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原理

張衡原理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台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有網友指出,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不是原作,而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科普作家方舟子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衡原理
  • 屬性:2005版
  • 性質: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
  • 特徵:進行模擬實驗時
簡介,計畫,

簡介

張衡原理
2005版地動儀復原模型是在2004年開始由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國家地震局聯手合作,並於2005年研製成功。2015年,該復原模型就在河南博物院天地經緯展廳陳列。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接受《法制晚報》表示,2005版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本身是無法監測實際地震的。
李宏說,該院展出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分為兩部分,其中一個是張衡地動儀1/3大外殼模型,另外是內部構造模型。李副院長表示,展出的內部構造模型,是地震專家馮銳所帶的課題組研製的,已經通過多次地震復現實驗。 李宏表示,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時,陳列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展廳正在閉館裝修,新模型的珠子沒有放進去,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實際上,在2010年的玉樹地震時,該復原模型也未有任何反應。原來,在展出的內部構造模型底下,是需要通電才能模擬地震的振動台,進行模擬實驗時內部構造模型才會有反應,但這個模型本身在現代肯定是無法監測真實地震的。
李宏說:“外殼和內部構造模型都是在我們4層的展廳,按照史書記載,地動儀應該是與地面連線在一起的,所以僅就這個復原模型本身,是肯定不能監測真實地震的。”
新模型對地震有反應 曾參與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的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馮銳表示,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這一點已得到多名院士專家的鑑定。
新模型對地震有反應
“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馮銳說,他們利用在真實發生的地震中記錄下來的地震波波長,以此為依據控制特殊振動台,完成對地動儀復原模型的檢驗。這是地震的“復現”,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馮銳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必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對於方舟子提出質疑的隴西地震,馮銳表示,據史料推測,這次地震發生在公元134年。馮銳強調,這些史料都是經專業的歷史地震學專家審核過的。因年代久遠,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難免,但當年隴西曾發生地震的結論沒有問題。

計畫

河南博物院副院長李宏表示,實際上,張衡地動儀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河南博物院一直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據李副院長透露,2010年,河南博物院正在和中國地震局洽談張衡地動儀復原的第二期合作,希望能夠研製出和史書記載尺寸相符的張衡地動儀復原模型,大概2米高,占地2-3平方米。直接建造地基,使其能夠與地面連線,從而探求其到底能否監測真實地震。
“實際上從2005年以後我們就一直想儘快落實這個事情,但因為各種因素耽擱了。”
此前,馮銳曾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巨資,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
李副院長還表示,投入的資金肯定要比2005年版的幾十萬元大得多。如果與中國地震局的合作能夠落實,選址肯定是在河南博物院的院子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