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太侔

趙太侔

趙太侔(1889—1968)中國戲劇家,現代教育學家。原名趙海秋,曾用名趙畸,太侔為其字,後來即以字行(也有說法認為他又名趙畸,字海秋)。山東益都(今青州市東關青龍街)人。原以戲劇創作與教授著名,後脫離戲劇工作,曾任山東大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山東大學、山東海洋學院執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太侔
  • 別名:原名趙海秋,曾用名趙畸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益都
  • 出生日期:1889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山東大學校長
  • 畢業院校:青州東關國小和青州中學
  • 主要成就:中國戲劇家
    現代教育學家
生平簡介,生平經歷,少年時期,中年時期,與近代教育,與山東大學,與近代戲劇,

生平簡介

趙太侔曾於1932—1936年,1946—1949年兩度任山東大學校長。1930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工作完成並正式組建。經蔡元培先生推薦,楊振聲出任校長,趙太侔辭去省立一中校長的職務,專職任文學院教授,後任教務長、校長。時年41歲。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楊振聲辭職,任命趙太侔為校長,並將國立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任校長後,將文理兩院合併為文理學院(不久又分開),取消教育學院,在濟南設立農學院(暫不招生),並籌建工學院(1933年成立)。
任命杜光塤任教務長,其他教學組織負責人基本未變。趙太侔認為,辦好大學,教師的力量和科學水平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原有基礎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長楊振聲治校成規,更加重視廣聘專家學者,充實教師陣容,致使國立山東大學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陣容整齊、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生平經歷

清末,他先後畢業於青州東關國小和青州中學。在中學時加入同盟會。後到煙臺實藝學館學英文,1909年畢業。辛亥革命後,革命黨人胡瑛在煙臺成立山東軍政府。他在政府中任科員。1913年,袁世凱屠殺國民黨人,他卻在這時加入國民黨。1914年,他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1918年畢業後,回濟南任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教師,並在省立第一師範兼英語課。他教學認真,很受學生尊重。不久,他又考取公費留學赴美國,在哥倫比亞大學當研究生,專攻戲劇。
1925年回國,應聘為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授,兼戲劇系主任,同時兼任北京大學講師,主講戲劇課。第二年,直奉軍閥合流,北京政局混亂。而由於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合作,廣州成為革命策源地,他南去廣州,擔任中央學術院學務委員和國民黨青年部秘書。1926年,他隨國民革命軍北伐,進駐武漢,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參與了收復漢口和九江外國租界的活動。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外交部秘書工作中止。翌年1月,他出任寧漢合流的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部秘書長。
北伐軍進入山東後,南京政府決定籌建山東大學,由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任籌備委員會主任,趙太侔與王近信為常務委員,傅斯年等8人為委員。1929年5月,國民黨軍進入濟南後,他被任命為山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和省立實驗劇院院長,仍兼任山大籌委。省立實驗劇院雖存在不過一年,經費也很少,但由於他的努力,成績可觀。他聘請了他的學生王泊生、吳瑞燕和一些著名的戲劇、舞蹈、音樂專家作教師,並聘請洪深、徐志摩梁實秋等任通訊導師,演出了丁西林和田漢編寫的現代話劇和傳統京劇,培養了陶金、崔嵬、魏鶴齡、田烈等許多後起之秀、江青(時名李雲鶴)也是這個劇院的學員。這年6月,南京政府決定改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定校址於青島原私立青島大學處。1930年9月21日青島大學開學,他任文學院教授,一年後,任教務長。
趙太侔趙太侔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校長楊振聲辭職,他暫代校長職務。1932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改青島大學為國立山東大學,調整院系。9月30日,正式任命他為國立山東大學校長。他非常重視聘請教師,他有一本小冊子,專記中國知名學者,或自聘,或托聘。延聘不遺餘力。在他任校長期間,聞一多梁實秋、張煦、洪深、李達老舍、游國恩、沈從文、吳伯簫、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鷹、王恆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統照等都在山大任職。山大的經費來源絕大部分為山東省和膠濟鐵路協款,1930年,僅為48萬元。儘管經費不足,但他還是儘量用來購置圖書、儀器,興建科學館,以改善教學條件。1936年,山東省主席韓復榘為了鎮壓山東大學的愛國學生運動,以停撥協款相威脅,並無理干預學校人事調整,他憤而辭去校長職務。
他離開山東,改任北平藝專校長。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學校內遷湖南,輾轉至重慶。從1939年1月起,他先後任教育部教科用書編纂委員會委員,兼劇本整理組主任。國立編譯館編纂、中央訓練委員會處長、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參事等職。
抗日戰爭勝利後,山東大學於1946年1月復校,國民黨政府復令趙太侔為校長。成立文、理、工、農、醫五學院,規模擴大。但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占據著原校址,雖經多次交涉。仍拒不交還。更由於國民黨政府積極內戰,教育經費不足,而幣值又狂跌不止,學校左支右絀,極度艱難。他聘請了王普、楊肇熑、劉次簫、周鐘岐、老舍、丁西林、丁履德、童第周、李士偉等著名學者協力相助,師生自己動手辦工廠、農場、補助經費,自製儀器教具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進行了多種項目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解放戰爭中,山東大學學生一再掀起“反內戰”、“反飢餓”、“反南遷”運動,他對進步師生表示同情。1947年春和1948年秋,國民黨在山大兩次拘捕了許多愛國學生,他都設法交涉保釋,並通過校務會議,決定對被拘捕的學生仍保留學籍,以免日後失學。南京教育部曾密電趙太侔,說中文系教授徐中玉有共黨嫌疑,要他查明具報,並解除徐的職務。他和教務長楊肇熑復電說徐無“劣跡”;讓徐躲避,未出事故。
1948年9月,濟南解放,青島成了國民黨在山東的孤城。山東大學有南遷之議,也有人勸他棄職離青,他都拒不採納。1949年5月,國民黨決定棄守青島,第十一綏靖區司令官劉安琪曾逼他同乘軍艦南逃。後來他躲在醫院內,使劉再沒有找到。這年6月2日,青島解放,他向人民解放軍青島軍事管制委員會文教部代表王哲辦理了山東大學的交接事宜。
1949年9月,山東大學在人民政府領導下開學,他應聘為外文系教授。秋,他參加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1958年,山東大學遷往濟南,他留在青島海洋學院任教,兼任學院的學務委員。他還是政協山東省第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民革山東省委員會委員。
他對漢字研究造詣很深。寫出了《漢字改革方案》、《漢字新法打字機擬議》等學術論文。他擅長草書,曾將草體偏旁分門別類編列體系,給漢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
趙太侔趙太侔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殘酷迫害。1968年4月24日在青島附近海面發現他的屍體,死因不明。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之後,海洋學院於1980年5月22日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對他的一生給予正確的評價。

少年時期

趙太侔幼時先後在原籍青州和煙臺讀書。辛亥革命後,短期任職於煙臺山東軍政府,後在濟南加入國民黨。1914年,趙太侔考入北京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回山東教學,在濟南任省立第一中學和省立第一師範英語教師。1919年趙太侔以優異成績考取公費留美,先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文學,後入該校研究院專攻西洋戲劇。此間和留美的聞一多、塗上元、梁實秋等交往甚密,並共同組織中國京劇在美公演,受到美國華僑的好評。1925年夏,趙太侔歸國,任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授和戲劇系主任,是中國現代戲劇學校的創始人之一,並被北京大學聘請為講師,講授戲劇理論課程。南方革命形勢高漲,吸引他南下廣州,後在武漢國民政府、南京民國政府外交、政治訓練部門任職。1928年夏,省立山東大學停辦,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報請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趙太侔被提名為籌委會(後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同年冬,國立山東大學(前身國立青島大學)在青島籌建,趙太侔被聘為籌委會委員,
趙太侔趙太侔

中年時期

趙太侔兩任山東大學校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運動不甚理解,認為學生只有讀書成才,將來才能救國,所以採取說服、勸服的辦法。但是,他對學生又寄以無限的希望,十分關心和愛護。1934年8月,物理系學生俞啟威(即黃敬,中共地下黨員),被青島當局逮捕,押解濟南。趙太侔聞訊,趕赴濟南,親領俞啟威返回青島,送給旅費,密囑速速遠走。1947年到1948年,趙太侔對在愛國民主運動中兩次被逮捕的200多名學生,採取營救措施。親自修改營救學生的文稿,通過校務委員會作出決議,被關押學生一律不作曠課論,保留他們的學籍。

與近代教育

趙太侔曾於1932—1936年,1946—1949年兩度在山東大學任校長。1930年6月國立青島大學籌備工作完成並正式組建。經蔡元培先生推薦,楊振聲出任校長,趙太侔辭去省立一中校長的職務,專職任文學院教授,後任教務長、校長。時年41歲。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楊振聲辭職,任命趙太侔為校長,並將國立青島大學改名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任校長後,將文理兩院合併為文理學院(不久又分開),取消教育學院,在濟南設立農學院(暫不招生),並籌建工學院(1933年成立)。任命杜光塤任教務長,其他教學組織負責人基本未變。
趙太侔認為,辦好大學,教師的力量和科學水平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他在原有基礎上,“遵循仿效”前任校長楊振聲治校成規,更加重視廣聘專家學者,充實教師陣容,致使國立山東大學成立之初,就形成了陣容整齊、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
當時文科不但有梁實秋、黃敬思、張煦、洪深等知名教授,理科也有許多著名的專家、學者。如理學院院長兼數學系主任黃際遇教授,早年留學日本和美國,回國後曾任中山大學教授、河南教育廳長、河南中山大學校長。物理系主任蔣德壽教授是留學英國的物理學家,任之恭教授是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化學系主任湯滕漢教授,是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德國政府特許優等藥化學師。生物系主任曾省教授,是法國里昂大學博士,著名寄生蟲學專家;劉鹹教授是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博士,在國際上也負聲譽;童第周教授是比利時比京大學動物學博士,著名的組織胚胎學專家。當時的師資力量使國立山東大學的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趙太侔趙太侔
同時,趙太侔嚴抓學校學風。1934年4月,教育部派員到各國立大學視察,對國立山東大學教學中的嚴謹,研究中的創新,建設學校中的勤儉節約,培養人才中的質量等甚為滿意,並發出表揚訓令,使國立山東大學在中國範圍內獲得良好聲譽。
抗戰勝利後,1946年2月教育部批准國立山東大學仍在青島復校,任命趙太侔為校長,再次主持學校工作。復校後,趙太侔收回校舍,設立文、理、工、農、醫5個學院共16個學系,以廣育人才,適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使復校後的學校有了很大發展。
抗戰勝利初,各大學均處於恢復階段,紛紛爭聘教師。趙太侔接任校長後,禮賢納士,登門聘請。當時應聘的有:朱光潛老舍、游國恩、王統照、陸侃如、丁山、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朱樹屏、楊宗翰等等。
1947年到1948年,趙太侔對在愛國民主運動中兩次被逮捕的200多名學生,採取營救措施。親自修改營救學生的文稿,通過校務委員會作出決議,被關押學生一律不作曠課論,保留他們的學籍。

與山東大學

趙太侔,1889年生於山東益都縣(今青州市)一個農民家庭,原名趙海秋,後改名趙畸,又改名趙太侔。1907年畢業於益都中學之後,進入煙臺實益學館學習英文,1909年又轉到濟南陸軍國小。當時的陸軍國小已開革命風氣,年輕的趙太侔很受影響,並秘密參加過一些反對封建帝制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之後,他曾到煙臺、益都和臨淄任軍政府科員、國小教員。1914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1918年畢業後回濟南省立第一中學和省立第一師範任英語教員。第二年考取官費留美,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西洋文學,此後又考入該校研究院專攻西洋戲劇。與當時留學美國的梁實秋、余上沅、聞一多等人來往密切,他們還一起組織了中國京劇在美公演,趙太侔任道具和舞檯布置。1925年結業後回國,曾先後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授和戲劇系主任,廣州國民黨青年秘書,廣州中央美術學院籌建委員會委員。其後參入軍界,1927年隨北伐軍到武漢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參加收回九江英國租界的談判。1928年任南京軍事委員會政治訓練處秘書長,主管軍事教材的編寫審定事宜
1928年5月發生了震驚中外的濟南“五三”慘案。受其影響,創辦於1901年的山東大學不得不隨之關門。時任山東省教育廳長的何思源,在山大停辦不久,報請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國立山東大學籌備委員會,擬重新組建國立山東大學。趙太侔被提名為籌委會委員,他隨即離開南京返回山東。
1932年2月初任山大校長,引進人才,提高辦學水平。國立山東大學進入正式的操辦階段,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對籌備委員會進行了調整,增聘蔡元培、袁家普為籌委委員。蔡元培主張應將國立山東大學設在青島,他認為濟南四通八達,兵家必爭,亂世之世,不宜辦學。青島地處半島,可避戰亂,是理想的辦學之地。教育部接受了蔡元培的建議,決定將校址改設青島,同時將國立山東大學籌委會改為國立青島大學籌委會。1930年6月籌備工作完成,國立青島大學正式成立,創辦於1926年的私立青島大學停辦,校舍整體劃歸國立青島大學。校長由蔡元培推薦的清華大學教務長兼文學院長楊振聲出任,趙太侔被委任為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占領東三省。青島大學師生組成請願團遠赴南京,要求南京國民政府出兵抗日。校長楊振聲在受到教育部斥責之後,以“懲之學生愛國銳氣受挫,順之則校紀國法無系”為由,電請辭職。1932年初,教育部指令青島大學進行整改,同意楊振聲辭職,同時將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任命趙太侔為校長。
趙太侔出任校長之後,進行了一些符合當時山東大學實際的變動,他在繼續堅持楊振聲提出的“兼容並包,學術民主”的辦學方針的基礎上,對學校的各方面建設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並克服種種困難予以實施。
趙太侔有一個小本子,記錄著各門學科的優秀人才,在掌握情況,了解動態後,他親自出面聘請,或者托人代請。自他第一次出任校長以後,山東大學聘請的教師有50多人,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有學問、有專長、有成就的專家、學者。其中文科有:丁山、老舍(舒舍予)、洪深、孫大雨、蕭滌非、張煦、鄭成坤、水天同、周學普等。理科有:王淦昌、童第周、曾呈奎、任之恭、王恆守、李達、陳傳璋等。工科有:趙滌之、李良訓、吳柳生、周承佑等。還引進了兩名體育教師郝更生、宋君復。當時的師資力量,雖不及清華和北大,但與其他國立大學相比,是比較強的。
趙太侔主張發揮教授治校的作用,組成了以校長為主席,教授為主體的校務委員會和各種專門委員會,實行教授治校,發揚民主,集思廣益。校務委員會既是立法機構,又是最高權力機構。學校的重大問題的決定,都提交這個委員會討論決定。在趙太侔校長的直接領導下,還設立了包括科學研究、教師聘請、畢業考試、校舍建設等專門委員會。
趙太侔趙太侔
趙太侔校長把學風看作是學校的精神支柱,而好的學風的形成,又必須是校長、教授的以身作則,帶動全校員工自我嚴格、自我追求的結果。為了確保畢業生的質量,學校設立畢業試驗委員會,辦理畢業考試和審核成績。如1935年的畢業試驗委員會,由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劉凌宵、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曾昭掄浙江大學物理系主任鄭衍芬、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等專家,以及校內8位教授組成。看學生五年總的積分和考試成績,確定可否準予畢業。這一舉措,使學生只有勤奮學習、善於思考、富有創造性,才能順利走出山大的校門。因此,山東大學畢業的學生很受歡迎。
1934年4月,教育部派員到各國立大學巡查,對山大在學校建設、學術研究、培養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給予肯定。為此,教育部向中國發出訓令,使國立山東大學在中國範圍內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進入1936年,山大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趙太侔校長受到來自教育部的指責越來越多,地方政府所劃撥的辦學經費越來越少。在政治和經濟雙重壓力之下,趙太侔校長感到“力不從心”,於1936年8月辭去國立山東大學校長職務。結束了他在山大4年零5個月的第一個任職期。
1946年2月再任山大校長,收復失地,重振學校雄風。
國立山東大學在抗戰爆發後,內遷四川萬縣,不久奉教育部之令併入國立中央大學,山東大學實際不存在了。
抗戰結束後,1946年2月國立山東大學被批准復校,趙太侔在時隔10年之後再次被任命為校長。停辦長達8年之久的山東大學,教師走散,學生沒有,教學設備儀器不知去向,校舍也先後被日軍和美軍占用。可謂千頭萬緒,百廢待興。趙太侔抓重點,一切圍繞復校展開,解決燃眉之急的難點、難題。
首先是收回校舍,爭取早日開學。日軍占領青島以後,山大校舍被日本人占用,抗戰勝利後又被占領青島的美國軍隊接收改為軍營。收回校舍是復校中最緊迫、複雜、棘手的工作。趙太侔首先任命曾在美國學習和工作了8年之久、抗戰前任山大教授的周锺歧為總務長,並命他先期趕到青島,與美軍談判,辦理收回校舍事宜。周總務長到達青島之後,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爭取主動權,並在青島的《民言報》上發表“山東大學復校工作已籌備就緒,一俟美軍讓出校舍,即可開學上課”的訊息。美軍迫於各方面壓力,先交出了一部分校舍。1946年8月,趙太侔抵達青島,親自與駐青島美軍司令柯可談判,又陸陸續續收回一批校舍,勉強開學。直到1948年底美軍從青島全部撤走時,校舍才得以全部收回。
其次是廣攬人才,組建高水平師資隊伍。就像第一次任山大校長一樣,趙太侔依然把引進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師資力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抗戰勝利不久,各大學都在恢復時期,優秀人才成為爭奪對象。趙太侔接手山大校長之後,立即向曾經在山大任教的教師發出復聘邀請,希望他們儘快返校。同時向未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學者發出邀請,加盟山大。在趙太侔積極而誠心誠意的邀請之下,當時應聘的著名教授、學者有幾十人,如:朱光潛、老舍、游國恩、王統照、陸侃如、馮沅君、黃孝紓、丁山、趙紀彬、楊向奎、蕭滌非、丁西林、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貽誠、王恆守、李先正、劉椽、劉遵憲等,這些教師除朱光潛因病、老捨出國中途辭聘之外,其他均在1946年秋和1947年春到校。如此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全國各高校中名列前茅,這為解放後五六十年代山東大學的輝煌,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停辦之前的山東大學設有文、理、工三個學院共8個系。趙太侔考慮到抗戰勝利不久,國家亟需實用的各專業人才,經報教育部備案同意,決定在已有的文、理、工三院的基礎上,再設農、醫兩個學院,形成5院16系的辦學規模。
趙太侔的觀點是大學沒有地域的界線,山大並不是山東的大學,學生來源面廣,能夠起到各種不同地域文化互相融合,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人才流動的作用。1946年秋天,山大在北平、南京、上海、成都、西安、重慶等六個中國中心城市,以及濟南、青島兩地設立招生辦事處。當年中國報考的學生總計5871人,經過嚴格的初試、複試,錄取本科學生518名,先修班學生185人。
1946年10月,國立山東大學舉行時隔10年之後的第一次開學典禮。
1949年4月,青島即將解放。經過幾年努力,山東大學已經形成學科齊全,師資力量強大,教學設施完善的綜合性大學,在國內同類大學中名列前茅。趙太侔深愛自己親手建設起來的山大,他把自己的生命與山大緊緊連在一起。當接到南京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密電,令其隨南下的國民黨軍隊逃往廣州時,他偷偷住進對外不開放的山大醫學院附屬醫院第四病房。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趙太侔校長和山大師生迎來新的黎明,趙太侔把一個完整的山東大學交到人民手中。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任命華崗為新山東大學校長,趙太侔先生任山大外文系教授。晚年致力於文字改革的研究工作,有《漢字新法打字機擬議》、《漢字改革方案》等文稿。
1966年“文革”開始之後,趙太侔先生受到猛烈衝擊,尤其是受到江青等人的迫害。1968年4月,不堪忍受迫害之苦的趙太侔在青島含冤投海自殺,數天以後,趕海的人發現了他的屍體。他的許多文稿也在“文革”中丟失。
1979年10月,有關部門為趙太侔先生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與近代戲劇

趙太侔精於舞台設計。他首先用布幕取代了硬片布景,還使用了有色燈光,並設計改建的舞台,這在當時皆屬先進。20世紀20年代國劇運動興起,趙太侔與聞一多從紐約感到波士頓,為顧毓琇編導的《琵琶記》製作布景。據顧毓琇回憶,趙太侔負責燈光,注意新式投射,效果別開生面。該劇由梁實秋、冰心等扮演劇中角色,是中國國劇運動的開端。
在藝專工作的一年內,戲劇系舉行了一次北京最早擺脫文明戲影響的話劇演出,他任舞台設計和《一隻馬蜂》的導演。翌年又在《晨報》上創辦《劇刊》,並發表了《國劇》、《光影》和《布景》三篇文章。同時,他倡導話劇超脫人生、純藝術化,主張保存舊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