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明(美國AEM公司董事長)

張海明,美國AEM控股集團董事長,AEM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海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3年
簡介,成就及榮譽,相關事件,人物生平,放棄讀博 儘早積累工作經驗,在喜愛的行業中享受創業的快樂,“海歸派”不加入“草根派”很難成功,其它相關,

簡介

張海明,男,生於1953年,美國AEM控股集團董事長,AEM科技(蘇州)有限公司董事長,1972年考入華南理工大學無機化工系。

成就及榮譽

張海明先後被載入《美國傑出工程師名人錄》、《美國傑出企業家名人錄》等;1995年獲得首屆“展望獎”。2005年他又榮獲首屆華人華僑專業人士“傑出創業獎”。1988年創建美國電子材料公司(AEM公司),並在1994年、1995年及1997年連續三次當選“全美成長最快的私營企業500家”。2002年5月美國AEM創建AEM科技(蘇州)有限公司。

相關事件

在第五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交流會上,美國AEM公司總裁張海明先生被作為今年的“亮點”介紹給大家。這位12年前僅帶著300美元助學金赴美國留學的華工人,以他獨特的創業經歷和人生感悟,感染了許多同樣追求夢想的創業者。
公司 10 年業績成長超過 350 倍

人物生平

張海明1986年創辦AEM公司,1988年作為高科技公司開始正式營運,創造了10年業績成長超過350倍的驚人佳績。
AEM公司於1994年、1995年和1997年三次入選“全美成長最快的500家私營企業”,張海明獲得柯林頓總統賀函表彰,是中國海外學子中的第一人!
去年5月,張海明攜3000萬美元進入蘇州工業園區辦廠,創下中國海外留學生回國投資之最!
在他身上發生過的奇蹟實在太多,別人問起原因,張海明會用這樣一句話開頭:“我的一生都是在為創業做準備。”
18歲,張海明進入廣州水泥廠,從月薪18元的學徒工崗位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每天工作16小時,周末才回家稍事休整。幾年間,他升任工長、助理工程師、總工程師助理等,在製造業基層紮實工作的寶貴經驗為他創業作了最初的奠基。

放棄讀博 儘早積累工作經驗

1972年就讀於華南理工大學無機化工系;1978年在華南理工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成為“文革”後國家首批陶瓷工程研究生;1981年前往美國南加州大學攻讀材料科學,獲得工學和理學碩士學位。接著他考取本校的博士,同時還有四家大公司拋來“繡球”,這時,創業的敲門聲也在響起。
這時張海明的導師發言:“我帶過100多個博士,700多個碩士,還沒見過像你這么全面的,你不要在大學裡浪費時間,要走自己的路,擁有自己的公司!”這番話促使他放棄了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這四家公司中,條件最好的是貝爾實驗室、摩托羅拉公司,而待遇最低的是荷蘭菲利浦公司,可張海明偏偏選中了後者。談及於此,他自有道理:“四家公司里,只有菲利浦做陶瓷電子元器件,其餘都搞半導體。我雖然在美國學的專業是半導體,但以往所有實踐經驗都是從事電子陶瓷,我需要用新的工作經歷把二者連貫起來。此外,陶瓷電子元器件創業的資本障礙比較低,幾百萬就能形成規模,但半導體行業沒有上億美元不能起步,要創業就得選擇低門檻。”
無論是在這家荷蘭公司,還是後來跳入執業界“牛耳”的日本京都陶瓷公司,張海明都以一如既往的拼勁和異乎尋常的效率飛速積累著工作經驗。在菲利浦公司,他只用半年便使一項15年都不能商業化的成果進入工業規模生產;在京瓷公司,他32歲即成為該行業進入的“世界財富500強”公司中最年輕的經理。
同時,他的創業準備也一步步具體,例如:運用自己的行家眼光,多次從工業設備拍賣會購回二手設備,常常是以原價的10%換來七八成新的名牌設備,使創業成本大大降低;在研讀世界級大公司的發家史、並參與收購和兼併數十家同業小公司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公司運作、競爭求生的生動經驗;他還以自己非凡能力獲得了業界元老、美國國家科學院華人院士朱譜康先生的青睞,老先生不僅成為他的第一位投資者,還把他介紹給該行業全世界的頭面人物!

在喜愛的行業中享受創業的快樂

與此同時,張海明也深深感受到一流大企業積重難返的“公司政治”,那種左右牽制、不得施展的困惑成為他獨立創業的直接動因之一。當他從菲利浦公司離職的時候,上司總吉他的缺點為:“一是分析問題過於認真,二是做事太快,三是讓身邊的同事感受到太大的壓力!”有趣的是,日後張海明卻反其道而用之,把“分析問題必須認真,做事要快,要讓同事感受到一定壓力”作為自己公司員工的座右銘!
張海明說,創業的人要有極強的進取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要享受創業的過程,並從事自己喜愛的行業。美國曾有人對每年500家增長最快的私營企業創建人作統計,發現幾個主要指標:工作狂,非常進取和善於學習,受到家庭的全力支持,做自己熟悉的事業。這都與張海明十分吻合。
1986年,張海明創業之初辦的是一家貿易公司,因為缺乏貿易經驗的他很快血本無歸,完全失敗。東山再起,也只有3萬美元的啟動經費,張海明為自己制定了新戰略:暫時放棄高回報的大項目,用最高的智力投入和最小的資金投入來運作。作為工程師,最容易上手的就是做其他公司某些技術問題的顧問。漸漸地,張海明發現,要做大就不能只當一個技術問題的顧問,應該針對整個工廠搞從原始觀點、到技術設計、產品出爐一體化的“交鑰匙工程”。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內地很需要這種服務,大量向美國進口,張海明於是抓住機會,一口氣做了八個類似項目(如為昆明貴金屬研究所引進金屬漿料實驗室和生產廠、為高州引進大型冷凍食品廠等),賺取了“第一桶金”——第一個1000萬美元。1995年,他終於回到了陶瓷電子元器件領域,同年迅速收購兩個工廠,次年自開第三家廠,AEM逐步發展為集研究、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的電子元器件綜合製造企業。
從科學家轉為企業家是痛苦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張海明經歷過無數的磨難,曾被逼到要用19%高利息的信用卡付賬的地步,曾被好心幫助過的同學誣陷、傾家蕩產地打官司,曾窘迫到公司賬戶上只剩200美元……他咬牙堅持過來,並堅信:在創業的險途中,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教練!張海明不止一次說過,從科學家、工程師轉變為企業家、管理人員是非常痛苦的歷程,因為前者主要對付的是物質,但職業經理人主要面對的是人,截然不同。一個公司從開始運作,就要回答:一是有無產品?二是能不能生產出這種產品?三是能不能把產品賣出去?四是能否將一切統管起來,做好CEO?每一步都非常困難。
所以他告誡後來的創業者:如今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創業應該依靠好團隊。風險投資在考察項目時,第一看團隊,第二才看技術。而不少留學生、“海歸派”只是專才,可成功的創業者應該是全才(即複合型人才);專才必須在全才領導下從事他的專業,才會有成就。專才想在短時期內變為全才,成功率非常低

“海歸派”不加入“草根派”很難成功

由此,張海明想給“海歸派”們回國創辦公司的熱潮潑潑“冷水”:雖然政府大力鼓勵,但原則上並非每個人都適合自己創業,“海歸派”如果不加入中國的“草根派”,很難成功。“海歸派”確實有優勢,見多識廣、尖端的技術、流利的中英文,但這些都不足以在中國市場一下子變成錢。他們缺乏創業本身的經驗,也很少有全才。創業在任何地方都是艱難的,在國外難成,在國內也不一定就會成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張海明自己正在嘗試另一條路。在國外的成熟市場中硬衝上來,具備了實力,殺回國內市場,與本地的市場和資金對接,再衝出去,搶占國際市場,創造出中國民族企業的另一番天地。所以從1995年至今,他一直試圖在國內建立一個大型電子元器件研製基地,去年在蘇州辦廠就是第一步。接下來,他與廣州市政府談妥,雙方共同注資5000萬美元,成立“廣州控股”,收購蘇州廠以及其在南京、深圳、崑山的6家國有企業,以廣州為核心,以全國乃至全世界為生產基地,全世界為市場。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在3~5年內,把“廣州控股”變為年產值4~5億美元、市場價值16~20億美元的公司,成為本行業的“世界十強”!
即便談到未來的宏偉藍圖,張海明始終保持著一位工程師的嚴謹和平和,不願意唱高調。他說,來中國投資,絕對有自己的需要。美國越來越不適合做製造業,很難吸引投資,而中國的政府和市場都需要、也願意發展高科技的製造業。對於企業家來說,市場在哪裡、戰場就在哪裡。這裡既有資源,又有市場,而且又是自己的祖國和家鄉,還可以吃到美味的廣州菜,何樂而不為?

其它相關

從張海明的價值觀出發,他覺得自己能夠從事喜歡的行業,每天干的是愛乾的工作,還名利雙收,應該算是成功了。他周圍的人也說,張海明絕對是一個沒事幹就會發低燒的人,享受創業的過程遠遠超過對金錢的興趣。——確實,這也許就是一個成功而快樂的創業者所必備的條件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