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明(作家)

張衛明(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衛明山西榆社人。中共黨員。1967年畢業於北京第九中學。1968年應徵入伍,歷任炮兵三十五團八連戰士、團政治處報導員、宣傳幹事、指導員,二十四軍政治部新聞幹事,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衛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榆社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北京第九中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愛與恨的交織》《雙兔傍地走》
    《鐵盾零二》
    《統帥部中國最大軍事演習秘錄》
  • 代表作品:《城門》
成長經歷,文學成就,出版作品,獲獎作品,代表作簡介,

成長經歷

1967年畢業於北京第九中學。1968年應徵入伍,歷任炮兵三十五團八連戰士、團政治處報導員、宣傳幹事、指導員,二十四軍政治部新聞幹事,北京軍區政治部創作室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

文學成就

1983年開始發表作品。

出版作品

著有小說集《愛與恨的交織
中短篇小說《雙兔傍地走》、《城門》、《鐵盾零二》、《兒子睡中間》
長篇報告文學《中越戰爭秘錄》(合作)、《血對西藏說》(合作)、《統帥部中國最大軍事演習秘錄》等。

獲獎作品

《雪域戰神》獲全國1990年-1991年優秀報告文學獎
中篇小說《英雄圈》獲第四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電影文學劇本《英雄圈》(已拍攝發行)獲第二屆夏宴電影文學獎。
199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代表作簡介

北京軍區作家張衛明深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作家紛紛轉向影視劇、轉向市場的時候,他卻堅守自己的文學信仰和藝術追求,花了10年時間“窩”在家中,安安靜靜地創作了150萬字的長篇小說《城門》(《盤馬》、《彎弓》、《射天》三部),以適度理性和浪漫情懷張揚中華民族的精神骨骼和血肉品性,史詩一樣呼喚真善美、重塑理想、指引光明、禮讚崇高,為新世紀軍事文學作出了貢獻。有評論認為:這部以描寫冷兵器時代徹底的革命英雄主義的扛鼎之作,是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繼打造《亮劍》之後的新收穫。
長篇小說《城門》描述的是中國最後一代弓箭騎兵從北方草原英勇抗日到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入城的故事。作家把文學的目光投向草原,投向中國革命由戰爭向和平過渡的特殊年代,把一支由草原抗日武裝改編過來的八路軍騎兵師安排在冷兵器和熱兵器嬗變的陣痛舞台上,以飽滿得幾乎要爆炸的激情,為末代弓箭騎兵演繹了一幕雄渾悲壯的輓歌。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武器裝備的更替和戰爭樣式、戰場形態的變化,從冷兵器到熱兵器、從草原游擊戰到城市攻堅戰,《城門》中這些出身草莽的馬背豪傑,正面臨著因為戰爭和勝利而使騎兵邊緣化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危機——城市和騎兵是一對千年軍事冤家,騎兵進城猶如進大獄。在中國革命這個偉大雄偉的平台上,中國騎兵部隊從解放戰爭時期的龐大之後,不斷削減,直至如今小編制的騎兵仍在延續。
《城門》是一部寓言,一部具有悲劇色彩的寓言。它好像是一道門檻,革命勝利“進城”的喜悅並沒有掩飾住騎兵離開草原的痛苦(這種痛苦其實是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心靈之殤,是一種巨大的孤獨,是一種感動中的悲劇之美),“城裡”和“城外”截然不同的風景,就是不同的現實、不同的歷史,也是不同的命運。因而對於弓箭騎兵來說,《城門》或許就是歷史的一聲嘆息;但對讀者來說,《城門》卻又像一座弓箭騎兵的歷史博物館。還有騎兵認為北京城是一座“騎兵城”,而以山西農民為主體的步兵又說北京是“晉南城”,這些新穎而具有獨創性的文化觀點,深究它或許沒有理論上的根據,但考察現實卻似乎又能找到似是而非的印證。
《城門》是陽剛鑄就的兵家詩卷,騎手是牧獵的藝匠,戰殺的精靈;《城門》是苦難凝造的男人大歌,箭手是血骨的煉獄,心靈的天堂。作品中這群可歌可泣又可愛的馬背英豪,他們攜雷挾電呼風喚雨般從天蒼蒼野茫茫的大草原呼啦啦像一陣颱風,從我們的心靈上刮過,其磅礴之勢只能望其項背,其逶迤之美只見馬鬃如旗,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座英雄年代的紀念碑。在當下,《城門》絕對不是一部暢銷書,它或許不可能有很好的市場,但《城門》以其特立獨行的語言、獨樹一幟的情節和走火入魔般的細節,毫無疑問地成為一部有分量的軍事長篇小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