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禹

張繼禹

張繼禹,漢文成留侯張良後裔,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孫。1962年9月25日生於江西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嗣漢天師”張道陵第六十五代後裔,中國道教協會第八屆副會長,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西山萬壽宮主持。其祖父張祥之,為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父張寶訓,業縫紉。2015年張繼禹辭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繼禹
  • 外文名:Jiyuzh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西龍虎山上清鎮
  • 出生日期:1962年9月25
  • 職業:道士、西山萬壽宮住持、人大代表
  • 畢業院校:中國道教學院
  • 信仰道教
  • 主要成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全國青聯副主席
  • 代表作品:《天師世家與道教》、《正一道經籙義理略論》等
  • 道教前輩王沐閔智亭陳蓮笙、等
人物生平,個人成績,工作履歷,論文,

人物生平

張繼禹幼年生長於上清鎮,少年時期即隨父勞作,同時在農村國小到中學時輟時讀,勉強到國中畢業後便參加農業生產勞動。1969年“文革”中,因家庭背景關係,被下放到上清鎮城門水南村農村勞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和政府大力撥亂反正,全面、認真地落實政策,張繼禹才得以重返上清鎮,隨父經營縫紉手工業維持生活。1983年夏,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去貴溪上清鎮參訪天師府及古上清宮遺址,地方宗教工作幹部引薦當時年僅20歲的張繼禹給黎會長及隨同人員見面交談,黎會長覺其頗聰慧質樸,悟性極高,且為道教創始者張道陵之後裔,即有意栽培,勉勵其學習文化,承繼祖教。不久,中國道協舉辦的“道教知識專修班”第二期招生,黎會長便薦其入學。張繼禹天賦慧根,對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擁有極大的興趣和極高的悟性,加班加點夜以繼日的勤學苦讀,系統地掌握了道教知識,一年後結業,以品學兼優留中國道協研究室作圖書資料管理工作。這一機會使他更好的有了學習空間,翻閱了大量的史料典籍、文匯資料,加之其好學的天性,如魚得水的學習機會終於使他成為博學聖達之士。隔年,被選撥升入中國道協興辦的“道教知識進修班”深造,在近3年的學習期間,他又系統地學習了道教經典及我國傳統的諸家流派的哲學思想,曾受到現代著名學者郭朋、王利器、蘇晉仁、王家祐、潘雨廷及導師李養正的教誨,也深受道徒中的學者與前輩王沐、閔智亭、陳蓮笙等的薰陶,更敬佩教內外學者的學識與風範,虛心學習,刻苦治學,素不以道教一家之見去對待知識,更不以門戶之見對待長者,總是熱情地、努力地學習知識。在黨和政府以及中國道協的關懷、培育下,他逐漸成長為一位愛國愛教的新型的道教徒;由於他是張道陵的第六十五代裔孫,為道教世家,又加之修養頗佳,道風嚴謹,而平時待人熱情,隨和自然,在道教界有較廣泛而良好的影響,便逐漸成為一位受到海峽兩岸及國際信道者們所器重的年輕的道教界代表性人物。他成長於社會主義新中國,自幼在農村勞動,深知勞動人民的辛苦和偉大,因而對實行按勞取酬為分配原則的社會主義制度由衷擁護,生活也一直簡樸無華,修學期間衣襪總是破了自己又補。又因他是在1978年後黨和政府撥亂反正,全面落實政策的春風下才得以恢復宗教信仰並得到關懷、培育的,故而他對黨和政府懷有深厚的感激之情,衷心地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積極倡導道教要努力為“兩個文明”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986年5月間,中國道協會召開第四屆全國道教徒代表大會,他受到與會代表們的愛護與重視,被選為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並擔任副秘書長職務。在負責崗位上,他仍保持“學生”態度,恭敬年長的工作人員,並虛心向他們學習工作經驗,謙虛謹慎,團結友愛,頗獲好評。1988年被選拔為全國政協委員,參與國家大事的議政工作。同年又當選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1990年當選為江西龍虎山道教協會會長,同年又當選為國際文化交流協會理事。1992年3月,中國道協召開第五次代表會議,張繼禹被選為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兼副秘書長,並任《中國道教》主編。1998年在中國道教協會第六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副會長,中國道教學院副院長。全國人大常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江西省道教協會首任會長江西南昌萬壽宮及西山萬壽宮的主持及法人代表等重要職務。
張繼禹
張繼禹道長張繼禹道長

個人成績

一番耕耘,一份收穫。做為有理想、有抱負,致力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保護環境,維護世界和平”的張繼禹,他並沒有辜負廣大信眾,道教界和國家的厚望。通過黨的培養和他的勤奮好學,天賦極高,他客觀而系統的對中國道教史、道教文化思想及性質進行了學習、研究和總結,同時以他多年來對全國道教工作的巨觀指導和調查研究所積累的寶貴工作經驗總結,首先在一九九五年秋,張繼禹道長代表中國道教協會應邀出席了在日本、英國召開的國際性“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在會上,發表了題為《發揚道教精神,保護生態環境》的演講,闡發了道教的自然哲學與生命哲學,得到了與會各界人士的讚揚,在海內外及國際上宗教界與學術界引起了轟動。“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彭馬田教授,進一步提出請張繼禹道長以此為題,撰寫一本能更全面、系統闡述道教重視生命與環保的書,啟迪世人更為重視和認識當前世界性的環境危機,增進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使命感與緊迫感。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支持和李遠國先生、張興發道長的合作下,張繼禹道長欣然接受並完成了這一課題的寫作工作。這一課題的完成,其歷史意義正如李養正教授所說:“首先是這本書透露了道教界學者在研究道教文化的觀念方面已產生新取向的信息,亦即從往日沉浸於道教義理研究及史料整理轉換到注重道教內涵的現實社會價值,發揚道教優良傳統,為新時代文明建設服務。這是可喜的信息,是使道教研究工作更具活力的新氣象。再者,這本書得以促成、問世,從外界原因看,是國際間有識之士已意識到道教這一東方智慧寶庫具有豐富而精湛的熱愛自然與珍惜生命的義理與踐行傳統,故而要求向世界弘揚。從內在的、更主要的原因看,乃在於黨和政府貫徹‘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宗教工作方針,促進道教界學者作相應思考的成果”。這是道教發展史上,第一個特別具有劃時代意義薪火相傳的新亮點。時隔不久,在2000年廬山中國道教文化研討會上,張繼禹道長又以“生活道教”一詞為主題,做了《踐行生活道教 德臻人間仙境》的報告,高度指出和重點論說了“生活道教是道教的固有傳統”和“生活道教是當代道教的根本宗趣”。並進一步闡明了踐行生活道教對每一個道教徒的重要性以及對社會作用的重要意義。張繼禹道長洞古鑒今,高明遠見的報告,不僅成為這次會議的熱點話題,而且又一次在國內外宗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成為當代道家與道教的研究工作者和道教徒們深入探討的熱門話題,由此而產生了在新的歷史時期道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時俱進傳揚真道,發揚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為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以及道教徒如何開展正常宗教活動,利益社會,利益人群等等問題的研究思考新課題,和道教發展的新動力。毫無疑問,張繼禹道長關於“生活道教”的新論點,是又一個具有對道教事業健康發展承前啟後,對道教優良傳統繼往開來的劃時代歷史新階梯,為當時代道教理論新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樹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學習張繼禹道長的報告,結合黨和國家領導人在社會主義新時期所提出的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改革”和“以人為本”的治國綱領,來分析張繼禹道長的論說觀點,則正是要求道教徒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來擁護黨的領導,維護國家政策法令,跟上時代潮流,走進民眾生活,積極為社會穩定和民族繁榮富強做貢獻,這與黨和國家領導人所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是一致的。同時,黨和國家領導人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是在尊重人權的基礎上,懲惡揚善,以法治國,對違法犯罪加大打擊力度,保證社會穩定和保護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而促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發展,來完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歷史使命。而張繼禹道長提出的“生活道教”,則正是倡導和要求中國道教發揚優良傳統,維護法律的尊嚴,積極“圓融社會,利益生活”,致力民族興旺和國家富強的實踐。
張繼禹
張繼禹道長的道家風範和道學修為在海內外道教界和學術界引起了十分廣泛的關注,而他卻說自己“我很簡單”,並且把自己的位置命名為“梯子”,希望有更多的後來人能夠在認同“生活道教”的同時將之發揚光大,對現實生活做出儘可能多的貢獻。一個悟透了大道的人在面對塵世時顯然是多了幾分灑脫和自然。目前,張繼禹道長正在以他“道教世家”的特殊身份,帶著黨和國家以及中國道教對他的厚望,正在積極努力的做著團結世界各大宗教,溝通融合海峽兩岸道教徒和廣大信眾的宗教思想感情的工作,他不僅代表中國道教界經常出國訪問許多國家,而且在國內外大型道家道教學術會議上作重要開幕詞報告;不僅讓世界人民正確認識道教,讓中國道教走向世界,而且為維護國家統一,領土完整,使台灣早日回歸不懈奮鬥。
張繼禹

工作履歷

1985-1986年在中國道協研究室工作。
張繼禹
1986年9月被選為中國道協第四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1988年3月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0-1992年在中國道協工作,被選為中國道協第五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1993-1998年在中國道協工作,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
1998年8月被選為中國道協第六屆理事會副會長。
2000年7月被選為全國青聯副主席。
2002年入中央民族大學讀宗教學專業在職碩士研究生。
2003年3月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
2005年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選舉為副會長。
張繼禹
2008年當選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
2015年張繼禹辭去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職務。

論文

近幾年來,張繼禹雖忙於教務工作,卻從未放鬆對道教義理的研究,先後在《中國道教》雜誌上發表《天師世家與道教》、《海峽兩岸道教同根》、《正一道經籙義理略論》等論稿,他在“道教知識進修班”學習時所寫的畢業論文《天師道史略》一書(近18萬字),亦於1990年由北京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又參加了《中華國粹辭典·道教類》的寫作,篇幅約十萬言。他在工作與寫作中,均得到中國道協領導人與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協助。人們印象中的道教領袖人物應該是兩袖清風,鶴髮童顏的長者形象,而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年輕許多。能有今天的成就,固然有他自己的努力,但黨和政府以及中國道協對他的愛護與培育,是起了關鍵的作用的。舉凡他的老師、同學以及廣大道教界、學術界的朋友,莫不希望他堅持熱愛祖國、愛人民、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黨的領導的立場,努力不懈地工作和學習,取得更大的成績。
張繼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