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漁

張漁,漢族,1987年12月出生於瀘州市古藺縣,主筆記者,時評作家,目前就職於四川新聞網。擅長調查性新聞報導,熱點新聞時評,曾先後策劃推出90後非腦殘作家、“西昌發明哥”、“送水媽媽”等網路人物。其撰寫的新聞以及時事評論,被全國上百家新聞媒體轉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漁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瀘州市古藺縣
  • 出生日期:1987年12月
主要成績,主要作品,簡介,歷史平價,

主要成績

大學期間,在《成都商報》 、《四川科技報》 、《涼山日報》 、《涼山州廣播電視報》 、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 、鳳凰網 、等百餘家媒體和網站發表新聞深度報導、時評等總計300餘篇。在媒體工作期間,撰寫的多篇新聞、通訊、時評社會影響較大,深受讀者喜愛。
記者張漁記者張漁

主要作品

新聞:
《烈日下為傷者撐傘 德陽90後"最美城管"網路走紅》、《大學發1分額度信用卡 學生不知情欠年費信用受影響》、《 四川一樓盤租停車位交70年費 業主:活不了那么久》、《西昌“發明哥”23年兩獲國家專利 !》 、《90後寫21萬字歷史著作 證明自己不是腦殘》 、《邛海毛蟹:不要迷戀哥哥已是傳說》 等
時評:
《扶起“跌倒”的良知,刻不容緩》、《抗生素“超量”須及時斬斷利益鏈》、《別讓功利教育傷了孩子的心靈》 、《不要給孩子戴上自以為是的緊箍咒》等。
策劃案例:
1.組織並策劃了西昌“發明哥”的新聞報導。
2.策劃了西昌救人英雄洪偉的深度新聞報導,社會影響較大,2010年末洪偉被中共西昌市委、西昌市人民政府評為“2010年度感動西昌人物”, 2011年3月,西昌市人民政府授予洪偉西昌市“見義勇為公民”。
3.策劃並報導了西昌市禮州敬老院院長王仁惠16年如一日照顧孤寡老人的新聞報導,2010年末,王仁惠被評為2010年感動西昌10大人物。
4.策劃並報導了西昌送水媽媽的事跡,在社會上影響較大。
5.策劃報導了《90後寫21萬字歷史著作 證明自己不是腦殘》,被全國上百個媒體轉載,社會影響較大。

簡介

張漁 (1906~1941.6)原名張福榮,字伯華。現臨淄齊都鎮趙王莊人。幼年家貧,十多歲才得入學本村私塾,依靠父親和二叔父給地主看塋守墓的收入,完成了省立第四師範的學業。以後經人幫助,去國民黨博山縣黨部當了一名庶務員。不久,當洞察到國民黨內部爾虞我詐、枉法自肥的真象後,便憤然自去,先後在辛店私立通惠國小、縣立西關國小任教。1938年1月,日軍入境,張漁便在家鄉組織抗日自衛團,投身臨淄三大隊,任一連(中隊)連長。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調任臨淄一區區長,1940年12月,升任縣長。
軼事
在任縣長時期,他十分重視民兵的建設,除去處理日常行政工作,他把精力放在組織民兵學習、訓練和實地演習上,極大地提高了民兵的政治覺悟和戰防能力。駐桓台縣的山東保全二十四旅二百多人,進犯臨淄槐樹務村,企圖抓丁搶糧,全村民兵閉門自衛,據守兩小時,敵終未得逞。
張漁由於出身貧寒,從小養成了艱苦樸素、愛好勞動的習慣。當了縣長後,沒有半點官架子,處處以身作則。在抗日根據地,挖掘村村相連的交通溝(也稱抗日溝)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的戰略措施。他以普通一民的姿態,每晚在工地和民眾一塊掘土、抬土……。他常說:“幹活不出汗,不象莊稼漢。”農忙季節,他帶領機關人員投入生產。重活,推車挑擔;巧活,揚場垛垛,他都幹得來。至今,原臨淄五區身經抗日戰爭的老年人還懷念著說他是個“好莊戶縣長”。
1941年春,人民生活十分困難,他的妻子帶著孩子,從三十里以外來找他,要求住幾天,再帶點錢回去度荒。張漁看了看骨瘦如柴的孩子和衣服襤褸不堪的妻子,沉默了多時,說:“你回去吧!現在到處都很困難,部隊也是紮緊腰帶艱苦抗戰,堅持到麥收就好了!”
1941年6月,山東清河區黨委錯誤地執行上級“肅托”的指示,秘密進行所謂肅清托洛斯基派的鬥爭。張漁被誣為“托派”,無辜受害。1981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以“魯發(1981)52號”檔案,明令予以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歷史平價

張漁 (1906—1941) 原名張福榮。臨淄縣端智鄉趙王莊(今屬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 人。省立第四師範畢業,應聘在縣立西關國小任教。1937年底,參加了臨淄縣青年學生抗日誌願軍訓團,後任三支隊十團一連連長、臨淄縣抗日民主政府一區區長, 1940年12月任縣長。1941年7月,被錯劃為“托派”,無辜受害。1981年10月,中共山東省委為其平反昭雪,追認為革命烈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