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志(張達志將軍)

張達志(張達志將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達志,原名錦瑞,陝西佳縣人,陝北根據地創建人之一。全國解放後,歷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西北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中共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等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達志
  • 出生地:陝西葭縣
  • 出生日期:1911年
  • 逝世日期:1992年1月15日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大事年表,投身革命,抗擊日寇,消滅反動派,布衣將軍,個人榮譽,

人物簡介

張達志,1911年生於陝西葭縣(今佳縣)。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葭縣縣委書記、陝北特委委員。1934年冬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後任紅27軍84師政治委員兼1團政治委員,紅15軍團81師政治委員、78師政治委員、軍團政治部民運部部長,參加了陝北蘇區反“圍剿”和勞山直羅鎮東征等戰役。1936年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後任陝北獨立1師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警備6團政治委員,第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塞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中共綏蒙區委員會書記,參與領導創建雁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游擊司令員,綏德軍分區司令員,警備2旅旅長,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4軍軍長,參加了綏遠、集寧、晉中、太原、蘭州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治委員員會委員兼公安部部長、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後任蘭州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後遞補為中央委員),第九屆、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1992年1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張達志,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九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任中共佳縣區委書記、縣委書記,中共陝北特委特派員、特委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政治委員兼一團政治委員,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七十八師政治委員,軍團政治部民運部部長,陝北獨立第一師政治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共陝北延長東地委書記,八路軍一二○師警備第六團政治委員,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塞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戰爭時期,任陝甘寧晉綏游擊司令員,綏德軍分區司令員,陝北軍區司令員,第一野戰軍軍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公安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蘭州軍區司令員兼甘肅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九、十屆中央委員。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綏蒙軍區副政委 張達志綏蒙軍區副政委 張達志

大事年表

1911年4月出生在陝西省佳縣
1924年考入葭縣店鎮高級國小讀書。
1926年參加革命活動。
1927年春赴綏德,考入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學習。同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8年春被黨團組織派赴葭縣王成家村一帶,利用國小教員身份從事革命活動。
1929年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中共葭縣特區區委組織委員。
1931年底任中共葭縣特區區委書記。
1933年5月任中共葭縣縣委書記,同時被選為中共陝北特別區委員會委員,負責農運工作。
1934年2月參與指揮襲擊木頭峪民團的戰鬥,並協助組建陝北游擊第四支隊。
1935年1月至9月任陝北紅軍第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政治委員。
1936年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政治委員。同年5月到紅軍大學第一期學習。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7月至9月任中共陝甘寧特區陝北東分區委員會書記。
1940年5月至11月任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同年7月至1941年3月任中共晉綏邊區委員會委員。
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任中共綏察邊區委員會委員。
1942年9月至12月任八路軍晉綏軍區大青山騎兵支隊副政治委員(同年10月起)。同年10月至1945年2月任中共塞北區工作委員會委員。
1942年12月起任晉綏軍區塞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至1945年7月)。
1945年2月至8月任中共綏蒙區委員會委員、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
1945年9月至1947年9月任中共晉綏分局綏蒙區委書記兼晉綏軍區綏蒙軍區政治委員(至1946年1月)。
1946年1月至1947年9月任綏蒙軍區副政治委員。
1946年10月至1947年1月任中共綏蒙區路北工作委員會書記。率領部隊參加大同、集寧戰役
1947年8月至1948年春任陝甘寧晉綏五省游擊司令員、綏德軍分區司令員。
1948年12月至1949年6月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二旅旅長,後兼政治委員。
1949年5月任陝北軍區司令員、陝北區黨委常務委員。 6月任西北獨立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同月起任榆林軍管會第一副主任兼整編委員會主任。6月至9月任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黨委常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至1952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軍軍長、黨委書記。
1952年8月至1953年1月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公安部部長、西北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黨委書記(至1955年10月)。1953年1月至1954年10月任西北行政委員會委員。
1953年1月入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1955年5月至1969年11月任蘭州軍區司令員。
1956年與陳毅元帥在一起1956年與陳毅元帥在一起
1955年6月至1960年12月任蘭州軍區黨委第二書記,1960年12月至1969年11月任第三書記。
1955年9月至1964年8月兼任中共甘肅省委常務委員。 1960年11月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
1969年4月至1976年10月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69年11月至1977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炮兵黨委第一書記。
1976年10月至1977年8月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
1978年3月到中央黨校學習。
1981年12月被增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
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
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員。
1969年4月至1977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在中共第十二大、第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投身革命

1911年古歷3月16日,張達志出生在陝西省佳縣店鎮鄉南坬村的一孔土窯里。早在1926年,當他還在店鎮高小讀書的時候,便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和打倒軍閥劉振華的革命大潮,參加了第一次國共合作時的國民黨。
1927年2月,張達志考入綏德陝西省立第四師範學校,同年3月由學友喬鼎銘、高再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擔任了綏師共青團的組織委員。1929年轉為中共黨員。
綏師——當年陝北革命的搖籃。早在北京大學就已入黨的李子洲同志出任綏師校長,楊明軒擔任教務主任。來自四面八方的教員中,大部分是共產黨員。這所學校培養出一大批革命幹部,他們曾在這裡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踏上革命道路。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陝北和全國各地一樣,處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綏師被查封了。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的教職員工被迫離開學校。張達志是其中之一。
面對險惡的形勢,陝北黨組織適時地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農村去。1928年春,張達志接受黨的派遣,在佳縣王成家村、郭家圪勞村和南坬村一帶,以任國小教員為名,從事發展黨、團組織活動。他還根據黨的指示,開展了兵運工作。1932年,陝北形勢更加嚴峻。在榆林敵駐軍八十六師里,共產黨的地下士兵支部遭到破壞,數十位革命同志慘遭殺害,致使陝北特委機關已很難在榆林等縣城立足。當時,特委書記趙伯平來到南坬村找到張達志,巡查了那裡的工作。不久,趙伯平調離陝北特委,由馬明方代理特委書記,之後遂將特委機關遷至張達志的家鄉南坬村。由於南坬村和周圍各村黨團組織比較健全,民眾基礎較好,張達志家成了秘密接頭的聯絡點。他辦的冬書房成了特委機關的所在地。他一方面負責佳縣特區工作,另一方面負責特委的聯絡接頭工作。
為了黨組織的安全,每當特委在張達志家召開會議、進行活動時,張達志的雙親就主動站崗放哨。對組織上存放在他家的檔案、經費等,憨厚的父親張文華格外小心,始終把革命事業放在心上,視為己任。陝北特委在南坬村活動期間,各地黨的負責同志雖與特委往來頻繁,從未發生過一次意外事件,保證了特委機關的安全和黨的工作的順利進行。這是與張達志及其家人的努力分不開的。那時,敵人曾懸賞要買張達志的頭顱,他的家院被敵人搜抄過多次,父親被敵人抓住綁吊起來,幾乎被拷打致死。黨的地下負責人為了他家的平安,特地為他父親辦了一次假喪葬,堆了一座假墳,才把敵人矇騙過去。
1933年5月,張達志被任命為佳縣縣委書記。7月,中共陝北特委第四次擴大會議在佳縣高起家坬召開。張達志作為佳縣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是陝北鬥爭史上,一次極為重要的會議。它對以後在陝北創建紅軍、開展革命游擊戰爭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這次會議上,張達志被選為中共陝北特委委員,負責農民運動工作。特委四次擴大會後不久,由於叛徒的告密又有6位同志被敵人逮捕,慘遭殺害。在腥風血雨中,陝北特委崔田夫馬明方馬文瑞、張達志、高長久、常學恭等領導同志置生死於度外,在佳縣寨子溝召開了特委緊急會議,決定派常學恭去天津向中央北方代表匯報工作,其他領導同志分赴各地巡查,組織革命武裝。1933年底,張達志參與組織領導了木頭峪暴動。
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 張達志第一野戰軍第四軍軍長 張達志
1934年春天,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派謝子長同志以軍事特派員的身分回到陝北,帶領廣大軍民勝利地粉碎了敵人對陝北蘇區的第一次反革命“圍剿”。這年10月,陝北特委決定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劉志丹同志到陝北主持軍委工作,統一領導和指揮陝甘、陝北這兩個蘇區的革命武裝力量。年底,陝北組成了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楊琪任師長,張達志任政治委員兼紅一團政委,隨即接連打了三次勝仗。1935年4月,紅二十六軍三團和義勇軍北上,與陝北的紅二十七軍八十四師會師陝北,成立了前敵總指揮部。劉志丹任總指揮,張達志任軍委委員、總指揮部黨委書記。在劉志丹同志統一領導指揮下,接連打了許多勝仗,粉碎了敵人對陝北蘇區的第二次“圍剿”,並解放六座縣城,把陝北和陝甘兩個蘇區連成一片,擴大了革命根據地。之後又同晉軍作戰,打了兩次勝仗,從此揭開了第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序幕。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與西北紅二十六軍、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張達志先後任十五軍團八十一師、七十八師政委,十五軍團地方工作部部長。參加了著名的勞山戰役直羅鎮戰役和東征。那時,劉志丹和張達志朝夕相處,並肩戰鬥,直到勞山戰役後,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迫害,劉志丹同志被捕入獄,他倆才暫時分開。儘管劉志丹遭到了不白之冤,但他的高風亮節卻深深地留在了張達志的腦海里。
就在直羅鎮戰役的前夕,敬愛的周恩來同志來到了張村驛。此時,張達志正為肅反擴大化要抓他,和一些革命同志遭到活埋和迫害窩了一肚子火,一見到早就仰慕的周副主席,他好像受委屈的孩子見到了娘,匯報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要求調離紅十五軍團。周副主席安慰他說:“肅反擴大化的錯誤正在糾正,你有意見可以提,但不要火!共產黨人應能屈能伸,經得起委屈。你要繼續在15軍團好好工作!”這是張達志第一次見到這位蓄著大鬍子的首長,首長雖然言語簡短,但卻如春風化雨,給他增加了進取的力量和信心。

抗擊日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達志任中共陝北東地區地委書記。這年9月,中央軍委任命張達志為八路軍一二0師警備六團政委。臨離開延安時,毛澤東主席在鳳凰山麓的窯洞里同張達志談了話,勉勵他到前線奮勇殺敵,要講究戰術,學會打游擊戰。還親筆在麻紙上,給他開了委任狀。張達志一行10餘人,東渡黃河到達太原八路軍辦事處後,見到了周恩來和北方局的劉少奇彭真楊尚昆等領導同志。周副主席同他親切談話中,特地交給他一封密信,要他親手交給賀龍關向應同志,並送給他一匣火柴,要他遇上危急情況把信燒掉。周恩來同志雖然日理萬機,但他為同志卻想得很細很細。那時,張達志一行每人只有一個背包,一穿的破破爛爛,周恩來同志便叫辦事處給他們每人發了兩塊鋼洋、一條毛毯、一套軍裝、一袋乾糧。其間,每逢日本飛機轟炸,周恩來同志總是首先下到防空洞裡,打著手電把每個人安頓好。在太原停留期間,張達志得了瘧疾,在醫藥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周恩來同志還叮嚀醫生給他打了兩針奎寧。
張達志第一次知道賀龍同志的英名是在1927年。當時,他從報紙上看到了南昌起義的訊息,知道起義的領導者之一的賀龍留著小鬍子,長得很魁梧,給人一種威嚴莊重的印象。這次他們趕到神池縣一二0師師部,見到敬愛的賀龍同志,他舉止瀟灑,談吐爽直,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部下關懷備至,絲毫沒有架子。在神池,張達志患了疥瘡,每天要搽藥,而後用火烤,行軍難以騎馬,賀老總得知後,特地派了一副擔架把他送到雁北前線。雁北有三寶:莜麥、洋芋和老皮襖。張達志遵照賀龍、關向應的指示,不畏環境艱苦,克服重重困難,帶領部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在馬寨戰鬥中堵擊了日軍向國民黨何柱國部的進攻。參加了收復七縣的石板溝戰鬥,粉碎了日軍對我晉西北地區多次的血腥“掃蕩”。
1938年,以孫超群為團長、張達志為政委的警備六團兩上雁北,兩打廠漢營,殲滅了當地的偽蒙軍。積極配合李井泉支隊北上大青山,夜襲平綏鐵路以北的沙壩車站,掩護姚喆同志率領的七一五團一營,順利地與李井泉指揮的大青山支隊主力會合。
紅軍大學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學合影紅軍大學一期一科留延安同學合影
1940年9月,張達志調任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大青山遠看是座山,近看如平川,騎馬一蹦子,步行得半天。它是晉綏的前哨,晉察冀的後衛,通往蒙古的要道。1942年,日軍用2·5萬兵力對我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的大“掃蕩”,在敵眾我寡、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張達志率領騎兵支隊,同數倍於我之敵,不分晝夜浴血奮戰,勝利地突出重圍,保存了有生力量和指揮機關,為爾後恢復綏蒙大青山抗日游擊根據地打下了基礎,受到了賀老總的通令嘉獎。之後,張達志任塞北軍區副政委、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共綏蒙區黨委書記。張達志在堅持大青山抗日游擊戰爭中,在極端艱苦的整整八年的日日夜夜裡,風餐露宿,馳騁疆場,和各族人民並肩戰鬥,為開闢、建立、擴大雁北和堅持大青山這兩個抗日游擊根據地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消滅反動派

解放戰爭初期,張達志繼續擔任綏蒙軍區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參加了綏包和集寧戰役。隨後,張達志任陝甘寧晉綏5省游擊司令員、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司令員、警備二旅旅長、陝北軍區司令員等職,參加了晉中和太原等重大戰役。在晉中戰役中,張達志率部一舉消滅敵暫編三十九師及忻州所屬的保全團隊、地方武裝近萬人,忻州全境得到解放,受到了陝甘寧晉綏五省聯防軍司令部的通報表揚。在太原戰役中,張達志率部攻克風閣梁、牛駝寨等重要據點,為解放太原創造了條件。
風閣梁是閻錫山為固守太原城設定的一個堅固的防禦陣地。該地位於太原城北20多公里處,西面岐子山、東面看山,是兩山之間的隘口,號稱太原的北大門。1948年夏,張達志率領警備第二旅的四、六兩個團,東渡黃河,進軍山西,10月份奉命攻克風閣梁。張達志組織部隊對敵防禦陣地進行了全面周密的偵察,
選擇了突破口,擬定了攻擊計畫,確定以四團為主攻,六團為預備隊。經過七晝夜激烈戰鬥,消滅了敵軍一個加強營,占領了風閣梁的全部防禦工事。這一勝利,為解放軍掃清了太原沿線一大障礙,使解放軍可以有效地以地面炮火控制太原北部飛機場,封鎖敵人的空中運輸和聯繫。接著,張達志遵照徐向前司令員的命令,率領二旅接替三旅對太原東山的制高點牛駝寨進行強攻。防守牛駝寨敵兵力約一個團,兩個炮碉主陣地被閻錫山改編的日本侵略軍第十總隊圈守著。張達志根據敵我雙方的實際,確定首先以四團為主攻,六團作第二梯隊。戰鬥打得異常艱苦,付出了很大代價。最後他集思廣益,發動指戰員獻計獻策,攻敵不備。六團二營挑選了一個善於攀登的排長帶領一個班,從敵側翼攀崖而上,出其不意地打亂了敵人的陣地,我正面部隊乘機一舉攻破,太原解放後,張達志組織部隊進行了短期休整,又日夜兼程返回陝北,包圍了榆林城,促使國民黨二十二軍舉行起義。
建國後,張達志繼續任第四軍軍長,1952年後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北公安部部長、西北公安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保衛社會的安定、保衛各族人民的勝利果實,為順利恢復和發展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建立新的革命秩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建國初期的 張達志建國初期的 張達志
1954年底,張達志由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結業後,重返西北出任蘭州軍區司令員,後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處書記。同年9月,張達志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那次賀老總來蘭州軍區給幹部們授銜,就下榻在張達志宿舍的隔壁。張達志在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的15年裡,為鞏固西北邊防和開發建設西北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9年11月,張達志奉命調離蘭州軍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黨委第一書記,為建設強大的人民炮兵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建國以來,張達志歷任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曾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的八大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九大、十大中央委員、軍委委員,十二大、十三大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88年,中央軍事委員會授予張達志同志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以表彰他對軍隊建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布衣將軍

“布衣將軍”是大西北的軍民送給張達志司令員的雅號。不論是在嚴酷的戰爭年代,還是在火熱的建設時期,張達志對黨、對人民始終堅貞不渝,忠心耿耿。他作風正派,光明磊落,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平易近人,密切聯繫民眾,充分表現了一位身經百戰的共產主義戰士的高貴品德。
那還是1935年古歷5月28日,紅軍打開延長縣城後,張達志擔任沒收委員會主任,收繳地主反動派的金銀財寶存滿了三孔窯洞,但他分文不沾,公事公辦,除把白糖分送給傷病員,把一塊手錶分配給劉志丹使用外,其餘的白洋、元寶等貴重物品,統統組織騾馬隊安全轉移到後方,上交給蘇區財政。其間,紅八十四師師長楊琪把一個金戒指給弄掉了,著急得不知該怎么辦,直到幾天過後找到了,才經張達志之手上交給公家。解放戰爭初期,西北野戰軍的經費異常困難,為了解決部隊燃眉之急的穿衣吃飯問題,賀老總任命張達志為陝甘寧晉綏五省游擊司令員,令他帶領綏蒙軍區兩個騎兵團到關中、晉南一帶銷售特貨,同時掩護關中、隴東地區商業部門的負責同志開展活動,籌集資金。他四處奔忙,費盡心機,搞到了數以萬計的經費。他每分錢掰成兩半花,使每分錢都用在了刀刃上。平日,他生活非常儉樸,穿的是補丁衣,吃的是粗糧飯,甚至有時喝酒都捨不得讓炊事員做點下酒菜,而是拌個辣椒乾著喝。張達志真誠地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是在黃土地上吃小米飯長大的,牢記著‘粒粒皆辛苦,的祖訓,牢記著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始於足下,我們這些老傢伙責無旁貸地應該身體力行,把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傳給子子孫孫。”
隨著職務的不斷變化,張達志普通一兵的本色始終沒變。他堅持和民眾打成一片,足跡踏遍了陝甘寧青四省區,連自然環境非常艱苦的玉樹、果洛和唐古拉地區,他也到過。每到基層,他不是下伙房、看豬圈,就是到俱樂部和戰士們下象棋、打撲克,在同指戰員的親切接觸中,他聽到了民眾的呼聲,了解了民眾的疾苦,為基層辦了許多實事。張達志在生活上從不搞特殊,小米、土豆、酸菜、紅棗是他喜愛的吃食;微服布衣是他喜歡的穿戴。因為他身材削瘦,沒有“首長體態”,所以下部隊節假日穿便服外出時,有的哨兵誤把他當成老百姓,出過笑話。張達志非常厭惡用公款請客。一次在軍區黨代會上,給與會人員多加了一個狗肉菜,他很生氣,決定誰“拍板”誰出錢,特地給會議補交了170元。駐守在大西北的部隊,條件比較艱苦,為了改善部隊訓練和生活的基礎設施,張達志號召和發動部隊開石棉、挖硼砂、采硫磺,大搞農牧業生產,到1969年底他調離蘭州時,為軍區積累了7000多萬元資金。
張達志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堅持生活上低標準,可是對於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和有困難的戰友卻願意慷慨解囊,1960年,他獲悉家鄉的農民發展生產遇到了困難,便主動捐贈了2500元。鄉親和老部下來城裡辦事、看病,他常常主動地為其解決食宿和路費。戰爭年代曾經跟隨過張達志後來復員回鄉的警衛員,大多數在經濟上受過他的接濟。抗戰時期在張達志身後馬前一起與敵人拼搏的警衛員尚斌承轉業地方後,妻子多病去世,家裡生活十分困難,他不僅先後兩次給他寄款,而且在尚斌承後來病危逝世前,建議政府民政部門為他待業的兒子安排了工作。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張達志同志戰爭年代曾負過傷,長期的革命工作又使他積勞成疾。他十分關心祖國的改革、建設與發展。張達志身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一刻不忘黨和人民的重託,多次風塵僕僕,不辭辛勞,深入革命老區和內蒙、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調查研究,反映情況,解決問題,並親自接待和處理了大量的民眾來訪、來信。撰寫了《懷念劉志丹》、《憶賀龍》、《姚喆奮戰大青山》等10多篇革命回憶錄,先後被《人民日報》和有關黨史刊物選用。張達志非常珍惜共產黨解放軍所走過的光輝道路,非常重視歷史的真實。他誠懇地說:“我愛看《開國大典》、《巍巍崑崙》這樣的電影,我希望西安電影製片廠多拍一些歌頌黃土地、歌頌大西北、歌頌延安精神的傳世之作!”
1992年元月15日,張達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西北有一位老作家稱讚他當年是“火焰駒”,暮年是“老馬識途”,確實是如此。他為黨為人民的事業整整戰鬥了62個春秋。他實現了自己的諾言:“生命是有限的,事業將永遠長存。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要為革命拉車不松套!”

個人榮譽

所獲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