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峰(1922.12—1997.12)男,原名在嶺,安徽省太和縣雙浮集人。1938年,太和成立抗日人民自衛軍,毅然從軍,在張普慶手下當一名傳令兵。1939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太和抗日人民自衛軍被國民黨改編,遂前往渦北參加了新四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張峰
  • 別名:張在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徽省太和縣雙浮集人
  • 出生日期:1922.12
  • 逝世日期:1997.12
  • 職業:軍事家
  • 主要成就:完成了坦克、飛機、核潛艇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製
人物生平,人物逝世,

人物生平

1941年,張峰在新四軍第四師十旅任連長。在反頑作戰中,主動請纓擔任突擊隊隊長,強行登岸,搶占了陣地,保障旅主力順利渡過運河,建立了淮海區。
1944年夏,張峰任四支隊十團副團長。1945年4月,率部攻打阜寧城,消滅偽軍2000餘人,使蘇北鹽埠、淮海兩區根據地連成一片。10月,隨十旅挺進東北,編入東北民主聯軍(即以後的第四野戰軍)序列。1946年2月,任十旅作戰科長。9月,東北民主聯軍統一整編,任五師十三團參謀長。11月,奉命率十三團攻打靠山屯,殲敵一個連和土匪武裝900餘人。1947年1月10日,奉命率十三團再打靠山屯,連續摧毀敵7座地堡,為部隊掃清道路,殲敵1300餘人。戰後榮記大功一次。
1947年夏,張峰任副團長,率部參加連續發動的夏、秋、冬季攻勢,屢克強敵。1948年1月6日,在聞家台殲敵新五軍的戰鬥中,生擒敵軍長陳林達。同年4月任團長。10月1日,在遼瀋戰役中率團攻打義縣,4分鐘破城,4個小時激戰,殲敵3000餘人,俘敵師長王世高以下2000餘人,創造了攻堅突破戰的先例。14日,率團攻打錦州,右腿負傷,無法行走,讓警衛員背著繼續指揮戰鬥。張峰率十三團參加了遼瀋戰役的全過程,歷時52天,共殲敵6000餘人,榮立大功一次。腿內彈片直到1981年才取出。
東北解放後,張峰隨大軍南下,先後參加了平津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在廣西戰役中,張峰率團先後殲敵7600餘人。1950年6月,張峰被任命為一一六師副師長。10月21日,率部跨過鴨綠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反侵略戰場。參加了首戰雲山、收復平壤、突破臨津江、攻克漢城等戰役。10月底,一一六師擔任圍殲雲山之敵的主攻任務,殲敵2000餘人,在與不可一世的美軍初次較量中,重創了美軍王牌部隊——騎兵第一師。1950年底,志願軍發起第三戰役。12月31日,張峰率一一六師擔任臨津江主要方向突破任務,由於準備充分,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5分鐘衝上對岸敵陣地,11分鐘全線突破敵前沿,1個多小時基本占領敵人陣地,經過13個小時的激戰,深入敵人縱深15千米。1951年1月4日,攻占了南韓首都漢城。1月25日,張峰代表一一六師在中朝部隊高級幹部聯席會議上,介紹臨津突破戰鬥的經驗,金日成、彭德懷、陳賡等高級將領聽了介紹。會後,陳賡將此次突破戰鬥總結為“三險三奇”,後又作為典型戰例,被選入軍事學院的戰役戰術教材。1952年升任師長。在馬良山地區防禦戰中,率部堅守110天,戰果卓著,受到金日成、彭德懷的接見和讚許。
朝鮮停戰後,1953年4月,率一一六師回國,轉入正規化建設的和平時期。1956年8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四年畢業,被任命為副軍長。1964年6月,晉升為少將,9月任軍長,大比武中培養出了聞名全軍的“神槍手四連”。1967年奉命進駐鞍山,為保護鞍鋼、恢復生產、穩定大局做出了貢獻。1969年9月,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分管東北地區國防工業和軍事訓練,完成了坦克、飛機、核潛艇等重大武器裝備的研製。1975年8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88年7月,經中央軍委批准離職休養,獲獨立功勳榮譽章。離休後仍然關心部隊建設,參加軍史研究和編寫工作,還經常回老部隊,給年輕的一代軍人作革命傳統報告,宣傳黨和軍隊的優良傳統。

人物逝世

1997年12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濟南逝世,享年75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