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莊村(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永安鎮張莊村)

張莊村(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永安鎮張莊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渾源縣永安鎮張莊村位於渾源縣城南15公里,永安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總面積4.78平方公里平方公里,耕地2200畝,共有居民1010戶,3285人,其中:農業人口2800人,勞動力1800人。境內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張莊市場”經濟繁榮、百里聞名。1993年實現“小康村”,1996年被評為全市小城鎮建設示範村,1998年被山西省命名“省級文明村”,2000年列為省級小城鎮建設示範村,黨總支2002年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活動“先進集體”,2008年被山西省列為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10年全村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2175億元,人均收入6317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莊村
  • 外文名稱:zhangzhuangcun
  • 別名:張莊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下轄地區:渾源縣永安鎮
  • 政府駐地:永安鎮恆山南路
  • 電話區號:0352
  • 郵政區碼:037400
  • 地理位置: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
  • 面積:4.78平方公里
  • 人口:43486人(2016年)
  • 方言:晉語,渾源話
  •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北嶽恆山,懸空寺
  • 車牌代碼:晉B
村情介紹,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特徵,地形地貌,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藏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介紹,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村情介紹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村率先完成了產業結構的全面調整,在完善以的基礎上,黨總支、村委著重在二、三產業上創新發展,依託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位置,加強全村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配套建設,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張莊集貿市場,硬化市場面積30000多平方米,修建大型超市、酒店5000多平方米,並招商經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還建設商業一條街,使各類商業網點達到120多家,經營類型涉及衣服、小商品批發、飲食、加工、維修等20多個領域,運輸戶達到80多戶。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積極出台優惠政策,扶持了以興發養殖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養殖企業,帶動和促進了全村的各類養殖業的發展;林業發展方面,以梨棗、核桃等新型產品為模式的益農果品基地也走出了一條獨特之路,成為我村十二五規劃發展的典型;在工業發展上,鼓勵和支持個體積極多元發展,為私營積極發展積極提供便利條件,促進了以煤炭深加工為主體的各類產業的發展,全村冶煉、建材、煤炭、服裝、機械加工業都有長足發展,使全村各類年產值達100萬元,企業達到8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以創建和穩定和諧新農村為主,開展三城同創建設,2009年至2010年,投資1000多萬元,完成了張莊鎮文化中心的建設、張莊文化廣場建設、張莊中心國小的建設,使張莊村各項事業都走在了鎮的前列。[1]

建制沿革

渾源夏商時屬冀州。西周時以恆山鎮屬并州。春秋時屬代國
秦始皇始置縣,稱為崞縣,屬雁門郡。不久改稱平舒,屬代郡。
西漢時,平舒縣廢,復置崞縣,屬恆山郡。王莽新朝期間,改為崞張縣,仍屬常山(即恆山)郡。東漢恢復崞縣名,三國沿襲之。
北魏時遷都平城(即今大同),為京城內地,改名石城縣,屬神武郡。天興元年,改稱崞山縣。東魏時,改為廊州。北齊時,又改為北顯州。
隋初,北顯州改稱平寇縣,後又改回崞縣。唐時始稱渾源,為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
五代晉縣隨州入遼仍為渾源縣。
貞祐二年(1214)於縣置渾源州。
元初改渾源縣為恆陰縣
屬西京(即大同),不久,又復用渾源州。
明清時俱稱渾源州,均屬大同府。
民國元年五月改為渾源縣,後屬雁門道。抗日戰爭時期縣境南北山區均為抗日根據地,屬晉察冀邊區。1937年,屬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屬晉察冀邊區政府察南雁北辦事處。1940年至1945年,先後屬晉察冀邊區政府二、五、一專署。1945年渾源縣解放。1947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署。
1952年重歸山西省。屬山西省雁北專署,後改山西省晉北專署,山西省雁北地區行政公署。
1993年雁北地區與大同市合併,屬大同市轄縣。[2]

行政區劃

2001年,渾源縣下轄6鎮12鄉,358個行政村。[3]
渾源縣行政區劃
鄉鎮名政府駐地下轄地區
大仁莊鄉
大仁莊
21個村
駝峰
18個村
下韓村
7個村
西留村鄉
西留村
11個村
12個村
黃花灘鄉
黃花灘
25個村
22個村
官兒鄉
官兒
30個村
吳城
17個村
東坊城鄉
東坊城
17個村
青磁窯鄉
青磁窯
26個村
千佛嶺
36個村
大磁窯鎮
大磁窯
11個村
蔡村
12個村
西坊城鎮
西坊城
12個村
王莊堡鎮
王莊堡
32個村
沙圪坨鎮
沙圪坨
25個村
永安鎮
西順街
24個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渾源縣位於北緯39.67°~39.83°東經113.72°~113.92°之間,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大同盆地東南邊緣,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東接廣靈,西毗應縣,東南部以恆山與靈丘、繁峙縣分界,北面由六棱山與大同、陽高2縣相連。[1]

氣候特徵

渾源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乾旱多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天清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6.2℃,平均降雨量424.6毫米。無霜期平均為140天,山區為110~120天。 渾源縣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冬季少雪,天氣寒冷,多晴朗天氣。春季乾燥多大風,風沙。夏季溫和,雨季集中(7月下旬~9月上旬),多局部性大雨、暴雨,且常發生山洪。秋季溫涼,晴天較多,能見度好,天氣穩定少變。冬春長,夏秋短。
渾源縣年平均降水量388mm,年最大降水量595mm,年最小降水量215.8mm。3~5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15%,6~8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1%,9~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2%,12~2月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2%。年平均蒸發量1932.3mm,年最大蒸發量2395.5mm,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地下水初見3~10m。
渾源縣全年各月盛行北風,年平均風速3.5m/s,冬春偏大,夏秋偏小。極端最大風速曾達33.7m/s。最大凍土深度為1.29~1.5m。[4]

地形地貌

渾源縣地處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全縣海拔高度為1050—2333米之間。縣境地貌南山北坡中間川。南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4%;北坡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29%;川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17%。域內地勢起伏較大,臥羊場山海拔最高,主峰高達2333米。渾河西部河床海拔最低,僅為1050米。境內山脈較多
,主要有恆山、臥羊場山、穆桂英山、鬍子嶺、馬鬃崖、翠屏山、搶風嶺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恆山山脈山勢陡峭,溝壑縱橫,沿東北――西南走向,將全縣分為南北兩部分,構成渾源的地貌骨架。境內河流主要有渾河、唐河,分屬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水系和唐河水系。境內山脈主要為恆山山脈,西銜雁門,東延燕雲,兩千米左右山峰並肩而立,號稱108峰。[5]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渾源縣植物主要品種有:穀子、黍子、蠶豆、豌豆、莜麥、小麥、玉米、高粱、土豆,也就是山藥蛋、黃豆、黑豆等。黃芪面積33萬畝。宜林面積103萬畝,主要品種有華北落葉松油松、樺樹、楊柳樹、經濟林等。[6]

礦藏資源

渾源探明的礦藏達20多種,其中煤炭、油母頁岩、花崗岩、膨潤土、沸石、瑩石均為優質礦種。
渾源煤田面積約為320平方公里,煤炭地質儲量為36.3億噸。原煤既有無煙煤也有煙煤,發熱量為5000~6500千卡/公斤。花崗總儲量達6億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青磁窯鄉等南山區。膨潤土儲量1億噸,是全國大型優質鈣基膨潤土礦藏之一;沸石儲量4億噸,為山西唯一產地;花崗岩儲量1.93億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崗岩為世界石材精品,被譽為“北嶽黑”,出口是常稱為“Shanxi Black”。[6-7]

水資源

湯頭溫泉是一處較大的高溫礦泉,日湧水量為600噸。還有大白泉優質天然礦泉水,含偏矽酸18.9毫克/升,日出水量可達2000噸。[6]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渾源縣總人口343486人,人口密度175人/平方公里。[1]

民族

渾源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包括回族、滿族、藏族等。

經濟介紹

綜述

2013年渾源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8.52億元,同比2012增長7.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3.43億元,同比2012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37億元,同比2012增長7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4.25億元,同比2012增長14.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617元,同比2012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43元,同比2012增長13.1%。[8]

第一產業

2013年渾源縣農作物總播面積62萬畝,糧食產量達到3.15億斤。新增黃芪規範化種植3.5萬畝、仁用杏等經濟林1.3萬畝、設施農業1200畝,春潤、神農、泰豐等特色園區成為市百園立農工程典型。[8]

第二產業

2013年,渾源縣風電併網發電10萬千瓦,主體完工10萬千瓦。煤炭、花崗岩分別完成稅費2.89億元、1683萬元。全年生產原煤722萬噸,上繳稅費1.39億元。花崗岩全年生產整形料1.1萬立方米,上繳稅費2909萬元。民營企業總數達到577戶,銷售收入完成19.2億元,上繳稅金1.94億元。[8]

第三產業

2012年,渾源縣岳門灣景區修復工程完工,索道遷建工程完成,神溪濕地規劃完成,《北嶽恆山》紀錄片在央視成功上映,《恆山月光》電影拍成,成功舉辦了中國健身登山賽,開發特色紀念品50餘種。景區接待遊客82.7萬人次,直接收入完成5008萬元,綜合收入突破3.5億元,分別比年增長10.7%、11.3%和15%。服務業完成稅收4816萬元。[9]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渾源縣新建改造中國小校舍107所,撤併薄弱學校160所,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15所,渾源中學成為省級示範中學,二中、三中、四中、六中成功合併。[10]

醫療衛生

2012年,渾源縣新建鄉鎮衛生院18個,建成村級衛生所261個,“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23%,醫藥費用補償4800餘萬元,參保率達到95.8%,發放城鄉低保金7288萬元。[9]

基礎設施

渾源縣203省道縱貫境內,303省道橫貫東西。G18榮烏高速(應縣至渾源段)在渾源縣城設有渾源西口,東在應縣接入大運高速。通往靈丘方向的靈山高速公路於2012年12月31通車。同源高速公路於2012年6月1日建成通車。而東向到廣靈、蔚縣的廣源高速公路於2013年11月18日正式通車運營。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渾源縣在春節、元宵期間,人們會在院子前以煤炭疊起來,呈塔狀,裡面放上木柴,貼上紅字條,午夜十二點的時候點燃旺火。

名優特產

渾源涼粉以土豆澱粉為原料,加入適量的明礬,攪成糊狀,在火上滾熟,涼冷倒出即成,故又名粉砣。大豆為渾源縣的優勢作物之一,主要生產於北嶽恆山山脈的高寒山區。渾源酥大豆具有香、酥、個兒大、淀開花、皮好看五大特點。

風景名勝

北嶽恆山
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44處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面積 359.62平方公里,由天峰嶺、翠屏山、千佛嶺、天賜溝、神溪、落子窪、龍盆峪、大川嶺、上樺嶺、凌雲口、五峰山、西河口、湯頭、永安、龍山等15個各具特色的子景區組成。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麻莊漢墓群
在渾源縣西二十里,漢崞縣治此。有漢墓群(共墓冢十四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渾源景色(4張)
歸潛堂
在渾源縣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東,金代劉祁隱居於此。
千佛嶺
千佛嶺頂上有一塊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磚塔,刻著“千佛寶塔”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塔為四層實心樓閣式,塔座高兩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四周雕刻著精美的花紋圖案。塔下岩石南面有3個石洞,名曰“千佛洞”。洞的正面和東西兩側分別雕刻著近兩米高的大石佛,洞的四周還雕刻著數以千計的小石佛。[11]

著名人物

唐朝中書令郝傑。金朝尚書右丞蘇保衡,狀元劉撝,監察御史劉從益、雷淵,著名文學家劉祁;元朝行工部尚書孫公亮,都元帥高定,監察御史雷膺;明朝布政史李彝,監察御史孫逢吉;清朝河東道總督栗毓美;中華民國北方政府內務部長田應璜,國民黨山西省中將參議鴻臚、第九集團軍中將司令兼大同軍事指揮官於鎮河;陸軍中將石作衡、台灣海軍中將熊秉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