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宗祠(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海南定安張氏宗祠)

海南安定張氏宗祠是一處始建於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築,屬於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有正屋和橫主席台的院子,那裡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岳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餐清名人關於記述張岳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了解和研究張岳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主的價值。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書寫著姓氏的歷史淵源,讓人感受到他們變遷、發展的軌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張氏宗祠
  • 地理位置:海南安定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張氏宗祠
人物介紹,交通路線,

人物介紹

張岳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後遷定安。
張氏宗祠
張岳崧自小聰明好學,《翰山公行述》中記述:“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游,每挾書與俱”。十歲時,負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業進步很快。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張岳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史稱他“學問淹通醇粹”,說他“詩賦宗漢魏而出入唐宋諸家,書法得晉唐諸家奧秘,臨仿造精妙,片褚隻字,人爭寶之。”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張岳崧樂善好施,濟困助學,他任陝甘學政時,曾捐俸修復荒廢了的漢中之涅中、鞏昌之南安、綏德之雕山等書院。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捐捧製作棉衣數千件,以救濟水災之民,對家鄉的公益事業,他也盡力而為,曾捐資歷併合眾力,重修歲久就圯的定安縣文廟,帶頭捐集4000兩銀,建立賓興館,以資助定安縣貧寒的讀書人做為赴鄉試的旅費。還多次捐資給家鄉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編纂《瓊州府志》,其“採訪必確,抉擇必精,刪其叢雜舛謬,閱歲而成書。”他還捐資合刊《丘文莊海忠介文集》並為邢宥搜輯遺文。曾主講瓊州之瓊台書院、雁峰書院,羊城之越秀書院、肇慶之端溪書院。張岳崧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在的貢獻。
張岳崧辦事認真負責,史稱他“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職事”。任陝甘學政時,他提倡講求實學,得視踐,他曾說:“實學臣之要務,不可徒託空言而無實跡中。”他對考選人材極其負責,“坐聽事競日,躬自巡視生員,先期曉諭,嚴絕招搖代倩等弊。”“囑國有純臣,治有循吏,必先有良士,”可見,他對培養我材非常重視,他寫《訓士錄》其目的就是為講求吏治,諄諄教化,培養人才的。張岳崧關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風雨,渡揚子江,親自巡察江海,冒險堅持督率官民護堤。道光十一年(1831年)張岳崧同林則徐司江北賑撫事宜,他親自冒風雪,周曆水鄉十餘邑,細心稽查戶兼管揚州關務時,曾有“胥吏徒役相緣為奸,商旅交病。”他極烽整治,嚴加防範,革除弊端。他任浙江按察使時,“潔已勵俗”,力求做到“案無飾,法無濫”。他對下屬之優劣勤惰,都認真考察,辦案認真審理,他說:“獄者民命攸關,緣情制律,所期無枉無縱,今之具獄者,垂楚之下,何求不得,而刀筆吏且以援引科條事,設非虛心研究,保無出入乎?”可見,張岳崧是當時一個“明鏡高懸”的青天老爺,怪不得他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時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他任湖北布政府使時,楚北江已奉公,罷遭浮費,使款發實用,冒濫之弊得清。他對災民大力拯救,寬厚和平為政,而於奸胥蠹役,特深痛恨,查防懲治,因狐鼠斂跡,他大力整頓吏治和財政,他說:“潘司職在用人、理財,而安民尤以察吏為先。”因而對屬員注意,聆其言論,察其操守,考其實施,他用人務使盡其所長。每接見下屬,必詳問民間疾苦。他曾對下屬言:“守令為親民之官,政之得失,其利害及民。”他不只這樣說,還努力去做,他曾查處了一個陰謀詭計的犯罪官員。逮鞫服罪,群役肅然,官民交快,他採用各種辦法措施,使糧食價格穩定,從別地流亡來的災民,他也先捐廉俸,以創經費。又檄郡縣遇災民過境,一律安撫資送。他得到皇帝的批准,籌集銅鉛,鑄錢發放兵餉,並發賣民間,控制通貨。從這些事實看,張岳崧不僅是當時的政治空,還是出色的經濟學家。
張岳崧為禁菸運動勞苦奔波,他與民族英雄林則徐平生交誼很深,為官期間,多次和林則徐共事,志同道合,嘉慶未年至道光初年,他跟林則徐同在翰林院任職,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倆同司江北賑扶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1833—1838年)他任湖北布政使,護理湖北巡撫,林則徐任湖廣總督,由於志趣楨,交誼深遂,故而對國家民族之休亦有所同感,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禁鴉片,身任護理湖北巡撫張岳崧對這一正義行動,聞風而動,積極回響,極力支持,他首先為此而搖旗吶喊,撰寫禁菸奏疏與其有關文章。向道光皇帝上《議奏查鴉片章程》,提出嚴禁鴉片的主張和看法,撰寫《醫俗論》,闡述鴉片輸入中國的禍害時說:“舉世枉感……未有如洋菸之為禍益烈也”,“古今惡行,其損身、敗名、喪財、廢事,無甚於此者,以夷詭詰之物,以人厚值而流禍中國,而至人皆病瘦贏夭之止”。還為此提出四點禁菸辦法;“一曰遏其貿易;二曰禁造此物;三曰示以禁法;四曰講明義理。”他還在《議設立收繳洋菸公局啟》中指出若想把煙禁絕,嚴加以追究刑事法律責任,並為此付諸實施而勞苦奔波。
1938年張岳崧因母喪奉諱歸里,是年農曆五月,他路過廣州宿于越華書院,尋機會見林則徐商議禁菸事宜,他對林則徐委託他的協理瓊州、雷州之禁菸事,表示積極支特和竭盡心思協助辦理,《定安縣誌》有載:“七月湖北布政府張岳崧奉諱抵里,承督撫意協理禁菸,至雷至瓊至縣,各集鄉紳,設局收繳菸具,以藥勸戒,士民生童,應試及赴鄉闈者,俱要互結”。為禁菸,張岳崧奔忙於島內外地,張岳崧在1839年農楞八月初一日,向林則徐匯報海南禁菸情況的信寫道:“日前一函,將岳崧抵籍日集,人情頑味,大費提撕,又紳士無多,而地方遼絕,極難周遍,崖、陵、昌、感尤似化外,查禁之難如此”(《林則徐通訊集》)。他還向林則徐稟報海洋偷運鴉片入境情況,並提出禁止辦法:“管見以為似宜嚴禁民船,不準出洋,而限以月日暮途窮,庶可免此”。他在信中還鄭重其事地說:“時查禁到文昌縣城,以熾熱發痔,力疾握管,竟不成書。不勝惶汗”,如上的反映,充分說明張岳崧在為禁菸事行勞任怨,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張岳崧一生潔已奉公,清廉自持,品德感人,《翰山公崇祀鄉賢實錄》贊他“居官處事,一以義命為閒,介第清操為時,欽命仕數十年,未曾增置產業,敝廬數椽,只蔽內雨而已。”從現存他的故居來看,也確實如此,現存的他寫給女媚莫毅農的對聯云:“以勤省侃,以儉節用;惟公生明,惟廉有威”,也足見張岳崧為人之一斑。張岳崧在學術研究上刻苦認真,他“為學力辟門戶之見。百家載籍,靡不淹通。而立身行事,一以宋儒為折,尤服膺程朱之詣,曾言後世學者,專事考據則病其從雜,高談明理則易涉空虛。能以漢儒之賅通,折朱儒之義蘊,則經明生修,學術何患不醇,士風何患不振,其立論教人以六以為根,以心性為要歸,故品學為世所重,”從這段史載中,完全可見張岳崧學術研究上的認真、嚴謹的精神。
張岳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岳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岳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岳崧直接薰陶下,他的長子張鐘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鐘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張岳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來海南人民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宏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交通路線

乘坐海口至定安班車(票價8元),再由定安縣城乘車5元到永豐鄉再乘三輪車可達。張氏宗祠位於定城東北永豐鄉高林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