優,早熟豐產,6月上旬果熟,太平、神崗、城郊等地有零星種植。攀穀子植株樹冠疏散,枝條較疏,葉片披針形或長披針形,葉緣呈波紋狀,花序較大,果長卵圓形,單果重18克,果皮深紅皮薄,龜裂片隆起尖凸呈不規則排列裂片峰楔形,果肉白蠟色,肉質軟並有小許渣,多汁味微酸,小核居多,果實可吃部分占69%,果色鮮艷,肉厚核小,產量中等,6月上中旬果熟,江埔、城郊有零星種植。白蠟原產於湛江,80年代各果場引種,樹勢中等,樹冠半圓形,枝條較疏,長而硬,葉片披針形,葉面光滑,花序較大,小花密集,結果率高,果近心形或卵圓形,單果重19.3~29.8克,果皮鮮紅稍帶紫色薄而軟,龜裂片凸起,果肉白蠟色,肉質清甜爽脆多汁果質較優,果實可吃部分占69.8%~83.7%,早熟豐產,3月中旬開花,5月下旬至6月上旬果熟。甜岩植株高大,樹冠半圓形,枝條疏而細長略下垂,葉長橢圓形先端漸尖花序長7~20厘米,花枝細,果近圓形,單果重20.9~27.8克,果皮暗紅色厚而脆,龜裂片平滑多為長龜甲形排列整齊裂片峰平滑,果肉乳白色肉質軟滑味清甜多汁帶有香味,食之涼喉,多食不膩,種子大飽滿,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72.4%~77.5%,耐旱耐脊性強,生長快,宜作砧木,產量中等,4月上旬開花,6月中下旬果熟,太平、城郊等地有種植。

中熟品種

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有桂味、米枝、井崗紅糯、中山狀元紅、尚書懷、青皮甜、九里紅、進奉、水塔古、大水古、禾雀蛋、靚皮、掛綠、紫娘喜、稱砣荔、山枝、酸公、曱甴乸等18種。桂味是從化名優荔枝品種之一,植株高大,樹勢壯旺,枝條疏散而細長,趨於向上生長,樹冠呈半球形,葉長橢圓形,葉色淡綠有光澤,葉緣稍向內卷先端短尖,花穗長花枝細,從果實外觀分“大紅”和“鴨頭綠”兩個品系,“大紅”桂味果皮全淡紅,“鴨頭綠”果肩上有墨綠色斑塊,果皮淡紅,果圓球形或近球形中等大,單果重15~22克,果頂渾圓果肩平果梗細,果皮薄龜裂片凸起呈不規則圓錐形裂片峰尖銳刺手裂紋縫合線明顯,果肉乳白色肉質厚實爽脆清甜多汁有桂花香味,種子中焦核占多數,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75%~80.8%,100毫升果汁中含維生素C 26.84~29.48毫升,酸0.15~0.21克,品質風味極佳,經濟價值高,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實成熟,種植面積較多的有太平、神崗、江埔、溫泉、城郊等地,1985年統計全縣種植桂味荔枝7.15萬棵;水廳桂味是桂味品系中之極品,果實成熟時,果肩部位有墨綠色斑塊(稱為“鴨頭綠”),其餘皮色鮮紅,果殼裂片尖突刺手,平均單果重21克以上,果肉白臘色,質爽脆味清甜,有桂花香味,質特優,殼硬,較耐貯運,小核居多,剝開果殼用紙包果肉,不見半點水跡,江埔白田崗新明村種有水廳桂味母樹4棵,經歷年圈枝駁種、嫁接種植,水廳桂味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市、鎮政府大力推廣,江埔、神崗、太平、城郊、灌村、溫泉等地廣為種植,至2004年白田崗地區的新明村和南方村種植第2代、第3代水廳桂味面積已發展到700多畝,全市種植第3代、第4代水廳桂味面積1萬多畝。米枝是從化名優荔枝品種之一,因果肉雪白,像農家的糯米糍,當地人又稱之為“糯米糍”,分“紅皮大糯”和“白皮小糯”兩個品系,“紅皮大糯”稱為“雙殼米枝”葉大果大,果皮厚,皮色鮮紅,裂果較少,“白皮小糯”又稱“單殼米枝”葉小果也較小,皮薄色淡紅,座果率較高,但易裂果,米枝樹勢壯旺,樹冠半球形,枝條細密,且較軟易下垂,葉較小披針形葉緣波浪狀先端漸尖,花枝較細花序較長,果扁心形較大,單果重20.1~27.6克,果形整齊果頂渾圓果肩一邊隆起,果梗斜生與果肩成45°斜角,果皮鮮紅龜裂片明顯隆起呈狹長形縱向排列裂片峰平滑縫合線明顯,果肉乳白色肉厚,肉質軟滑多汁,味濃甜帶微香,種子小多退化或中空,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73%~84.4%,100毫升果汁中含維生素C 20.42~36.08毫克,酸0.18~0.26克,品質風味極佳,為荔枝最佳品種之一,3月下旬至4月下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米枝種植主要在太平、神崗、江埔、城郊等地;以太平錢崗最聞名,太平鎮錢崗村民種植糯米糍歷史悠久,全村現存百年以上的糯米糍果樹500多棵,其中一棵人稱“米枝王”,樹齡200年以上,樹主幹基部周長2.8米,樹高9米,冠幅直徑18米,覆蓋面積200多平方米,樹勢壯健,1983年“米枝王”產量達850千克,80年代開始荔枝價格上揚,錢崗村民戶戶擴種糯米糍,1985年全村有糯米糍果樹5079棵,2001年錢崗糯米糍產量達1000多噸,2002年6月錢崗糯米糍在廣州市農業局舉辦的優質荔枝品種及標準化栽培鑒評會上,經專家鑑定為名優特色荔枝品種,並通過省無公害生產認證,確定錢崗村為無公害生產基地,2004年錢崗村糯米糍種植面積增至1000畝,全市米枝種植面積2.84萬畝,占全市荔枝種植面積的12%。井崗紅糯是神崗村民在1984年從城郊高步村的一棵實生母樹(當時樹齡28年)上引種4棵圈枝苗,1987年從第一代樹上取接穗嫁接了90株,1997年被發現為荔枝新品種定名為井崗紅糯,該品種果實皮色鮮紅,果實呈心形,果蒂歪高,龜裂片大比糯米糍凸稍刺手,果肉臘色半透明,肉質嫩爽口不流汁,有糯米糍的風味,可溶性固形物20.1%,果皮厚不易裂果,蕉核率80%~90%,味清甜品質中上,植株生長比較旺盛,結果能力強,較豐產穩產,2000年已發展到500株苗,2002年由華南農業大學教授作出鑒評。中山狀元紅是市果樹科學研究所三將軍果場在1996年從中山市引種35棵,樹勢壯旺,果大平均單果重30克,果皮鮮紅美觀,較穩產,果實可吃部分占65%,品質中上,6月下旬果熟,大小年結果明顯,正常年景平均株產10千克,2004年株產15千克。尚書懷植株樹冠半圓球形,枝條柔軟而較疏,葉片長橢圓形先端漸尖花序較長花枝細弱分布較疏,果卵圓形或近圓形略帶扁,單果重14.1~18.2克,果皮深紅色薄而脆,龜裂片微隆起而大裂片峰鈍或具稀疏微尖,果肉乳白色,肉質軟滑多汁,味甜帶微香,近果蒂部分有澀味,種子飽滿或焦核,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48.58%~68.2%,抗逆性強,座果率高,豐產穩產,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熟,城郊有零星種植。青皮甜植株樹冠半圓形,樹勢開張,枝條稀疏凌亂,葉片長橢圓形邊緣呈波紋狀先端漸尖,花枝高大分枝疏,果卵圓形或心形,單果重18.2~21.9克,果皮鮮紅或淡紅微帶黃色,皮薄而脆龜裂片平或微隆起排列不整齊,裂片峰隆起或乳突起,裂紋窄而淺,果頂渾圓,果肉青白色,肉質爽脆味清甜,品質中上,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70.4%~77.3%,6月下旬果熟,民樂南樓種有1800多棵。九里紅植株枝條纖細軟垂,葉片長橢圓形先端短尖,果卵圓形,單果重20~20.8克,果頂渾圓,果肩平或一邊微聳,龜裂片較大平滑排列不規則縫合線明顯,果皮深紅色果肉白蠟色,肉質軟滑,肉厚核小多汁,甜味中等微酸,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70.9%,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九里步果場有種植。進奉植株生勢一般,樹冠半球形,枝條疏且脆,葉片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花序長約23厘米,花枝疏而細弱,果近圓形或卵圓形,單果重21.9克,果皮淡紅色質柔軟,龜裂片乳狀隆起其中夾有小龜裂片,裂片峰微尖有刺手的感覺,果頂渾圓或鈍,種柄較粗,果肉乳白色,肉質稀滑多汁味稍淡,種子較大飽滿,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69.1%,較豐產,但皮薄不耐貯,品質中等,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果熟太平、江埔、桃園等地有種植。水塔古果近圓形,單果重25~28克,果色深紅,肉白蠟色,種飽滿,味甜多汁,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68%~73%,果大豐產,品質中等,4月上旬開花,7月上旬果熟,神崗、江埔、城郊等地有種植。大水古 果成扁心形,單果重20~26克,果色淡紅,形似糯米糍,肉乳白色,肉質軟滑多汁,大核居多,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5%~70%,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品質中等,適於山坡地種植,城郊、江埔、神崗等地有種植。禾雀蛋又稱水魚蛋,是實生荔枝的變種,因其果形小而像禾雀蛋而得名,果皮紅有花斑,單果重15~18克,果肉白臘色,肉薄核大,味酸偏淡,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50%~55%,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適應性強,豐產穩產,適於山地栽種,桃園鎮雲星流溪河畔有種植,神崗、江埔、城郊等也有類似品種,有人稱為“水魚蛋”。靚皮果成圓形,單果重17~19克,果色暗紅,果皮光滑,肉白臘色,肉質軟滑,味甜多汁,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的65%~70%,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品質中等,抗逆性強,太平飛鵝有種植。掛綠果近卵圓形或近圓形,單果重14.4~29.5克,果皮暗紅帶綠色較薄,龜裂片近於平坦並在中部向內微凹,果肉白臘色,肉質爽脆,甜帶微香,種子飽滿而略扁,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1.5%~76.9%,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神崗、江埔等地有種植。紫娘喜果扁歪心形,平均單果重53克,果皮紫紅色,龜裂片稍隆起大而粗,果肉白臘色,肉質較軟汁多味甜,最宜鮮食,但核較大,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8.5%~72.3%,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果熟,太平有種植。稱砣荔果成心形,單果重23~28克,果皮鮮紅,果肉白臘色,種子大,味甜多汁,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9%~75%,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果熟,品質中等,果大,抗逆性強,豐產穩產,神崗菜地塱有種植。山枝又名過山頭,是實生荔枝,果成卵形,單果重平均12~15克,果色暗紅,果肉柔軟,肉白臘色,味酸帶澀,果實可食部分占全果45%~50%,3月中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熟,品質下等,種子大,可為荔枝資源研究及選育種提供原始材料。各地均有種植。酸公屬稀有品種,是實生荔枝的變種,太平飛鵝有1棵荔枝,被當地人稱為“酸公”,果形卵圓,皮色暗紅,單果重20~25克,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55%~60%,果味奇酸,抗逆性強,在遺傳育種上有研究價值。曱甴乸屬稀有品種,是實生荔枝的變種,太平錢崗有1 棵荔枝,被當地人稱為“曱甴乸”(蟑螂),皮暗紅,核大肉薄,其味如“曱甴”,甚難入口,果成圓形,單果重18~20克,果色鮮紅,果皮龜裂明顯,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58~62克,果味奇異,抗逆性強,在遺傳育種上有研究價值。

遲熟品種

槐枝、布袋、香荔、雪懷子、禾樂響、阿娘鞋、風吹落、下翻枝、無核荔枝、馬桂荔等10種。一般在7月上、中旬果熟。槐枝又稱淮枝、懷枝、禾荔,是從化荔枝的優良品種之一,種植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槐枝植株較矮,樹形緊湊,樹冠半球形,枝條密集,新梢成叢生狀,葉片較短橢圓形平直厚硬葉緣稍向內彎色濃綠,花枝較粗,花序短而密,座果率高,槐枝果近圓形或圓球形,單果重15.4~28.3克,果皮暗紅色厚而韌,龜裂片平滑或稍隆起不規則排列,果肉白蠟色軟滑多汁味甜,果實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68.5%~76.6%, 100毫升果汁含維生素C17.28%~42.24%,酸0.15~0.36克,4月上旬至4月下旬開花,7月上旬至中旬果熟,品質風味中等,轄區內各地均有種植;雙殼槐枝是槐枝中的上品,果大單果重23克以上,殼厚裂果少,較耐貯藏運,灌村新南種植2000多畝,2003年雙殼槐枝獲廣州市名優農產品稱號;1990年,在灌村發現一株細核槐枝,樹齡40年,樹形緊湊,枝條較細密且柔軟,葉片短小厚硬葉色濃綠,花枝較細,花序較短密,果實中等大,單果重15.6~28克,近圓形或近心形,果頂渾圓,果皮稍厚較柔軟,皮色暗紅,龜裂片大而平排列不規則,裂片峰平滑裂紋淺闊縫合線明顯,果肉白臘色軟滑多汁,種子小焦核率90%以上,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73%~80%,品質中等,7月上旬成熟;在神崗木棉村龜咀石塘嶺上,有一棵大槐枝,據《木棉村本源遺古志》中“木棉荔枝皇的來由”記載:“此荔枝種於清康熙元年(壬寅年),即公元1662年,至今(2004年)已生長338年”, 1976年8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果樹栽培技術叢書《荔枝》,首頁載有“荔枝皇”的照片, 並附說明:“從化縣神崗公社石塘嶺的大荔枝樹,占地半畝,一九六七年單株產果三千多斤。”2004年7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確認,該荔枝樹樹幹基徑5.15米,高12.5米,冠幅直徑33.6米,占地886.66平方米,頒發“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荔枝樹——荔枝皇”銘牌;1979年全縣槐枝種植面積1.73萬畝占荔枝種植面積的90%,1980年開始水果市場日漸活躍,荔枝價格猛漲,激發民眾種植水果的積極性,至1985年全縣槐枝種植面積2.9萬畝,由於槐枝生長適應強,產量穩定,鮮果又適宜加工為乾品,果農樂於種植,成為主流品種,2004年全市槐枝種植面積15.4萬畝,占荔枝種植面積的65%。布袋植株中等,樹冠半球形,枝條較疏且韌,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較疏,花枝纖細,果橢圓形或心形,單果重17克,果皮鮮紅色薄而脆,龜裂片峰鈍部分銳尖大龜裂片中間夾有小龜裂片裂紋較深且明顯,果肉白蠟色軟滑味甜帶香多汁,大核居多,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71%,座果率高穩產,7月中下旬果熟,溫泉、桃園、太平等地有零星種植。香荔樹冠半球形,枝條細而密,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形先端鈍尖,花枝細弱花序長約22厘米,果近圓球形或卵圓形,單果重17.2~17.8克,果皮深紅或暗紅色皮薄,龜裂片隆起較密裂片峰鈍或尖銳大小較均勻,果肉白蠟色軟滑,味甜帶香多汁,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9%~76.2%,品質優良,7月上中旬果熟,江埔、城郊、灌村等地有種植。雪懷子果歪心形,單果重19~25克,果皮深紅色,龜裂片大且稍隆起,果肉白臘色,肉質爽脆味甜,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70%~81%,4月上中旬開花,7月中下旬果熟,原產於增城縣,80年代縣農業局果場和良口鎮引進繁育。禾樂響是稀有遲熟品種,產於神崗西湖村,果近卵形,果中等大,單果重18.5~19.2克,果皮鮮紅,果頂渾圓果肩平,龜裂片隆起排列不規則縫合線明顯,果肉白蠟色,肉脆味甜帶香味品質風味較優,豐產穩產,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8%~75%,7月下旬至8月上旬果熟。阿娘鞋植株生勢壯旺,樹冠圓球形,葉長橢圓形先端漸尖或鈍葉緣稍向內卷,果長卵形略扁,單果重18.3~26.3克,果皮淡紅帶黃色特厚質脆,龜裂片隆起成不規則的縱向排列,果肉黃蠟色,肉質爽脆多汁,味清甜且帶特殊香味,遲熟豐產,品質較優,但核大,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67.8%,4月上旬開花,7月上中旬果熟,桃園有種植。風吹落產於太平飛鵝,因果成熟後易被大風吹落而得名,又因其味香而稱梅香,是轄區內稀有品種之一,果圓扁圓形,單果重18~20克,果帶短小,果色暗紅,肉白臘色,味香肉甜,果實可食部分占全果重65%~68%,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花,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熟,因其性狀奇異,在遺傳育種上有研究價值。下翻枝原產於福建省,為遲熟品種,樹形開張,果實近園形,單果重22.9~31.5克,果色鮮紅,皮呈粒刺,肉乳白色,甜味中等,香味較濃,大核居多,果實在可食部分占全果重66%~75%,適應性強較豐產,皮較厚耐貯藏,在從化為中遲熟品種,適於山地栽種,80年代縣內九里步果場、農業局果場開始引種。無核荔枝是在1997年由東莞林科所引種,該品種較穩產,能單性結果,果形大近圓形,單果重15~28克,皮色鮮紅,果實無核率90%以上,含糖量17%左右,品質中等,7月上旬成熟,灌村、江埔等地有零星引種。馬桂荔原產地高州,成熟期比槐枝遲10~15天,1997年轄區內各地有零星引種,樹勢生長較壯旺,樹冠乾灰褐色,葉片橢圓形較寬急尖兩緣較平滑葉脈較突出,主脈稍帶淺黃綠色,果色鮮紅,龜裂片較平,果大平均單重為39.6克,果肉白臘色,肉質嫩滑,汁多味較甜,種子淺黑褐色,果實可吃部分占全果重72.9%,品質中下,1998年市果樹研究所小坑果場採用高接換種法,以10年生槐枝樹作砧木嫁接30株,2000年開始掛果,2004年株產21千克,最遲採收期在8月1日。
1983年4月,縣委、縣政府作出《關於加速發展林果生產的決定》,縣成立林果生產領導小組,由副縣長任組長,全縣規劃在1984年年內新種荔枝2萬畝,種果任務落實到山頭、農戶,實行連片種植,形成有一定規模的水果基地。1986年5月,縣政府抽調7名幹部,用半年時間完成荔枝基地規劃工作。1986年6月統計,全縣有荔枝5.52萬畝。三年規劃新種荔枝9萬畝,其中1987年種植3.32萬畝,1988年3.52萬畝,1989年2.35萬畝。1993年4月,縣委、縣政府對發展荔枝生產進行專題調查研究,規劃從化發展萬畝糯米糍荔枝基地。

栽培歷史

從化栽培種植荔枝,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始種朝代已無從考究。清雍正八年(1730年)《從化縣誌》物產志(下)篇記載:“荔有數種,以核小而夏至後熟者為佳。”抗日戰爭前,太平至溫泉流溪河兩岸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荔枝產區。日本入侵從化時,荔枝生產曾受到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到解放前夕,荔枝生產得以恢復。1949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1.42萬畝。土改後,農民分得土地,紛紛在山坡旱地和“五邊地”開荒種荔枝,從小量栽培發展到連片種植,荔枝收入成為全縣農村重要經濟來源之一。50年代,全縣新種荔枝果樹1.1萬畝。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土地、果樹歸生產隊集體所有。“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些公社出現砍果樹改種水稻的現象,水果生產遭受損失。1979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從1972年的2.19萬畝減至1.93萬畝。80年代,縣委、縣政府加強對荔枝生產的領導,把荔枝生產作為從化一大優勢,落實荔枝管理責任制,組織營造荔枝生產基地。1983年,全縣圈駁荔枝苗17萬多株,在太平到溫泉、城郊到龍潭公路兩旁山坡連片新種荔枝約2000畝,形成公路沿線荔枝林帶。縣政府從進口化肥中撥出6131噸,作荔枝專用化肥。1984年開始,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分別到棋桿嶺南、龍潭西向、鰲頭黃羅、白兔村等辦荔枝種植示範點,帶動全縣荔枝生產發展,掀起新的荔枝種植熱潮。原來荔枝較少的棋桿、民樂、鰲頭、龍潭等地也開始利用山坡地大面積種植。至1986年,全縣荔枝種植面積增至4.05萬畝,比1979年翻一番。1986年從化被列為全國7個荔枝生產基地後,以耕山種荔枝為主的開發熱潮迅速掀起。1987年10月,縣委、縣政府把荔枝生產作為開發農業重點,發放荔枝育苗財政貼息貸款98萬元,種果貸款200萬元(含其他水果),是年圈育荔枝苗64萬株,各級領導辦荔枝種植示範點,以點帶面,荔枝種植趨向基地化發展。1987~1989年,全縣新種荔枝面積1.89萬畝。其中太平鎮連片新種荔枝13萬棵,神崗鎮形成廣從公路沿線2000畝、銀林至石聯4000畝兩個以荔枝為主的林帶。灌村鎮荔枝果樹人均近9棵,荔枝發展速度列為全縣之首。進入90年代,荔枝生產逐步向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各地相繼出現連片種植優質荔枝的熱潮,種植面積以年過萬畝的速度增長。1995年夏,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到灌村鎮新田村視察,他看到荔枝林延伸至半山腰,山下一座座小樓房,欣然揮筆題詞:“山上荔枝林,山下荔枝樓”。至1996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首次超過10萬畝。至1997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比80年代末又翻一番。至2003年,全市15個鎮中荔枝種植面積超過萬畝的鎮有太平、神崗、江埔、灌村、桃園、良口、棋桿、鰲頭、龍潭等9個。2004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23.67萬畝,其中無公害、標準化荔枝生產基地10個,荔枝種植面積2.5萬畝。
從化荔枝
1979年,荔枝種植主要分布在交通方便的流溪河兩岸太平、神崗、江埔、城郊、溫泉一帶。這5個公社種植荔枝30多萬棵,占全縣三分之二,荔枝產量占全縣80%。進入80年代,隨著果樹管理責任制的落實,農民種果積極性高,除流溪河兩岸區域繼續擴種外,逐年向丘陵台地發展。原來荔枝比較少的灌村、棋桿、民樂、鰲頭、龍潭也有大量種植。至1985年,這些地區的種植面積均超過千畝,成為從化荔枝的新產區。進入90年代,荔枝種植區域繼續擴展,良口以北的呂田、東明也有小面積種植。至2004年,全市荔枝種植面積23.67萬畝,其中太平鎮7.54萬畝,占31.85%;鰲頭鎮5.93萬畝,占22.77%;城郊街3.86萬畝,占16.31%;溫泉鎮3.58萬畝,占15.12%;良口鎮1.19萬畝,占5.03%;江埔街1.14萬畝,占4.82%;街口街5891畝,占2.49%;其他3798畝,占1.6%。

生產影響

荔枝生產受天氣條件影響較大,加上果農管理技術不一,產量極不穩定,從化荔枝產量有大小年之說,大年為豐收年,一般在大年之後次年多為小年。1979年,全縣荔枝產量3803噸,平均畝產196.8千克。1980~1989年,全縣荔枝產量7.435萬噸,平均年產量7435噸。1990~1999年,全市荔枝產量14.06萬噸,平均年產量1.40萬噸,其中最低年產量1993年,為799噸,平均畝產10.19千克。2000~2004年,全市荔枝產量14.24萬噸,平均年產量2.85萬噸,其中2002年,全市荔枝產量5.71萬噸,為歷史最高紀錄。2004年,總產3.93萬噸;其中溫泉鎮1.2萬噸,占30.53%;太平鎮1.07萬噸,占27.23%;鰲頭鎮8600噸;占21.88%,城郊街3500噸,占8.91%;江埔街2201噸,占5.6%;良口鎮1100噸,占2.8%;街口街771噸,占1.96%;其他393噸占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