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南鎮

徑南鎮

徑南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位於興寧市東部,現有人口23604人(2017年),距興寧市區26公里,東鄰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南接新圩坭陂,西連永和,北靠石馬。全鎮總面積144.14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耕地總面積25684畝,山地面積153677畝,茶果菜塘面積19440畝。全鎮共轄24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有102個自然村和583個合作社,人均年收入3860元。徑南鎮地處山區,屬廣東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性氣候,山清水秀,河溝交錯,道路縱橫。該鎮以水稻種植為主,多年被評為噸谷鎮。礦產及旅遊資源豐富,基礎設施齊全,當地小吃也獨具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徑南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興寧市
  • 下轄地區:24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753
  • 郵政區碼:514500
  • 地理位置:興寧市東部
  • 面積:144.14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23604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黃蜂窩茶場
  • 機場興寧機場梅縣機場
  • 火車站興寧站梅州站
  • 車牌代碼:粵M
歷史沿革,農業發展,礦產資源,風味小吃,節日風俗,傳統節日,民間風俗,名人軼事,名勝古蹟,基礎設施,公路建設,水利水電,通訊信息,旅遊發展,黃蜂窩,寶山寨,教育文化,領導班子,

歷史沿革

原徑南鎮是1961年體制下放時從徑心公社分出來的,因地處徑心公社的南部,故名為徑南。1961年成立徑南公社,1983年改為區,1987年改為鄉,1993年稱為鎮,2004年11月5日,原徑心鎮、徑南鎮合併為一個鎮,管轄面積與1961年前未分公社時的徑心公社一樣範圍,故今天的徑南鎮,經過多次的分合後面積與老徑心公社一樣。
徑心約在清代光緒34年(公元1908年)始建立基層政權設治安局。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基層政權沿襲清代。1920年始建區署,1949年農曆4月徑心獲得解放,5月成立區人民政府,9月徑心獲得永久解放,1950年徑心為興寧第九區,1951年為興寧第十三區人民政府,1958年合為徑心公社,1961年分出徑南公社,2004年再合併為一個鎮,稱徑南鎮。
徑南人民歷來勤勞、善良。有史以來,或文壇蜚聲,或仕途顯赫,或揮戈躍馬,著績疆場。有眾多古今名人,在外鄉賢,他們熱愛桑梓,造福家鄉。特別是合併鎮以來,鎮黨委、政府結合山區人力、資源優勢,積極實施“四個梅州”和“三市”發展戰略,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不斷建設和諧新徑南,打造社會主義新農村。
徑南鎮

農業發展

以水稻種植為主,多年被評為噸谷鎮,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逐步建成茶葉、水果、豐產林三大基地。在2004年按國家政策規定取消了“皇糧國稅”後,及時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壯大鎮級經濟和提高農民收入。倡導節約能源,淨化環境的沼氣建設,成立水利協會,加強山、水、田、林、路的農業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確保農業穩定增收。
三大基地建設
(1)茶葉基地。以黃蜂窩茶場及寶山茶葉發展有限公司為兩大茶葉龍頭企業,帶動全鎮種植總計5080畝茶山。
(2)水果基地。全鎮水果種植面積共有10814畝,總產20117噸,有2500戶小莊園,主要種植柑、橙、柚、李,其中有占地1000畝的樺清果園,有種植名優稀水果為主、占地600畝的廣東興寧大地農科發展有限公司。徑心圩下水果經銷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產供銷一條龍,帶動了周邊地區發展水果種植的積極性。
(3)速生林基地。由廣東省水電集團威華公司、山東日照集團公司投資種植1.8萬畝的速生林基地,每年可為鎮村、農戶創收12萬多元。全鎮共種植速生豐產林4.5萬畝。
特色農業品牌建設
利用地緣優勢,成立興寧徑南農裕蔬菜經濟合作社,全面推廣無公害蔬菜種植,主要以優質茄子和毛瓜為主,採用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產品質量品牌包裝、統一銷售的辦法,建立規範化、標準化的無公害蔬菜基地800多畝。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極大增加農民收入,僅種紅茄一項,每年每畝可為農戶增收1000多元。
沼氣建設
根據徑南農戶的種養習慣,積極倡導農戶建設沼氣,僅2005年就新建250多個沼氣池。全鎮共有沼氣池780個,極大地淨化了環境,節約了能源。

礦產資源

1.水晶
章峰水晶礦位於徑南方位56度,平距3.6公里,產於黑雲母花崗岩,偉晶岩。杉樹坳水晶礦點位於原徑心方位3.5度,平距0.5公里。
2.耐火粘土
寶山村耐火粘土,位於徑心圩279度,平距7公里,產於前泥盆系變質岩帶,風化型礦床。
3.硫鐵礦
(1)戴屋坑硫鐵礦點,位於原徑心方位312度,平距4.6公里。
(2)坪宮硫鐵礦點,位於原徑心方位265度,平距2.5公里。
4.鈷土礦
位於原徑心方位2度,平距0.5公里,產於前泥盆系變質岩帶,風化淋濾型礦點,礦體分布最大面積0.1平方公里,厚1.02米。
5.鐵
位於徑心圩方位278度,平距6.8公里,產於燕山侵入旋迥第三階段。第三次黑雲母花崗岩體中,由熱液空填成礦。
6.褐鐵礦
位於徑心圩方位278度,平距6.8公里,產於黑雲田花崗岩體中,屬風化淋濾型。
7.陶瓷泥
產於本鎮章峰村碗陶坳附近,陶瓷泥可制陶瓷器皿的白石泥,科學名為高錳粘性土,該地在清朝時期開設過陶瓷作業,現仍留下許多陶瓷成品碎片考據,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和用水困難而告歇業。
8.花崗岩石
分布於臚聲、新洲、寶山、章峰、坪宮等地。
9.鉛鋅礦
位於官亭務坑尾灶爐下。
10.梧坑鎢礦
位於徑南南面約2公里之地,即東升梧坑村。有三座一脈魚貫的山峰(土層屬白砂,花崗石泥合型),山勢挺峻,曾在戊午,甲午之年,有識礦者已發現此處寶藏,解放前有許多人在梧坑村河裡洗鎢礦砂。
解放後,1951年4月,在黨的組織領導下,首先成立黃陂有色礦站徑心收礦組,由陳權祥(本鎮陂蓬人)任組長,後由陳發才(揭西陽河婆人)、葉慈英(五華人)、黃海波(興寧人)負責,組織民工進行手工開採。年產量為10多噸,人數約四五百人。1956年,轉入高級社時人數約300人。1958年,正式轉入國營,命名為興寧鐵山嶂礦場站徑心區梧坑礦,場長張亦賢(興寧人),副場長葉真祥(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瑤上人)、劉坤芳(梅州市梅縣區茶塘)。當時礦場建有七八座磚砌瓦蓋的廠房,礦工活動的籃球場兩處,還有一座小水電站,發電供本場照明用電。那時礦產量每月達18噸之多,是高峰期。(售價每公斤一元八角)。
1962年10月,因技術落後,設備簡陋,石湖崩塌,產量不多,礦工信心不足等種種原因造成下馬。機構和人員大部分遷入梅州市梅縣區琯坑礦山,一部分入五華汶水礦山等,僅剩下20人左右看管礦山廠房等財產。
1966年,又由興寧黃陂站和梅州市梅縣區油坊管理站合併為興梅管理站,站長黃保泉(揭西人),張賢(揭西人)負責,屆時人數有14人。以後人數日趨減少,廠房亦逐步被蠶食,瓦解。

風味小吃

徑南地處興梅中間,原徑心以攪水粄、腊味飯、味教粄、豆腐而出名。徑南較為著名的有延香飯店,主要以清水雞、鹹乾雞、燜蛋等出名;千里香飯店以鹽雞、各類靚湯等吸引大量外地吃客;蓮香飯店經濟實惠、菜色豐富、原汁原味。還有其他數十間飯店各具特色,風味獨特。往來常有辦公事、司機、旅客在此歇息、就餐,一嘗徑南特色小吃。

節日風俗

傳統節日

1.春節:正月初一,慶新春。
2.年宵:正月十五,正月半“賞燈”又稱元宵燈會,賞燈自初九開始有,官亭為正月十二尤為熱鬧。
3.春分,農曆春分,掃墓(幸、陳姓祭始祖)陂蓬春分較為熱鬧,
4.清明,農曆清明,掃墓。
5.端午,五月初五,傳統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之死,有掛葛藤習慣。
6.龍華會,農曆五月二十日,寶山荷坑塘為紀念李族落居敬社活動。
7.立秋,農曆立秋,雙夏農忙結束。
8.七月半,七月十五日,掃墓。
9.中秋節,八月十五,紀念漢族反元人活動,慶團圓。
10.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放風箏。

民間風俗

1.故鄉端午節
離開故鄉五十六年了。但每到農曆的五月,就自然地回想到故鄉的“五月節”。除了有一頓美味佳肴吃外,還有好玩的呢!這一天,真有意思了。
大清早媽媽就已經從山裡割回黃葛藤、蘇茅、老艾還有菖蒲這些東西掛在大門和房間的門楣上,我問媽媽為什麼要掛這些東西?她只說:這是避邪的。爸爸說:掛葛藤是紀念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並歌頌:背著比兒大的侄子和攜著比侄小的兒子逃難的客家賢淑婦女。至於掛艾亦是紀念晉惠帝時鄧攸太守曾義救寧化石壁一個村子,和避八王之亂大守夫妻商議棄大於侄的親子而攜小侄逃難之大義。至於端午節紀念屈原之死只有文化人較知道。爸爸備辦糖、香燭、果品等和媽媽一起到觀音廳去敬觀音,到了觀音廳,各家人帶來的果品放在桌子上。觀音吃齋是天上的神,故放在桌上。用籮或籃子盛的三牲酒粄等則放在地上,大人們說這是敬龍神的。小孩子們先也是跟著大人們一樣默不作聲地祈禱,約二十分鐘禮畢鳴炮焚紙寶後,小孩子們就可分到糖果餅乾了,個個都笑得合不攏嘴。
我們村有個“龍船會”。據說是瓊公發了“萬”富,撥田一畝,作為龍船會,每年有幾百斤谷開支,為了讓兒孫們安心在家不嚷著赴“州里”(梅城)看划龍舟而設的會。
據我所知,好幾年都是老屋家的火生伯做龍船,因做龍船大家都叫他“火龍生”了。龍船是用大毛竹截根部(大的)八尺長兩端留有竹節,破成12皮,兩頭用竹蔑系起來成弓狀,再用蔑絲把12皮編織成船底和船沿。用竹絲做一個“羊頭”,插在船頭上,剪紙絲做船尾,整個船身糊上色紙,花花綠綠的。上午十點鐘由兩個大人抬到大成公王壇敬公王,還有摯著五色旗和敲鑼打鼓的隊伍。小孩子們跟在大人們的背後,敬完公王就把龍船送到頭石橋上,只見抬龍船的大人喊著數,一!二!三!重沖、重沖把龍船拋到河裡去了。剎那間,鑼鼓也打得特別起勁,有一個大人提著一籃子菜飯、果、酒跟著也投到河裡。這是我們村獨有的民俗吧。
下午三點鐘左右,村裡的人們都集中在橋頭的樓閣下的禾坪里或塘頭板的大路唇邊,天氣炎熱,有的人手裡搖著葵扇或白紙扇,有站著的,有蹲著的,有坐著的,談笑風生,在等待觀看梧坑裡潘姓人來放龍船。小朋友們則不同,吃過午飯就有三三兩兩跑二三里去梧坑裡山上看潘姓人扛著龍船去祭公王。當聽見鳴鞭炮聲時便又跑回村里來。很奇怪午後天氣還十分晴朗的,祭公王的時候,梧坑村的天頂上就產生了一大片黑雲,正是晴天霹靂,一個悶雷以後就嘀嗒嘀嗒下起急雨來,幾乎每年都是如此,把待著看龍船的人趕回房子裡去了。一陣急雨過後,河水漲了許多(2-3尺)。這時聽見遠處傳來鑼鼓聲,噸炮聲,人們又出來了。大人們就議論起來:公王顯神了,下一場急雨要把龍船衝到海龍王那裡去。有的說南海觀音作法,遲不下雨,早不下雨。偏偏龍船要下水時就下雨,這不是嗎?……正在爭論不休,突然一個青年大聲喊:火龍伯,請您講講梧坑人為什麼每年的今日要做龍船向我們村“進貢”呢?火龍伯抽完旱菸坐下後慢條斯理地說:你們聽著吧,自古傳來我村的公王爺很靈顯,一百多年來有兩次大事:一次是趕走長毛賊,鄰近村子都遭了殃,我村里就平安無事。據說長毛賊來到村口的石嘴上,長毛賊的馬和人被羅黃蜂蜇得地上亂滾,不能進村。結果賊子改道去了。也不知一時從什麼地方來這么多黃蜂。還有一次當時興梅一帶的村子患鼠疫死了不少人,被傳染的人多,都抬到祖屋裡,作隔離處理。那時醫療困難,都去祈禱公王爺,求法水,用公王壇前的將軍樹根及子樹葉煮水日服三碗,再熏洗,連服三天病癒。梧坑村潘姓聞之公王顯靈而派來三位長者,是夜三人都夢見公王說,你要平安就需把公王請來保護你村。翌日三人起來便互相轉告原來異床同夢。他們三人便竊竊私語,就把我村公王爺的兒子——如玉的白石塊“請”去了。安放在老屋的龍頸上,當晚他村中的病人更是哭哭啼啼,焦躁不安。更有湊巧,我村的三個老人同時夢見公王的化身,一老者在他身邊說,公王施德萬姓,明天你等潘姓三人來此,應將熬藥方法傳授,救人生靈功德無量,我已叫他們把病治好後,當備辦三牲酬謝,並在端午節做龍船進貢,放於橋下。果然,翌日六老人在公王壇前商議,不得違約。下午,梧坑老者按囑煎服、熏洗。奇怪,不幾天就有的病人好了。因此就在當年的端午節實現諾言,一直沿襲下去。兩村人員因而關係更密切來往。
火生伯講到這裡,鑼鼓聲也越來越近了,人們的注意力也轉移了。看,抬龍船的隊伍在茶山下轉過彎,很快就到了橋頭。這龍船比上午做得好,漂亮得多,到石橋上,鑼鼓打得特別起勁、有節奏。抬龍船的人先向公王壇作揖三拜以示稟告。然後喊著一、二、三的號子,鑼鼓也來個剎板,把龍船拋到河裡去,龍舟順著漂江河水沖向東方。
這時,有幾個大膽的小伙子,下河去玩龍船外。大夥都邊議論,邊向遠方望去……
傍晚,就是我們小朋友的天地了。我們家門口有條小圳長近公里,長年流著清澈如鏡的水,灌溉著二三百畝良田。這時我們五六個小孩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松明子或燭油,找到一塊小木板,把松明子和易燃燭油放在小木板上點了火,放到水面上,我們叫它“火煙仔”。四個人一組,當“火煙仔”放到水裡去,口裡也喊著“火煙仔,突突突!誰頭名?我冠軍!”並跟著跑去,到“火煙仔”被什麼擱下一個來,走在前面的為冠軍了。我們也叫放火船,孩子們不知疲倦一直玩到天黑,要大人們找回去吃晚飯。
夜裡睡覺的時候常常說夢話:“誰頭名,我冠軍!”驚醒了大人們的甜夢!
我的故鄉興寧市徑南鎮雙溪村,多么可愛啊! (幸輝烈)
2.民情風傳
五個自然村的婚、喪、喜、慶的民情均大同小異。除夕,大年初一及元宵(正月十五)最為熱鬧,打龍燈、舞獅子、放孔明燈,拜祖行三跪九叩之禮。各戶備辦三牲財帛到祖堂拜祖。 敬公王、拜觀音等神祖嘗會。
逢清明、春分、端陽、八月初一、中秋等有節景,有公眾的拜祖或數家人的敬祖墳活動。以示紀念。
比較特別的是雙溪村和梧坑村有龍船會,在端午節有較大型的隆重的活動。
五個自然村歷來相處友好,重視文化教育。雙口有大同學校(解放後為雙梧國小、裕堅國小)。雙溪村有三育學校(解放後雙梧國小,覺民國小)為國家輸送了不少人才。
3.徑南鎮星耀村火炬遊行鬧元宵
走進星耀村,我們立刻被這裡濃濃的節日氣氛和盎然的春意所感染,家家張燈結彩,戶戶歡聲笑語,忙碌了一年的人們一邊張羅著接待親朋好友的菜餚,一邊砍來竹子,忙著做晚上火炬遊行鬧元宵的火把。這是星耀村人一年中最忙碌、最熱鬧的時候。
徑南鎮星耀村,坐落在興梅交界處,方圓3平方公里,居住著羅姓村民,是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和“華僑村”。清代著名的客家方言家羅藹其出生於此。這裡在海內外的人員達3000多人。因此,每年的春節元宵就成了他們親人團聚、尋根問祖的日子,而火炬遊行鬧元宵則表達了他們相聚的喜悅以及祈盼來年風調雨順的良好心愿。
夜幕還未降臨,人們就早早吃完晚飯,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到村中的祖公廳前,一邊觀看舞獅表演,一邊等待令人激動的時刻。
每年的這一天,是星耀人特別高興的日子,不論是本土鄉親,還是在外鄉賢,都把這一天作為相逢相聚、暢敘親情、共享歡樂的好時光。因此,這裡的鬧元宵比過春節還要隆重熱烈。
晚上6時,整個活動正式開始,在鞭炮和鼓樂聲中,由長者組成的取火種的隊伍,首先來到了羅氏先輩最先落腳的地方,進行簡樸的祭拜祖先的儀式,然後取回火種至祖公廳。這時,早已等候在那裡的村民,歡呼雀躍,人人手持火把來到祖公廳上點上預示祖宗薪火相傳、家業興旺發達的火種。此時,整個山村火樹銀花,鑼鼓喧天,炮竹聲聲。由舞獅隊、鼓號隊、煙花鳴放手及手持火把的男女老少組成的遊行隊伍從祖公廳出發,在長輩的引導下,浩浩蕩蕩沿著村道游遍全村……
火把映紅了村民的臉,也激盪著他們的心,許多走親戚的人也加入到遊行隊伍的行列。鄉情、親情和對故土的深情此刻匯成一股熱流,在先輩們奮鬥過的土地上奔流。
當火炬遊行隊伍經過每家每戶門口前時,都由一個代表出門接燈,炮竹齊鳴、煙花飛舞,鼓樂聲、炮竹聲、歡笑聲交織成一曲動人的樂章,場面十分壯觀。
此時的星耀村,沉浸在燈的海洋里,家家紅燈高掛,戶戶燈燭交接,全村的主要路道上插上了火把。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中競相開放,遊行隊象一條舞動的火龍,在燈海里穿梭。遠遠看去,整個山村猶如星河落人間,濃濃的鄉情與客家人積極向上精神編織其中,好一幅歡天喜地的絢麗畫卷。
星耀村支部書記說:
“我們村正月十五鬧元宵,這種活動歷史悠久,年年都開展這種高雅、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動,它凝聚了我們父老鄉親的親情,促進了我村三個文明建設和村風的好轉,是我們客家人不忘祖先、情系故園、自強不息的客家精神的一種體現。”

名人軼事

羅翼與官亭圩
羅翼,徑南軍營排人也。其先輩皆公。喬迂於此。康熙五十二年,距今二百七十餘年,逢皇上慶典賜恩,開科取士,翼高中進士焉。進士學銜之高,有清一代,為徑南最,翼年老致休家居,興寧縣知縣,嘉應州官,往返必經其第宅之側,而須踵襯拜訪前輩。翼,固在圩址,設亭接待,時人名曰官亭。後人又在此建房造鋪,成小市集,故又辦官亭圩。當翼中進士前,軼傳術士謂其尾後為甲字龍結穴,有發甲之微。及翼進士及第,其原後崗上來龍處,有兩石如龍眼,傍晚熠熠發光,意為龍運旺盛,精光發射。事雖怪誕迂闊,成為謠傳臆論,亦是徵當時,蚩蚩之氓,隆師重道,景仰高賢之一斑。於今尊重知識之才,不無少補焉。
雍正賞賜壽星幸登運
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十二月二十日,廣東巡撫楊永斌奏報興寧縣民幸登運品行端正已102歲,按制在賞之列。雍正帝閱奏後下令賞賜御用緞子一匹及銀十兩。翌年欽賜“昇平人瑞”匾一塊,至今仍保存完好。古語云,六十杖於村,七十杖於鄉,八十杖於衙,九十杖於朝,這是我國尊老的優良傳統。作為一介平民受此殊榮在梅州史上實屬鳳毛麟角。
幸登運是興寧市徑心章峰神下人,為人憨厚老實,熱愛勞動,身體健壯,102歲時尚能挑百四五斤的東西,能扛160多斤的石條,心地善良,修橋施路公益之事是其常事,至今為人稱頌。
他有個兒子叫嘉賓,愛詩書,慕功名。幾試不中,年逾古稀,學台見其鬚髮皆白,甚以為奇,即問:“老夫,今年幾歲?”嘉賓答曰:“我是小子,奉父母之命而來。”學台更為驚愕,又問:“那么你父又有多大年紀?”答曰:“我老父已年逾期頤,尚還健在。”學台聽後即命:“現在名額已滿,你快回去,叫你父一同前來見我。”嘉賓不敢違命,只得返回,偕其父去見學台。學台接見,父子雙雙跪下。學台見其父子知禮識義,且見其童顏鶴髮,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步履穩健,即命其父子起來。可是其父雖即起而嘉賓則久久不能起身,其父見狀,快攙其起。學台見狀,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即撫慰宣告:現給你子,恩賜庠生。念你父年逾期頤,知書識禮,重視文化,望子成龍,舉世罕逢,上報朝廷,傳令嘉獎。
皇上得奏,龍顏大悅,亦即重憐芹意,便即敕令,欽賜匾牌一塊,文曰:“昇平人瑞”,並立牌坊以昭詔諭。
牌坊選址,徑心圩尾,橫跨路心,興梅交通要道。其形式獨特,別出心裁。花崗岩石結構,內空高僅2.5米,闊約3米,上刻:“昇平人瑞”。對騎馬坐轎者不論什麼文武高貴官員經過,都必須下馬下轎,才能通過。(該石條1958年才散落在圩附近)
噫!該牌坊之構造,誠足令人深思:古往今來,朝廷尚有尊老之意,下民若無敬老之心,寧不愧乎?當今社會提倡和諧文明禮貌,尊老愛幼之美德,與牌坊之義又有何異哉!
圖為懸掛於神下祖屋的“昇平人瑞”牌匾,匾上提及奉旨賜匾的相關官員,中間有“旨賜旌”三字,落款處為“雍正拾貳年甲寅歲季冬月吉日一百三歲耄老幸登運立”,經過將近300年的時間洗禮,匾上鎏金及底漆已經老化,我們所見為幸登運後裔依原匾用宣紙所拓,供大家 參考。(幸氏族譜《幸氏古今》中亦另有一張該匾照片,限於當時攝影設備,為兩張照片拼接而成,是修族譜時所拍)
本圖由幸登運13代孫幸敏輝提供本圖由幸登運13代孫幸敏輝提供
細人還望大人遮
清朝末年,我縣東廂雙溪村有位慕陶先生,其人天資聰穎,才思敏捷,善於詩對。在私塾學校執教四十多年,治學嚴謹。每到一處,學生均有較大長進,深得學子家長和東主愛戴。
1889年,慕陶先生受聘於揭陽縣(今揭西縣)灰寨村任教。是冬放寒假時,陳東主已寫好關帖備好饋贈之路費和獎金,但又想試試先生之才華。當先生辭行之時,陳東主敬茶之後向先生嘆了一口氣說:“先生遠道而來,耕金不多,為我桑梓造福,實在感激不盡,真是:‘四口同圖,內口仍需外口顧。’”先生立刻會意而道:“舌耕之輩大多貧寒,我要借東主一把傘。”接著風趣地說:“五人共傘,細人還望大人遮。”陳東主一聽,不禁拍案叫絕,連聲說:“先生之才華,果然名不虛傳,佩服,佩服!”旋將關帖和耕金恭敬地雙手交給先生。

名勝古蹟

月形山公園
座落於徑南東升村,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於2003年開始興建。月形山公園以風景秀麗的月形山為基礎,山中修築石階小道,山下有天然湖泊,山上有涼亭數座,公園內一年四季樹木常青,果樹繁多,桃李、枇杷琳琅滿目,杏花盛開,環境優雅,是周邊居民健身休閒的好去處。還有許多附屬配套設施正在抓緊建設中。
寶山寨
位於興寧市徑南鎮北部,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547.3米,山脈綿連,連線徑南、永和、石馬,成天然屏障,山中有石城、古井、石洞、寶靈寺、文祠、寶山庵、公王廟等遺蹟。

基礎設施

公路建設

205國道貫穿2個圩集;梅河高速公路於2005年10月已通車,在徑南境內有10.92公里;梅大線經徑南境全長7.25公里;石徑公路早已鋪設水泥路。全鎮的鄉村公路、環鎮公路基本實現水泥硬底化,交通網路四通八達。在2005年,最邊遠的李連村、星耀村實現了村道水泥硬底化,一解邊遠山區村民多年宿願;原徑心老街道十年美夢一朝成真;新開闢的官坪公路、臚聲、新洲環鎮公路也陸續完工,僅2005年就鋪築了30公里的水泥公路,再續徑南公路史新輝煌。

水利水電

全鎮共有馬山水庫、嶂肚裡水庫、梧地徑水庫、蛇頭咀水庫、黃蜂窩水庫等7座中小型水庫,建有一間自來水廠,自來水覆蓋率達60%以上,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全鎮7座中小型水電站併網發電,吊濱潭水電站也已成功轉制承包經營。

通訊信息

全鎮建起了5座固定電話機房,13座移動基站,移動通信、固定電話網路覆蓋全鎮,網際網路也有了較大發展。全鎮有固定電話4200多戶,寬頻用戶100多戶,農村信息不再滯後。有線電視也在2004年實現了光纖聯網,能收到20多個節目電視信號。

旅遊發展

徑南鎮積極回響創建“優秀旅遊城市”的號召,大力開發生態旅遊、宗教旅遊事業,較為著名的當屬黃蜂窩旅遊區和寶山寨旅遊區,還有聞名的禾倉石及古剎二與寺、東升寺等。

黃蜂窩

黃蜂窩旅遊區先後已完成興建門樓、水庫、湖心亭、姐妹樹、八角亭及榮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茶壺王等景區,中央、省多位領導人曾先後蒞臨參觀該景區。該景區位於205國道旁的南蛇崗,距興城23公里,距梅城32公里,距梅河高速公路徑南互通6公里,交通便利,景區內茶山景色秀麗,是以經濟、生態旅遊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景區。

寶山寨

寶山寨位於興寧之東,距徑心-石馬公路1公里,海拔550米,素有“鐵頂”、“銀腰”、“金腳”之稱,為興寧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古蹟甚多,有四百多年前所建的寶靈寺,二百五十多年前為防太平天國軍所築的石城,亦有公王神位、獅子滾球、古井、石洞一系列名勝古蹟。1927年,中共十二團劉光夏曾率部在此進行一系列革命活動。

教育文化

徑心中學保持教育教學優勢,一直都擠身於興寧初級中學的前列,每年的升學率和上重點線人數都穩中有升,成績驕人。徑南中學近幾年經過全校師生的努力,內外兼修,快馬加鞭,正在崛起。2004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幫扶投資的徑心中心國小教學大樓已竣工使用,各國小通過最佳化組合,整合資源,壓縮兼併了一批麻雀學校,保證了師資及教學質量。2005年,全市掀起中國小“危房改造”熱潮,社會各界紛紛慷慨解囊,齊心協力共助教育發展大計。徑心中學、徑南中學及部份國小獲得新建擴建機會,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為保證徑南學子英才輩出打下堅實基礎。
徑南歷來文才輩出,文風鼎盛,有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客家方言學家羅藹其,也有活躍當今山歌壇的梅州市山歌大師周天和,歷來不乏文藝之才,湧現一批老中青結合的文藝創作愛好者,為徑南的文化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通過開展徵文比賽、文學創作座談會,舉辦文藝匯演,組織自娛自樂的老人曲藝演奏團,盡情謳歌改革開放的新徑南,大力弘揚歷史悠久、樸實文明的徑南風貌,展現濃厚的客家鄉土風情。

領導班子

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刁向暉同志負責主持鎮黨委和人大全面工作。
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曾小芬同志負責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鎮黨委副書記曾波同志分管黨群、政法、共青團、關工委、工會、綜治信訪維穩中心、黨政辦、打假、打私、消防、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環境綜合整治;協調組織、宣傳、婦女等工作。
黨委委員、副鎮長彭永源同志分管計畫生育、醫療衛生、國土、規劃等工作。
人大專職副主席范友良同志負責人大日常工作,分管民政、殘聯、物價、扶貧等工作。
副鎮長楊小娟同志分管教育、企業、財貿等工作。
副鎮長黃任輝同志分管農業、水利、經管、統計、農機、招商、旅遊等工作。
黨委委員、鎮黨校校長陳新淼同志分管組織、人事、老幹部、居民醫保、新農村醫保、勞動保障、人才服務、信訪維穩中心、黨校等工作。
黨委委員劉利容同志分管僑務、統戰、科技、環衛環保、婦聯等工作。
黨委委員鐘曉峰同志分管人民武裝、人防、應急等工作。
黨委委員曾勝青同志分管林業、公路、交通等工作。
黨委委員李小芳同志分管紀檢、監察、宣傳、體育、文化、廣播電視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