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游

《後游》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詩記敘了詩人重遊修覺寺的見聞感受,雖重在抒寫內心的情緒,但景語生動,情語深切,情景交融,理趣盎然。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後游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後游:即重遊(修覺寺)。
⑵曾(céng):一作“新”,一作“重”。
⑶憐:愛。
⑷有待:有所期待。《禮記·儒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
⑸煙光:雲靄霧氣。唐元稹《飲致用神麯酒三十韻》:“雪映煙光薄,霜涵霽色冷。”
⑹暄(xuān):暖。
⑺此:指修覺寺。復何之:又去往哪裡呢。

白話譯文

想起以前曾經遊覽過的修覺寺和橋,這次重遊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等著我的;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一切,歡迎我再度登臨。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於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今屬四川),游修覺寺,寫了《游修覺寺》詩。同年再次游修覺寺即寫了這首《後游》。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後游》是杜甫重遊修覺寺時的作品。由於心態的不同,舊地重遊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後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在詩人看來,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等著詩人或遊客去登臨縱目,鬥豔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遊客去領略欣賞。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詩人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這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語的“寺”和“橋”提到謂語動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兩句則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詩人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
全詩以感慨作結:“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表面看來好像這仍是讚美此處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才產生更為感人的效果。此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名家點評

明人梅鼎祚《李杜二家詩鈔評林》:劉云:必如此,可言氣象(“花柳”句下)。
明人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無私”一字解不得,有至理(“花柳”句下)。
明人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次聯必如此,可以言氣象矣。趙雲龍曰:句句是“後游”,妙絕。
清人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云:如此好詩,鐘、譚卻不甚贊。
清人仇兆鰲杜詩詳註》:趙汸曰:杜詩有兩等句,皆嘗自言之。其一曰:“新詩改罷自長吟”……其二曰:“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如此章“有待”、“無私”之類是也,蓋與造化相流通矣。
清人吳喬《圍爐詩話》:《後游》詩之“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江亭》之“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非其人必無此詩思。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頷聯忽然而來,渾然而就,妙處只在眼前。
清人薛雪《一瓢詩話》:“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
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杜詩“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水保魚極樂,林茂鳥知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俱入理趣。
清人浦起龍讀杜心解》:“憶”字、“憐”字全提,“客愁為減”全束,格整而意流。三、四脫口而成,要其中有性情在,七、八之神已攝。
清人楊倫杜詩鏡銓》:張上若云:“潤”字從“傅”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野潤”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