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百川

1896年 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父親為縣衙工作人員,母親務農。1921年-1928年 赴美求學。1921年考取政府官費赴美留學生,每省2名,當年江西省考取的有吳有訓、彭百川,國民政府負責一切學費、生活費。先入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教育系,獲得碩士學位,後就讀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院,取得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彭百川
  • 出生地:江西省永新縣
  • 出生日期:1896年
  • 主要成就:1921年考取政府官費赴美留學生,每省2名
基本信息欄,個人年表,個人功績,參與創立山東大學,組建中華鄉村教育社,任崑山縣長,抗戰中力行教育救國,推行貸金制度,支持革命,家庭情況,

基本信息欄

中文名: 彭百川
性別: 男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寧岡(現吉安)
出生日期: 1896年
逝世日期: 1953年
職業: 教育家
畢業院校: 史丹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
主要職務:國民政府時期教育部秘書長,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校長

個人年表

1928年 加入國立山東大學籌委會。
1929年4月12日,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與行政院長譚延闓任命為山東省教育廳科長,見照片。
1934年3月10日出任江蘇省崑山縣縣長。
彭百川
1937年抗戰爆發後,崑山淪陷,撤離縣城。
1937年- 1945年 隨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在教育部任職。
1945年-1949年 隨政府返回南京生活,作為中央大學教授,兼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校長。
1949年 解放後,作為原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教授接受改造學習。
1953年 病故

個人功績

參與創立山東大學

1928年8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報告,下令在省立山東大學的基礎上籌建國立山東大學。並由何思源、魏宗晉、陳雪南、趙畸、王近信、彭百川、楊亮功楊振聲、杜光塤、傅斯年孫學悟等11人組成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籌備工作。在籌備過程中,蔡元培先生力主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取得教育部長蔣夢麟的同意。1929年6月, 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奉令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除接收省立山東大學外,並將私立青島大學校產收用,籌備國立青島大學。1930年4月,國民黨政府任命楊振聲為校長,9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
1932年行政院議決,將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任命趙太侔(趙畸)接任校長。

組建中華鄉村教育社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夾攻之中。喊了多年的教育救國,並沒有收到什麼明顯的效果。相反,東三省被日侵占,大好河山支離破碎。“復興農村”、“建設農村”、“鄉村教育”這些口號,就全國來說,也沒有起到實質性的進展。1932年夏天,全國各地鄉村教育工作者鑒於鄉村教育困難重重,前途日益黑暗,為了更好地改進鄉村生活和推進鄉村建設,打開鄉村教育被動局面,共同發起組織中華鄉村教育社。發起人有:王引民、塗聞政、古楳、鄒秉文、江恆源、孫枋、任孟閒、唐昌言、葉湯銘、陳昌嵩、滕嵩石、冷御秋、馮策、韓文慶、汪懋祖黃質夫顧琨金海觀、陸殿揚、顧克彬、相菊潭、彭百川等。除外省及江蘇各鄉村師範校長外,中大教育學院院長程其保、無錫教育學院院長高踐四、江蘇實業廳廳長何玉書、中華職業教育社楊衛玉等一批教育名流,也先後加入發起人行列。1932年10月5日,各地鄉村教育工作者從四面八方齊聚棲霞鄉村師範,舉行了發起人會議,一致推舉彭百川、黃質夫、孫仲威、唐啟宇等為籌備委員。並設立籌備處,一方面向社會徵求更多的社員,一方面完善章程等,並擬呈請立案手續。
中華鄉村教育社籌備處徵求社員啟事如下:
吾國鄉教運動,肇端於民八,植基於民十二,而大盛於今日。屈指計之,忽忽已十有三年矣。在以往十三年中,鄉村教育者,對於鄉運之推進,與夫鄉教之探討,不可謂不力,而卒以所循之途徑,未盡妥善,所取之方法,未盡精當,收效未能如吾人之始願於萬一。今也民智之閉塞如故,民群之散漫如故,民體之羸弱如故,而民生之調敝,且更甚於昔。國難日亟,國之無日,吾人果將何以挽此頹運乎?同人深信非擴大鄉教運動,無以裕民生;非擴大鄉教運動;無以開民智;非擴大鄉教運動;無以強民體;非擴大鄉教運動;無以救民散。同人深信擴大鄉教運動為今日救國之唯一途徑;擴大鄉教運動為中國今後唯一出路。惟鄉教運動之前途,問題複雜,障魔叢脞,欲謀擴大,決非少數人之力量所能用任。同人有鑒於此,爰不揣狂愚,毅然有全國鄉村教育社之發起,以期集中全國人才,整齊步伐,共謀鄉運之開展,刻正廣徵社員,著手籌備,以期早觀厥成。久仰先生對於鄉村教育,鉤探精深,鄉運前途,端賴指引,倘蒙惠然加入,幸甚,幸甚!
1933年6月,國民黨中央黨部批准立案,教育部備案。與此同時,籌委會各項工作也開展的井井有條。獲得合法手續後,籌備委員又在1933年11月,吸納江問漁、何玉書、陳劍修、章之汶、相菊潭、趙鴻謙等新的籌備員。萬事俱備,12月2日,全體籌備委員在南京召開了最後一次籌備會。經過討論,會議決定:1934年1月27日在棲霞鄉村師範學校內召開中華鄉村教育社成立大會。
1934年1月27日,令眾人期盼的這一天終於來臨。雖然一月底是南京一年中最冷的時候,但對中華鄉村教育社會員來說,卻有吹面不寒楊柳風的溫暖。在這山明水秀的棲霞,在這環境優美的鄉師中,中華鄉村教育社在眾人的歡呼與熱烈的期望中誕生了。截止到27日這一天,中華鄉村教育社有個人社員400多名,團體社員20多個,涉及全國15省份。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會議選舉第一屆理事和候補理事,分別是:何玉書、古梅、吳研因、程其保、黃質夫、彭百川、章之汶、相菊潭、梁漱溟、江恆源、趙德柔、陳劍修、仝菊圃、胡宏模等,何玉書任主席。

任崑山縣長

1934年3月10日出任江蘇省崑山縣縣長。在彭百川就任之後的1934年4月份,崑山縣被從二等縣降為三等縣。面對困境,他積極開展工作,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先後進行了一系列文化建設項目。第一,興建了一些大型公共建築。例如,在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耗資兩萬三千元修建了總面積達八百平方的中山紀念堂,這是崑山當時最大的公共建築。1937年1月,馬鞍山頂建成了二等氣象測候所。第二,倡導並重建了一批景點。1935年6月,為了修建文筆峰、凌霄塔、玉峰亭等處景點,彭百川會同國民黨元老柏文蔚曹亞伯發起各機關團體及士紳等募集資金。次年一月,崑山縣開工建設上述景點;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崑山縣各界捐款重新修建歸震川祠堂的大門及兩側院牆。次年,在原址重建了東齋。《崑山景物志略》主要通過向民眾宣傳崑山先賢的事跡,激勵崑山人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從而通過文化來引領社會發展。正如彭百川在《崑山景物志略》序言中所說:“則是編也,實為發揚教化之嚆矢,將以開後學而勵來者,不僅泛作游觀已也。”編輯這本書的目的主要是發揚教化,鼓勵後學,並不是僅僅為了遊玩觀賞。
附1936年3月出版的《崑山景物志略》之序,作者彭百川。
竊嘗謂歷來世運之隆替,莫無系乎教化之盛衰。教化者,一二賢士夫提倡於上,眾人自趨向於下,所謂風行草偃,理固如斯也。昆邑素為人文淵籔,俗尚敦厚,蓋鄉先賢之流風遺澤,猶有存者,頃徐君劍萍以所著《玉山景物志略》一編見示,並囑為之序,余觀其所述勝跡人物諸端,於名賢事跡,記載特祥。使後之覽者,油然而起愛敬嚮往之心。則是編也,實為發揚教化之嚆矢,將以開後學而勵來者,不僅泛作游觀已也。愛不揣固陋而為之序。
--民國二十五年寧岡彭百川

抗戰中力行教育救國

據時任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祝文白描述:“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南寧淪陷,宜山警報,朝夕不絕;浙大又被迫北遷。翌年二月,校本部移駐貴州遵義。遵義為貴州第二大城市,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黔省北方重鎮。浙大在老城新城,共租賃十八處房屋並新建一所規模宏偉,跨越城牆之工場實驗室。為久居計,尚嫌侷促,不敷展布;遂一面恢復上課,一面往湄潭經營新校址。同時在貴州青岩,暫設一年級分校,以彭百川先生為主任。我抵青岩不久即銜命,於六月、九月間,兩度往貴陽,查看文瀾閣四庫全書,及竣事回青岩,又準備遷移分校於永興場”
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後,戰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學連續四次遭敵機轟炸,學校損失慘重。為此,中大決定西遷重慶,附屬實驗學校遷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慶沙坪壩新址開學。此時,教育學院設有教育學系、心理學系、體育科、衛生教育科、藝術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改為師範學院。附屬學校由安徽屯溪遷至貴陽。至1941年8月師範學院接受重慶青木關第十四中學為中大附中,原附屬實驗學校歸貴陽。
1939年5月,教育部長陳立夫視察中大,提出要師範學院籌建童子軍專修科。
1945年9月,中央大學成立復員計畫委員會。吳有訓校長為主任委員。師範學院體育系主任江良規、教育系教授胡家健為副主任委員。經過幾個月的籌劃,於1946年5月,全校師生分八批,分乘水陸空各種運輸工具,返回南京。最後一批於7月底到達。圖書儀器設備等在10月中旬陸續返回。10月,原附屬實驗學校由貴陽遷回南京三牌樓,為中央大學師範學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長。附屬國小由師範學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長。丁家橋附屬國小校長為周仰堂。

推行貸金制度

1938年後任教育部秘書長(部長為陳立夫,1938-1944)。參與推行貸金制度。該制度主要用以對青年的救濟和訓練,這個辦法來資助那些來自戰區的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據統計,戰時由中學至大學畢業,全部靠貸金或公費完成學業的,大約有12萬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楊振寧這些後來的知名學者,順利地念完西南聯大,皆得益於貸金制度,這項制度,為中國培養出大批的優秀高級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支持革命

在教育部與中央大學附中工作期間,多次保護進步學生與共產黨員,資助多位青年赴延安參加革命。

家庭情況

彭百川與楊英民結為夫妻,妻子出身永新縣書香門第,賢良淑德。育三女,均為高級知識分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