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泰(古代人物)

張泰(1452年-1513年),字世亨,肅寧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鄒縣知縣。遷監察御史,巡視河東鹽課,改按蘇松。正德六年七月升右都御史總制陝西等處軍務。正德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卒於官,年六十二。贈太子少保、刑部尚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泰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452年
  • 逝世日期:1513年
  • 性別:男
  • :世亨
太倉人,無錫人,肅寧人,合肥人,簡介,傳記,

太倉人

一、[明](1436年~1480年)本姓姚,字亨父,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天順八年(1464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簡討,遷修撰。喜為詩,雖不學書,而似鄧巴西文原亦翩翩可喜。卒年四十五。《列朝詩集、大觀錄》

無錫人

二、[明]字國泰,無錫(今江蘇無錫)人。成化十九年(1483年)舉人,為臨湘知縣。善畫山水,學王紱,出哇徑之外。嘗作水北山莊圖,邵寶題其上,有云:“近來善學孟端(王紱)畫,眼中吾許張臨湘。《無錫志》 張泰:東漢末巨鹿人,官至大鴻臚.

肅寧人

張泰(1452年-1513年),字世亨,肅寧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授鄒縣知縣。遷監察御史,巡視河東鹽課,改按蘇松。弘治九年(1496年)升陝西按察副使,飭洮州、岷州兵備,不久遷按察使、山西右布政使、陝西左布政使。正德元年(1506年)遷右副都御史巡撫陝西。次年召為大理卿。忤劉瑾罷歸。正德四年起擢刑部左侍郎。正德六年七月升右都御史總制陝西等處軍務。正德八年十二月初一日卒於官,年六十二。贈太子少保、刑部尚書。

合肥人

簡介

張泰(?一1473年),字季通,明直隸合肥縣(今安徽合肥市)人。明代鎮守寧夏名將之一。
張泰在寧夏戎馬為官三十餘年,“為人深沉有識。自結髮用兵無挫衄,累效奇績,有古良將風。”志載,張泰在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佩征西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寧夏期間,“寧夏境內,凡一關一堠之設,一營一陣之法,與夫兵車火炮之制,皆出其謀畫”。

傳記

明宣德三年(1428年)五月,張泰出任寧夏左屯衛指揮使,在其父張麟督訓下,“領兵操練”。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張泰以寧夏左屯衛指揮使,升任陝西都司都指揮僉事,“仍鄰操備”。為有效地抵禦元朝殘餘勢力和蒙古族韃靼部對寧夏邊地的侵擾,張泰在鎮守寧夏期間,不因襲舊制,他結合寧夏實情,積極創新,製造了適用於寧夏平原曠野和溝壑渠道地形的兵車,制定了一整套防邊禦敵的兵車戰陣之法,並“隨機應變以御之。雖不大勝,亦無大敗,近世守邊者蓋鮮其比雲。”
正統十三年(1448年),張泰出任鎮守寧夏總兵官後,即在寧夏鎮城(今銀川市)奏置了“兵車廠”,製造了六百輛適用於寧夏平原曠野作戰的兵車——“雙輪大廂車”。張泰還相應地制定了“戰車之法”。正統十四年(1449年)十一月,張泰上疏朝廷,指出:朝廷所頒“戰車式樣,每車有馬七匹,軍士數人……”可用於平原曠野列營遏敵,但寧夏等地方多屯田町畦和溝壑渠道,此戰車不利駕駛。“宜易小車,其制:用馬一匹駕轅,中藏兵器,遇險阻,以人力抬挽。外足以抗敵鋒,內足以聚奇兵。”明英宗從之。
成化元年(1465年)二月,張泰上疏朝廷,提出“創造兵車以為戰守之具”的禦敵良法:“每車一輛,上置神槍二、銅槍三,其四角各載銅槍二,上用二人分司槍炮,每輛用卒十人推轅運車,余執長槍、袞刀、挨牌、夾車兩旁,以為伍承彌鋒。炮中實以鐵丸二十,激發之力遠及二百步外,洞堅徹鋼,百發百中。……”對此禦敵之法,兵部認為:“宜令巡、守等官會議可否施行。”
張泰在任寧夏左屯衛指揮使期間,不畏權勢,針對時任鎮守寧夏總兵官、寧陽陳懋等人貪贓、盜賣鹽糧等不法行為,大膽劾奏,經朝廷派員查實,陳懋等人終被查辦撤職。天順年間(1457~1464年)元朝殘餘勢力酋長孛來,率萬餘兵馬人寇寧夏境內,欲毀唐徠渠口大壩,縱水淹灌寧夏平原。當時,寧夏的精銳兵騎正支援延綏(榆林)等地,張泰募義勇三千人,命其子張翊統率,趕赴青銅峽大壩迎戰孛來,斬獲數百人,將孛來兵馬趕出賀蘭山
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張泰卒於寧夏家中。明憲宗“恤賜優厚”。工部在寧夏鎮城東十餘里處,奏建了“鎮守總兵官張泰墓”;成化十年(1474年)六月,明憲宗特派陝西布政司右參政孫仁到寧夏祭祀張泰。《諭祭總兵官張泰文》曰:“爾為將臣,歷躋通顯。鎮守邊陲,克效勞勤。辭榮歸老,亦既有年。故為一疾,溘然長逝。訃者邊聞,良用悼傷。特命有司,為塋葬祭。爾靈不睞,尚克承之。”對張泰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