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渺

張渺

張渺,女,1986年出生於呼和浩特。自幼酷愛讀書、寫作。2002年,高中一年級時就出版《蝶影飛花》,高中三年級,出版《風過無痕》,當時文壇給她的小說風格定位為奇幻武俠。2004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2009年出版《上善若水》文集。現在的張渺正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讀研究生二年級。2011年,完成了第一部有關魏晉名士嵇康的正史小說。

2011年,內蒙古出版集團開始推出重點圖書——魏晉名士系列小說。第一部面世的小說《廣陵絕——風流嵇康》一出版,便引來文壇和教育界熱議。大家熱議的並不是這部小說寫得如何,而是這部小說的作者張渺

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渺
  • 出生地:呼和浩特
  • 出生日期:1986年
  • 職業:作家
  • 代表作品:《廣陵絕:風流嵇康》
人物名片,社會職務,人物作品,人物經歷,創新手法,人物評價,人物故事,

人物名片

張渺 女 出生於1986年1月;
主要身份: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記者
籍貫:草原之都呼和浩特;
血型:O型
星座:水瓶座;
喜好:喜歡一切不可思議的故事,喜歡讀書、聽音樂、看電影,愛聽周杰倫和任賢齊的歌;
最喜歡的作家:中國的金庸和法國的大仲馬;
最喜歡的電影:美國的《綠色奇蹟》和法國的《狼族盟約》;
自我評價:七分內向、三分外向,還有一點兒黑色幽默;

社會職務

內蒙古電視藝術家協會、內蒙古作家協會、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14期學員,內蒙古小作家協會副主席。

人物作品

長篇奇幻武俠小說《蝶影飛花》《風過無痕》;文集《上善若水》,歷史小說《廣陵絕:風流嵇康》。

人物經歷

張渺自幼喜歡讀書、寫作,她是內蒙古小作家協會最早的會員,在第一、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小作家協會副主席。上學期間,張渺已經出版了4部書,每一部書都是她各個階段的成長曆程。中學時,她出版了《蝶影飛花》和《風過無痕》兩部奇幻武俠小說,憑著這2部作品,張渺成為了第一批加入內蒙古小作家協會的小作家。大學時,她出版了散文集《大善若水》,中國作家協會吸收她為會員。
2003年,《內蒙古晨報》組織記者報導了當時在呼和浩特市二中讀高中一年級的16歲的女生張渺創作的奇幻武俠小說《蝶影飛花》,這本書經過新浪網轉載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位16歲女中學生出版一本武俠小說”,成為那個時期的一個熱點話題。
作為“85後的女學生”,張渺創造了一個這樣的奇蹟:
國中階段創作一本書《蝶影飛花》(高一時正式出版);
高中時出版第二本書《風過無痕》;
大學階段出版第三本書《上善若水》;
讀研究生時期又推出第四本書《廣陵絕:風流嵇康》。
畢業後就職於中國青年報冰點周刊。
可貴的是,她不斷攀登文學的高峰:前兩本書為武俠小說,第三本書為綜合文集,第四本書是歷史小說,扎紮實實登上一個又一個文學的山巒,足見她有強烈的進取欲望。
張渺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均是名校漢語系走出的“才子”,她一直生活在書的世界和知識的海洋里。很小便有機會通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從小就很熟悉古詩詞名篇佳句,奠定了她的文學功底。
張渺初次給人的印象更多的是種內向,她的自我評價“七分內向、三分外向”。然而,她的作品卻一點也不內向。
尤其是新作《廣陵絕:風流嵇康》,顯得大氣、厚重。

創新手法

創新歷史小說的表現手法
張渺新作《廣陵絕:風流嵇康》,除傳統小說的正常寫法外,還在歷史小說的寫作方面進行創新。突出表現在五種創新手法。
一、歷史再現法
《廣陵絕:風流嵇康》採用的第一個創新手法就是“歷史再現法”。這本書第1頁“楔子”,再現了歷史小說主人公——風流嵇康40歲在刑場結束一生的歷史瞬間,把人們的視線帶到了1759年前的那個平凡而又特殊的日子,即“一段悲壯的死亡”(《廣陵絕:風流嵇康》,第一頁)。“尾聲”也採用歷史再現的表現手法。
這種寫法的好處是:拉近歷史的距離,讓讀者對歷史人物可親、可近,歷史似乎就在眼前。
風流嵇康雖然是歷史名人,但今人知之甚少,特別是對中國歷史、文化、文學不大了解的人,對他更不熟知。作者採取“歷史再現法”,幾乎在眨眼之間就讓讀者明白這個人物的特殊性和“可讀性”,一位學生作家能夠熟練地運用這種手法,可謂匠心獨運。
二、歷史背景穿插法
《廣陵絕:風流嵇康》採用的第二個創新手法就是“歷史背景穿插法”。且看《廣陵絕:風流嵇康》第七章的“引子”:
“正元元年,公元249年。
司馬懿血洗洛陽,史稱“高平陵之變”。
僥倖逃得性命,嵇康、阮籍、向秀、王戎等人日復一日放浪形骸、談玄論道、食散清淡,並稱“竹林七賢”。
這段文字後進入正文。
這是典型的“歷史背景穿插法”。這本書共十章,全部採用這種手法。
在網路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歷史小說如何吸引人,讓人看的懂,這是擺在作家面前的一個課題。《廣陵絕:風流嵇康》採取“歷史背景穿插法”,顯然迎合了這種變化,讓當代讀者在了解歷史背景的情況下“悅讀”小說全文。
這與傳統小說設“懸念”的寫法有所不同,但異曲同工,各有千秋。
三、歷史原著輯錄法
《廣陵絕:風流嵇康》採用的第三個創新手法就是“歷史原著輯錄法”。這本書在“附錄”里收錄了嵇康的主要作品,便於讀者了解嵇康的文化造詣和傳世著作;同時,該書在正文中至少6處引用嵇康時代的歷史原著,無論是嵇康的作品,還是同期名人之作,既豐富了小說的內容,又起到了普及古代文化的獨特作用,特別對歷史研究者、高端讀者有一定的吸引力。
“歷史原著輯錄法”也起到了讓讀者把“歷史人物”與“歷史原著”一起擺放、共同品鑑的作用,更加取悅讀者。
這種手法既能烘托歷史人物,又使著作有一定的收藏價值。歷史小說要有藏書價值,一定應該和歷史人物一樣,珍存在知識分子的記憶里,《廣陵絕:風流嵇康》通過“歷史原著輯錄法”,讓這本書擁有了這樣的資本。
四、人物個性畫龍點睛法
一般來說,小說往往通過故事情節、細節描寫來反映主人公的個性特點,而歷史小說《廣陵絕:風流嵇康》則採取單刀直入的手法,這就是本書的第四個創新手法“人物個性畫龍點睛法”。
該書第四章“引子”用“傲骨,疏狂”來評價“嵇康已經二十四歲了”,短短四個字就能把嵇康的人物性格刻畫出來,可謂“畫龍點睛之筆”。該書十個章節每章的開頭那一段楷體字,也有對風流嵇康的精彩點評之筆。
“人物個性畫龍點睛法”有點像新聞作品的導語,把最吸引人的語言放到文章開頭,讓讀者有興趣去文中尋找嵇康為何“傲骨,疏狂”?這便於各類讀者深入研究嵇康性格的好的表現方法。
五、名人襯托法
名人群里最顯眼才更是名人。《廣陵絕:風流嵇康》第五個創新手法就是“名人襯托法”。善於用名人來襯托“風流嵇康”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這本書的一大特點。同時,也使這部歷史小說更有看點。
該書 “第一章”及其他章節提到魏帝曹爽;第二章體現“竹林之遊”名人群的形成特別是“千古第一狂人阮籍”;第三章里的曹林、曹爽、司馬懿等都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第四章、第八章里表現嵇康與三國名將鐘會結仇的情節;第七章又在“司馬懿血洗洛陽”的歷史場景中展開主人公的故事,等等。
名人如雲,更能紮實主人公嵇康的分量,也使這本書的含金量大增。
《廣陵絕:風流嵇康》還有一些創新的手法,單就這五種創新手法,就讓這本書在讀者心中、在歷史小說中占有沉甸甸的地位。
為了寫好《廣陵絕:風流嵇康》,張渺還專門赴嵇康出生地河南山陽(現河南焦作),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這為她創新手法撞擊出更多的靈感。
張渺為了創作《廣陵散:風流嵇康》,查閱資料用去了半年時間,特別是還到嵇康的家鄉去採風,素材齊備, 3個月完成創作。
張渺從小喜歡歷史,喜歡創作,內蒙古出版集團、遠方出版社能夠把“魏晉名士系列”叢書的第一部交由張渺完成,足見出版社對她的認可和信任,果然,《廣陵絕:風流嵇康》出手不凡。
對於這本新著,低調且內斂的張渺受訪時並未刻意提及。她甚願提及的依然是她的讀書生活。“因為現在所學的專業正是自己最喜歡的專業。至少可以在校園裡沒有太多負擔地讀雜書、看電影”。
過多的閱讀,造就了張渺的“年少成名”,少年作家盛名過後,張渺在歷史的故紙堆中用這本《廣陵散:風流嵇康》展現了她的另一面。對於這樣的說法,張渺認為:“在寫作中自己絕不能局限於某一種文體中”。
張渺眼下擺在她面前的除了接受因新著而引發的媒體採訪外,更多時候她需要用近一年的時間完成自己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課題是少數民族題材的影視劇,也許,20多萬字的畢業論文就是她的第五部作品。
兩部奇幻武俠小說,一部文集,一部歷史小說。對於張渺而言,這些看起來已成往事,現在她除了學生身份外,還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十四期學員、內蒙古小作家協會副主席,這些社會頭銜對她而言或許其本人並不很在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說:“如何能在未來的征途中走的更從容,才是關鍵。”

人物評價

內蒙古作家協會副主席鄧九剛,內蒙古著名作家、評論員李悅等多位專家學者對張渺近期出版的新著《廣陵絕·風流嵇康》進行了評論。李悅對張渺的語言、寫作等方面的進步給予了肯定。《廣陵絕·風流嵇康》的責任編輯張宇說:“作者以特有的細膩文筆,嚴謹的結構設定,充實的內容安排,勾勒出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嵇康形象。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融入了自己對那個時代的認識和理解。”

人物故事

妙筆寫嵇康
2010年6月,隻身一人的張渺遊蕩在焦作和雲台山一帶,剛剛從上百萬字的史料中浮出來的張渺精疲力盡,她還要在這裡感受1700年前嵇康和“竹林七賢”曾經呼吸過的鳥語花香。“我在山陽,和一千七百年前的嵇康站在同一片土地上。那時候的他風華正茂,正如現在的我。”
嵇康,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竹林七賢”之一。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善於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一。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作品亦是千秋名篇。
張渺說,嵇康相貌堂堂,狂放任性,長於詩文,善於琴樂,工於書畫,醉於玄學,鄙視權貴,隱於竹林,服食養生,含冤赴刑。寫這樣一個傳奇人物,挑戰極大。一是難在繁雜史料的取捨,二是難在要搞清古代音律、玄學理念、養生秘方與嵇康的生活的聯繫。三是不止要寫嵇康一人,還要塑造出其他“竹林七賢”的人物和性格,他們個個才華橫溢,特立獨行。所以,我不僅要讀懂歷史,還要涉獵繪畫、音樂、醫學方面的知識。
好在張渺從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讀歷史典籍像讀現代白話文一樣暢通無阻。她十一歲時就背下了《長恨歌》《琵琶行》。從國中開始,已經進行了簡單的對聯和古典詩詞的創作,即使是寫現代詩,也充滿古體詩味道,她在小說和劇本中喜歡將時代背景設定在古代,而且比較擅長半文言寫作。
因而在張渺的筆下,嵇康光鮮照人——
“他一生志高才傲,寧折不彎。有時,他是看透世情的,似乎比誰都透徹;有時卻對事態人心不能捉摸,太乾淨太純粹的人,世所不能容。名利逐身,紅塵困物。不想他最終離去的地方,竟是這刑台之上。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他又有什麼榮辱可爭呢?
此一生,下一生,裊裊一夢,知音幾人。從呱呱墜地到快馬輕裘,從意氣風發到功成名就,一幅幅畫面、一張張面孔,洪潮般噴決而出,朋友、妻子、親人、夢想、恩仇,一齊凝於這五弦之上,又被嵇康的手指揮灑而出,茫茫然奔涌席捲過天地萬物,終至飄搖九霄,散落蒼穹。嵇康微微眯眼,世間百態盡落心頭。”
張渺描寫“廣陵絕響”,竟是這般字字穿心。難道這是一個24歲的女大學生的文筆?
一位網友這樣評價張渺的《風流嵇康》:余秋雨《說魏晉名士》中說,“阮籍、嵇康讓我看到了一種非常特殊的知識分子生態,這種生態後代只能仰望,卻無法重複。他們特立獨行,無視生死界限,最後都凝聚為一種充滿詩意的孤傲美和滅寂美。”精讀嵇康後,終於體悟到這種悲壯之美。
我手記我夢
張渺的成名始於2003年。2001年,準備考高中的張渺實在抵擋不住創作的誘惑,開始在初三時寫起了小說《蝶影飛花》。小說塑造了一大批美麗的少男少女,他們高雅大方,瀟灑美麗,各有性格,且武藝高強,充滿青春活力。一批美好的人物生活在一個美麗的空間,是一個十六歲少女最美的人世憧憬。
她的小說源自於她記夢的日記本《蓄夢集》。張渺說,從小她就有寫作愛好,許多有意思的事情如果不能訴諸筆端心裡是很難受的。她有一個筆記本,是專門記夢的,這裡記錄著自己的每個夢,都是一個個情節離奇的故事。寫《蝶影飛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我較滿意的幾個夢進行加工,然後再寫出來。
張渺在《蝶影飛花》的後記中這樣寫道:“今時今日,我終於完成了《蝶影飛花》。我要感謝我的父母,感謝他們給了我啟蒙教育,他們在我年幼時就把我領入了書的世界……”是的,張渺今天的成績,與從小沉浸於書的海洋是離不開的。
在幼稚園的時候,她就開始寫童話,而且把周圍的小夥伴寫進故事,一個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惹得小夥伴們圍著她看故事進行到哪裡了,很在乎自己的命運。電視播放的連續劇,讓張渺著迷,她把小夥伴們招呼到家裡演起戲來。窗簾、床單當做戲服,抽來媽媽的紗巾包在頭上。長袖飄飄,輕紗飛揚。
從國小開始,父母就給她列出了“必讀書目”。張渺先後閱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世界文學名著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她廣泛閱讀,迄今為止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倪匡的科幻小說她一本不落全部讀過,有的讀過好幾遍。
張渺的父母說,孩子愛看書,我們從來不干涉,要愛護好孩子的興趣,並為孩子的愛好錦上添花。為了鼓勵孩子的文學創作,我們選擇恰當的時候自費給張渺出書,讓她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自信。
由於寫作耗費了張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考高中時,張渺差6分沒有考上自己心儀的高中。當時張渺非常難過,“整整兩個月,我把自己埋進文學的世界,拒絕抬頭,拒絕面對親友,每看見父母端平的眉梢,我的呼吸仿佛就停止了。於是我暗暗告訴自己,我不比別人差。”
於是張渺開始瘋狂學習語數外等功課,加入廣播站、學生會,創辦話劇社,繼續自己的文學夢。高三時,不僅寫出《風過無痕》,而且順利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張渺說;“不可放棄的決心,使我恢復了散落一地的自信心。”
文學追夢人
酷愛讀書,筆耕不輟的張渺已經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其散文、詩歌、書評、影評頻頻見諸報刊。
張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所觀所聞,即記即寫,所思所想,日趨成熟。在大學期間,她創作的散文、詩歌、書評、影評、劇本超過100萬字,而且精品不斷。
22歲的張渺除了文字的得心應手,她的想像力更加豐富。《共效于飛》《玩偶之家》《幸福的小飯店》等十幾個創作或改編的劇本情景共生,清風撲面,深得同行讚許。她的論文《中國紀錄片創作和生存意義》、《中國戲劇的過去和未來之我見》以及《歪批電影——我看夜宴、墨攻、黃金甲》等影評可謂見地深刻,切中要害。
張渺說,更多的時候我是一個性格直接、不善言辭的人,我的寫作風格表現為語言使用較為吝嗇,情感表述晦澀並期望是準確的。
“深海生物的多樣性,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都多。海洋深處的奇妙景象如同夢境,或者,夢境中的深海體驗,才是人類對這個遠古時期生命起源的地方殘留的記憶?我們迄今所知最古老的物種,仍然在這個深入海底與世隔絕的地方,掠食,或被掠食。”
這是2008年張渺在觀看完美國和加拿大聯合出品的《深深的海洋》的影評《深海交響曲》中的一段,似乎言外之意在問:為什麼地球不能有更多的多樣性?
《深海交響曲》在《中國青年報》發表後,被2008年第七期《讀者》轉載,入選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參考文選,還被選入上海市高中三年級語文考試閱讀理解試題。
目前,張渺正在為畢業後的出路規劃,文學已經是她不變的追求。正如她在《小說創作的價值》的論文中所言:
每一筆文字都是有分量的。從小處說,這是作者的情感態度和信念倫理的重量;從大處說,是數百萬年人類文明進化累積起來的、厚重的歷史文化的重量。從文明、文化,具體到小說存在的那一天起,上下四方,古往今來,早至《神曲》,便已在形象捕捉時對芸芸眾生投以一雙多愁善感的、寬容的眸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