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漢語詞語)

信仰(漢語詞語)

信仰,原始意義上是指天地信仰與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信仰,亦指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信仰
  • 外文名:belief
  • 基本解釋:對天地及祖先的信奉和敬仰
  • 拼音:xìn yǎng
  • 包含:人、事、物、教派
詞目拼音,詞語解釋,科學的觀點,哲學概念,心靈產物,哲學意義,神學觀點,信仰種類,形態分類,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學信仰,信仰力量,信仰誕生,發展過程,信仰宗旨,信仰影響,

詞目拼音

詞目:信仰;拼音:xìn yǎng

詞語解釋

信仰,原始意義上是指天地信仰與祖先信仰。亦有指對某種事物、精神、宗教或某人的信奉敬仰,把他們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或榜樣。根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風調雨順,祈禱降福免災。
信仰
1、魏收 《魏書》: 梁鄒亡父旣見赤虎之信仰感聖朝遠遣妻子又知天
2、周恩來 《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說服誘導的精神,爭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團吉他們在革命主義與政綱的領導下而堅決奮鬥。”
3、魯迅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我對於經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漸失了信仰,採辦藥引似乎再沒有先前一般踴躍了。”
4、巴金 《小人、大人、長官》:“對長官的信仰由來已久。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包青天的身上,創造出種種離奇的傳說。”
5、古樸《中華民族不信邪 信道理》:”所謂信仰歸根到底也只不過是一種對道理的崇敬與膜拜。““實際上,中國人只是不信邪而已。因此,中華民族不是沒有信仰,只是不迷信而已。

科學的觀點

進化生物學家道金斯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許多大問題,不是由對信仰的不寬容而起,而是由對信仰的過於寬容而起。
辨明真偽是非的利器,非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莫屬。科學方法的基礎有二,一曰邏輯,一曰實證——從證據來,尋證據去。而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死敵,便是所謂的信仰——不講邏輯、不顧證據的盲信盲從
最新研究發現,暗示人們進行分析性思維會動搖他們的宗教信仰,即便只是些微的動搖。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對於理解宗教的認知基礎具有重要價值。
發表在《實驗心理學》雜誌的由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Joshua Greene及其同事進行的一項研究給出了一個例子。他們從網上徵集了數百名志願者來回答三個問題,這些問題憑直覺獲得的答案都是錯的。比如,“買一根球棒和一隻球總計花了1.10美元,球棒比球貴1美元,那么球值多少錢?”儘管很容易想到0.10美元這一數字(這是直覺答案),但經過一定的分析性思維可以得出0.05美元這一正確答案。他們發現更容易選擇直覺性答案的人通常都具有更強烈的宗教信仰,而研究人員選擇受測試的人群在智商、教育程度、政治傾向以及其它方面都差不多。
科學證明人類的道德源於進化,道德與信仰無關。
哲學家沃爾特·考夫曼(Walter Kaufmann)定義的信仰:“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科學不是信仰,它依賴於證據

哲學概念

心靈產物

信仰是心靈的主觀產物,宗教或政黨起了催化劑的作用。沒有宗教和政黨,人同樣可以擁有信仰。
信仰是個人的意識行為,靠集體建立起來的信仰難以長久,靠集體的信念建立起來的信仰會隨著某個社團組織(社團指的是社會團體,如宗教、政黨及其他組織)的解體而煙消雲散。信仰的內容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天人合一信仰、上帝信仰、佛信仰、科學信仰、對權利、地位、金錢、聲譽、美色等的痴迷和崇拜也是信仰,“及時行樂”、“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得過且過”等也是信仰。
信仰是一種靈魂式的愛、關愛,它是人類的一種情緒。信仰的東西往往超脫於現實,所以神、已故的親人,或者以人為靈魂主導的團隊、國家、宗教等。在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國家、宗教是人們的信仰所發展的一種文化—國家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最根本的就是以自身一樣為根本的同類所產生的一種愛,通過人的情緒,大腦所激發的無限的渴望。
信念跟信仰是不一樣的,信念是你堅信的東西或者事情,信仰則是人們靈魂的標註。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某人或某物極其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不過,信仰很少是對人身上的,宗教並非信仰物件,而是信仰的表現形式,表現形式不可作為信仰物件。
信仰帶有理智的主觀和情感體驗色彩,特別體現在宗教信仰上,極致甚至會喪失理智。
哲學家定義的信仰:“一種強烈的信念,通常表現為對缺乏足夠證據的、不能說服每一個理性人的事物的固執信任。”

哲學意義

信仰,即是你的信任所在。
與信任不同:信仰同時是你價值的所在。
信仰是人們對生活所持的某些長期的和必須加以捍衛的根本信念。不管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人的有限性是不會改變的,雖然我們知道的比2000年前的人們多得多,隨著知識的增加,在一些問題的認識上獲得了進展,可一些新的困惑又會產生,而在有些問題上,比如在死亡所引起的恐懼這一人生終極問題上,則幾乎沒有取得進展。人類在欲知和未知、在有限和無限之間的鴻溝,與他們的祖先相比,縮小的幅度可能遠沒有想像的那么大。在這道鴻溝里,既生出希望,也生出恐懼,這就給信仰留出了地盤
因此信仰和人們一般所說的信念有所不同。信仰回答的是人生日常關切最有深度的方面。信仰的對象也是崇拜的對象,在人類經驗領域內的萬事萬物,一切無不是有限的,也只有有限的價值,這些只具有有限價值的事物很難作為信仰對象。信仰是為了超越,超越一切有限,惟有超越現實的無限才能真正成為彌補人自身局限性的希望。“上帝”的真理便是人類尋找到的超驗真理,對“上帝”的信仰不是任何經驗命題可以相提並論的。

神學觀點

著名文藝評論家殷謙:“不相信‘神靈’的存在,不相信因果報應,以至於人類變得無所畏懼,無恥之尤。通常我們會將這些神秘的靈性生命與宗教聯繫在一起,信仰‘神靈’就等同於信仰宗教,其實大謬不然,每個人都可以獨立地去信‘神’,無論這個‘神’叫什麼,只要不是人類自己,只要他一直都在你心中,你甚至不必去教堂和寺院,無論身在何處,‘神’就與你同在,這依靠的是一個人深刻的內在自覺,當然這也是信仰的最高境界。宗教不是迷信,也不是對靈性生命之謎探索的嘗試,而是為我們講述了一些賢者教人處世的經驗和他們為此所付出的諸多努力。
神學家對宗教學的研究結果認為,假設人類是“神靈”創造的,每個人都有其神性,這個神性是世界性的,要想使這種神性的本體顯現,即要求人必須在自己的本性中變化才能得以實現——諸如一些與世隔絕的道士、遠離俗世的高僧、孜孜追求真理的修士等等,只有他們更容易能夠接近‘神靈’,更容易獲得與‘神靈’溝通的機會,其始終堅信,人類都有求生欲望,人類雖會死,但靈魂不會滅亡,一個人的靈魂才是人的生命本體,只有在經歷一個嚴格的‘清算’過程之後,並在‘神靈’的指引下,會以新的生命重生。
這個不僅是佛教的說法,也是中國道教、民間諸宗教的說法,在國外,這種說法同樣出現在福音書、柏拉圖哲學以及希臘各種神秘宗教中,雖然每個人在精神與肉體、興趣與才能、氣質與體質方面的差異都是明顯的,但在人的精神層次最深奧的靈性層次中,人類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能夠超越若干世紀的歷史一直延續到今天,神學家認為,這些宗教所宣揚的是一種真理,而這種真理就是神的語言,這是一種永恆的、根本的智慧。
可惜的是這種智慧在歷史的進展中被別有居心的人類所蒙蔽和歪曲,甚至加以利用以達到自己的各種目的,以至於原本純正的宗教變得魚龍混雜,混沌不清,這也導致很多人原來堅定的信仰直接奔潰,人們對宗教信仰開始懷疑,漸漸地由自覺信仰變成了被動的傳統式信仰。
當前,回歸這種永恆的、根本的智慧才是正途。關於我所提出的‘宗教式的信仰’,你可以信其有,也可以信其無,總之信其有總比信其無要好得多。我的意思是,假使這種“宗教式的信仰”能夠對解決人的問題貢獻巨大力量,假使這種‘宗教式的信仰’成為人類世界良好秩序的基礎,它就應該是我們人類最普遍、最內在的存在,並且成為洗滌世界的聖水,隔離人與人的壁壘即會倒潰,人們才會有所懼怕,有所恐懼,才會懂得愛恨與善惡,只有這樣,‘神靈’才會再次向人類顯現,人類世界才會逐漸恢復與‘神靈’的溝通,甚至同處共存,人們才會在自己內心的聖所中擁有並崇拜真正的‘神靈’。”( 《心靈真經》,殷謙 著,黃山書社)

信仰種類

形態分類

  1. 原始信仰
    各種原始崇拜
    巫術、禁忌
    遠古神話
  2. 宗教信仰
    民族宗教或國家宗教
    世界宗教
  3. 哲學信仰
    古代哲學信仰
    中世紀準哲學信仰
    西方近代哲學信仰——理性信仰
    現代哲學信仰——非理性信仰
  4. 政治信仰

原始信仰

1.神話信仰
(1)創世神話
在中國古代神話里,世界的開始來源於盤古的創造。相傳在遙遠的太古時期,宇宙好像一顆碩大無比的雞蛋,裡面漆黑一片,沒有東南西北,也沒有前後左右。在這樣的世界中,誕生了一位偉大的英雄——盤古,開闢鴻蒙,分出了天地。從此,出現了世間萬事萬物,並開始繁衍生息。
古希臘神話中,一切皆從混沌(Chaos)開始,混沌生出了地神蓋婭(Gaea),之後出現了在大地的底層塔爾塔羅斯(Tartarus)出生的厄瑞玻斯(Erebus)和在地面出生的尼克斯(Nyx)。
巴比倫神話中,天地的生父是阿布蘇(Apsu),生母是提阿馬特(Tiamat)。世界原為一片混沌,提阿馬特和阿布蘇這兩個精靈創造了包括提亞和馬爾杜克在內的諸神。後來諸神造反,提亞殺了阿布蘇並以阿布蘇的身軀為基礎建造了第一座神廟;馬爾杜克則撕裂了提阿馬特,再以此為原料創造了世界和人類。
在印度神話中,有一個叫布爾夏的巨人,又千頭千眼,他通過獻祭和肢解創造了世界。
儘管各個民族的神話不盡相同,但是幾乎在所有的神話中都有對世界來源的解釋,可以說創世神話反映了人類尋求世界本原的精神本性。
(2)復活神話
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反映在神話中,就體現為對復活的渴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埃及奧西里斯(Osiris)的復活神話。相傳,奧西里斯原是埃及之王,其弟賽特(Seth)用計將其殺死,並割裂其屍棄於四方。他的妹妹兼妻子伊西斯(Isis)通過苦心尋找,將碎屍拼合,並化作一隻鷹伏於其上,用翅膀為之扇風,從而使奧西里斯奇蹟復活。
在中國的神話中,也有凡人因為行善積德,以肉體死亡的形式化羽升天,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得到永久的復活。
復活神話,滿足了人類對來世生活的美好遐想,從而幫助人類克服對死亡的恐懼。
(3)英雄神話
人類的精神特質注定了其與生俱來的英雄情結。人類通過反觀自身,看到了人類的缺陷和不足,這種認知讓人類沮喪而又不安,因此英雄的創造就成為必然。被創造出來的英雄具有完美的道德和無窮的力量,彌補了人類的缺憾,也成為判斷人類行為的價值標準,並且引領著人類不斷前行。
因此,在中國神話中就塑造了“刑天”這個英雄角色。《山海經》中寫道:“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據說刑天與黃帝激戰,一直殺到常羊山地方,黃帝看準機會一劍砍下刑天的頭顱,但是,刑天並不示弱,以兩隻乳頭當做眼睛,肚臍當做嘴巴,揮舞武器,繼續吶喊戰鬥。
在希臘神話里,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違反了天神宙斯的旨意,盜取火種帶給人類,人類因此有了火。而普羅米修斯卻因此受到宙斯的懲罰,被鎖在高加索山上,受到禿鷹啄食肝臟的無盡折磨。
英雄神話中寄託了人類對超越自身的美好期望。
2.其它原始信仰
除了神話信仰之外,原始信仰還包括其他一些形式。
(1)圖騰
原始社會物質資源極為匱乏,種族之間常常因為生存而發生戰爭,這就需要同一種族有賴以維持團結的精神力量,於是圖騰就出現了。不同種族往往會有不同的圖騰信仰。
一般來說,原始人類會把某些動物、植物或者無生命的物質當做自己種族的祖先或者保護神。圖騰被視為力量、勇氣、好運的來源和主宰。這些傳統被保留下來,並流傳至今。例如,中國大多數民族把龍視為圖騰,而北方的狩獵民族則膜拜野豬神,納西族尊奉神牛,北方許多遊牧民族則信奉馬神……
(2)巫術
巫術是一種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和各個歷史階段的宗教現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過一定的儀式表演來利用和操縱某種超人的神秘力量,影響人類生活和自然事件,以達到某種目的。
(3)禁忌
與巫術相對的,禁忌則是避免去做某些行為,以免招致災禍。一般而言,各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定禁忌。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禁忌已經漸失神聖性,不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信仰,但是卻以風俗習慣的形式保留下來。

宗教信仰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在中國一向提倡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各宗教派別在中國都有或多或少的發展,除了以上三種宗教,還有中國特有的“儒教”、“道教”,宗教也是源於對自然的未知,與民間神話一樣,它們也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彼此相互串聯。
(1)佛教
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成佛信仰為核心內容。佛教其實並不推崇科學的敵人——迷信,相反,佛教是反對迷信、注重善惡的,只是用因果業力將現實因果律擴展到三世輪迴,將一切串聯其中以使人產生敬畏之心,達到超自然的,嚮往解脫的心靈寄託。
(2)儒教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先秦被稱為道教,以“儒家思想”為最高信仰,以超凡入聖(成聖)為終極目標。後為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跟佛教、道教並稱為三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儒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儒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凡是生活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民族,包括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如北方的遼、金、元,西夏及清,歷代王朝都以儒教為國教,孔子為教主(這是孔子生前沒有料到的,正如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沒有被老子料到一樣)。……儒教利用政教結合的優勢得以成為國教,儒教的神權與皇權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3)道教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4)基督宗教
基督宗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提倡博愛(agapē)的精神,並以耶穌為救世人上十字架自我犧牲,作為博愛教導的核心內容。當代基督教強調包容、進步精神,敬仰並感恩基督(對基督宗教創始人耶穌基督進行感恩,他為拯救人類的罪惡而死),基督教號召自由、民主、仁義、義氣與道義。消除內心的不良欲望,對犯下的過錯和自身的罪惡進行懺悔,淨化心靈。基督宗教認為,世上的人有善有惡,將來基督從天降臨,審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善人將進入天國獲得永生,惡人將被拋入地獄受永罪,教會把天堂描繪成一個極樂世界。
(5)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信仰(伊瑪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前定(簡稱“六大信仰”)。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善功和五項宗教功課(簡稱“五功”)。所謂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禮拜、齋戒、天課、朝覲,簡稱“念、禮、齋、課、朝”。

哲學信仰

(1)儒家信仰
「人本」和「性善」是儒家重要信仰:人天生固有的人性是善的,要知足、常樂。同時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而後面的都是行為。著名論斷:“子不語怪力亂神”。
中庸中庸
人本由孔子提出,主要由四方面組成:
第一:強調個體人格的獨立性和主動性。
第二:尊重人的利益要求。
第三:尊重人的物質欲望。
第四:倡導“仁政”。
人本妨礙君本,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情況下,除了被民本取代別無選擇。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民本事實上是農本。其主要內容包括:
信仰(漢語詞語)
(1)輕徭薄賦,藏富於民。
(2)勿傷農時,給農事活動提供方便。
(3)實行常平倉制度,防止穀賤傷農。
(4)刺激人口增長。
(5)抑商賈,禁技巧。
(6)設庠序,學而優則仕
(7)納諫。
(8)及時賑災。
性善:
孟子的“性善說”,是在他自己的那套心、性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主要有以下兩點內容:
第一,它是“道德層面”的心性,不是“情慾層面”的心性。
第二,這個"道德層面”的心性具有仁義的內在先天規定性。
(2)科學理性信仰
理性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理性和感性相對,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化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衝動,不憑感覺做事情。
社會學角度來講,理性指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以及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慧型。理性通過論點與具有說服力的論據發現真理,通過符合邏輯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獲得結論,意見和行動的理由。
理性的意義在於對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卻與生俱來的社會使命負責。
【示例】
當代作家·殷謙:“在這個黑暗的娛樂圈,幾乎一切莊嚴和聖潔的東西都葬身於物慾、肉慾的臭水溝里,面對這樣一個紛亂、複雜的娛樂圈,基於理性的反對和自由的不從,為能夠爭取一點人格的獨立,為能擺脫某些外在壓力的裹挾,傻傻的她最終無奈以自殺的方式拒絕順從權力的使喚,拒絕服從金錢的奴役。她的這種行為固然可悲,但她的這種心情令人敬嘆,因為她想以消極逃避的方式來尋求自身的解脫,雖然她死了,但是她在傲慢的金錢和權利面前捍衛了自己的尊嚴,捍衛了對罪惡的敏感,張紫妍毫不寬假地對黑暗的娛樂圈,以及那些罪惡的權勢者施以尖銳的諷刺和無情的抨擊:我不是你們的朋友,更不是你們的奴僕,而是你們的敵人。”

信仰力量

信仰誕生

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刻起,世界便打破了以往的平靜,開始悄然發生變化,及至後來,這種變化變得明顯而又快速。以前自發自在的世界越來越多地經歷了人類的勞動和改造。以至於今天,當我們試圖尋找純粹自然的東西時,常常一無所獲——這已經是一個人化的世界。
信仰信仰
為什麼唯有人類,而不是其他生物如此巨大的改變了這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關鍵在於人擁有意識。這種意識,使得人類會觀察世界,會反思自身。也正是這種意識,幾乎從人類誕生開始,便有了信仰,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信仰。
1.征服死亡恐懼
的確,與其它生物相比,人類的高貴之處,在於能夠思想。思想既是高貴的,也是痛苦的。從人類意識到死亡是自己的宿命,避無可避的時候,痛苦就出現了。死亡到底是什麼?人死之後,要到什麼地方?那個地方陰森恐怖還是鳥語花香?這些問題成為人類面臨死亡時,需要經常思考的問題。當時,現實卻無法提供明確的答案,於是信仰就產生了。
宗教信仰虛幻成分中的“生死輪迴”,“死亡救贖”,哲學理念中的“肉體腐爛,精神不朽”都為不同的人提供了面對死亡、征服死亡的精神力量。
2.追尋世界本源
人類擁有的意識和思想能力,使得追問成為人類最普遍的精神訴求。我們從哪裡來?這個世界最初是什麼樣子的?這些問題,成為人類永恆的困惑。
於是追尋世界的本來面目,尋找世界的本源,被人類視為永恆的使命。這種追問精神成為信仰發生的根本原因。在這種追問精神的驅使下,有的人選擇了科學理性的方式去解開世界之謎,有的人則是從心靈感性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這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信仰。進化論是一種科學信仰;“上帝”創世論是一種宗教信仰。諸如此類的信仰理念種類繁多,有共同的目的是給人類的追問一個回答。選擇什麼樣的回答,其實就選擇了什麼樣的信仰。
3.反思生存意義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生物性和精神性的雙重規定。一方面,人和其他動物一樣存在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另一方面,人類又有著精神方面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的直接體現,人類常常會反問自己:“我活著是為了什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生的目標和意義。
其它動物可以安然自得地度過自己動物的一生:繁殖、生存、死亡,可人類一旦失去精神的支撐,肉體的生存就會變得痛苦而難以為繼。因此,自殺在其他動物身上幾乎不可想像,卻成為人類選擇死亡的一種方式。
這種對人生意義的反思,就使得信仰得以發生,無論答案是什麼,人類的這種需求是必然的。
4.化解不確定性
人的一生充滿著變數,一方面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之事;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面對意外之事的發生。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不確定性幾乎與人生相伴而行。為什麼有的人出於殷實之家,有的人卻流落街頭?為什麼有的人一帆風順,有的人卻命運多舛?為什麼在同一次災難中,有的人可以幸免於難,有的人卻慘遭不幸?太多有關人生的風雲際會,似乎很難找到合理的解釋。一旦這種不確定性發生時,人類就需要可以合理解釋的理由,這種解釋能夠給人力量去面對和接受,可合理不一定是真理,科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因此,各種用以解釋不確定性的信仰就產生了:古代神話認為人的命運掌控在神的手中,佛教宣揚“因果報應”,基督教則主張“原罪觀念”……
5.確立價值目標
人類意識的可貴之處,還在於對其自身缺陷的清醒認識。人類往往會在神秘莫測的宇宙面前自覺渺小,甚至在自我欲望和理性的衝突之中感到束手無策。之中有限和缺憾,讓人類對自身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如何超越有限,走向永恆;如何彌補缺陷,通達圓滿,成為人類的另外一種精神需求。
因此,人類需要信仰來為自己確立價值目標:或塑造完美的英雄,或營造美好的“來世”。以此,人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念,確立前進的方向。

發展過程

1.思想
思想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可貴標誌。所有的人類活動,均有思想的參與。思想的發生基於個體自身對周遭世界的體認,並以個體的歸宿為根本指向。簡單來說,個體通過思想的活動,會認識到自己跟周圍世界之間的關係,例如我是誰?我在整個世界的存在狀態怎么樣?而這種思考的結果,就必然引發對自己的期望: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渴望得到什麼?
思想的結果是出現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則會引起精神上的痛苦,儘管對此的反應程度會因人而異,可至少可以肯定這種感覺並不輕鬆。舉例來說,假如你的期望是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一名飛行員,這種期望的達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馬上實現,需要體能訓練、知識積累、通過各項考試和選拔等,這時候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就會引發需求尚未實現時的壓力、不快甚至是痛苦。若想要消除這些痛苦,必須採取行動,去達成目標。事實證明,堅定持續的行動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這就是信仰。
2.信仰
在思想引發痛苦之後,人們常常會尋找可以給予合理解釋或者指明未來出路的精神力量,以緩解痛苦,為人生提供明確的方向。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信仰。不同的人在信仰的選擇上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選擇信仰宗教、有的人選擇信仰科學,有的人選擇信仰理性……不管信仰有多么不同,信仰者對信仰的態度卻是相同的,即將信仰內容視為統整人生各個方面的最高原則,所有的活動都以遵循這個原則為指向。
3.力量
所有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思想和期望,但是夢想成真的人卻是少數,關鍵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堅定的信仰。因為人一旦擁有了信仰,就擁有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就體現為永不放棄的行動。
擁有信仰的人會十分明確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追求,也使得他們無論面臨任何挫折和困境,都會百折不撓,不言放棄。

信仰宗旨

  1. 在每一個有信仰的人看來,信仰都具有神聖性,這種神聖性使信者嚴以自律,使信者的思想具有很高的穩定性。
  2. 信仰的神聖性,使信者的目標具有崇高性,從而使信者的行動更具積極性。
  3. 有相同信仰的人,具有心理的認同性,從而感情上具備親近性,關係融洽、和諧。
  4. 信仰者信仰的或是一個偶像,或是一種信念、思想等,如果一個現實中的人成為信仰者的領袖時,信者會接受領袖的感召,並因共同的信仰而服從。
  5. 信仰活動一般都具有很強的渲染性,從而可以激發信者內心的力量。
  6. 同一信仰的人,會形成一個團體。團體會具有很強的紐帶性,使信者的內心有了歸屬性。

信仰影響

信仰在生涯規劃上對人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九點:
  1. 人生目標的確立;
  2. 奮鬥歷程的把握;
  3. 精神境界的陶冶;
  4. 馭挫勇氣的養成;
  5. 道德魅力的塑造;
  6. 身心關係的調整;
  7. 人我關係的處理;
  8. 樂觀情趣的培養;
  9. 緊張情緒的疏解;
可以說,信仰確立了個體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標準,也成為個體毅然前行的巨大動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將使人生變得迷惘彷徨,了無生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