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

祠堂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中國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氏家廟
  • 詞性:名詞
  • 位於: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
  • 屬性:建築
簡介,張氏家廟旗桿簡介,

簡介

平和馬堂張氏家廟,位於漳州市平和縣安厚鎮雙馬村。馬堂張氏家廟,
張氏家廟
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五、六年後才告落成。家廟占地
面積960平方米,以家廟及左右廂房組成,家廟以門廳,前廳、左右
廡廊,正堂組成。廂房面闊五間。家廟牆腳板石精鑿,牆面全部青磚
砌築,懸山項,燕尾脊。正堂上懸有“會魁張一棟”和四個進士牌、
豎匾“翰林張作舟”,橫匾“慈暉衍慶”。馬堂開基祖張文通,原居系汀洲府寧化縣石壁村。明洪武廿七年(1394年)遷平和馬堂山鐵寮窠。六百多年來,傳下二十六代。繁衍雙馬、龍陂、頂新樓、山美、將軍徑、井下、下新樓、占厝嶺等18個村近四萬人。明清朝代,馬堂張姓後裔部分遷入廣東、廣西、浙江和台灣,其中渡台的有七世茂公遷台北。八世應標定居台灣糞箕湖,九世士發三兄弟定居台灣雞籠山,廷顯移居南投坑仔尾。第十世蔭遷居高雄大社鄉。第十一世郡遷南投,潮、層先入南投後遷基隆市,玉棕遷南投,鴻章先遷南投後住台中,世吉、世選二兄弟遷基隆市剌竹城。第十二世火遷入下七張犁在。第十三世涉移居雲林,朴信公、享至台中大雅。第十四義直、利川先到南投開基,利川後遷台中大雅,指到七張犁墾荒,四靜、騰遷南投,松仔遷台北縣。第十五世大連先入淡水縣,後分居宜蘭、桃園,宗乾居台中縣大雅,還有先祖到屏東縣的等等。定居在台灣的張氏族人利川派下,在台中大雅有創建“裕昆堂”。南投縣有建“乾亮公祖祠”,南投縣平山里彰南路建有“郡公祖廟”張氏祠堂等家族祠堂。值得一提的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1928年出生在彰化,其祖籍也是平和馬堂人。近幾年來,很多祖藉馬堂的台灣張氏族人,紛紛回鄉尋根祭祖,參與維修祖祠,資助公益事業。

張氏家廟旗桿簡介

在福建漳州南靖縣塔下村的德遠堂張氏宗祠,環境優美,獨具特色,可稱得上是一座罕見的祠堂建築。
張氏宗祠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塔下村結合得非常緊密,成了村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塔下村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古村,村里一座座造形別致,鄉土氣息非常濃厚的樓屋,沿著一條長約一公里的清溪兩岸修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沿溪鋪設寬廣的村道,村道兩旁有高低錯落的石階通向各家各戶。沿著石階可下到溪邊洗衣物,取水燒煮飲用。在溪水之上,每隔100米左右距離,就架設一座石孔橋,以通行人,把兩岸村子聯為一體。橋下水聲潺潺,魚兒遊動。真是一幅山清水秀,小橋流水人家的真實圖畫。
祠堂選在塔下村後的山麓台地之上,前面開了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形成了一個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為了面迎清溪源頭,把大門開在朝向村頭的側面,而祠堂整個朝向仍然向南。入口大門為一個三間兩柱的牌樓式門樓,門頂是高低錯落的歇山式屋頂。正中一間高高突起,脊上塑制龍魚異獸等花飾,顯得非常華麗。在門樓正中鑲一巨大的“張氏宗祠”匾額。進門之後,即是一個寬廣的庭院,四周有高牆圍護。祠堂面向庭院,平面為前後殿和左右廂圍成的四合院布局。過了前面門殿之後,有一較小的天井,即是主要的祭殿“德遠堂”。殿的明間懸掛德遠堂的金字匾額,殿內雕龍畫鳳,裝飾華麗典雅。正中的大神龕里,供奉著自開基祖起歷代列祖列宗的神位。左右分別擺放鐘鼓,兩邊廂房四間,為供祭祀用之房屋。
在德遠堂內,還珍藏了厚達500多頁的《張氏族譜》,記載了張氏在塔下村開基的經過和遷徒的情況。據族譜記載:德遠堂張氏的開基始祖是張姓的122世孫、宋代淳熙年間進士張化生的第九世孫張小一郎。小一郎於明宣德元年(1426年)攜妻華氏、子光昭遷到平和縣小溪,再遷到南靖縣馬頭背,同年7月14日又從馬頭背遷到塔下村,至今有500多年,已繁衍到23世。
德遠堂張氏宗祠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祠堂前面大月池邊樹立著精美高大的石刻旗桿群,這是國內外宗氏家祠罕見的。這些旗桿群也反映了張氏子孫發奮圖強的精神,而且也反映了福建山區人向海內外開拓的精神。每一根石刻大旗桿上都記載了他們各自在海外、在他處建功立業的事跡。其開頭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開發台灣的先民中,有一位名叫張石敢的人,是從塔下村出去的。據族譜上記載,張石敢雖家境貧寒,但聰明勤勞。清乾隆初年,塔下村連年災荒,民不聊生,許多人離鄉背井,出外逃荒。有一年除夕將到,張石敢身無分文,家貧如洗,眼看年關難過,便向本村一位有錢的屠夫賒了三斤豬肉。除夕之夜,屠夫突然上門要賬。張石敢沒錢還賬,請他寬限一些時間。屠夫不僅不肯,還將在鍋里已經煮熟了的豬肉拿走。臨走時,又抓了一把草木灰撒入鍋中,讓他們肉湯也喝不上。正值年輕力壯的張石敢,受此大辱,悲憤萬分,決心發奮圖強,遠走他鄉去創業。大年初一,他就帶著妻子來到德遠堂。祭罷祖宗,離鄉登程。幾經轉折才來到了廈門,正好碰到一隻起航去台灣的船,請求船主允許之後,便登船隨行了。沿途歷盡艱辛,最後定居在台南。經過多年艱苦奮鬥,終於發家致富,並把台南也開發起來了。張石敢的子孫後代曾多次回鄉祭祖認親。為了不忘祖先恩德,便在德遠堂家祠的前面樹立起石刻大旗桿作為紀念。
張氏家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