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洛茨基主義(托派)

托洛茨基主義

托派一般指本詞條

源於托洛茨基反對史達林主義對於列寧主義的修改,以主張工人階級先鋒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反對史達林主義布哈林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在反對史達林主義方面,強調廢除官僚專制;在反對社會民主主義方面,倡導戰鬥性的工人革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托洛茨基主義
  • 外文名:The Trotsky doctrine( Trotskyism)
  • 性質:一種政治思想
  • 簡稱:TTD
定義,形成,黨內鬥爭,再造國際,發展,托落茨基主義者,特點,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拉丁美洲,形成,發展進程,區別,拉美派的影響,在歐洲,二戰結束初期,戰後二十年間,現狀,新評價,

定義

托洛茨基主義常被不了解的人誤以為是共產思想裡面的無政府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系譜上,托洛茨基主義屬於左翼。它不同於史達林派對列寧主義的維護與發展。本質上,長期堅持獨立的工人運動與階級鬥爭理念,堅持工人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專政這兩個實現社會主義的理論。支持蘇聯的民主權利,倡導工人民主和政治自由,反對與帝國主義勢力進行損害國際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治交易,反對秘密外交,主張世界革命。美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詹姆斯·坎農在《美國托洛茨基主義史》寫道:“托洛茨基主義並不是新的運動、教條,而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恢復和再生,這種恢復和再生在俄國革命和早期的共產國際得到了詳細的解釋和演繹。”
“托派”一詞在史達林主義者的詞典中是極左或所謂“形左實右”的象徵,也是中傷構陷政治異己的名詞。這種極其可笑的區分使一些托洛茨基主義者覺得異常光榮,因為他們認為叛徒主動與自己區分,反證了自己與之並非一伍,同時也反證自己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信徒。
在21世紀的今天,“政治革命” 的理論似乎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幾乎所有的官僚工人國家已經瓦解。雖然經過巨大的歷史轉變,不斷革命論仍然保持著其適當性的現實意義。雖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托洛茨基主義者認為過渡綱領對於當今的階級鬥爭與工人運動來說仍然是正確的。
托洛茨基主義的形成,跟俄國革命後左翼反對派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和史達林派鬥爭的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列寧在他晚年時,也是極力反對官僚主義,並力促解除史達林作為黨總書記的職務。
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跟史達林思想最大的分別,就是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提倡國際“不斷革命”。
美國著名托派領袖,也是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 Workers Party ) 創辦人的詹姆斯.坎農(James P. Cannon)這么寫道:“托洛茨基主義並不是一個新的運動、新的教條,而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復興、再生,就像它在俄國革命和第三國際初期所表現的和實踐的一樣。” 也就是說,托洛茨基主義並不是什麼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而是原原本本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傳統的革命思想。世界上有不少的組織,視自己來自托洛茨基主義傳統,稱自己為托洛茨基主義者,或托派。不過,他們之間卻有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行為,對托洛茨基理論有著不同的解析,因此托派組織派別林立,讓人眼花繚亂。
托洛茨基主義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 ,主張在那些仍未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國家(也就是仍未推翻地主所有制和實現民主自由的地方) ,把俄國革命視為世界革命的一部份。布爾什維克黨的史達林派,於1924年接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的理論,使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從屬於專注蘇聯一國建設的目標,合理化跟帝國主義國家長期和平共處的妥協做法。史達林派為了鞏固他們本身的特權地位,以及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絕對壟斷權,對托洛茨基主義者展開鎮壓和逼迫屈服。
在馬克思主義的系譜上,托洛茨基主義屬於左派。托洛茨基主義者支持蘇聯的民主權利,倡導工人民主,反對跟帝國主義勢力進行損害國際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治交易,反對秘密外交,主張世界革命。

形成

黨內鬥爭

托洛茨基主義的形成,與俄國十月革命後左翼反對派在布爾什維克黨內與史達林派鬥爭的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列寧晚年時,也極力反對官僚主義,並力促解除史達林的黨的總書記之職。托洛茨基秉承列寧反對官僚主義的遺願,與史達林派展開殊死鬥爭。
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與史達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最大區別,就是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提倡國際“不斷革命”。他的“不斷革命論” ,主張在那些仍未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國家(也就是仍未實現資本主義民主的地方),視俄國革命為世界革命之一部分。布爾什維克黨內的史達林派,於1924年接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理論,以合理化對帝國主義國家妥協的做法。史達林派為鞏固自身權力地位以及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支配權,對托洛茨基主義者展開鎮壓。
20世紀20年代,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左翼反對派,在蘇聯和布爾什維克黨內影響力相當大,直到1928年史達林對其殘酷鎮壓。托洛茨基被流放,其支持者都被囚禁。各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基礎——黨內民主,蕩然無存。任何不同意黨路線的人,都被標為托派或法西斯分子,遭到殘酷打壓。“托派” ,經常被斯-毛派用來套在異己份子頭上,誣之為叛徒。
20世紀30、40年代,托洛茨基發展出一套理論,形容蘇聯工人國家已淪為“官僚化的墮落工人國家”。在墮落工人國家內,資本主義並未復辟,國有化工業與計畫經濟尚存;但國家被少數的官僚階層控制,而與工人階級的利益相衝突。托洛茨基捍衛蘇聯,免受來自帝國主義勢力和 國內反革命力量的攻擊,但也號召在蘇聯內進行政治革命,以恢復社會主義民主。
1937年,史達林發動了一場針對所有在十月革命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老布爾什維克”的政治恐怖主義運動,其間還處決了大批將領,包括蘇聯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布柳赫爾葉戈羅夫。主要原因是他們曾在蘇俄國內戰爭中接受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領導,也因為他們很有才幹,受不了那個“喬治亞山民”的擺布。
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
在西班牙內戰中,一個人若被親蘇分子叫做“托派”、"托洛茨基主義者"或"托派分子",就意味著這個人被暗示為法西斯主義的間諜或破壞分子。著名左翼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曾在他的書《向加泰羅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和文章《不小心說漏了西班牙的秘密》(Spilling the Spanish Beans)中描寫了這段歷史,寫道,史達林主義者不但未參與反對法西斯的戰爭,還通過清剿托洛茨基主義者和從西班牙撤出蘇聯軍隊,從而讓弗朗哥掌權,給法西斯幫了大忙。在他的以俄國革命為原型的寓言小說《動物莊園》中,用“雪球”這個角色代表托洛茨基,而用“拿破崙”的形象代表史達林。
喬治·歐威爾喬治·歐威爾
史達林將軍隊撤出西班牙,是為了獲得與英法的和睦關係。後來還與希特勒簽署了和平條約,瓜分了波蘭與波羅的海諸國。很多人認為,正如托洛茨基指出的那樣,史達林通過出賣俄國革命,保護了蘇聯內部的精英階層。

再造國際

1938年,托洛茨基及其支持者成立第四國際。托洛茨基認為,只有建立在列寧的先鋒黨理論基礎上的第四國際,才能領導世界革命,而第四國際必須以反對資本主義與史達林主義為目標而建立起來。
第四國際標誌第四國際標誌
成立第四國際的目的,是捍衛作為工人國家的蘇聯,通過工人階級控制的國有化生產方式,獨立於資本主義勢力的干擾;同時也力圖推翻控制蘇聯的史達林主義官僚政府。第四國際成立時,托洛茨基主義是越南、斯里蘭卡、玻利維亞等地的主要政治流派。
史達林派視托派為最可怕的敵人,一掌權,首先就迫害托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四國際遭受鎮壓,面臨瓦解。1940年,托洛茨基被史達林派遣的特務暗殺。第四國際的眾多成員,不是在反法西斯鬥爭中犧牲,就是被史達林派出賣,死在法西斯分子手上。

發展

在1920年代,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左翼反對派,在蘇聯和布爾什維克黨內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直到史達林於1928對左翼反對派進行殘酷鎮壓。托洛茨基被流放,而他的支持者都被囚禁。史達林利用他在蘇聯日益膨脹的勢力,對世界各地的共產党進行官僚操控,並把托洛茨基主義者開除出黨。自此,各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基礎--黨內民主,已經蕩然無存。任何不同意黨路線的人,都被標籤為托派或法西斯份子,並遭受殘酷的打壓。“托派” ,經常被史達林派用來套在異己份子頭上,誣賴他們是叛徒。
在史達林派的操控下,世界各地的共產黨支持本國的資本主義政府,如美國共產黨,以及跟國民黨政府合作的中國共產黨。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鬥爭,因而遭受到嚴重的挫敗。在中國1925-27年第二次革命,和1936-37年西班牙革命中,工人階級遭受的慘敗,就是史達林主義路線一手造成的悲劇。托洛茨基後來發展出一套理論,論證蘇聯工人國家已經淪為“官僚化的墮落工人國家”。在墮落工人國家內,資本主義並未復辟,國有化工業和計畫經濟仍然存在;但是國家卻被少數的官僚階層所控制,與工人階級的利益根本衝突。托洛茨基捍衛蘇聯,免受來自帝國主義勢力和國內反革命力量的攻擊,不過也號召在蘇聯內進行政治革命,以恢復社會主義民主。托洛茨基認為,如果工人階級不從史達林主義官僚中奪權,當民眾士氣低落時,官僚階層為了自肥,就更傾向讓資本主義復辟。
托洛茨基主義(托派一般指本詞條)
托洛茨基和他的支持者,於1938年成立第四國際。托洛茨基認為,只有建立在列寧的先鋒黨理論基礎上的第四國際,才能夠領導世界革命,而第四國際必須作為反對資本主義和史達林主義的革命政黨而建立起來。第四國際成立後的相當一段時期里,托洛茨基主義曾經是越南、斯里蘭卡和玻利維亞等地的主要政治流派。托洛茨基主義有最大影響的地方卻是在資本主義中心地區的美國與歐洲的法國,這兩個國家都有相當一批工人運動幹部和產業工人投身托洛茨基主義。在20世紀30—50年代中國,也有五百多人規模的托派運動,主要構成是上海江浙地區及華南地區的產業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領導成員較多是前中共的中下層幹部,包括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鼻祖、前中共創始人兼總書記——陳獨秀。
成立第四國際的目的,是要捍衛蘇聯作為一個工人國家,通過工人階級控制的國有化生產方式,獨立於資本主義勢力的干擾;同時,也力圖推翻蘇聯的當權派---史達林主義官僚政府。
每當史達林派在某一國家掌權,他們必定首先迫害托派,把托派認定為他們最可怕的敵人。因此,托派運動一開始就必須面對來自資本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前後圍剿。
二戰期間,第四國際遭受到鎮壓,並面臨瓦解。托洛茨基於1940年,被史達林派遣的特務暗殺身亡。第四國際的眾多成員,不是在跟法西斯主義鬥爭中被殺害,就是被史達林派出賣,死在納粹手上。
二戰後,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在若干國家遭到嚴重清洗。紅軍在二戰後控制了半個歐洲。儘管史達林的最初目標是要在東歐恢復資本主義政府,以作為蘇聯和西方的緩衝地帶,資本主義很快地在這些國家被推翻,親蘇聯的官僚化“共產黨” 政府在這些國家上台。這對少數僅存的托洛茨基主義力量帶來了新的問題。他們曾預測二戰後將爆發革命浪潮(整個歐洲的確在二戰後幾年間處在革命邊緣) ,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是各國史達林主義紅軍來領導這些革命。這些新生的“共產黨” 政權,被稱為“變態工人國家” ,以作為跟蘇聯被稱為“墮落工人國家” 的類比。
第四國際在戰後的二十年間,緩慢地成長,而同時又發生派別的分裂。1956年的匈牙利人民起義,和後來蘇聯入侵匈牙利,促使不少東歐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一些共產黨知識分子,轉向托洛茨基主義。後來,當紅軍於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 時,托洛茨基主義再贏得更多支持。1968年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新的社會運動和工人階級鬥爭廣泛爆發,托派政黨積極參與在一連串事件和鬥爭中,並得到長足的發展。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史達林主義政權紛紛解體後,托洛茨基主義運動雖然也受到牽連,但是還是生存下來並很快的地恢復過來。今天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托派政黨的蹤跡,而在有些國家,托派政黨比起原史達林主義政黨的規模更大且更為活躍。
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United Secretariat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USFI,改名為USec):衍生自1963年第四國際分裂出來的兩大公開派別(第四國際國際書記處ISFI和第四國際國際委員會ICFI)的重新統一。最主要的支部是法國的革命共產主義联盟(Ligue Communiste Revolutionnaire)。統一書記處在60多個國家擁有組織,曾經世界範圍內最強大的托派---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就屬於這個組織。統一書記處的著名領導人有曼德爾、弗朗克、坎農等。
國際社會主義趨勢(International Socialist Tendency,IST):主要圍繞在英國社會主義工人黨創辦人Tony Cliff的思想上。跟很多國際流派不同的是,IST並沒有正式的組織架構。IST的主要成員黨是英國的社會主義工人黨(SWP),SWP是英國目前最大的托派政黨,也是英國停止戰爭聯盟的主要推動力量。IST在韓國的All Together也有相當規模。IST主張“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t) 的立場,接納永久軍事經濟(permanent arms economy)和偏移不斷革命(deflected permanent revolution)的理論。
工人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Workers' International,CWI) :應該是第四國際統一書記處之後,第二大的托派國際,在世界各地超過40個國家擁有支部。主要成員有英格蘭與威爾斯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England and Wales),奈及利亞的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等。CWI於1974年成立,當時成員主要是來自英國、瑞典、愛爾蘭等國的“戰鬥派”。
馬克思主義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Marxist International,又稱International Marxist Tendency) 以格蘭特(Ted Grant)和伍德斯(Alan Woods)思想為根據的托派源流組織。格蘭特長期是英國工黨內戰鬥派(CWI支部)的領袖,後來戰鬥派因是否繼續在工黨內操作的爭論而分裂,多數派建立新政黨,少數派的格蘭特等被開除出CWI,並成立馬克思主義國際委員會(CMI)。CMI實行在主流政黨(工黨、共產黨或進步的資產階級政黨)內活動的政策。CMI主要在拉丁美洲獲得較顯著的發展,在委內瑞拉、秘魯、阿根廷和墨西哥都有本身組織。
其它重要的國際托派組織,還包括以阿根廷工人黨(Partido Obrero)為主導的重建第四國際委員會(Committee to Refound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以巴西統一社會主義工人黨(Unified Socialist Workers Party)為主導的國際工人同盟(Liga Internacional de los Trabajadores ,International Workers League) ;以英國工人力量組織(Workers Power)為主導的第五國際同盟(League for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之前被命名為國際斯巴達克趨勢(International Spartacist Tendency) 和斯巴達克同盟的國際共產主義联盟(第四國際主義者。
托洛茨基主義運動中的派別林立,的確團結工人力量是一大阻礙,這是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必須克服的挑戰。縱觀當前資本主義毫無忌憚地肆虐,世界各地民眾的反抗意識和鬥爭愈來愈激勵,托洛茨基主義的幽靈又在世界徘徊了。史達林主義政權在上個世紀末的倒台,不僅驗證了托洛茨基主義的正確性,也掃清了左翼運動的一個“權威” 的障礙。世界各地的工人階級,必須在一個新的鬥爭綱領下,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使命--推翻資本主義,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世界。

托落茨基主義者

托落茨基主義派,簡稱托派,常被不知道的人錯誤認為是共產黨思想中的無政府主義者。托派思想以繼承列寧主義為基礎,是托洛茨基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維護與發展,其不同於史達林主義對於列寧主義的修改。在本質上,依然堅持階級鬥爭的理念,依然堅持工人階級民主與無產階級專政這一達到社會主義方式的理論。當史達林執政後,托洛茨基於1927年被流放,1940年被暗殺。幾乎所有列寧主義的堅持者、十月革命的領導者以及蘇聯的托派人士均於1927年開始被大肆逮捕。此外,任何國家的史達林主義者都習慣把自己的政敵稱為托派分子,“托派”一詞在史達林主義者和毛主義者的眼裡是極左或極右的象徵,同時也是一個諷刺的名詞。而這種嚴重的區分也使托派分子們覺得異常光榮,因為他們認為叛變者主動與自己區分,證明自己與他們不是一伍的,同時也證明了自己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信徒。與此同時,其他共產政權的托派人士的命運也很坎坷。

特點

包含三個有別於其它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的獨特成分:
不斷革命:主張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必須投入社會主義革命,反對主張首先進行資本主義革命的“階段論”。
政治革命:主張通過政治革命,恢復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國家——蘇聯的工人民主。
過渡綱領:在工人鬥爭中倡議“過渡訴求”,獲得廣泛支持的可能,以在哪怕是非革命的時期對抗資本主義。過渡綱領是作為革命的“最高綱領”,與資本主義下較小改革的“最低綱領”之間的“橋樑”。

在中國

大陸

大陸著名的托派人物,包括中國共產黨首任總書記陳獨秀,以及彭述之鄭超麟朱其華嚴靈峰王凡西等。1952年大陸開始大肆搜捕托洛茨基主義者,此後,托洛茨基主義者在大陸銷聲匿跡二十餘年。但因托洛茨基著作一直以各種形式隱秘地傳播,尤其網路普及,使更多的青年與工人開始接觸托洛茨基主義。他們零零散散地討論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未來、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與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等。其名鮮有所聞,卻一直致力宣傳被其視為正統的托派思想,並試圖將中國無產階級組織起來。
鄭超麟鄭超麟

香港

托派雖在世界各地都遭遇不幸,卻在香港這個過去還是英國殖民地的土地上奇蹟般掙扎生存。
“長毛”梁國雄“長毛”梁國雄
20世紀70年代,是香港“火紅的年代”。當時的大學生因在回大陸探親時看到其親友在生活上的轉變,認為共產主義是未來世界的出路,所以當時不少香港大學生皆奉社會主義為正宗。不少大學生都自發地去認識共產主義思想,而當中亦有不少人認同托洛茨基的思想。他們一般都在集會中舉起黑旗,以作識別。後來這些人還在香港成立了革命馬克思主義联盟,簡稱“革馬盟”。當年的革馬盟在大學生中間頗為知名,當時組織的不少人如李華明,但除梁國雄之外,其他人後來都離開了這個組織。後來,雖然梁國雄成立了四五行動,繼續其托派理想;然而自2005年開始,梁已自稱社會民主主義者,更參與成立以該主義為主導思想的政治團體社會民主連線。
香港托派人士雖然在70年代不斷受到其他親北京人士的排擠,但一直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包括歷屆的區議會與立法會選舉,儘管不少人對其政治背景一無所知。所以,到了已回歸祖國的今天,托派人士在香港仍得以生存。

台灣

工人民主協會是台灣的托派組織。2007年工協的骨幹分子楊偉中與一些資產階級政客聯合組黨,參與競選,引發工協左翼的反對及組織分裂,其後活動漸漸消停。2010年工人國際委員會在台灣開始建立支部組織,但並不成熟,很快分裂消散,目前有極少數一些工人國際委員會的台灣支持者,以及工協的殘餘分子以個體原子化方式存在於台灣社會運動中。

拉丁美洲

形成

拉丁美洲托洛茨基主義,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是拉丁美洲比較有影響的政治思潮之一。它脫胎於前蘇聯的托洛斯基主義,但又有比較大的發展和變異,具有“拉丁美洲化”的特點。與老牌的托洛斯基主義不同,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反對老牌托洛斯基主義的“歐洲革命中心論”,強調“農民運動”的重要性,得到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的部分認同。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還反對老牌托派的激進思想,認為“民族資本階層”也是可以團結的力量。認為“土地問題”--------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根廷政治家胡安·博薩達斯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與老牌托洛斯基主義一脈相承,但又絕不相同。都提出要以“革命的核戰”消滅資本主義,認為蘇聯出兵阿富汗為加速革命進程的革命行動,主張“不斷革命論”。
但是,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又與老托派又區別,具有拉丁美洲“民族主義”的特點。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的派別,分為博薩達斯派,統一書記處派,國際委員會派等等。

發展進程

作為一種思潮,它早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托洛斯基主義產生後不久就流傳到拉美地區。
20世紀20年代後期,在阿根廷首先出現了從共產黨分裂出來的托派。
到30年代,拉丁美洲各國都出現了從共產黨分裂出來的托派組織--------“左翼反對派”。
1936~1940年,蘇共和蘇聯紅軍創始人托洛斯基被史達林政治迫害,移民遷居墨西哥。他在僑居期間,發表了大量的有關拉丁美洲革命的論述和主張,會見了各國托派代表,對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的發展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1962年,阿根廷托派分子胡安·博薩達斯成立了“拉丁美洲第四國際書記處”,同原來蘇共主導的“第四國際”公開分裂,總部設在墨西哥。
80年代中期,拉丁美洲共有分布於12個國家的近40個托洛斯基主義組織。
時至今日,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的思想,在拉美的廣大青年學生、中小資產者以及部分工農中依然具有重大影響,而且在一些激進的政黨,乃至某些共產黨人之中間,其主張還有一定的市場。

區別

共同點:
一,宣揚超越國家的世界主義,否認民族特點;
二,宣揚平均主義的社會主義和革命,主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一切不平等都應該剷除!”
三,主張爭取社會主義是唯一的鬥爭內容;
四,鼓吹向世界輸出革命。
不同點:
一,關於革命中心問題:
老托派認為世界革命的中心在歐洲,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拉丁美洲托派,尤其是博薩達斯派認為:“殖民地革命在世界革命的總過程中始終處於中心地位。”毛澤東對此深表讚許和認同。
二,關於農民問題:
老托派認為“農民反動”;而拉丁美洲托派認為,“農民是革命階級的中心和軸心”,認為,農民是當代革命的“領導力量”!
三,關於民族資本階層和統一戰線問題:
老托派認為,民族資本階層“都是無產階級的重要敵人”,“必須徹底消滅”,反對與之建立任何形式的統一戰線;而拉丁美洲托派則認為,落後國家的民族資本階層具有革命的潛力,對這些國家的民族主義政府給予批判性的支持,可以與之建立統一戰線,並且認為智利的阿連德政府是革命國家的“樣板”。
四,關於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目標問題:
老托派主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者認為,應該“建立中南美蘇維埃聯邦”,進行大陸革命,但認為第一步應該先進行反帝的土地革命,認為“土地問題”--------是最重要也是首要解決的問題,再循序漸進的不斷地向社會主義前進。

拉美派的影響

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分為好幾派,有博薩達斯派,統一書記處派,國際委員會派等等。
有的學者,將堅持老托派觀點的稱之為“無產階級傾向派”,與老托派觀點不同的稱之為“民族解放路線派”。
從世界範圍來看,拉丁美洲地區,是托洛斯基主義影響較大的地區,幾十年來其影響力一直存在。拉丁美洲托洛斯基主義者將農民和土地問題放到至關重要的層面,對世界上其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革命運動有巨大的指導和借鑑作用。由於博薩達斯派認為:“殖民地革命在世界革命的總過程中始終處於中心地位。”毛澤東對此深表認可。

在歐洲

二戰結束初期

二戰後,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在若干國家遭到嚴重的大清洗。
匈牙利事件中手持衝鋒鎗的少女匈牙利事件中手持衝鋒鎗的少女
蘇聯軍隊控制了半個歐洲。儘管史達林的最初目標是要在東歐恢復資本主義政府,作為蘇聯和西方的緩衝地帶。資本主義很快在這些蘇聯的衛星國家被推翻,親蘇聯的官僚化“共產黨” 政府在這些國家上台。
這對少數僅存的托洛茨基主義力量帶來了新的問題。他們曾預測二戰後將爆發革命浪潮(整個歐洲的確在戰後幾年間處於革命邊緣),卻沒料到是蘇軍來領導這些革命。
這些新生的“共產黨”政權,被形容為“變態工人國家”,以作為跟蘇聯被形容為“墮落工人國家”的類比。

戰後二十年間

戰後二十年,第四國際緩慢成長,同時又發生派別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人抵禦蘇軍捷克斯洛伐克人抵禦蘇軍
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促使不少東歐國家與世界各地的主要共產黨知識分子轉向托洛茨基主義。後來,當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 時,托洛茨基主義又贏得了更多支持。在1968年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新的社會運動和工人階級鬥爭廣泛爆發,托派政黨積極參與了一連串事件與鬥爭,得到長足發展。

現狀

19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達林主義政權紛紛倒台。托洛茨基主義運動雖也受到牽連,但還是生存了下來並很快恢復了過來。今天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托派政黨的蹤跡,有些國家的托派政黨比原史達林主義政黨規模更大更活躍。托洛茨基主義運動,也是站在當今世界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最前線。世界各地有著來自不同流派的托派組織,主要集中在歐美一帶,多數都跟不同的國際托洛茨基主義流派互相聯繫。
法國托派政黨總統候選人貝桑斯諾法國托派政黨總統候選人貝桑斯諾
21世紀
21世紀的今天,“政治革命”的理論似已不再適用,因為官僚工人國家幾乎全都瓦解。雖經歷史巨變,不斷革命論仍保持著其適當性的現實意義。雖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過渡綱領對很多托洛茨基主義者而言仍然正確。
巴西勞工黨(Partido dos Trabalhadores)(Workers' Party (Brazil)) 巴西最大左翼政黨,也是該國執政黨。成立於1980年2月10日,總部位於聖保羅Rua Silveira Martins,132 Centro,意識形態屬社會主義和托洛茨基主義 (少數派系)。

新評價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第七卷《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一文中,均有對托洛茨基的注釋,對其評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托洛茨基(一八七九——一九四O),十月革命時,任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中央政治局委員、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十月革命後,曾任外交人民委員、陸海軍人民委員、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等職。一九二六年十月聯共(布)中央全會決定,撤銷他的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一九二七年一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定,撤銷他的執行委員職務,同年十一月被開除出黨。一九二九年一月被驅逐出蘇聯。一九四O年八月在墨西哥遭暗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這裡刪去了舊注釋中“反對列寧關於在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的評價,這等於說“反對列寧”是非真,所以應刪去。其次,刪去了原注中“在聯共(布)黨內組織反對派,進行派別活動”的評價,肯定了托洛茨基一直顧全黨的團結的大局,致力於黨內民主建設的功績。第三,新注釋中對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之前及之後各個領域中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逐一點出了他所擔任的重要職務。第四,使用了“遭暗殺”字樣,體現了我黨對托洛茨基之死的同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