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松

寒亭區開元街道北張氏村西南角,北宋年間是一處墓地,據史載墓主人是位王姓官人,公元1035年,王氏墓塋地內栽植了兩棵松樹,被後人稱為張氏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松
  • 地點:寒亭區開元街道
  • 歷史:北宋1035年
  • 記載:濰縣誌稿
由來,故事,價值,

由來

張氏松
關於這兩棵古松,《濰縣誌稿》是這樣記載的:“宋松在北張氏莊外,王氏祖塋內,有二株,大者周七公尺二十一公分,次者五公尺七十二公分。墓立於宋政和時。二樹當即其時所植,為全邑古木之冠。”宋朝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南、北張氏村王姓家族建立王氏祖塋,同時,植松樹兩株。樹以村得名,曰張氏松。到上世紀30年代,王氏塋地已形成方圓60畝、遍植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在濰北一帶遠近聞名的張氏墓田。墓地內種植的松柏,樹齡都在百年以上。數百年來,這個墓田歷來被王氏家族1000多戶人家視為聖地,嚴加保護。
在遠處看,只見枝杈凌空,突兀倉勁;行至近前,二松又如雷驚蟄龍,拔地而起。一株蔥蘢茂盛,蒼翠如滴;另一株禿乾盤旋,間有翠簇。細瞧二松的乾、枝、杈有的恰似蛟龍,或擁抱親昵,或盤臥靜眠,或忙碌川行,或凌空騰躍,昂首甩尾,千姿百態,真是活龍活現。還有的乾、枝、杈生得奇形怪狀,更誘人遐想不已。於是,人們觀其令人讚嘆不已的是它二樹一體,各顯其姿。二松的枝、葉,或為刺松,或為梅松和板松。更出奇的是,據當地老年人講,三十年前,他們都親眼目睹過二松每逢夏季陰雨連綿的時節,就開花瓣為橢圓形的小黃花,絢麗奪目,飄灑著濃郁的松香;當太陽一出,花瓣又含羞似地合攏起來。多少年來,當地民眾視這二株古松為奇珍異寶,嚴格保護。

故事

王氏塋地百年松林 濰縣戰役支援前線
1938年,日本軍隊占領濰縣後,曾強行砍伐了塋地里的一些樹木,修築碉堡,激起了附近百姓的同仇敵愾。
張氏松
解放戰爭時期,特別是濰縣戰役前期,華疃區(今寒亭區開元街道)周圍幾十個村、方圓幾百里的樹木,大都被國民黨軍隊砍去修了碉堡,做了鹿砦。但畏於王姓族大勢眾,沒敢動墓田裡的一棵樹木。
1948年4月,濰縣戰役即將打響,華東野戰軍38師、27師進駐濰縣華疃區的幾十個村莊。為解決部隊幾萬將士的燒柴和修工事用的木柴,在華疃區長王華彬、南張氏村長王曰光動員下,王氏家族長輩召集南、北張氏村的王姓村民們召開家族大會,2000多人一致同意“獻出松林”“支援前線”。散會後,村民們立即拿來杴、鎬、斧、鋸,主動砍伐了自己家族塋地內的松柏。經過一天一夜的奮戰,上千方木材整理成木樁、木板和木柴,裝上大車送往部隊,解了部隊的燃眉之急,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解放前,二株古松周圍曾是一片大松林墓田,約有二百多畝。1938年日寇占據濰城,強迫這裡的老百姓砍伐了大批成材松,修膠濟鐵路做枕木用了。解放戰爭中,這裡的百姓,為了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濰城,主動貢獻出了這片松林,為部隊輸送了幾千立方米的木材。獻林時,解放軍同志見這二株松樹是幾代的文物,便保存了下來。從此,當地民眾亦稱這二株古松為"軍民友誼松",願軍民魚水情萬古長青。
七摟八拃一媳婦”典故
宋政和年間,即公元一千一百一十一年至一千一百一十八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這樣的古木大松顯然是不多見的。因此,在當地關於古松的傳說頗多。說大松之大,有“七摟八拃一媳婦”道古木之早。儘管故事講得枝葉俱全,妙趣橫生,但既無字據可考,也就不可憑信了
張氏松

價值

張殿英割“龍頭枝”
在漫長的歲月里,二株古松曾遭受過多次損傷。如在1936年陰曆正月十五,民眾來墓瑩祭祖時,放鞭炮引起大火,將北面的大松燒傷,大部枝葉從此枯萎;令人喜愛的“龍頭枝”,被大土匪頭子孫殿英割去;民眾聽說古松柏是中醫良藥,四面八方都來剝皮折枝;尤其是冰雹雷擊等自然災害,損傷了幾根枝幹。

南北兩樹歷經滄桑,雖已死亡仍可觀賞
兩樹一南一北,猶如同胞兄弟攜手相依,大者居北曰大松,高10餘米,圍長6米;次者居南曰二松,與大松同高,圍長5米有餘。兩樹之冠,長有板松、刺松、黑松三種松葉,姿色俊秀,氣質高雅,有“三學士”之雅號。樹枝一簇簇向外伸長著,每一枝都尖銳有力,好像有一種精神支撐著它們。每當陰雨連綿時節,枝上就開出橢圓形金黃色的花瓣。雨過天晴,花瓣就含羞似地合攏起來。人到此,賞其樹,思其古,無不稱頌道奇。據北張氏村一位王姓老人介紹,兩棵古松在清朝末年曾經自燃過,卻並不妨礙其生命力,生長得仍然茂盛。古松的品種也相當奇特,曾經有村民跑了大半箇中國,都沒有找到類似的樹種,後在北京一古園林中覓得其同類。現張氏松雖已死亡,但仍具觀賞價值。
張氏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