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明朝靖難名將)

張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朝靖難名將。

張玉原為元朝樞密知院,後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隸屬朱棣麾下。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並擔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後為燕軍中軍主將,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擊敗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張玉參加東昌之戰,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永樂年間追封榮國公,謚忠顯。洪熙年間又進河間王,改謚忠武。

基本介紹

  • 本名:張玉
  • 字號:字世美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祥符
  • 出生時間:1343年
  • 去世時間:1401年1月7日 
  • 主要成就:靖難功當第一
  • 爵位:榮國公→河間王
  • 諡號:忠顯→忠武
人物生平,早期事跡,隨征塞北,起兵靖難,累破南軍,戰死東昌,身後哀榮,軼事典故,人物評價,家族成員,親屬,英國公世系,史籍記載,藝術形象,民間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張玉早年曾出仕元朝,官至樞密院知院,元亡後隨元順帝逃亡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年)歸附明朝。

隨征塞北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張玉參加捕魚兒海戰役,因功被授為濟南衛副千戶,後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又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張玉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後被調往燕山左護衛,仍任指揮僉事,隸屬燕王朱棣麾下。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張玉隨朱棣出塞征戰,攻至黑松林。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張玉又隨征野人諸部。他作戰驍勇,又足智多謀,逐漸受到朱棣的器重。當時燕軍諸將,“張玉善謀,朱能善戰”,被朱棣倚為左右手

起兵靖難

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張玉率兵奪取北平九門,並在三日內控制北平全城。都指揮使馬宣敗走薊州(今天津薊縣),準備復奪北平。朱棣採用張玉的計策,命朱能突襲薊州,殺死馬宣,並迫降遵化守軍。張玉又奪取永平(今河北盧龍)、密雲,以二衛精銳充實燕軍,升任都指揮僉事
八月,朝廷調集三十萬兵馬征討北平,以長興侯耿炳文為主帥。耿炳文命徐凱駐軍河間,又命潘忠、楊松駐軍鄚州(今河北任丘),自己率大軍屯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張玉擔任燕軍先鋒,趁南軍慶賀中秋之時,襲破雄縣,而後在月漾橋設伏,生擒前來援救的潘忠、楊松,乘勝奪取鄚州。他隨即又率輕騎窺探真定軍營,返回後對朱棣道:“南軍紀律渙散,應當迅速進擊真定。”朱棣遂率軍西進,並在無極召集眾將謀議戰略。
當時諸將都認為南軍兵馬強盛,建議駐軍新樂。張玉卻道:“南軍兵馬雖多,但都是新兵。我軍乘勝直趨真定,必能破城。”朱棣大喜。是月二十五日,燕軍在真定之戰中大破耿炳文,俘獲左右副將軍李堅、寧忠以及都督顧成等人,斬首三萬級。不久,張玉又擊敗安陸侯吳傑。燕軍軍威大振。

累破南軍

同年九月,曹國公李景隆繼任南軍主帥,率部進駐河間,準備攻打北平。江陰侯吳高則率遼東軍圍攻永平。朱棣與張玉定下戰略,決定先集中兵力援救永平,而後再回救北平。吳高聞聽燕軍來援,撤圍而逃。張玉率輕騎追擊,俘斬甚眾。
後來,朱棣聽從張玉的建議,北上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以解後顧之憂。張玉隨軍前往,在兩個時辰之內攻破大寧,斬殺都指揮朱鑒,擒獲都指揮房寬。朱棣收編寧王朱權所部兵馬,實力大增。
十月,朱棣聞聽李景隆圍困北平,遂回師救援,途中在會州(今河北平泉西南)整編軍隊。他將燕軍分編為中前後左右五軍,以張玉統領中軍。十一月,燕軍在鄭村壩之戰中擊敗李景隆,趁勝抵達北平城下。北平守軍也鼓譟殺出,內外夾攻,大破南軍。

戰死東昌

建文二年(1400年),張玉隨朱棣攻破廣昌、蔚州大同。李景隆收集敗軍,準備再攻北平。張玉認為兵貴神速,率部馳奔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境內),以逸待勞,而後率精騎出擊,再次大敗李景隆。五月,張玉奪取德州,追擊南軍至濟南。但圍城三個月,始終不能破城,最終只得撤軍。十月,張玉再破滄州,擒獲守將徐凱。
影視劇中的張玉之死影視劇中的張玉之死
同年十二月(1401年1月),燕軍進攻東昌(今山東聊城),與歷城侯盛庸相遇。當時,盛庸背城列陣。朱棣率軍衝擊南軍左翼,後又沖其中堅,結果被盛庸重重包圍。張玉、朱能都率部相救。朱棣與朱能會合,乘機突圍而出。張玉不知朱棣已被救出,仍在陣中衝殺,格殺數十人,最終傷重力竭而死,時年五十八歲。

身後哀榮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即位為帝,是為明成祖,追贈張玉為都指揮同知。同年九月,張玉又被追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榮國公,諡號忠顯。
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張玉被加封為河間王,改謚忠武,並得到“配享太廟”的殊榮,與東平王朱能、金鄉侯王真、榮國公姚廣孝一同附祭於成祖廟廷。

軼事典故

燕軍自起兵靖難,轉戰三年,兵鋒極銳,張玉是第一個戰死的大將,以致三軍奪氣。燕軍退回北平後,諸將叩頭請罪。朱棣道:“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不足為慮,只可惜在如此艱難之際,失去張玉這樣的良輔。”他淚流不止,諸將盡皆哭泣。後來,譚淵、王真相繼戰死,朱棣雖然痛惜,卻都不如張玉死時那么傷心。

人物評價

朱棣:① 吾倚玉足濟大事!② 張玉才備智勇,論靖難功當第一。
朱高熾:① 張玉識見謀略,卓然老成,非諸侯所及,且端方有匡直之益,誠難得也。② 太宗文皇帝以大聖之德,順天應人,載安宗社,亦賴卿等秉義懷忠,一心為國,奉天靖難之際,發謀奮勇,百戰前當,斬將搴旗,所向風靡。暨大功垂成,挺身陷陣,惟義所在,視死如歸,忠精貫於日星,功烈揚於竹帛。
楊士奇:王為人莊重沉毅,涉獵書史,明其大義,而識慮高遠,治家禮法秩然,奉命行師,紀律嚴肅,與士卒同甘苦,未嘗妄戮一人,每語麾下曰:為將當濺血戰袍,流芳汗簡。蓋其殉國之忠素定,古名將何過焉!
李賢:今世勛臣之盛,無如張氏一門。蓋永樂初靖難之臣雖眾,而功之著者河間、定興兩王也;天順初翊戴之臣雖多,而功之著者文安、太平兩公也。嗚呼,張氏父子兄弟四人,鹹建非常之功,此所以享福祿榮名於當世,與國鹹休也。
李贄:成祖舉兵靖難,王謀畫為多。事可否進止,眾論未定者,王正色數語,立決。
王世貞:玉始事故元,位掌武,自拔歸眀,積伐而冠霸僚,復識龍潛之運,佐之誼雖不足,其略可稱也。
何喬遠:① 玉莊重果毅,策數越人,軍中進止,常以數言決定,成祖最倚信之。② 張玉、朱能比於徐、常,姚廣孝若劉基矣,跡其終始,殆有異焉。
黃道周:驍勇張玉,燕府元僚。佐謀收薊,審敵敗囂。大破景隆,斬堅殞憀。追封榮國,青史昭昭。(《廣名將傳》)
查繼佐:① 忠武以八百人起,勢四促,乃猝覆耿長興、李九江百萬之師,靖難惟若一人矣。② 時中朝領兵,長興以七十萬,曹國以五十萬,再以一百萬,歷城以六十萬,並諸軍不止數十萬,幾三百餘萬眾。而燕山拔戍所遺,但東平及河間,能手取資燕,多寡無定形也。③ 靖難諸將,惟河間、東平與鄞國而三,然則三國為北平化國為天下者哉。
張廷玉惠帝承太祖遺威餘烈,國勢初張,仁聞昭宣,眾心悅附。成祖奮起方隅,冒不韙以爭天下,未嘗有萬全之計也。乃道衍首贊密謀,發機決策。張玉、朱能之輩戮力行間,轉戰無前,隕身不顧。於是收勁旅,摧雄師,四年而成帝業。意者天之所興,群策群力,應時並濟。諸人之得為功臣首也,可不謂厚幸哉!
歷代群英歌》:智略謹厚稱張玉,討服南安朱能是。張輔三平交趾地,姚廣孝帷幄高僧。四人靖難功臣偉,太廟配享萬年春。(明成祖配享功臣四人)

家族成員

親屬

  • 父母
張天佑,追封榮國公。
王氏,追封榮國夫人。
  • 妻子
王氏,元朝樞密院判王執中之女,累封至河間王夫人。
  • 子女
張輔,官至左柱國太師,初封信安伯、新城侯,進封英國公,追封定興王。
張輗,初授神策衛指揮使,官至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太子太保,封文安伯。
張軏,初授錦衣衛指揮僉事,官至前軍都督府右都督,封太平侯,追封裕國公
張氏(昭懿貴妃),明成祖貴妃,諡號昭懿。

英國公世系

張玉長子張輔因功被封為英國公,共歷九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張輔,永樂六年(1408年)進封英國公,死後追封定興王。
第二代:張懋,景泰元年(1450年)襲爵,死後追封寧陽王。
第三代:張侖,張懋之孫,正德十年(1515年)襲爵。
第四代:張溶,嘉靖十四年(1535年)襲爵。
第五代:張元功,萬曆十年(1582年)襲爵。
第六代:張元德,張元功之弟,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襲爵。
第七代:張維賢,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襲爵。
第八代:張之極,襲爵時間不可考,應在崇禎三年(1630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間。
第九代:張世澤,崇禎十六年(1643年)襲爵,崇禎十七年(1644年)遇害。

史籍記載

明史·卷一百四十五·列傳第三十三》
《明太宗實錄·卷十二上》
罪惟錄·卷十六·乘時諸臣列傳》
續藏書·卷九·靖難功臣》
國朝獻徵錄·卷五》
名山藏·卷五十九》
《弇州續稿·卷八十三》

藝術形象

民間形象

單田芳評書《燕王掃北》中,張玉原是京營殿帥韓金虎部下,官拜指揮金事,與王真一同奉命截殺燕王朱棣,結果被小太歲常衡生擒,投降朱棣。燕王靖難時,張玉在鳴鳳山被韓寶斬殺。

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大明天子》,丁正勇飾演張玉;
《鄭和下西洋》中的張玉《鄭和下西洋》中的張玉
2009年電視劇《鄭和下西洋》,嚴洪智飾演張玉;
2001年電視劇《洪武三十二》,楊英偉飾演張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