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卡門青

彼得·卡門青

《彼得·卡門青》是瑞士現代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赫爾曼·黑塞的第一部小說,此書出版後立刻受到評論界和讀者的一致讚譽,是他的成名之作。

1904年,在叔本華和尼采成為新的偶像之時,當各種現代文藝流派逐漸成為時髦之時,27歲的黑塞獨闢蹊徑,發表了這部成名作——《彼得·卡門青》,詩意的筆觸,有時是優美的散文或幽靜的沉思錄,有時像一首田園詩或一支狂想曲,成為當時被人追捧一時,並垂範後世的經典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彼得·卡門青
  • 外文名稱:Peter Camenzind
  • 作品別名:鄉愁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瑞士】赫爾曼·黑塞
  • 字數:10萬
內容介紹,創作背景,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書中寫了一個在瑞士中部山區的農家弟子,為了接受高等教育,尋求理想的人生,進入都市上流社會,但是卻與資本主義的“現代文明”格格不入,大失所望。經過一番苦苦探索,他終於回歸故鄉,在大自然的懷抱和純樸的鄉人中得到了精神慰籍。作品文筆優美,抒情、寫景、哲理思考,交相映發,具有詩與繪畫的魅力。
彼得·卡門青

創作背景

當時的德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力強盛而危機四伏;民族主義、沙文主義甚囂塵上,叔本華和尼采成為新的偶像;以新奇為時髦的風氣盛行,各種現代文藝流派應運而生。然而剛剛踏上文壇的黑塞卻獨闢蹊徑,以浪漫主義的詩意的筆觸塑造了彼得·卡門青這樣一個不隨俗合流的人物,其實也就是黑塞本人的寫照。小說主人公是瑞士中部山區一個農夫的兒子,少年時好夢想,他進城念完大學,涉足上流社會,終因不能適應都市裡資本主義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便“力求從世界和社會返歸自然”。“他在縮小的範圍內重演了盧梭半是大膽勇敢、半是多愁善感的反抗,他將由這條途徑成為詩人”。卡門青曾寫過一些唯美之義的詩,後來讀了莎士比亞、歌德和凱勒,便把自己那些“不成熟的幻想的產物”付諸一炬。他旅行義大利和瑞士的山區和農村,到大自然中去尋求和諧。他研究文藝復興的歷史,崇尚人文主義的精神,追隨主張助人為樂和救孤濟貧的聖徒方濟格的足跡,去接近和認識下層人民,最後返回山村。

作者介紹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出生於德國南部的施瓦本地區一個叫卡爾夫的小城,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彼得·卡門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