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

張維岳(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維岳,結構力學專家。長期從事建築科學研究工作,在薄殼、懸索、升板等空間建築結構和高層建築結構的計算力學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為發展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築結構科學技術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維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天津市
  • 出生日期:1931年6月7日
  • 性別:男
人物簡介,學術學風,人物貢獻,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張維岳,1952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土木繫結構專業,在中央重工業部、國家建設委員會編譯出版局等單位任俄語科技書刊的編譯工作。從1957年起,一直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從事科研工作。197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86年,任博士生導師和研究員,1992年,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受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他還兼任中國力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理事,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抗震防災協會副理事長。

學術學風

張維岳從50年代起,在何廣乾教授指導下,數十年如一日,刻苦攻關,潛心於薄殼等空間結構及結構力學的科研工作。
他學風嚴謹,為人謙遜,作風正派,成果豐碩,學術造詣較深,多次獲得國家和部級科技進步獎。職務上晉升為副院長、研究員,但從不以專家學者或領導自居。多年來,他以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贏得了學術帶頭人的地位。他十分關心建築科學研究院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的成長。他總是諄諄教導,循循善誘,甘當“鋪路石”,注重在實踐中對青年人嚴要求、壓擔子,主動為他們解難、釋疑、導向,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1978年以來,他為國家培養的2名博士生、6名碩士生,在工作上都獲得了優良成績,發揮著骨幹作用,有的當上了省級設計院院長。他服從工作需要,勇挑重擔,如核彈現場試驗,唐山震後觀測,湖南水災等他都親自到現場,積極承擔任務。在他分管的科研工作中,總是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在主持科研成果鑑定時,嚴格把關,保證了建研院在學術上的權威性和領先地位。科研體制改革以來,他積極擁護黨中央的英明決策,並認為在積極投入技術開發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科研工作,保持技術後勁。他重視發揚學術民主,在與人共事合作中,尊重別人,虛心聽取不同意見,嚴守科研道德,爭集體榮譽,從不爭個人名利。他要求自己嚴,還表現在嚴格教育子女上,從不走後門、謀私利,教育子女服從組織安排。

人物貢獻

50年代中期,我國建設事業蓬勃發展,急需解決大跨度結構技術難題。薄殼、懸索結構具有覆蓋空間大、節省材料等優點,但設計計算是一個難點。張維岳在何廣乾教授的帶領下,經過近十年的努力,不僅系統全面地解決了各類殼體的計算問題,而且攻克了一些國際上尚未解決的難題。雙曲拋物面組合型扭殼是一種很好的屋面結構形式,它施工方便,造型美觀,但精確的計算分析難度很大,國際上一般採用“薄膜理論”近似計算,用構造措施保證結構安全。為了達到精確合理、安全可靠,他與專題組的同事們研究有矩理論計算問題。當時,他家中有年邁的母親和患病的妻子需要照顧,但他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埋頭苦幹,克服了種種困難,在解決了單塊扭殼的計算後,再接再厲,不停步地向四塊組合型扭殼進軍,終於在1963年與專題組共同提出“四塊組合型雙曲拋物面扭殼按有矩理論的內力分析方法”,這一方法曾在北京新華印刷廠某車間屋蓋、大連港務局倉庫屋蓋等多項工程中成功地被套用,1982年,榮獲國家級發明四等獎。他在研究殼體溫度應力分析方法的同時,還指出了當時殼體權威——前蘇聯B.Э.符拉索夫(Власов)的名著中關於推導殼板在溫度作用下彎曲應力應變關係時所用表達式不完全之處,給予了修正。為解決殼體結構施工需要大量腳手架的問題,他與同志們合作研究完成了不用腳手架施工的裝配式球殼的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並在無錫市54 m直徑的球殼結構的國防工程中實際套用。為使薄殼結構計算能為廣大設計工作者掌握套用,他從事殼體的簡化計算方法研究,他是編寫《鋼筋混凝土薄殼頂蓋設計計算規程》的負責人之一。該規程經建工部頒布後已在國內廣泛套用至今。
懸索結構是一種造型美觀、跨度大、重量輕、節約鋼材、施工方便的屋蓋結構,張維岳在懸索結構方面研究出雙曲拋物面索網結構的非線性理論的計算方法和作為索網邊緣構件的空間曲梁的計算方法。1965年,在浙江人民體育館80 m跨的實際索網工程中,他提出了在圈樑上增設水平拉索,並採取分次加荷、分次張拉預應力的巧妙概念,大大節約了材料,屋蓋用鋼量僅17kg/平方米,是國內外用鋼量最省的懸索結構。60 年代後,他服從國家需要從事國防工程及地下結構方面的研究工作,參加了核效應試驗及相應的理論研究。他曾經為濟南軍區某大跨度地下飛機庫工程提出了新型叉洞襯砌結構方案,做了模型試驗,提供了設計計算方法,用料比老方案節省1/4,且工期短,改善了施工條件,工程施工完成後使用效果良好。在地下結構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地下旋轉殼體頂蓋考慮岩石抗力作用的計算方法,參加編制和計算了《地下襯砌計算圖表》,為國內實際工程所套用。我國在70年代末開始研究升板建築結構,這種結構具有節約木材、減少高空作業、降低勞動強度,施工設備簡單及施工占用場地小等優點。使用面逐步擴大。1974年上海某升板工程出現重大倒塌和傷亡事故之後,升板結構的採用,受到極大影響。他受建設部委託,負責去上海處理事故,分析倒塌原因,同時到有關城市總結全國升板建築的實踐經驗,進行必要的理論研究。之後,他提出了升板建築群柱穩定性的計算原則和方法,主編了《升板建築結構設計與施工規定》,經建設部批准後在各地使用,此後的升板工程就未再出現過任何事故,挽回了上海升板事故的不良影響。他還指導了國內若干個提升樓板與提升牆體模板相結合的新型結構設計及盆式升板法新工藝的研究,後者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張維岳還結合工作需要,獨譯了《彈性薄殼結構計算基本理論》、《鋼結構設計》等書15本、文章百餘篇。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土木工程卷的若干條目。他在科研工作中碩果纍纍。用他自己的話說:從工程實踐中發現理論問題,通過科研創造新的理論和方法,然後又去指導工程實踐。總之,求實、創新是他從事科研工作的特色。

主要論著

1張維岳,吳秀水,宦榮芬.高層建築筒體結構的空間分析.合肥工業大學學報,1983,(4):147.
2 張維岳,吳秀水,樊小卿,黃耀莘.深圳國貿中心大廈筒體結構內力計算和結構特性分析.建築結構,1985,(2):2.
3 張維岳,吳秀水,宦榮芬.中央彩電中心播出大樓結構模型試驗研究.第九屆全國高層建築結構會議論文集,1986,5.
4 樊小卿,張維岳.高層建築筒體結構動力特性的分析方法及試驗研究.建築結構學報,1983,(3):1.
5 浙江省工業設計院,浙江省基建局第一工程處,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採用鞍形懸索屋蓋結構的浙江省體育館.建築學報,1974,(3):38.
6 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結構所.橢圓底平面雙曲拋物面索網屋蓋的兩個能量變分解.力學,1974,(3):116.
7 張維岳,陳吼華,楊華雄.四塊組合型雙曲拋物面扭殼按有矩理論的內力分析(一)、(二).土木工程學報,1964,(3):1;1964,(4):40.
8 Zhang Weiyue,Wu Xiushui.Bending analysis of thin plates with opening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ite Element Methods,Beijing:Science Press,1982:324.
9 張維岳,高小旺,周錫元等.唐山市綜合防災的研究.建築科學,1996,(2):8.
10 張維岳,周錫元.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城市與工程的防災減災策略.建築科學,1996,(3):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