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馬

石馬

興寧石馬 石馬(Shímǎ)在興寧市石馬鎮境內,屬馬石村。因村北馬崗嶺上有大石形似馬,故名。

石馬橋位於福建仙遊縣蓋尾鄉石馬村。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清源郡侯陳讜創建,不久毀壞。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僧方石募資重建,並建亭其上。在以後的幾百年間,該橋曾多次被大水沖毀,歷代知縣相繼主持修復。1958年的大水沖壞3個橋墩,人民政府撥款修復。石馬橋是全石結構的古橋,長 190米,寬2米,有18墩,墩高8米,跨徑10米;橋面鋪設較粗糙青石,兩側石欄桿高0.5米,四面有阿羅漢浮雕,橋兩頭有石獅一對,橋西有石馬一匹,橋身蜿蜒曲折如臥波游龍,橫跨於木蘭溪上;橋墩船形兩頭尖,中間微凹,造型精緻美觀,呈不規則弧形排列。石馬橋溝通木蘭溪南北岸,處於交通要道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馬
  • 行政區類別:石馬鎮
  • 所屬地區:中國東南部
  • 下轄地區:石岌、上莊、下莊等村
  • 地理位置:興寧市石馬鎮境內
  • 面積:107.78平方公里
漢語辭彙,陵墓雕刻,興寧石馬,概況,三眼橋,文昌祠,關帝廟,先農祠,中洲寺,臨江寺,仙人庵,鎮康圍,石馬傳說,仙人下凡,蛟潭藏龍,德水飛瀑,草鞋化石,石公訴苦,雕乸逞強,仙人洗馬,神馬洗澡,野鴨入窿,龍王受驚,國師得道,龍王憤起,仙人施援,仙人點化,地圖信息,

漢語辭彙

1、石雕的馬。古時多列於帝王及貴官墓前。
2、山嶺上形似馬的大石。
3、地名。如:興寧市石馬鎮、福建仙遊縣蓋尾鄉石馬村、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石馬山村等。

陵墓雕刻

古人視馬為“甲兵之本,國之大用”。遠在商周時代,就以真車馬為死者隨葬,後來再以車馬俑代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坑和鹹陽楊家灣漢墓的兵馬俑,其數量、規模令人嘆為觀止!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立馬、臥馬和躍馬是目前所知陵墓前所知最早的石馬。東漢時,隨著陵墓置石刻之風的流行,墓前置石馬者也多起來。帝陵置石馬,有可能始於東漢光武帝原陵。魏晉南北朝以來,無論帝陵或人臣墓,一般未見置石馬者。唐代帝陵除唐高祖獻陵外,均置石馬,此即象徵朝廷儀仗隊伍中的仗馬,仗馬旁邊的石人應為控馬官。唐陵神道設定仗馬之制,為宋、明、清諸帝陵所沿襲,但歷代帝陵石刻中的仗馬數量、馬飾和控馬官則有所不同。

興寧石馬

概況

石馬位於興寧城東北部,東鄰徑南及梅州市梅縣區南口,西連龍田、合水,南毗永和、寧中,北接梅州市梅縣區石坑。面積107.78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地石馬圩鎮,距興城26公里。轄石岌、上莊、下莊、三社、虎石、馬上、馬下、馬石、新石、鄭塘、新田、刁田、新群、陶背、小水、秀水、大覺、三聯、向前、洋門、礤下、米渡、李塘、宮前、蕉聯、公陂26個行政村,365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2007年有9079戶,36378人。屬漢族。講客家方言。
舊時石馬鎮由上莊、下莊、小水、刁田、礤下、馬下、洋門、蕉坑8個堡組成,舊時曾稱石馬鄉。建國後,1949年至1951年屬龍石區(區址在龍田),1951年10月從龍石區劃出設石馬區(第十二區);1956年12月改為石馬鄉,1958年9月改為石馬公社,1978年3月,分為石馬、洋門兩個公社,1983年11月撤消洋門公社並為石馬公社,又改為石馬區。1987年3月石馬區改為石馬鎮.
(一)、人文蔚起—光裕廬
光裕廬位於石馬鎮馬下村,是一座建於1927年的三堂二橫客家古民居,由興寧古建築大師佛康師傅所築,占地25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內設23個單間、6個套間(廂房)、9個天井、5個澡堂……被興寧市人民政府評為“特色古民居”文物。
光裕廬落成後,上堂一直懸掛中華民國監察院院長於佑任為何子淵題作的春聯(孫中山擬聯):
添歲又添丁,幾度酒杯傳酒令;
有燈兼有月,十分春色鬧春宵!
中堂懸掛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題贈的“五代同堂”花梨原木大匾。
前堂屏風嵌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銘文。
大門“光裕廬”三個字為上世紀客家地區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書畫家——梅州梁伯聰先生的真跡。
大門兩側對聯“光照前列 裕啟後人” 及中堂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泰運轉中華遍處歡天喜地,山居添歲月一堂暖日和風。”為子淵先生自擬。
光裕廬大堂光裕廬大堂
大門前面兩旁石柱上的題聯:
石馬當前,高龍榕獅同拱護;
雷山枕後,蛟潭岐水共迴環!
為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何子淵三兒子尚文的力作。
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光裕廬主人不凡的身世和耕讀傳家的遺風。
光裕廬的創建人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淵,生於同治3年12月28日,自幼好讀詩書,潛心新舊文學。為人光明磊落,跟孫中山先生交情深厚。其適時,中山先生鼓吹革命,推翻滿清腐敗政權。1905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參議,興寧縣議長。
在革命尚未成功之時,與邱逢甲、蕭惠長、姚竹英等革命黨人在石馬箭竹頂茶寮草堂策劃、同謀革命。1903年參於創辦興民學堂,首任學監。1904年,創辦石馬兩等國小堂,任董事會主席。毅然將自己的同胞兄弟何貫中托咐給孫中山,任北伐軍營長。在平叛桂系軍閥時壯烈犧牲,年僅32歲,後孫中山非常大總統追授他為上校團長,遷葬廣州粵軍第一師將士陵園。光裕廬80多年來,何子淵子孫達200多人,出了50多位大學生、留學生,如:
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為淵公贈匾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張發奎上將為淵公贈匾
子淵長子尚炬,早年遠涉重洋,只身前往海外尋求救國救民之路。為抵禦外來侵略,何子淵又將三兒子尚文、四兒子尚周和女婿梁世驥等子女送上抗日戰場,尚文官至十九路軍上校軍需處長,尚周官至李潔之兵團後勤部中校軍需主任,梁世驥,陸軍中將,任63軍154師師長、61軍副軍長等職,曾參加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和張發奎將軍領導的粵北大會戰、廣州保衛戰等戰役,出生入死,為民族生存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身邊只留下二兒子尚榮協助自己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尚榮曾在石馬中學、石馬中心國小擔任校董多年。
子淵的孫子何蔚雲,山東省公安廳,副廳級幹部。中共黨員,主任法醫師(正教授),二級警監(正師職,李鵬簽授)。歷任山東省公安廳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中國法醫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刑事科學技術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專業委員會主任等職,1995年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其事跡被載入《中國名醫列傳》、《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等辭書。
光裕廬80多年的興衰史跟中國近代史一脈相承,歷經民主革命的烽火;外敵入侵的國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改革開放的揚眉;不管時局如何變化、命運如何多舛,子淵先生的後裔均能順應潮流,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國家做出貢獻!這也正是何子淵先生故居——光裕廬人文蔚起,歷久彌新的秘訣所在。

三眼橋

三眼橋又名李溪渡,是石馬洋門鄉跨石馬河的一座三孔的石拱橋,故名為三眼橋,用大麻石砌成,工程嚴整美觀。傳說當時現屬寧塘區的石子岑有個富翁李某,在洋門一帶購置田產,每年來到洋門收租,谷石頗多,石馬河水勢不少,無橋保通,需用木船渡運,遇大雨水漲,流勢急湍,則渡船不通,隔河興嘆。李某死後,每年由他的妻子前來收租,感到渡船過渡,極大不便,乃出資建成三眼橋。因為寡婦的丈夫姓李,稱三眼橋為李溪渡。經數百年,該橋仍完整無缺。以前龍石公路經過該橋,現在西側改建鋼筋水泥大橋,汽車己不再在三眼橋上經過。

文昌祠

在石馬圩中央(現玻璃廠)。清代康熙卅七年(1698),合鄉人建造,內有三層高的魁星閣。石馬國小開辦後用為校址。建國後,先後曾為區公所、公社社址。1963年改為石馬衛院,現為玻璃廠。幾經修整,己非原貌了。

關帝廟

在石馬圩文昌祠南側,清乾隆二年(1737)合鄉人建造,民國期間用為區政府,建國後為石小教室,現己拆除改建教學樓。

先農祠

在石馬圩,清代嘉慶年間建造,道光年間建岳王廟,光緒年間建藥王廟,二者與先農祠相連,民國期間為石馬國小教室,後改為華僑教室。

中洲寺

原址在石馬衛生院東北約一華里處,現公路西側山窩裡,明代時建造,清康熙十八年(1679)重建,清末至民國期間、於此設中洲國小,建國後被拆除無遺,現為種植地畦。

臨江寺

原址在石馬圩以西一里許,明代嘉靖年間建造,民國後期改建為寧石國小,建國後改名為新群國小。

仙人庵

在仙人庵水庫的邊沿處,明代時建造,以後有所修整。
中洲寺、臨江寺、仙人庵合稱為石馬三大寺。舊社會前往頂禮膜拜的善男信女甚多,煙火甚盛、現僅存仙人庵,附近設有苗圃場。

鎮康圍

(興寧縣舊志有記):
位於現今刁田新田兩鄉之間的小山上,修建於幾百年前,為鄉民避亂守望的古圍寨。山上舊有牆垣,周匝一里余,辟東、西、南、北四門,現僅存北門牆垣幾堵。觀其規制,一若縣城北門的所謂“曲尺門”。至於東、南、西三門在幾十年前尚有少許遺址殘跡,現己不可復辨。圍寨中央(即山頂)原有五顯宮一座,清道光七年(1827年)又建魁星閣一座。民國期間曾為田心國小校舍,以後國小遷址新建,鄉民開荒種植,遺址己蕩然無存。

石馬傳說

興寧,地處粵東要衝,群山蓊鬱,綠水迴環,民風純樸、人傑地靈;正是這一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哲人、巨賈;名門、貴胄……石馬位於興寧的東北部,離興寧市區約26公里,離繁忙的205國道入口約15公里,交通四通八達,公路網點星羅棋布;山清水秀,空氣清新;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的誕生之地。實為宜商宜居、參禪訪道的風水寶地……

仙人下凡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興梅地界(石馬)在中華版圖上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不點,荒山野嶺,十澇九旱。忽然有一天,玉皇大帝突發奇想,親自降旨,點化座駒化作仙人,從廣寒宮中轉,飄然而下,察訪民間疾苦。

蛟潭藏龍

仙人下凡,首先在“仙人庵”結庵落腳,騎著一匹烏黑髮亮的高頭大馬開始了訪貧問苦的行程。首先,拜訪了居住在“蛟子潭”——老龍王的兒子,因為老龍王兒子跟仙人是故交,到了凡間不跟他打個照面,敘敘舊,面子上掛不住。說到老龍王的兒子,還有一段來歷:話說漢高祖劉邦,還在做泗水亭長的時候,有一次以亭長身份押送役徒去驪山,因山路崎嶇,大雨傾盆,役徒逃了大半,走到半道“醉酒斬白蛇”之時,小龍兒當時嚇壞了,一口氣逃到蛟子潭躲了起來,“蛟潭藏龍”之說由此而來。

德水飛瀑

老故交仙人的到來讓小龍兒驚喜萬分,沒想到老朋友——仙人還沒有忘記自己,甫一見面,便喜極而泣,萬籟俱寂的蛟子潭頓時熱鬧起來,一不小心其中一滴眼淚濺到了“德水寨”山頂,淚水沿著山脊順流而下,後來便形成了震天動地的“德水飛瀑”。由於這一滴淚是喜淚,故有幸聽到瀑布聲響的有緣人都會心花怒放、心曠神怡。

草鞋化石

仙人告別了小龍兒,第二站到了“箭竹頂”。因箭竹頂山腰的古茶場鬱鬱蔥蔥,生機盎然。茶香撲鼻,沁人心脾,便停下腳步,向土地公公討了一口茶喝,喝完便匆忙跨上馬背趕路。因走得倉促,穿在左腳的一隻草鞋不小心掉了下來,竟絲毫沒有察覺。直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有人在箭竹頂山腰還看見過已化作頑石的草鞋。

石公訴苦

離開箭竹頂茶場,一轉眼的工夫,仙人就趕到了“石公灣”,拜訪當時興寧、梅州地界的“土地”——石公。仙人問石公道:“老相好,現在四海昇平,中華一統,為何你管轄的這一地塊還是窮山惡水、民不聊生?”石公回答說:“仙長有所不知,在我茶亭旁邊有一個雕乸坑,住著一位得道成精的雕乸。雕乸一次能產七七四十九顆蛋,經過孵化以後差不多一半都能成活,這些小雕(鳥)長成後,把農民稻田裡的穀子都快吃光了,所以老百姓長年吃不飽肚子。每年‘三荒四月’很多人家有時整天都不冒炊煙啊!”……

雕乸逞強

仙人聽後,沉吟半晌,隨即邀請石公帶路,下雕乸坑懲治雕乸。石公羅列了一大堆雕乸為害百姓的罪狀,當面責問雕乸,雕乸竟毫無悔意。辯解道:“眾生平等,道法自然!生兒育女是天經地義之事,何罪之有?”石公反駁道:“樂極生悲,物極必反!你生那么多子女害得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怎么說都有責任!……”仙人因初來乍到,對凡間的事了解不深,不敢肯定,亦不便反對,只好打了個圓場:“既然這樣,那就每次只產一顆蛋吧!”雕乸一時語塞,心裡盤算了一下:每次只能下一個蛋,辛苦是辛苦點,多生幾胎,不是一樣可以傳宗接代嘛!遲疑了一會,隨即便點頭應允。仙人手指一點:“著!”雕乸立即化為一尊石雕……從此以後,凡是雕的後代,每次都只能產一顆蛋,代代單傳,鳥丁稀少。農民稻田裡的穀子再也沒有那么多雀鳥偷吃了,老百姓生活一年勝過一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雕乸坑在毛澤東發動的所謂“農業學大寨”時,被改建為一座水庫。每當枯水時節,風平浪靜,夜幕低垂之時,還隱約可以看到一尊長眠於庫底的雕乸。兩眼垂淚……仿佛在默默訴說著一段不老的哀愁……

仙人洗馬

仙人因為跟石公交情甚厚,每當夜幕來臨之時,都會騎馬到“石公灣”找石公侃大山,聊天。返回時順路沿著河岸牧馬,每次都會在“洗馬潭”讓馬自己洗澡,放任自流。有幾次還差點讓大水把馬給沖走了,要不是仙人發現得及時,馬早就不在興梅地界了……

神馬洗澡

據說仙人在洗馬潭給馬洗澡的時候,都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由於黑馬野性太大,亂踢亂蹬,仗著玉帝的幾分薄面,根本不把老龍王放在眼裡,有一次,不小心竟把地底深處的一條地下河給踩穿了,留下了一個深不見底的窟窿……

野鴨入窿

“洗馬潭”仙跡猶在,據說洗馬潭的深處連線著二百公里開處——河源龍川的一條地下河,一直通到萬綠湖。曾經有個老漢在洗馬潭放養已馴服的野鴨,有隻得道的母鴨不慎掉進“仙人窟”里,半個鐘頭以後,有人在河源龍川地下河出口看到一隻母鴨帶著一群小鴨“撲通”“撲通”“撲通”……飛了出來,為了證實這一件奇事,據說有好事者還專門到河源做過一番考察,並在龍川“野鴨出水處”做了標記……

龍王受驚

話說仙人在洗馬潭給馬洗澡,並沒有預先跟老龍王打招呼,因為神馬洗澡時動作太大,嚇得老龍王直打哆嗦,坐立不安。不久,便產生了遷宮的念頭,連忙招呼龍子龍孫到跟前召開家庭會議,囑咐他們說:“興梅地界這一風水寶地是凡間難得一見的龍穴,是爾等休養生息之地,大家不得擅自離開,更不得越雷公橋一步。否則雷公、電母會下來懲罰你們。至於這匹不懂事的野馬,機緣一到,自會有得道高人將它馴服,五百年之後,我自會回來跟大家團聚……”宣布完畢,便沉入龍穴,順著地下河連夜跑到河源龍川。
因仙馬洗澡時,馬的後腿不小心踩中了老龍王的尾巴,老龍王到了龍川之後仍驚魂未定,一直沿著水路南下,遁入珠江。到了廣州地界,看到廣州物產豐盛,商賈雲集,便動了凡心,趨著夜色偷偷上了岸。神不知鬼不覺地躲進了“觀音山”……

國師得道

不料,好景不長,一晃眼過了十幾個朝代。直到大清王朝開國之時,一位得道的國師到了廣州,看到越秀、白雲山上雲蒸霧罩,龍氣沖天,馬上察覺到了老龍王的蛛絲馬跡。於是便立即奏明聖上,請求派兵剿滅龍王“如無作為,他日必出天子!”。此後,便有了“炮打瘦狗嶺”之典故……

龍王憤起

但,由於當時朝廷“炮打瘦狗嶺”的專項經費有限,加上主管官員層層盤剝,真正用在點子上的費用便所剩無幾。每年的“炮打”都是流於形式:鳴鑼開道開始,幾聲冷槍收場。幾十年下來,只傷了老龍王幾片鱗甲。但,為了治癒受傷的幾片龍鱗,老龍王卻花了整整兩百多年的光景。待身體恢復後,便選中了跟興梅龍穴頗具淵源的客家才俊——孫中山先生,並冥冥中指派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何貫中等諸公,以及中華大地無數志士仁人協助,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裡應外合,將滿清王朝推翻,建立了中華民國。報了“炮打瘦狗嶺”之不共戴天之仇……
註:何子淵、何天炯、何公博、廖仲愷、何貫中等人都是孫中山先生的“砂煲”兄弟,1905年中山先生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最早入盟的盟員。

仙人施援

有一次,仙人在洗馬潭旁邊的大草坪上牧馬,碰見一位二八妙齡村姑,正躺在草地上痛苦呻吟。便上前關切地問道:“小姑娘,你為啥這么晚還不回家?躺在地上打滾?”小姑娘回答說:“老伯,你有所不知,我正在蛻殼,疼死我了,真是生不如死啊!”仙人聽了小姑娘的話啞然失笑,頓時起了惻隱之心,回答道:“妹子,你要忍耐一下,蛻了殼就不會死了。”可能是“蛻殼”實在太痛苦,小姑娘被鑽心的疼痛折磨得死去活來,便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還不如死了算了,疼死我了”!仙人揮了一下馬鞭,朗聲答道:“好吧!蛻了這一次就不會再蛻了”!話音剛落,殼應聲從小姑娘身上掉了下來。小姑娘起身連連道謝,唱著歌兒歡天喜地地回家了。說來也巧,從那以後,人就再也不會蛻殼了。但,也正是從那時起,人類便有了生老病死……

仙人點化

仙人給馬洗完澡,看著小姑娘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便牽著馬兒沿著河岸一邊牧馬,一邊欣賞溪河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突然,看見一位身材瘦弱的白髮樵夫,行動遲緩,步履蹣跚。兩手提著兩捆柴草從“雷公寨”——雷公、電母的故居下來,便迎了上去:“老人家,你這么大年紀,這么晚了還要打柴啊?”老樵夫回答道:“老仙翁,沒辦法啊!柴草太重了,一次只能提兩小捆,跑幾趟天就黑了……”仙人聽到老樵夫叫他“老仙翁”,可能覺得他跟自己有點仙緣,便產生了要幫他的想法。

地圖信息

地址:梅州市興寧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