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湖(武漢後湖)

後湖(武漢後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武漢後湖,一般指武漢市江岸區所轄的後湖街,此後湖街沒有湖。

武漢黃陂區也有一個後湖,此後湖是一個淡水湖

後湖街道辦事處位於東徑114°14′38″—114°23′34″,北緯30°34′30″—30°41′48″,東與諶家磯、丹水池街道辦事處相接,南臨二七、新村街道辦事處,西接塔子湖街道辦事處,北與黃陂區接壤。街道辦事處駐地為金橋大道24號,歸後湖苑社區管轄,是史上漢口低凹沼澤湖區,因眾多水面連成一片湖地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湖
  • 外文名:houhu
地圖信息,
從明代到清代中期,後湖一度是漢口著名的遊覽勝地,自清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防水患,主持修築張公堤後,堤內的後湖逐漸淤積直至消失。黃陂後湖在堤外。江岸區後湖地區已建成30多個居住小區。
後湖,東至漢黃路、解放大道,南抵京廣線,西起姑嫂樹路,北接施工中的三環線,規劃用地面積23.6平方公里,這個就是規劃中的後湖藍圖。根據2006年出台的《後湖地區分區規劃》,後湖被定義為“和諧生態居住新城”,位列武漢4大居住新城之一,到2020年該區域內規劃人口將到30萬人。交通方面,後湖將在幾年內著力建設完善"四橫八縱"的主要骨架路網。“四橫”是三環線、井南路、幸福大道和後湖路;“八縱”分別是姑嫂樹路、塔子湖西路、塔子湖東路、金橋大道、建設大道、建設渠路、岔馬路和漢黃路,與道路建設有關的設施、管線將同步實施。
1975年岱山、解放、塔子3個人民公社合併成立後湖人民公社,隸屬武漢洪山區管轄。1980年7月撤銷公社革命委員會,設立管理委員會。1984年2月後湖人民公社改為後湖鄉人民政府。1985年2月,後湖鄉人政府劃歸江岸區管轄。2006年4月,後湖鄉改為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下轄16個行政村8個社區,5.6萬戶,總人口15.10萬人,其中流動人口2.9萬人。
30年前,後湖還是一個以蔬菜、魚牧為主的農業鄉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喚醒了後湖這塊沉寂的土地。在歷屆鄉黨委、鄉zhengfu的領導下,後湖人民投入到了改革開放的大潮中。1980年,鄉辦企業異軍突起,使後湖成為湖北省第一個“億元鄉”。1992年,市場經濟的確立,個私企業如雨後春筍,鄉村企業通過改制煥發了活力。
1998年,開始興建大型專業市場和工業園,形成了有後湖特色的園區經濟,成為後湖經濟的重要支點,將後湖發展成為“湖北省十強鄉鎮”、“楚天明星鄉鎮”,鑄造了鄉鎮建設的輝煌歷史。2000年,後湖在武漢市率先探索和推行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工作,為全市的“城中村”綜合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礎積累了經驗。2005年全面啟動"城中村"綜合改造工作,將昔日的農民變為居民、股民,“都市裡的村莊”正在人們的印象里逐漸消失。2006年“後湖新城”建設方案,被武漢市zhengfu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後湖將成為一個居住人口30萬人的高標準生態型的“生活新區、健康新城”。
30年來,後湖的經濟成長了100倍,國民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不到20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200億元;稅收由1978年的不到200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2.1億元;全街固定資產100多億元,可支配資金20多億元。
30年來,後湖先後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連續多年被評為"湖北省十強鄉鎮"、"楚天明星鄉鎮"、"先進基層黨組織"、"基層黨組織建設十面紅旗"、"綜合治理先進單位"、"最佳文明單位"等榮譽,奠定了江岸區“半壁江山”的地位。
經過30年的建設和發展,後湖已成為一個集工、科、貿、服務業為一體,現代製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龍頭,休閒娛樂、都市農莊同步發展,文化體育生活豐富,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綜合型新城區。

地圖信息

地址:武漢市黃陂區盤龍一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