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滌生

張滌生

張滌生(1916.6.12-2015.8.19),江蘇無錫人,醫學家、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一級教授,中國整復外科事業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被譽為中國“整復外科之父”。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1964年首創遠紅外線烘綁療法,1966年完成中國首例斷指再植成功,1976年完成中國首例顱面外科手術,1986年又套用微波改進型代替遠紅外線,1982年完成世界首例一次性陰莖再造手術,1996年完成中國第一例胸壁修復手術,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出版中國首部顱面外科學專著。

張滌生畢生致力於整復外科事業的開創和發展,為中國整復外科醫學躋身於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張滌生打破傳統的醫療觀點,將“整形外科”更名為“整復外科”,從而擴大了醫治範圍。張滌生髮明的“張氏陰莖再造術”被國際整形外科同行稱為“中國捲筒技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滌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省長春市
  • 出生日期:1916年6月12日
  • 逝世日期:2015年08月19日
  • 職業:醫學家
  • 畢業院校: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中國第七屆光華工程獎獲得者
    發明的“張氏陰莖再造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 
  • 代表作品:《張滌生整復外科學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科學研究,主要著作,人才培養,社會任職,獲獎記錄,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6月12日,祖籍無錫的張滌生在吉林長春市誕生。
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4歲的張滌生進私塾讀書,背會了四書五經,7歲進入無錫崇安寺國小接受新式教育。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張滌生跟隨父親來到天津,轉到法租界的西開國小讀書,家在法租界同德里,張滌生有機會跟房東的大女兒學習英語。
1927年(中華民國十六年),張滌生的父親因丟了工作回到無錫老家,張滌生又轉學到連元街國小讀書,1929年考入無錫縣立初級中學。
1932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張滌生考入私立無錫中學讀高中,高中時代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成為張滌生的必讀刊物。
1935年(中華民囯二十四年),張滌生考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求學期間加入了進步組織“南京學聯”,參與抗日活動,“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張滌生積極投身學生抗日救亡後援團,被委任為救護隊隊長。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學校西遷到成都華西壩,擔任“華西壩學生抗日救亡團”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張滌生又學習醫學專業知識。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大學畢業後,張滌生被分配到貴陽,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醫師,從事治療抗戰傷員達3年之久。張滌生注意到許多傷員的生命雖然得到拯救,但為創傷造成的外貌畸形以及功能障礙所苦。因此,張滌生對整形外科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定師從中國外科老前輩張先林教授,學習整形外科技術。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隨中國遠征軍赴印度之後被分配到緬北站區的第一軍38師所屬第43流動手術隊,工作至日軍投降。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因軍功被選派赴美進修,入讀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進修學院,在著名的Robert H. Ivy教授指導下學習整形外科。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歸國後任國防醫學院(今第二軍醫大學)頜面外科主任。
1949年初,張滌生在同濟大學醫學院任外科副教授,3年後升任教授。
1950年冬,張滌生參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任副大隊長之職,由於戰爭殘酷和地理環境的險惡,燒傷和凍傷戰士甚多,在張滌生的建議和努力下成立了一個燒傷整形中心,總部設在長春,這是中國第一個燒傷整形組織。
1951年12月,韓戰爆發,張滌生又一次奔赴戰場,任上海市抗美援朝醫療手術隊副大隊長兼頜面外科中隊隊長,在燒傷、戰傷、凍傷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955年任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同年擔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頜面外科主任。
1956年7月,張滌生任上海廣慈醫院(現名瑞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1964年張滌生擔任整形外科主任。
1961年,在廣慈醫院建立整形外科。
1964年,張滌生開始進行吻合血管游離皮瓣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並率先把顯微外科引入中國整形外科領域,創建了具有全新意義的“整復外科”新概念,使整形外科從原來僅限於修補殘缺發展為外形修復和功能重建的有機統一。
1965年,在《中華外科雜誌》上發表中國首篇通過血管吻接、游離皮瓣移植成功的文獻。
1966年1月,將科室遷到上海第二醫學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更名為“整復外科”任整復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
1972年,陳中偉、張滌生合作完成了中國第一例食指離斷再植手術,整形外科開始了斷指再植、殘手重建的工作。
1976年,開展了中國首例顱面畸形矯正手術。同年張滌生為中國創造了第一例腸游離移植再造食管手術及完成了中國第一例眶距增寬症的矯治手術。
1977年,主持國內首例眶距增寬症顱內外聯合入路手術治療獲得成功。
1978年8月,出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兼整復外科主任(後任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顧問),全國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9年,在印度舉行的亞非手外科大會上,張滌生宣讀論文《手部晚期燒傷畸形507例分析和8點方法改進》。
1981年,赴澳大利亞參加國際第六屆顯微外科大會,宣讀論文《中國顯微外科的進展》、《套用腸段移植再造食管缺損》等。
1982年,應美國整形外科教育基金會的邀請,在夏威夷作了一小時題為《中國整復外科進展》的專題報告。美國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紐約大學,法國里昂大學、南錫大學、波爾多大學日本長崎大學昭和大學等國外許多名牌大學聘張滌生為訪問教授。同年,張滌生成功地進行了世界第一例一次性陰莖再造手術,國際醫學界將該手術稱為“張氏陰莖再造術”、“中國捲筒技術”。
1986年,又套用微波改進型代替遠紅外線,此法是目前國際淋巴學界公認的迄今最有效的保守療法之一,意義重大。
1988年,作為美國整形外科學會選定的“年度巡迴講學教授”,赴美國八大城市講學,同年張滌生自己做了膽囊切除手術,又做了肺癌切除手術。同年,在義大利布雷西亞(Brescia)舉行的第九屆國際顯微外科大會上,由布雷西亞市長各授予布雷西亞市徽一枚,並被推選為1989年在中上海舉行的第十屆國際顯微外科大會主席。
1996年,張滌生以80歲高齡,創新性地完成了中國醫學史上第一例胸骨缺損移植修復手術。
2015年8月19日21時1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0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張滌生最突出的貢獻,就是打破整形外科傳統的醫療觀點,指出必須把組織器官缺損畸形在形態上的修整和在生理功能上進行最大限度的恢復兩者結合起來。在張滌生的倡導下,整復外科擴大了治療範圍:各種先天或創傷所致的四肢畸形、顱頜面畸形以及燒傷畸形,均能得到整復和改善。
張滌生是中國第一個套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科學實驗的人。張滌生獨創了治療慢性肢體淋巴水腫的方法,60年代中期,張滌生在肢體慢性淋巴水腫的發病機理和治療方法上作了鍥而不捨的努力,創立了“烘綁療法”的新概念,開創了中國淋巴學科之先河。1964年開始作吻合小血管游離皮瓣的動物實驗,70年代套用於臨床,是國內顯微外科奠基人之一。
20世紀70年代,套用顯微外科技術,首創前臂皮瓣一期再造陰莖、跖趾關節移植重建顳頜關節、大網膜游離移植加植皮治療頭皮難愈創面等手術,80年代首創“前臂皮瓣一期陰莖再造手術”。
張滌生在臨床上開展了許多國內外首創性疑難手術,如套用腸段移植修復食道閉塞、大網膜移植治療頭皮缺損;跖趾關節移植治療顳頜關節強直、胸骨裂心臟外露手術等。特別是張滌生髮明套用前臂皮瓣進行一期陰莖再造手術,被國際上譽為“張氏陰莖再造術”。為提高國際整復外科學術水平作出了許多突出的貢獻。

主要著作

張滌生院士作為第一作者共發表論文130餘篇,主編學術著作12部,參加編寫中外專著共30餘部。
張滌生主編《唇裂與齶裂的整復術》 (1957)、《整復外科學》 (1979)、 《顯微整復外科學》 (1985)和 《實用美容外科學》 (1990)、《修復重建外科學》、《顱面外科學》、《整形外科手術圖解》、《張滌生整復外科學》等9部著作。2003年又以院士名義出版了一本科普小冊子《整形與美容》。

人才培養

張滌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和悉心不吝的指導,為國內各地整形外科培養了大批骨幹,如上海第九人民醫院院長范先群教授、上海華山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穆雄錚教授、《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誌》主編高景恆教授、王煒、“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曹誼林、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青峰、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錢雲良
陳勇與張滌生合影陳勇與張滌生合影

社會任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第六、七屆上海委員。
看望病人看望病人
美國整形外科學會通訊會員和榮譽會員、國際顯微外科學會理事會員、國際顱面外科學會終身榮譽會員、亞太顱面外科學會創始會員和理事會員、國際淋巴學會終身會員、國際美容外科協會理事會榮譽主席。
1952年,任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
1955年,擔任上海第二醫學院附屬廣慈醫院(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頜面外科主任。
1977年,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院長。
1989年,第十屆國際顯微外科學會會議主席。
2002年,第三屆世界美容外科學術會議主席。
2003年,第三屆亞太顱面外科會議主席。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原院長、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原所長、名譽所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原主任。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2012獲美國整形外科醫師協會的“整形外科國際人道主義獎”----獲獎
2011獲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卓越成就獎”----獲獎
2010獲“中國顯微外科終身成就獎”----獲獎
2009入選“上海科技創新傑出貢獻人物”和 “‘城市魂、英雄譜’上海市建國60周年60位傑出人物”----獲獎
2008獲“第七屆光華工程科技獎”----獲獎
2008獲“波蘭科學院醫學科研成果獎”----獲獎
2008入選“光榮與力量-2008《走近他們》年度十大人物”----獲獎
2000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獲獎
1999獲“上海市醫藥榮譽獎”----獲獎
1999國家科技進步獎----獲獎
1994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成功地矯治了中國第一例眶距增寬症獲獎
1994衛生部二等獎成功地矯治了中國第一例眶距增寬症獲獎
1994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成功地矯治了中國第一例眶距增寬症獲獎
1982獲美國整形外科學會的“Maliniac講學獎”----獲獎
1958獲中央衛生部二等獎參加邱財康的搶救工作,創造了世界上醫治大面積燒傷史的奇蹟獲獎
榮譽稱號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90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獲獎
1986義大利布雷西亞市長各授予布雷西亞市徽一枚獲獎
1976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獲獎
團隊獲獎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獲獎作品備註
1982評定為上海市重點發展學科張滌生領銜的的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擁有晚期燒傷、顯微外科與四肢創傷、顱面外科、淋巴水腫和美容外科獲獎
1955評為上海領先專業學科張滌生領銜的的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擁有晚期燒傷、顯微外科與四肢創傷、顱面外科、淋巴水腫和美容外科獲獎
張滌生先後獲得國家級、部級及上海市科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28項,發明獎1項;並獲得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

人物影響

2006年6月11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協文化俱樂部麗都廳舉行,“《神在形外-張滌生傳》共同慶賀張滌生九十華誕、從醫執教六十五周年,暨《神在形外-張滌生傳》隆重出版。由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上海政協之友社組編,張滌生、王文虎、方孟梅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神在形外-張滌生傳》是一部介紹中國整復外科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滌生不平凡一生的紀實性傳記。
張滌生

人物評價

張滌生院士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醫學事業,他熱愛祖國,敬業奉獻,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治學嚴謹,為人師表,為國家培養了大批高素質醫學人才,挽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深受人民的愛戴,具有崇高的科學精神和人格魅力,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的逝世是中國醫學界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工程院和中國工程科技界的重大損失。(中國工程院
參加上海交大慶祝115周年華誕參加上海交大慶祝115周年華誕
“張滌生院士是中國醫學科普的帶頭人,一生為讀者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 (上海《大眾醫學》資深編輯評
張滌生教授的人生追求和獻身精神,必將有力地鼓舞和激勵青年學者投身於祖國的醫療科學事業建設,使醫療衛生戰線湧現更多富有創造精神、造福人民民眾的先進人物。(上海市副市長楊曉渡
張滌生院士是中國整復外科的先行者、奠基人和開拓者。他強調創新、敢為人先,為壯心不已、後勢綿長,識才重才、聚才育才,重視對外交流、接軌世界,為中國的整復外科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上海交通大學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